科研产出
猪圆环病毒2型orf2基因在奶山羊胎儿成纤维细胞中的表达与生物活性鉴定
《中国兽医学报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获得稳定表达猪圆环病毒2型(PCV-2)orf2基因的奶山羊胎儿成纤维细胞,将PCV-2 orf2基因与筛选基因neo表达框串联插入到pBC1质粒,得到重组的真核表达载体pBC1-orf2-neo。然后采用脂质体介导法将重组质粒转染至奶山羊胎儿成纤维细胞(gFFs),经G418筛选获得具有稳定抗性的阳性gFFs细胞株。RT-PCR分析显示,在获得的阳性gFFs细胞株中能够扩增出689bp的orf2基因和1 953bp的neo表达框,与预期结果相符。Western blot分析显示,获得了约37 000的表达产物,且能够与兔抗PCV-2Cap蛋白抗体发生反应。结果表明,orf2基因成功整合到山羊胎儿成纤维细胞染色体上并能够正确表达,表达产物具有良好的反应原性,这为构建分泌Cap蛋白的奶山羊乳腺生物反应器奠定了理论和物质基础。
关键词: 猪圆环病毒 乳腺表达载体 转染 奶山羊 胎儿成纤维细胞


杜梨根系铁吸收关键基因生物信息学分析及缺铁胁迫对其表达的影响
《河南农业科学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探究缺铁胁迫对杜梨根系铁吸收关键基因表达的影响,对杜梨根系铁吸收关键基因三价铁还原酶(Pb FRO2)基因和铁转运蛋白(Pb IRT1)基因的氨基酸序列进行了多重序列比对和进化树分析;采用改良的Hoagland营养液水培杜梨的方法,研究了缺铁胁迫对杜梨根系Pb FRO2和Pb IRT1基因相对表达量以及根系铁和锌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Pb FRO2蛋白具有还原酶特性,Pb IRT1蛋白属于二价金属离子转运蛋白家族—ZIP家族;缺铁胁迫9 d内,杜梨根系Pb FRO2和Pb IRT1的表达量整体上呈现出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胁迫3 d表达量达到最高点且与对照(加FeEDTA)差异显著;缺铁胁迫30 d,杜梨根系中铁含量比对照降低77.46%,而锌含量提高1 139.40%。综上可知,缺铁胁迫可诱导杜梨根系铁吸收关键基因表达量升高,进而促进二价金属离子转运蛋白的活性提高。
关键词: 杜梨 缺铁胁迫 铁吸收 三价铁还原酶基因 铁转运蛋白基因


不同成熟度玉米叶片光合生理对高温胁迫的响应特征及其基因型差异
《河南农业科学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探索玉米叶片光合生理对高温胁迫的响应特征,以郑单958(ZD958)和先玉335(XY335)为材料,从第9片叶展开期至抽雄期,每天8:30—17:30进行大田人工模拟增温试验,研究了不同成熟度玉米叶片的光合参数和Ru BP羧化酶、PEP羧化酶、蔗糖磷酸合成酶(SPS)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高温胁迫下,叶片的SPAD值除了ZD958幼嫩叶片略高于对照(自然生长)外,其余处理均显著低于对照;净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r)和气孔导度(Gs)均显著下降,且成熟叶片的下降幅度高于幼嫩叶片;胞间CO_2浓度(Ci)增加,幼嫩叶片的增加幅度高于成熟叶片;成熟叶片和幼嫩叶片的PSⅡ最大光化学效率均下降,且幼嫩叶片的下降幅度达到显著水平。高温胁迫下,2个品种成熟叶片和XY335幼嫩叶片的Ru BP羧化酶和SPS活性显著降低,ZD958成熟叶片和2个品种幼嫩叶片的PEP羧化酶活性显著增加。可见,高温胁迫显著降低了玉米叶片的光合性能,且对成熟叶片的影响大于幼嫩叶片,对XY335的影响大于ZD958。


多时相GF-1卫星PMS影像提取农作物种植结构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及时准确获取农作物种植结构信息,对农作物种植结构调整具有重要意义。[方法]文章以多期GF-1卫星PMS影像为主要数据源,通过分层分类方法成功提取了朱仙镇一个种植年内秋播蔬菜、冬小麦、春花生、早熟西瓜、夏玉米、夏花生等农作物,并通过叠加分析得到朱仙镇的农作物种植模式。[结果]朱仙镇有10种种植模式,以一年两熟的冬小麦-夏玉米为主要倒茬模式,占比49.7%,其他9种种植模式所占比例之和接近50%;从整体景观的角度对朱仙镇的主要作物种植模式进行衡量,斑块丰富度PR达到9.0,香农多样性指数SHDI达到1.483 6,说明朱仙镇种植模式多样,有利于多元农业种植结构发展;分层分类的方法能够延续最优提取结果的精度,各类作物提取精度均达到了80%以上。[结论]PMS影像的高分辨率能够清晰的表达地块边界,一定程度上呈现了非大宗作物的空间分布,GF-1卫星PMS为多尺度的农业监测提供了更多的选择。
关键词: GF-1种植结构 遥感 多时相 层次分类 种植结构


苦参碱与3种化学杀菌剂混配对甘薯长喙壳的联合毒力及防效验证
《农药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探索苦参碱在甘薯黑斑病防治中的应用。[方法]利用平皿法测定苦参碱与甲基硫菌灵、百菌清和异菌脲3种化学杀菌剂混配对甘薯长喙壳的联合毒力,通过制剂现混处理茎段的方法对增效配比进行防效验证。[结果]苦参碱可有效抑制甘薯长喙壳菌丝生长,EC50值为3.0790 mg/L。苦参碱与甲基硫菌灵混配质量比1∶2、苦参碱与百菌清混配质量比3∶1或1∶1以及苦参碱与异菌脲混配质量比1∶3时表现为增效作用。防效验证结果:苦参碱400 mg/L的防治效果为42.64%,苦参碱与百菌清制剂现混(1∶1)和(3∶1)400 mg/L的防治效果分别为78.25%、70.92%。[结论]苦参碱与百菌清联合使用对甘薯长喙壳的抑制作用优于苦参碱单独使用。


鸡3种主要DNA病毒多重感染复合PCR检测方法的建立
《河南农业科学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依据Gen Bank中注册的鸡马立克氏病病毒(MDV)、鸡传染性喉气管炎病毒(ILTV)、鸡痘病毒(FPV)基因组核苷酸序列中的保守序列设计引物,3种病毒各设计3对引物,共计9对引物,经生物学软件筛选后,得到3对相互匹配较佳的引物。3对匹配引物经单一PCR验证后,优化复合PCR反应条件,确定最佳的退火温度、引物浓度和Taq DNA聚合酶浓度;经特异性、敏感性试验及简化PCR试验,建立简易复合PCR检测方法。复合PCR扩增出的3条带大小与预期一致,即228 bp(MDV)、400 bp(ILTV)、499 bp(FPV);建立的复合PCR方法能同时检测出100 fg MDV、ILTV、FPV的DNA。同时依据PCR技术原理,将经典的三温热循环改进为二温热循环试验,即将退火和延伸合并为一步(62℃),缩短了反应时间。建立的3种病毒的复合PCR检测方法具有较高的特异性和敏感性,可以用于临床病料的快速诊断。
关键词: 马立克氏病病毒 传染性喉气管炎病毒 鸡痘病毒 DNA病毒 复合PCR


基于表型和SSR分子标记构建芝麻核心种质
《中国农业科学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便于管理、研究和利用芝麻种质资源,为芝麻育种提供优异基因资源。【方法】利用新收集和种质库保存的5 020份芝麻种质资源为基础,首先基于标准化的表型数据按地理来源分组后采用组内比例法聚类抽样构建初级核心种质,然后基于SSR分子标记应用位点优先取样策略逐步聚类,使用t检验检测每次聚类形成的核心种质与初级核心种质的Nei’s基因多样度(He)和Shannon-Wiener指数(I),直到核心种质的遗传多样性与初级核心种质开始有显著差异时,终止多次聚类取样,选择上一个与初级核心资源没有显著差异的核心种质作为最佳核心种质。利用Nei’s多样性指数、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多态条带百分率(PB,%)、多态条带保留率(PBR,%)、变异系数符合率(VR)、极差符合率(CR)、方差差异百分率(VD,%)、均值差异百分率(MD,%)等参数进行核心种质代表性检验和评价。【结果】构建了含有816份资源的初级核心种质和含有501份资源的核心种质,分别占全部种质资源的16.25%和9.98%;核心种质包括国内资源442份,国外资源59份;Nei's基因多样度(0.2789)和Shannon-Wiener指数(0.4243)在P<0.05概率条件下与初级核心资源(He=0.2791,I=0.4302)无显著性差异,多态条带百分率(PB,%)、多态条带保留率(PBR,%)、变异系数符合率(VR)、极差符合率(CR)分别为91.25%、95.23%、99.14%、86.85%。方差差异百分率(VD,%)和均值差异百分率(MD,%)均为0。t测验结果表明,核心种质的遗传多样性指数与原始种质差异不显著。位点优先取样策略构建的核心种质比对照随机取样策略丢失的多态性位点数少,且同一遗传距离下位点优先取样策略构建的核心种质具有更高的遗传多样性,更能构建一个具有代表性的核心种质,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比Nei’s多样性指数检测效率高。【结论】基于地理来源分组,组内按表型数据聚类按比例法抽样构建芝麻初级核心种质,再结合SSR分子标记数据,采用SM相似系数进行UPGMA逐步聚类是构建芝麻核心种质较适宜的方法,所构建的核心种质较好地代表了基础种质的遗传多样性。


烤烟新品种豫烟13号的选育及特征特性
《中国烟草科学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烤烟新品种豫烟13号是以中烟101为母本、664-01为父本杂交后,经系谱法连续选择培育而成的烤烟纯系品种,2016年4月通过全国烟草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该品种遗传性状稳定,群体整齐一致,田间生长势强,耐旱易烘烤;抗黑胫病,中抗赤星病和根结线虫病,中感青枯病、TMV、CMV和PVY,综合抗病力优于对照品种NC89;产量、产值较高,主要经济性状优于对照品种NC89;烤后原烟颜色均匀,结构疏松,油分较足,化学成分协调,符合中式卷烟需要。该品种是一个在品质、抗性、产量等方面较能兼顾的优良新品种,适宜在我国黄淮烟区和东北部分烟区种植。


烯效唑在棉花及土壤中的残留及消解动态
《农药学学报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建立了烯效唑在棉花叶片、棉籽和土壤中残留的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HPLCMS/MS)检测方法,并运用该方法对烯效唑在棉花叶片和土壤中的残留消解规律进行了研究。样品用乙腈-水提取,经Cleanert NH_2固相萃取柱净化,电喷雾正离子多反应监测模式HPLCMS/MS检测,外标法定量。结果表明:烯效唑在棉花叶片、棉籽和土壤中的平均添加回收率在74%~101%之间,相对标准偏差(RSD)在1.2%~10%之间(n=5)。烯效唑在3种基质中的检出限(LOD)均为0.01 ng,定量限(LOQ)均为0.01 mg/kg。该方法准确、灵敏、简单,适用于棉花样品中烯效唑残留的检测。田间试验结果表明:烯效唑在棉花叶片和土壤中的消解半衰期分别为4.2~5.0 d及15.8~19.7 d;于收获期采样,烯效唑在棉籽和土壤中的最终残留量分别为<0.01 mg/kg和<0.022 mg/kg。


灌水次数对豫北小麦水分利用和产量的影响
《西南农业学报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明确小麦水分利用特征,提高对水资源利用的重视,以高产小麦品种周麦18为供试材料,设置全生育期不灌水、拔节期1水、拔节期+开花期2水、返青期+拔节期+开花期+灌浆期4水4个处理,研究了灌水次数对小麦水分利用、产量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总耗水量与灌水量呈显著正相关、土壤水消耗量与灌水量呈显著负相关,水分利用效率随灌水增加而增加灌水过量而降低、水分边际效应随灌水增加而降低;减少灌水增加了对下层土壤水利用,过量灌水不利用对上层土壤水利用。适当增加灌水提高灌浆后期SPAD值和光合速率,产量随灌水的增加而增加。在本试验条件下,灌拔节+开花2水处理实现较高的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