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微囊藻毒素在鲋鱼体内生物富集及其体内的抗氧化反应
《生态环境学报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微囊藻毒素在鲋鱼Carassius auratus L.体内生物富集作用,用LC/MS监测不同时间的鲋鱼肝脏、肌肉,以及饲养用水中痕量的微囊藻毒素。结果显示,肌肉组织中MC-RR和MC-LR的含量在18d时达到峰值,分别为7.87ng·g-1和2.18ng·g-1;而肝脏组织中MC-RR和MC-LR的含量在鲋鱼暴露9天时达到最高值,分别为25.30ng·g-1和33.27ng·g-1。研究结果支持肝脏组织是MCs的主要靶向器官,并且表明肝脏组织对MC-LR的富集量远大于MC-RR,而肌肉组织更易于积累MC-RR。文章还研究了鲋鱼体内的抗氧化酶(SOD、CAT、GST、GR酶)的活性变化,对MCs介导的氧化胁迫进行了评估。通过分别测定暴露不同时间点(3、9、18d)肝脏和肌肉组织中的抗氧化酶的活性,发现它们的活性与组织中MCs的含量基本呈正相关,可能对MCs介导的氧化胁迫有缓解作用。以上表明,MCs能在鱼体内积累,抗氧化系统虽可缓解,但不能完全降解。因此食用被MCs污染的鱼类存在潜在的食品安全风险。


普通丝瓜果实性状的遗传分析
《江苏农业学报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应用植物数量性状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对普通丝瓜品种50-5(黑籽短圆筒)×20-4(桂林水瓜)杂交组合6个世代群体的5个果实性状(果柄长、果长、果径、果形指数和单果质量)进行了联合分析,结果表明:50-5×20-4组合果柄长的遗传符合2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加性-显性多基因遗传模型,其B1、B2和F2群体遗传率(主基因+多基因)分别为68.49%、70.53%和82.07%,环境方差占总表型方差的比例分别是31.50%、29.47%和17.92%;果长遗传符合2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加性-显性-上位性多基因遗传模型,其B1、B2和F2群体遗传率(主基因+多基因)分别为68.85%、84.55%和81.68%,环境方差占总表型方差的比例分别是31.15%、15.44%和18.32%;果径遗传符合2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加性-显性-上位性多基因遗传模型,其B1、B2和F2群体遗传率(主基因+多基因)分别为65.23%、73.06%和73.82%,环境方差占总表型方差的比例分别是34.62%、26.94%和26.13%;果形指数遗传符合2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加性-显性-上位性多基因遗传模型,其B1、B2和F2群体遗传率(主基因+多基因)分别为65.23%、62.80%和78.89%,环境方差占总表型方差的比例分别是34.76%、37.19%和21.11%;单果质量遗传符合2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加性-显性-上位性多基因遗传模型,其B1、B2和F2群体遗传率(主基因+多基因)分别为70.71%、85.35%和89.64%,环境方差占总表型方差的比例分别是29.29%、14.64%和10.36%。果柄长性状的主基因遗传率较小,宜采用个体选择法(基因型选择法),宜在分离晚世代进行选择;果长、果径、果形指数和单果质量性状的主基因遗传率较大,宜采取混合选择法(表型选择法),可在分离早世代进行选择;且宜对5个果实性状进行综合选择。5个果实性状的环境方差占总表型方差的比例均较高,故在育种过程中要尽量采取措施以减少环境影响。
关键词: 普通丝瓜 遗传 果实性状 主基因+多基因遗传模型 多世代联合分离分析


梨品种对枝干轮纹病的抗性及其遗传规律研究
《江西农业学报 》 2009
摘要:对3个系统的49个梨品种和10个杂交组合827个单株杂种苗进行了枝干轮纹病田间发病状况调查。品种鉴定结果表明:梨不同种群间抗性存在较大差异,砂梨抗性最强,其次是白梨,西洋梨抗性最差。砂梨品种间对梨轮纹病抗性也存在较大差异,翠冠、黄冠、圆黄等品种对枝干轮纹病具有较强的抗性;西子绿、筑水易感病。杂种苗鉴定表明:梨对轮纹病的抗性是由多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亲本均为感病品种时,后代感病单株比例高,亲本之一为抗病亲本,可提高抗病单株比例,抗病亲本作母本可获得更高比例的抗病后代。


主栽品种镇稻88对水稻条纹叶枯的抗性特征及其遗传研究
《中国农业科学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明确镇稻88对水稻条纹叶枯病的抗性特征及其抗性遗传模式,寻找与抗条纹叶枯病基因连锁的分子标记。【方法】利用单分蘖鉴定、苗期接种鉴定、非嗜性测验和抗生性测验分析镇稻88对水稻条纹叶枯病和介体灰飞虱的抗性;分别采用单分蘖鉴定和苗期接种鉴定方法对武育粳3号与镇稻88构建的F2群体、F2:3家系进行水稻条纹叶枯病抗性遗传分析;以SSR标记连锁分析方法对抗病基因进行定位。【结果】镇稻88表现出较强的病毒抗性和较弱的抗虫性;其对水稻条纹叶枯病的抗性表现为显性单基因的遗传模式;SSR标记分析显示该抗病基因位于水稻第11染色体上,与标记RM229间的遗传距离为4.7cM。【结论】镇稻88对水稻条纹叶枯病的抗性主要来自于对病毒的抗性,由一对主效核基因控制,以镇稻88为抗病亲本结合本研究结果,可望加快水稻条纹叶枯病抗性品种选育的速度。
关键词: 水稻条纹叶枯病 水稻品种 抗性特征 遗传分析 基因定位


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S蛋白主要抗原位点在昆虫细胞中的表达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用RT-PCR方法扩增出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S基因主要抗原位点A、D,将其亚克隆至供体质粒pFastBac1,得到重组转移质粒pFastBac1-TS1,转化到Escherichia coliDH5α中,提取阳性克隆质粒再转化到含穿梭载体bacmid的E.coliDH10Bac中,发生转座作用,经蓝白斑筛选得到重组穿梭载体Bacmid-TS1,经PCR鉴定后再转染Sf9昆虫细胞,经空斑筛选得到纯化的重组病毒rAcV-Bac-TS1,经IFA、SDS-PAGE和Western-blot鉴定,重组杆状病毒TS1蛋白(相对分子质量约43 000)在Sf9昆虫细胞中得到表达。


核桃粉辐照杀菌剂量
《江苏农业学报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核桃粉为材料,通过研究辐照对核桃粉中各营养成分及感官质量的影响,确定了核桃粉辐照杀菌剂量。结果表明:辐照前2种供试核桃粉中的菌落总数均超过了固体饮料国家标准中对菌落总数的限值;辐照对核桃粉的杀菌效果显著,本试验范围内2.6 kGy的辐照即可使核桃粉中菌落总数的含量符合国家标准的要求,且当辐照剂量为8.7 kGy时2种核桃粉中的耐热芽孢杆菌可以被完全杀灭;2种核桃粉中菌落总数的D_(10)值分别为2.79kGy与2.99 kGy,耐热芽孢杆菌的D_(10)值分别为3.32 kGy与3.48 kGy;辐照处理对核桃粉中氨基酸、水分和灰分含量及感官品质的影响都不显著,对锰、钙、铁的含量有一定的影响,辐照剂量超过5.0 kGy时,V_(B2)含量超过对照中的含量。综合试验结果,确定核桃粉辐照杀菌的适宜剂量为4~8 kGy。


猪第一极体核物质参与卵母细胞受精及其胚胎发育的研究
《畜牧兽医学报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旨在探索猪卵母细胞第一极体核物质能否参与体外受精及其进一步的胚胎正常发育。第一极体(FPB)获自猪卵巢卵泡中卵丘卵母细胞复合体(COCs)体外成熟培养的MⅡ期卵母细胞。存活极体从成熟卵母细胞内分离后采用显微操作术注入去核卵母细胞胞质中。第一极体重组卵母细胞分别采用常规体外受精和单精子胞浆注射法进行受精,来自极体核重组的受精卵进行体外培养,观察和分析其进一步体外卵裂发育的能力。结果显示:极体显微操作重组的成功率约为80%,20%左右的重组卵母细胞于重组后的受精和发育培养过程中退化、崩解;常规体外受精和单精子注射后2-细胞卵裂率分别达到12.9%和29.8%。结论:猪第一极体核物质具有参与卵母细胞受精和进一步胚胎发育的能力。据此推测利用第一极体将有可能繁殖正常仔猪后代。


施氮量和种植密度对苏啤3号大麦鲜叶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麦类作物学报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给用于麦绿素生产的大麦种植提供依据,以苏啤3号为材料,研究了施氮量(0、187.5、375、562.5kg/ha)和种植密度(150万、300万、450万、600万/ha)对大麦鲜叶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施氮量和密度对苏啤3号鲜叶产量、叶绿素和蛋白质含量均具有极显著影响。适宜的施氮量和种植密度均可提高苏啤3号大麦的鲜叶产量、叶绿素和蛋白质含量。在施氮量375 kg/ha、密度450万/ha下,苏啤3号获得了较高的鲜叶产量(21126.7 kg/ha)和叶绿素含量(2.373 g/kg);在施氮量562.5 kg/ha、密度450万/ha下,苏啤3号鲜叶蛋白质含量最高(17.58%)。苏啤3号鲜叶Ca、Mg、Zn、Cu的含量,在种植密度间和施氮水平间也均存在显著差异,随种植密度和施氮量的增加,其各元素的含量均呈先升后降的趋势。在密度300万/ha、施氮量375 kg/ha下,苏啤3号鲜叶Cu和Zn含量最高(10.24和26.96μg/g),而Mg和Ca含量在施氮量187.5 kg/ha、密度300万/ha下最高(174.94和324.17μg/g)。综合来看,在375 kg/ha施氮量和450万/ha种植密度下,苏啤3号大麦鲜叶产量和品质最适宜于叶绿素生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