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结合GC-MS和GC-IMS分析不同处理方式下青豆的挥发性风味物质
《粮油食品科技 》 2021 北大核心
摘要:以青豆为研究材料,基于气相离子迁移谱技术(gas chromatography-ion mobility spectroscopy,GC-IMS)和气相色谱质谱技术(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GC-MS)分析炒、蒸、煮、速冻、预冷、冻干、漂染、清洗青豆等9种不同处理方式下青豆气味指纹图谱,考察不同处理方式对青豆风味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处理方式下的青豆都含有正己醛、1-辛烯-3-醇、辛醇、2-戊基噻唑等化合物,多种挥发性有机物种类相同,但含量存在较大差异,不同处理方式下的青豆主要风味物质各不相同.
关键词: 青豆 气相离子迁移谱技术 风味 气相色谱-质谱 香气活力值


施用磷和钙对花生生长、产量及磷钙利用效率的影响
《作物杂志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发挥元素间互作优势是作物高产及养分高效利用的重要措施。为探明外源磷钙配施在花生上的作用效果及磷钙互作关系,在豫南砂姜黑土区开展了施用磷钙对花生生长、产量及磷钙吸收利用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单独施磷和磷钙配施比不施磷钙肥显著促进了花生生长和增产;磷钙配施比单独施磷显著增产29.75%,主要原因是增加了花生单株饱果数、单株饱果重、百果重和出仁率,且磷钙配施比单独施磷显著增加花生体内磷积累量、磷吸收和利用效率,其中磷吸收和利用效率分别增加5.36%和8.08kg/kg;单独施磷比不施磷钙显著增加花生体内钙积累量、吸收和利用效率,其中钙吸收和利用效率分别增加1.72%和3.60kg/kg,表明磷钙之间存在协同效应。因此,磷钙合理配施可提高花生磷钙吸收效率,有利于花生生长和增产,是花生高产及磷钙高效利用的一种优化施肥模式。


郏县红牛与夏南牛同期发情定时输精效果分析
《中国牛业科学 》 2021
摘要:[目的]探讨"同期发情定时输精"技术在不同群体中的实施效果,提升郏县红牛和夏南牛的繁殖效率,发挥地方良种的繁殖力.[方法]试验以100头郏县红牛和198头夏南牛为研究对象,采用戈那瑞林和PG 079同期发情方案对其进行处理,分析同期发情定时输精效果.[结果]100头郏县红牛的平均受胎率为76.4%,198头夏南牛后备母牛的受胎率为100%.结论:同期发情定时输精处理的后备牛受胎率高于经产牛.
关键词: 郏县红牛;夏南牛;同期发情;定时输精


MYB转录因子在水稻抗逆基因工程中的应用进展
《江苏农业科学 》 2021 北大核心
摘要:水稻(Oryza sativa)经常遇到干旱、高盐、低温等非生物胁迫及病虫害等生物胁迫,抑制其生长发育,甚至降低籽粒产量。MYB(myeloblastosis)在调控水稻响应各种非生物胁迫(干旱、高盐、低温等)及生物胁迫(病虫害等)反应中具有重要作用。本文阐述了水稻MYB转录因子的结构、分类及其在水稻抗旱、耐盐、耐冷、耐热、耐低磷、抗病原菌、抗虫等抗逆基因工程中的应用进展,为MYB在水稻及其他作物抗逆育种中的应用提供参考。
关键词: 水稻 MYB转录因子 抗旱 耐盐 耐冷 耐热 耐低磷 抗病 抗虫 基因工程


不同耐热基因型芝麻苗期对高温胁迫的生理响应机制
《华北农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探究芝麻苗期对高温胁迫的生理响应机制,以郑太芝3号(耐热性)和SP19(热敏性)2种不同基因型的芝麻品种为材料,在高温45℃下持续处理10 d,以30℃处理为对照,分析幼苗的生长表型、抗氧化能力、光合参数并观察气孔和叶绿体的显微结构。结果显示,随着胁迫时间延长,供试材料的株高、叶长、叶宽、相对含水量、叶绿素含量、Fv/Fm、φPSⅡ、ETR(Ⅱ)、净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r)、气孔导度(Gs)均下降,相对电导率、活性氧和丙二醛含量显著提高,且SP19品种变化幅度大于郑太芝3号。高温处理后,供试材料的抗氧化酶(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物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均高于对照,且郑太芝3号酶活性高于SP19品种。显微结构观察发现,高温胁迫10 d,供试材料气孔的开度均减小,其中SP19品种气孔完全闭合,而郑太芝3号气孔不完全闭合;同时,叶绿体变圆,向胞内移动,基粒堆积加厚,片层断裂以及嗜锇颗粒增加,而郑太芝3号叶绿体的结构稳定性高于SP19。综上所述,抗氧化酶活性、膜脂过氧化程度、叶绿体结构稳定性以及保持光系统Ⅱ(PSⅡ)活性的高低是影响芝麻幼苗耐热性的关键因素。


基于SNP标记连锁图谱的玉米花期性状QTL定位
《玉米科学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豫86×豫M1-7构建的RIL群体为作图群体,结合SNP和基因芯片技术对RIL群体进行基因型分析,构建连锁图谱,进行玉米开花期相关性状的QTL鉴定.通过对2年3点玉米开花期相关性状QTIL分析,共鉴定到48个开花期性状相关的QTLs,包括18个抽雄期QTLs、16个吐丝期QTLs和14个散粉期QTLs.这些QTLs分别分布在第1、2、3、5、6、7、9、10号染色体上,单个表型贡献率范围在1.67%~20.33%;有一个QTL在3个环境下稳定检测到,3个QTL在2个环境下稳定检测到;有控制吐丝期的qDTS3-1(2018年郑州)和qDTS3-1(2019年郑州)在两个环境下稳定检测到,且贡献率为15.44%和10.12%;一个贡献率达到13.01%的环境性稳定性位点qDTA9-3,可以供分子标记辅助育种选育目标性状.
关键词: 玉米;SNP;RIL群体;开花期;QTL


不同饲料对东亚小花蝽生长发育及繁殖力的影响
《贵州农业科学 》 2021 北大核心
摘要:【目的】探明适宜东亚小花蝽(Orius sauteri)规模化生产的饲料种类,为其规模化饲养提供理论参考。【方法】采用室内人工饲养的方法,研究评价若虫阶段饲喂不同饲料(清水、粘虫卵、粘虫卵+芸豆角、粘虫卵+芸豆角+10%蜂蜜水、芸豆角、10%蜂蜜水、10%蜂蜜水+芸豆角)对东亚小花蝽生长发育和繁殖力的影响。【结果】东亚小花蝽取食粘虫卵、粘虫卵+芸豆角和粘虫卵+芸豆角+10%蜂蜜水均可以完成正常的世代发育,其成虫获得率分别为58.33%、84.31%和86.27%,单雌产卵量分别为73.65粒、102.94粒和107.87粒,雌虫平均寿命分别为19.76d、28.95d和27.16d;东亚小花蝽若虫取食清水、芸豆角、10%蜂蜜水及芸豆角+10%蜂蜜水均不能发育至成虫。【结论】粘虫卵+芸豆角+10%蜂蜜水可以显著提高东亚小花蝽成虫获得率和单雌产卵量,是适宜东亚小花蝽规模化繁育的饲料组合。


NaCl胁迫对不同耐盐性辣椒幼苗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
《山东农业科学 》 2021 北大核心
摘要:本试验以耐盐性辣椒品种P300和盐敏感性辣椒品种323F3为材料,研究盐胁迫对两者幼苗生长指标和叶片、根系中抗氧化保护酶活性、可溶性蛋白、可溶性糖、脯氨酸、MDA及相对电导率的影响,以从生理生化角度进一步鉴定两者耐盐性的差别。结果表明,盐胁迫下,盐敏感品种(323F3)幼苗生长指标受抑制程度大于耐盐品种(P300),以地上部鲜重受抑制最大;耐盐品种幼苗叶片和根系中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脯氨酸含量以及抗氧化酶(SOD、POD、CAT)活性都高于盐敏感品种;而盐敏感性品种幼苗叶片的相对电导率、MDA含量显著高于耐盐品种。综合认为,盐胁迫下耐盐性强的品种能够维持较高的抗氧化酶活性、积累较多的渗透调节物质,可以较好地缓解NaCl胁迫对辣椒幼苗造成的伤害,使植物体可以维持各种正常的代谢活动。


平菇天然黑色素的提取优化及理化性质表征
《中国食用菌 》 2021
摘要:采用氢氧化钠抽提法对平菇中的黑色素进行提取。以黑色素得率为指标,采用Box-Behnken试验设计及响应面法优化平菇黑色素的提取条件,并对平菇黑色素的溶解性、稳定性、抗氧化活性等理化性质进行检测。结果表明,平菇黑色素的最佳提取条件为:料水比1∶40,提取温度60℃,NaOH浓度为0.60 mol·L-1,超声功率280 W,超声时间40 min,在此条件下检测黑色素得率为2.19%,与预测值基本相符。平菇黑色素是碱溶性物质,具有一定的热稳定性和光稳定性。平菇黑色素具有较高的抗氧化性,当浓度为0.5 mg·mL-1时,平菇黑色素对DPPH自由基和ABTS自由基的清除率分别为70.23%和40.24%。试验结果为平菇黑色素的高效生产及应用于保健食品及食品添加剂等的开发提供了理论基础。


双委夜蛾成虫主要活动节律和卵孵化节律
《应用昆虫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双委夜蛾Athetis dissimilis是近年来在我国农田新发现为害的一种害虫,明确其成虫活动节律和卵的孵化节律,可为其预测预报和防治提供依据。【方法】在温度(25±1)℃、相对湿度70%±5%、光周期14 L∶10 D环境条件下,观察双委夜蛾的羽化、取食、交配、产卵等行为。【结果】双委夜蛾雌虫、雄虫羽化主要发生在化蛹后第12天的光期,羽化高峰分别在13:00-17:00和13:00-15:00。取食行为主要发生在羽化后前2d,且在暗期取食的个体数(47.08%)显著多于在光期取食的个体数(26.39%)。成虫的交配高峰在羽化后第3天,交配主要在暗期03:00-07:00进行,交配持续时间15-90min,平均47.33min,以持续30-45 min的个体占比最高,达34.44%。羽化后第5天出现产卵高峰,产卵率达96.67%,产卵主要发生在暗期01:00-05:00。卵产出后第5天集中孵化,孵化率达92.04%,孵化高峰期在17:00-23:00,该时段累计孵化率64.99%。成虫羽化后第2天和第7天移动个体的比率较高,分别为9.72%和10.16%,每天进入暗期后移动率逐渐升高,进入光期后逐渐降低。不同日龄成虫在光期和暗期均出现较高比例的静息个体,前者平均为83.67%,后者平均为64.94%。【结论】双委夜蛾成虫羽化、补充营养、交配、产卵、移动、静息等活动行为的昼夜节律明显,可作为其预测预报及防治的依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