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我国东北寒冷地区李种质资源抗寒力测定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应用电导率法测定34个李品种枝条在不同低温处理下相对电导率,拟合Logistic方程,计算各品种半致死温度。结果表明,随处理温度降低,枝条组织相对电导率呈"S"型曲线变化,供试李品种半致死温度范围为-26.19~-36.54℃,俄罗斯引进品种总体抗寒性较好,其次为地方资源品种,人工培育个别品种抗寒力相对较弱。抗寒力较强品种:龙园蜜李、俄2、俄13、秋甜李、巴彦大红袍、绥李3号;抗寒力较弱品种:矮甜李、吉林6号、大淡果、长李15、牡红甜李。
关键词: 李 抗寒力 相对电导率 Logistic方程 半致死温度


不同品种紫花苜蓿主要抗寒生理指标对低温的响应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小幅度变化的低温条件下,研究抗寒性不同的紫花苜蓿根系和叶片中相关生理指标的变化规律,比较同一温度下不同品种间的差异性和同一品种在不同温度下的差异性。以此探讨抗寒性不同的紫花苜蓿对低温的响应差异,揭示紫花苜蓿抗寒性的机理,为紫花苜蓿品种的选育提供参考。结果表明:在同一温度处理下,抗寒性强的品种丙二醛含量低于抗寒性弱的品种,可溶性蛋白含量和可溶性糖含量高于抗寒性弱的品种。在-8℃处理下,4个供试品种根系和叶片中丙二醛含量差异显著(根系:F=7.683,p<0.05;叶片:F=15.016,p<0.05),抗寒性强的两个品种根系和叶片中丙二醛含量均显著低于抗寒性弱的品种。根系可溶性蛋白含量在-7℃(F=4.497,p<0.05)和-8℃(F=12.464,p<0.05)处理下均表现出品种间的显著差异,叶片可溶性蛋白含量在-6℃(F=5.891,p<0.05)和-7℃(F=6.921,p<0.05)处理下均差异显著。根系和叶片中可溶性糖的含量在-6℃(根系:F=113.593,p<0.05;叶片:F=61.481,p<0.05)、-7℃(根系:F=13.916,p<0.05;叶片:F=10.469,p<0.05)和-8℃(根系:F=90.890,p<0.05;叶片:F=29.040,p<0.05)3个低温处理下均表现出品种间的显著差异,抗寒性强的品种根系和叶片中可溶性糖的含量均显著高于抗寒性弱的品种。随着温度降低,抗寒性强的品种丙二醛含量上升幅度和可溶性蛋白下降幅度小于抗寒性弱的品种,可溶性糖上升幅度大于抗寒性弱的品种。综上所述,在低温胁迫下,抗寒性强的紫花苜蓿通过提高可溶性糖含量以及保持相对较高的可溶性蛋白含量来减少低温造成的伤害。


植物CBL-CIPK信号通路响应非生物胁迫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
《分子植物育种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环境胁迫是阻止植物生长和发育的关键性因素。类钙调磷酸酶B亚基蛋白CBLs与其互作蛋白激酶CIPKs组成的CBL-CIPK信号系统是一种基本的钙感受器,在感知不利的环境条件时起到重要的作用。近几年,CBL-CIPK复合体的研究主要集中于逆境条件下其如何调控下游靶点,例如:离子通道和转运蛋白。文章主要对CBL和CIPK家族的结构特征、CBL-CIPK复合体抵御环境胁迫和植物激素应答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并对未来CBL-CIPK信号系统研究的重要方向做出了展望。
关键词: Ca2+感受器 CBL-CIPK信号通路 环境胁迫 植物激素


pH值对硫化氢在碱浸渍活性炭内扩散机制的影响
《中国沼气 》 2017 北大核心
摘要:采用自制的固定吸附床吸附装置,对碱浸渍活性炭脱除沼气中硫化氢的动态吸附进行了初步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浸渍液pH值的升高,碱浸渍活性炭对硫化氢的吸附容量增加。pH值为8.0,10.0和12.0时的硫化氢吸附容量分别为2.37,4.96和9.33 mg·g~(-1)。利用Weber-Morris孔扩散模型,Boyd准一级颗粒扩散模型和Dumwald-Wagner模型研究了改性活性炭吸附硫化氢的吸附动力学行为,发现活性炭表面性质的改变,使边界条件的影响减小,削弱了气膜扩散的影响。Boyd准一级颗粒扩散模型描述硫化氢在碱浸渍活性炭上的整个吸附行为较其它两个模型准确。
关键词: 吸附 扩散 动力学模型 Weber-Morris孔扩散模型 Boyd准一级颗粒扩散模型 Dumwald-Wagner模型


不同滴灌量对春大豆生长及土壤物理性状的影响
《核农学报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明确不同滴灌量对春大豆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以春大豆合农60为试验材料,在当年自然降水量基础上,分别设置4个滴灌水平,依次为0 mm(W1)、200 mm(W2)、400 mm(W3)、600 mm(W4),测定不同滴灌量处理的土壤含水率、硬度、容重,以及春大豆株高、地上部生物量、叶面积和产量。结果表明,滴灌处理能够明显改善土壤物理性质。与对照W1相比,不同灌水量提高了花期到结荚期土壤含水率、降低了土壤硬度和容重,土壤物理性状变化顺序为W4>W3>W2>W1,但W3和W4间差异不显著。不同滴灌量能够提高春大豆株高、地上部生物量和叶面积,但是过度灌水会导致植株地上部生物量和叶面积指数下降。不同滴灌量引起的土壤物理指标和大豆生长指标的变化对于大豆产量具有正面影响。与对照W1相比,W3、W4和W2处理2015年大豆分别增产83.68%、61.58%和23.51%;2016年大豆分别增产46.99%、39.47%和20.21%,且两年产量结果差异显著。由此可见,不同滴灌量能够改善土壤物理性状,促进大豆生长发育,提高大豆产量,且以W3处理最佳。本研究结果为春大豆灌溉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


利用空间诱变技术选育辣椒新品种“宇椒7号”
《北方园艺 》 2017 北大核心
摘要:为了创新辣椒品种,通过空间诱变与常规育种技术相结合的方法,育成辣椒新品种"宇椒7号"。该品种维生素C含量96.1mg·(100g)-1,可溶性固形物含量6.7%,干物质含量10.21%;病毒病病情指数19.77,疫病病情指数13.65;2010—2011年区域试验平均产量42 844kg·hm~(-2),较对照品种"哈椒六号"增产7.5%;2012—2013年生产试验平均产量43 204.8kg·hm~(-2),较对照品种"哈椒六号"增产14.5%。2014年初通过黑龙江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该品种突出特点为品质佳,丰产性好,抗逆性强、耐低温、高温季节不易落花落果,抗病毒病、耐疫病,综合抗病能力较强。


24-表油菜素内酯对盐碱胁迫下大豆生育、生理及细胞超微结构的影响
《中国农业科学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探讨外源EBR(24-表油菜素内酯)对盐碱复合胁迫下大豆的生长指标、生理特性及超微结构的影响,为改善大豆生长、保障粮食安全、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方法】以大豆品种黑农44号为试材,分别在110 mmol·L~(-1)的盐碱复合胁迫条件下培养3 d和7 d进行取材,研究1.2 mg·L~(-1)外源EBR对大豆株高、根系生长,叶片3种抗氧化酶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过氧化物酶(peroxidase,POD)及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scorbate peroxidase,APX)活性,相对电导率、超氧阴离子(O_2~-)产生速率、过氧化氢(H_2O_2)和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含量、游离脯氨酸和叶绿素含量以及叶片和根尖细胞超微结构的影响。【结果】盐碱胁迫处理3 d和7 d时,与对照组相比,3种抗氧化酶(SOD、POD、APX)的活性、游离脯氨酸含量、相对电导率、O_2~-产生速率、H_2O_2和MDA含量均升高;各项生长指标、叶绿素含量均降低;叶片细胞结构中叶绿体和线粒体遭到严重破坏;根尖细胞中线粒体、内质网结构破坏较重,液泡破裂。盐碱胁迫条件下,施加外源EBR使大豆的株高、根长和根鲜重分别提高了6.45%、9.60%和19.85%;使大豆叶片SOD、POD、APX的活性显著升高,在3 d和7 d时分别增加了16.92%和9.68%、48.85%和61.44%、19.05%和20.36%;相对电导率、O_2~-产生速率、H_2O_2和MDA的含量显著降低,分别降低了19.58%和28.26%、28.06%和40.92%、28.62%和31.21%、31.03%和37.17%;脯氨酸和叶绿素含量显著升高,分别升高了3.67%和15.96%、13.34%和16.87%;同时维护了大豆叶片和根尖细胞超微结构的稳定性,延缓了细胞的衰老、解体。【结论】在盐碱胁迫下,施加外源EBR通过提高抗氧化酶活性和脯氨酸及叶绿素含量,降低了活性氧(ROS)的积累,维护了细胞结构的完整,促进了幼苗生长,增强了大豆幼苗耐盐碱胁迫的能力。
关键词: 大豆 盐碱胁迫 24-表油菜素内酯 生育 生理特性 超微结构


不同磷素条件下玉米产量构成因子一致性图谱构建
《分子植物育种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玉米高密度遗传连锁图谱IBM2 2008 Neighbors为参考图谱,收集来自不同磷素条件下定位的307个玉米产量构成因子的数量性状位点(quantitative trait locus,QTL),利用Bio Mercator 2.1软件在10条染色体上发掘出36个不同磷素条件下产量构成因子"一致性"QTL(MQTL)区间。图距范围在0.73~7.44 c M之间。通过MQTL两端标记在玉米物理图谱Ref Gen_v2上的位置,将MQTL进行物理图谱定位。MQTL在物理图谱上的图距范围在0.5~10.6 Mb之间。结果表明MQTL位点为今后发掘玉米耐低磷产量构成因子的候选基因提供了基础,为深入理解磷素产量构成因子遗传控制机制和分子设计育种提供科学依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