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福建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北大核心(精确检索)
4579条记录
植物种子休眠分子机制研究进展

福建农业学报 2017 北大核心

摘要:种子休眠为种子推迟萌发进而躲避不良环境条件提供了重要的生存机制,是由基因和外界环境共同决定的复杂性状。休眠的破除受环境和内源信号的协调控制,具有协同效应与竞争效应。植物激素脱落酸(ABA)促进休眠的诱导和维持,而赤霉素(GA)则打破休眠,促进种子萌发。近年来一些影响种子休眠的分子因素被发现,包括休眠特异性基因、染色质因子和非酶促过程等。本文综述了种子休眠相关分子机制的研究现状,讨论参与休眠诱导与破除的各种调节因子以及环境因素。最后,提出种子休眠研究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 种子 休眠 脱落酸(ABA) 赤霉素(GA) 分子机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利用多重荧光定量PCR检测转基因水稻外源基因拷贝数

农业生物技术学报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转基因植物中外源基因的拷贝数影响遗传稳定性和基因表达水平,因此鉴定和筛选单拷贝纯合的植株对于子代材料的功能分析是十分必须的。为了快速、准确的对含有潮霉素抗性基因-潮霉素磷酸转移酶II(hygromycin phosphotransferase II,hpt II)的转基因水稻材料进行拷贝数鉴定,本研究选用了稳定的组成型基因水稻转录剪切因子U2af(Oryza sativa splicing factor U2af,Os SFu2a)作为内参基因,构建基于Taqman的多重荧光定量PCR(Multiplex q RT-PCR)的拷贝数鉴定体系。通过不同引物组合进行扩增效率比较,确定了hpt II-1和Os SFu2a-2为最佳引物组合。利用该体系对10个转基因克隆进行了拷贝数鉴定,结果其中7个克隆为单拷贝植株,3个克隆为双拷贝植株。随后,通过Southern blot和转基因子代分离比统计,验证了此方法的可靠性;并通过与传统的单重荧光定量PCR(Singlex q RT-PCR)法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多重荧光定量PCR法大大提高了检测的准确性和稳定性。因此,该方法能够帮助科研人员快速,准确,高通量的鉴定水稻外源基因拷贝数与纯合体植株。

关键词: 转基因水稻 拷贝数 多重荧光定量PCR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超声波辅助提取蒜苔中总黄酮工艺的响应面优化

中国食品添加剂 2017 北大核心

摘要:对提取蒜台中总黄酮的工艺条件进行响应面优化,旨在获得更高的提取率。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进行超声波辅助提取蒜台中总黄酮工艺的响应面优化,以乙醇浓度(%)、料液比(m L·g~(-1))、超声温度(℃)和超声时间(min)四个参数为自变量,以总黄酮的提取率为响应值,采用Box-Behnken试验设计方法,研究各自变量及其相互作用对总黄酮提取率的影响。超声波辅助提取蒜台中总黄酮的响应面优化得到最佳提取工艺条件为:81%的乙醇浓度、51 m L·g~(-1)的料液比、61℃的超声温度、105 min的超声时间,此条件下蒜苔总黄酮提取率为0.6799%,影响提取的因素为:乙醇浓度>超声时间>料液比>超声温度。响应面方法建立的模型有效,超声波辅助提高了提取率,为蒜台中总黄酮的提取提供参考。

关键词: 蒜苔 总黄酮 超声波 响应面 优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丝瓜超氧化物歧化酶(SOD)酶学特性的研究

分子植物育种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研究丝瓜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dismutase,SOD)酶学特性,本研究应用分光光度计开展了温度、pH、酶体积、反应底物浓度等对酶反应的影响,为丝瓜酶促褐变的研究提供基础。试验结果表明SOD酶最优反应体系为:以底物氮蓝四唑(NBT)为例,最优温度为40℃,最适pH为7.8,其底物浓度为0.08 mol/L,最适酶液体积为0.14 m L,其根据米氏方程:y=0.002 7x-0.013(x=1/V,y=1/S),Km为0.207 9 mol/L。

关键词: 丝瓜 SOD 酶学特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施用生物质炭对酸性茶园土壤氨挥发的影响

茶叶科学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氨挥发是土壤氮素损失的主要因素之一。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施用生物质炭对酸性茶园土壤理化性质及氨挥发的影响,以期为评价生物质炭在茶园土壤中的应用提供科学数据。试验设不施氮肥(对照CK)、单施氮肥(B0N1,225 kg·hm-2)、施8 t·hm-2生物质炭基础上增施氮肥(B1N1)、施16 t·hm-2生物质炭基础上增施氮肥(B2N1)4个处理,施氮量春季追肥、秋季追肥和冬季基肥比例为3︰3︰4,进行了为期1年的观测。结果表明,与B0N1处理相比,B1N1和B2N1处理显著提高了土壤p H值和有机碳含量(P<0.05),显著降低了土壤容重(P<0.05),全氮量变化不显著(P<0.05);与B0N1处理相比,B1N1和B2N1处理土壤铵态氮平均含量降低了5.34%~12.59%,硝态氮平均含量增加了11.02%~36.54%,促进硝化作用。酸性茶园土壤氨挥发量为13.01~40.95 kg·hm-2,氨挥发损失率为7.29%~12.42%,冬季基肥期氨挥发损失量最大;施氮显著增加土壤氨挥发量(P<0.05),增施生物质炭则显著降低了氨挥发量(P<0.05),降幅为26.25%~28.21%。土壤铵态氮浓度是影响氨挥发的最主要因素,施用生物质炭降低了土壤铵态氮浓度,从而抑制了氨挥发。

关键词: 生物质炭 土壤理化性质 氨挥发 酸性茶园土壤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猪巨细胞病毒福建株gB基因的克隆和序列分析

福建农业学报 2017 北大核心

摘要:为明确猪巨细胞病毒福建株(PCMV-FJ01)的gB基因特征,根据其序列特征,设计特异性引物对其进行分段扩增,并对目的片段进行克隆测序。结果发现,PCMV-FJ01株gB基因全长为2 580bp,编码859个氨基酸;其和GenBank数据库中的PCMV分离株的gB基因的核苷酸和氨基酸同源性分别均在98.3%和97.9%以上。此外,本研究还发现部分(约50%)PCMV代表株的gB基因存在ACA三核苷酸缺失(436位氨基酸存在谷氨酰胺Q的缺失)。除ZZ株外,PCMV不同分离株的gB基因是否存在基因缺失和其遗传进化正相关。

关键词: 猪巨细胞病毒 gB基因 克隆 序列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弱感光型杂交水稻新组合泰优676

杂交水稻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泰优676系福建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引进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育成的泰丰A与自育恢复系福恢676配组而成的三系弱感光籼型杂交水稻新品种。该品种具有株叶形态佳、丰产性好、米质较优、抗瘟性较强等特点,2014年通过福建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品种审定[闽审稻2014E03(漳州)]。

关键词: 杂交水稻 泰优676 弱感光 选育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红凤菜花色苷三种提取方法的工艺优化和比较

食品工业科技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研究分别采用传统水浴提取法、微波辅助提取法和超声波辅助提取法对红凤菜花色苷进行提取并作工艺优化。以添加了0.6%柠檬酸的20%乙醇溶液为提取溶剂,水浴提取法的最优提取工艺参数为料液比1∶11(g/m L),提取温度80℃,提取时间120 min,花色苷提取物得率7.70%,色价1.44;微波辅助提取法的最优提取工艺参数为料液比1∶7(g/m L),提取功率700 W,提取时间2.0 min,花色苷提取物得率6.65%,色价1.26;超声波辅助提取法的最优工艺参数为料液比1∶11(g/m L),功率270 W,提取温度80℃,提取时间90 min,花色苷提取物得率8.25%,色价1.16。三种提取方法中,微波提取法的提取时间最短,超声波提取法的花色苷提取物得率最高,传统水浴法的花色苷提取物色价最高。

关键词: 红凤菜 花色苷 水浴 微波 超声波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刺激隐核虫幼虫膜蛋白单克隆抗体的制备与特性分析

福建农业学报 2017 北大核心

摘要:为获得刺激隐核虫幼虫膜蛋白单克隆抗体并初步分析单抗特性,提取刺激隐核虫幼虫膜蛋白,免疫Balb/c小鼠,取脾细胞与SP2/O细胞融合,以间接ELISA筛选阳性杂交瘤细胞。通过ELISA方法检测单克隆抗体的亚类及效价;通过SDS-PAGE和western blot分析单抗特异性结合的蛋白,并以串联质谱方法对所识别条带进行鉴定;采用免疫荧光法分析单抗的抗原结合位点和特异性。结果得到3株能稳定分泌刺激隐核虫幼虫膜蛋白抗体的细胞株(5D11AG5、5H9BG3、6E11CE7)。这3株细胞株产生的抗体亚型均为IgM,ELISA效价分别为1∶3200、1∶25600、1∶51200。单抗5D11AG5和单抗5H9BG3株能够识别~35kDa的刺激隐核虫幼虫膜蛋白线性抗原表位,单抗5D11AG5所识别的蛋白与数据库中刺激隐核虫表面抗原蛋白、嗜热四膜虫微管蛋白(tubulin)的肽段具有较高覆盖率。免疫荧光结果显示单抗5D11AG5和单抗5H9DG3识别部位主要在虫体表面近胞口的前端,而单抗6E11CE7识别虫体表面外膜。刺激隐核虫幼虫膜蛋白单克隆抗体的制备,为刺激隐核虫功能性蛋白的筛选、纯化和功能分析提供了条件。

关键词: 刺激隐核虫 幼虫 膜蛋白 单克隆抗体 白点病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茶类制法对茶多酚和游离氨基酸化学模式的影响

福建农业学报 2017 北大核心

摘要:多酚类物质和游离氨基酸是茶叶重要品质成分。本研究将金观音、黄观音、福云6号等7个福建茶树品种春梢鲜叶原料分别加工成4种茶类(绿茶、白茶、红茶和乌龙茶),并分析比较了鲜叶原料及其所制茶类的茶多酚、游离氨基酸总量、儿茶素类和游离氨基酸组分的模式差异。结果表明,基于供试茶样(茶多酚×游离氨基酸)含量的二维"点集"分布视图可将4种茶类及其鲜叶原料划分成3个主要类群:绿茶、白茶和一芽二、三叶鲜叶样;乌龙茶和中、小开面二至四叶鲜叶样;红茶样。鲜叶原料采摘标准是乌龙茶有别于其他茶类的首要影响因素。通过供试茶样儿茶素类和游离氨基酸的靶标检测,采用主成分分析(PCA)可进一步比较白茶与其他茶类化学轮廓的模式差异。茶叶在加工过程中简单儿茶素较酯型儿茶素更易趋于氧化减少,萎凋工序则有助于白茶游离氨基酸(苏氨酸和亮氨酸)的形成或保留。

关键词: 茶叶加工 茶叶种类 化学模式 茶多酚 游离氨基酸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