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基于不同类型冷浸田的有机无机物料改良剂增产效应研究
《土壤通报 》 2017 北大核心
摘要:基于田间试验,研究了福建主要类型冷浸田简易开沟下施用有机或无机改良剂对单季稻产量及土壤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青泥田上施用鸡粪、猪粪与菇渣的籽粒产量表现一定的增产趋势,而配合秸秆还田的水稻秸秆产量较CK增产40.7%,差异显著;锈水田施用生石灰或生石灰配施有机肥均不同程度提高了水稻籽粒产量,其中4500 kg hm-2生石灰+4500 kg hm-2有机肥处理的籽粒产量与秸秆产量分别较CK显著增产15.9%与14.8%;浅脚烂泥田施用干牛粪、油菜籽饼(配比1∶1)的有机复合改良剂7500 kg hm-2,籽粒产量提高19.3%,差异显著。不同改良剂增产主要是由于提高了水稻有效穗数。施用生石灰或生石灰配施有机肥不同程度地降低了锈水田土壤亚铁含量,而提高了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含量;浅脚烂泥田施用改良剂后,除了3750 kg hm-2油菜籽饼处理外,大团聚体(>2 mm)比例呈下降趋势,而中团聚体(0.25~2 mm)与微团聚体(<0.25 mm)比例呈上升趋势。青泥田与锈水田施用改良剂还分别提高了籽粒磷、钾养分与籽粒氮、磷养分含量。针对冷浸田不同属性,配合开沟措施,选用畜禽有机肥、油菜籽饼、生石灰等有机无机改良剂以及组合施用可降低土壤还原性物质,提高活性有机碳含量,改良土壤结构,实现水稻增产。


不同年份陈年普洱茶中芽胞杆菌的多样性
《农业生物技术学报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微生物的发酵作用对普洱茶品质、特色的形成起着决定性的影响,其中芽胞杆菌(Bacillus-like species)又是普洱茶发酵后期的优势微生物类群。为了解陈年普洱茶中芽胞杆菌的存在状况,采用稀释平板法,对以云南省一定区域内特有的云南大叶种(Camellia sinensis)晒青毛茶为原料制成的龙马同庆号、大有庆和钧义祥等16个不同生产年份的陈年普洱茶样品进行芽胞杆菌分离,并用16S rRNA基因序列测定的方法对分离到的芽胞杆菌进行初步鉴定。结果分离出芽胞杆菌153株,鉴定为8个属、36个种,其中芽胞杆菌属(Bacillus)的种最多,有20种、87株,赖氨酸芽胞杆菌属(Lysinibacillus)、短芽胞杆菌属(Brevibacillus)分别有6种、20株和4种、20株;其他5个属分别为虚构芽胞杆菌属(Fictibacillus)、大洋芽胞杆菌属(Oceanobacillus)、鸟氨酸芽胞杆菌属(Ornithinibacillus)、类芽胞杆菌属(Paenibacillus)和枝芽胞杆菌属(Virgibacillus);虚构芽胞杆菌属、鸟氨酸芽胞杆菌属的菌株为首次报道从普洱茶中分离到。不同普洱茶样品中分离到的芽胞杆菌种类、数量存在差异,中茶(红印绿字)中分离到的芽胞杆菌菌株数及数量最多、分别为19株和3.76×10~5cfu/g,文革茶庄(红旗公社)分离到的芽胞杆菌种数最多、有12种,敬昌号中的芽胞杆菌数量最少,只有7.62×10~3cfu/g。不同的芽胞杆菌,在这16个茶样中的分布状况存在差别,蜡样芽胞杆菌(Ba.cereus)、沙氏芽胞杆菌(Ba.shackletonii)是普洱茶中分布最广的芽胞杆菌,在9个样品中均有存在;蔬菜芽胞杆菌(Ba.oleronius)其次,在8个样品中存在。同一种芽胞杆菌,在不同的茶样中的数量不一样;不同的芽胞杆菌,在同一茶样中的数量也存在差别。研究结果表明,陈年普洱茶中存在种类较多、数量较大的芽胞杆菌,但不同普洱茶中的芽胞杆菌种类、数量存在差别。本研究结果可为探索芽胞杆菌对普洱茶特征形成的作用机制以及陈年普洱茶中芽胞杆菌类群与其保健功能之间的关系提供材料及理论基础。


鹦鹉副黏病毒的分离与鉴定
《中国兽医科学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集疑似自然感染新城疫病毒(NDV)的病死鹦鹉的肝、脾和胰腺,应用SPF鸡胚分离到1株病毒(YW-PMV),根据F基因片段测序结果,该病毒属于Ⅶh类,含有强毒株特征的蛋白酶识别序列RRRKRF,能凝集鸽红细胞,并能被新城疫阳性血清抑制,而不能被减蛋综合征(EDS)、禽流感H5、H7、H9血清抑制;电镜观察见到形态不规则、囊膜表面具有密集纤突的病毒粒子,直径100~200 nm。部分生物学特性表明,分离毒能致死鸡胚和番鸭胚,最小致死量和平均致死时间(MDT)分别为46.8 h和53 h;病毒接种鸡胚成纤维细胞和番鸭胚成纤维细胞均能引起细胞病变,并能被抗ND阳性血清中和;应用NDV荧光RT-PCR检测,该分离毒核酸为NDV阳性。上述结果初步表明该分离毒为鹦鹉副黏病毒强毒株。


高抗氧化活性茶叶粗多糖提取工艺研究
《食品研究与开发 》 2017 北大核心
摘要:以安溪铁观音为原料,以产品得率、茶多糖含量和DPPH自由基清除率为评价指标,考察先70%醇提+后水提和先水提+后70%醇沉等2种提取方式对茶多糖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先水提+后70%醇沉相比,采用先70%醇提+后水提制备的粗茶多糖得率低,而多糖含量及DPPH自由基清除率则极显著提高。进一步通过正交试验分析发现,料液比和温度对粗茶多糖的DPPH自由基清除率呈显著性影响,料液比对粗茶多糖含量呈显著性影响,乙醇浓度则呈显著性影响粗茶多糖产品得率。为获得高活性且含量高的粗茶多糖,最优化工艺参数为乙醇浓度60%、料液比1∶10(g/mL)、提取温度90℃和提取时间20 min。
关键词: 茶多糖 提取 DPPH自由基清除率


ORFV和Mo双重PCR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应用
《农业生物技术学报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羊传染性脓疱病毒(Orf virus,ORFV)是羊传染性脓疱病(Contagious ecthyma,CE)的病原,绵羊肺炎支原体(Mycoplasma ovipneumoniae,Mo)是羊支原体性肺炎(Mycoplasma pneumonia of goats and sheep,MPGS)的主要病原,近年来此两种病原混合感染日益增多,目前采用单一PCR方法检测这两种病原,临床上迫切需要能同时快速检测这两种病原的方法。为了建立能够直接从样品中同时检测ORFV核酸和Mo核酸的双重PCR方法,本研究根据ORFV的主要膜蛋白B2L基因(major envelope protein B2L gene)和Mo的膜蛋白P80基因(membrane protein P80 gene)序列,设计合成了2对特异性引物。结果显示,该方法可以同时扩增出ORFV的402 bp和Mo的700 bp特异性片段,而对其他常见病原的DNA模板均无扩增,显示出良好的特异性,该方法对ORFV和Mo的最低检出量分别为1.1×10~3copies/μL和3.47×10~3copies/μL,比单一PCR敏感10倍。对来自福建省部分羊场的883份病山羊(Capra hircus)临床样品进行检测,双重PCR检出ORFV阳性样品28份(阳性率为33.7%),Mo阳性样品33份(阳性率为39.8%),同时感染ORFV和Mo的阳性样品9份(阳性率为10.8%),检测结果与单一ORFV和Mo PCR结果一致。本研究所建立的双重PCR方法可用于ORFV和Mo的临床检测,为CE和MPGS的临床快速鉴别诊断和流行病学调查提供了有效的方法。
关键词: 羊传染性脓疱病毒(ORFV) 绵羊肺炎支原体(Mo) 双重PCR


丝瓜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的ISSR分析
《分子植物育种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ISSR分子标记技术对60份丝瓜种质资源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100对ISSR引物中筛选出12对引物,共扩增条带154条,平均每个引物扩增条带14条,多态性条带143条,非多态性条带11条。各个引物的多态性比例范围为50%~100%,多态性比例92.9%。结果表明,丝瓜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较高,同时也表明了ISSR分子标记能够很好的检测丝瓜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通过聚类分析将60份丝瓜分为2大类,普通丝瓜和棱丝瓜。分别以0.646和0.718处为阈值,普通丝瓜和有棱根据瓜形分为短圆筒普通丝瓜、长圆筒普通丝瓜、短棍棒有棱丝瓜和长棍棒有棱丝瓜。


一个特大粒水稻种质粒形相关基因的检测
《分子植物育种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LPBG08是本研究室培育的一个特大粒水稻种质,其平均粒长达15 mm,平均粒宽达4.2 mm,平均千粒重达66 g。为了解析该特异种质粒形性状形成的遗传机理,本研究以其为供试材料,利用目的基因扩增和测序手段,对2个重要粒长基因(GS3,qGL3/GL3.1)和4个重要粒宽基因(GW2,GW8,GS5和GW5)进行检测。检测发现,6个粒形相关基因中有5个在LPBG08中发生了正调控突变。其中,GS3和qGL3/GL3.1 2个粒长基因全都发生突变,4个控制粒宽基因中的GW2、GW8和GW5等3个发生突变。研究结果表明,LPBG08的特大粒粒形性状的形成可能是由于多个正向调控突变的粒形相关基因聚合所引起的累加效应。


不同致病性青枯雷尔氏菌诱导番茄代谢产物的异质性研究
《福建农业学报 》 2017 北大核心
摘要:采用基于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的代谢组学方法 ,研究不同致病性青枯雷尔氏菌诱导番茄植株代谢物变化的异质性。将青枯雷尔氏菌强致病力菌株FJAT-91和无致病力菌株FJAT-1458分别单独接种和混合接种番茄植株,以清水为对照,接种后6、24、48、72、96h取样,测定番茄植株代谢产物的变化。结果表明,检测到的代谢物种类主要为醇类、酯类、酸类、醛类、吡啶类和烷烃类。不同处理番茄代谢产物组成变化的时间动态结果表明,FJAT-91单独接种处理48h、FJAT-1458单独接种处理48h、同时接种FJAT-91和FJAT-1458处理96h及对照处理72、96h的番茄中检测到代谢物种类最多,分别为12、18、15和15种。邻苯二甲酸二丁酯在不同处理不同时间的番茄中均检测到,为完全分布类型,其他代谢物为不完全分布类型。FJAT-91单独接种处理能诱导番茄代谢产物棕榈酸消亡,而FJAT-1458单独接种或与菌株FJAT-91混合接种及对照处理的番茄植株该代谢物维持在相当含量,说明该代谢物可能与植株免疫抗病有关。主成分分析表明,不同接种处理诱导番茄植株的代谢谱存在一定的差异,主成分一和主成分二基本上能将其区分开来。


青海可可西里嗜碱芽胞杆菌资源调查
《微生物学通报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了解可可西里嗜碱芽胞杆菌资源多样性及产酶多样性,为芽胞杆菌功能资源挖掘和菌剂开发提供基础。【方法】采用Horikoshi I培养基,通过可培养法分离青海可可西里土壤中的嗜碱芽胞杆菌,利用16S r RNA基因序列初步鉴定分离获得的芽胞杆菌。采用透明圈法分析分离菌株的产蛋白酶、纤维素酶及木聚糖酶活性。【结果】从青海可可西里土壤中共分离获得66株嗜碱芽胞杆菌,根据16S r RNA基因序列相似性分析,发现它们隶属于6个属22个种,分别为芽胞杆菌属(Bacillus)、纤细芽胞杆菌属(Gracilibacillus)、喜盐芽胞杆菌属(Halobacillus)、咸海鲜芽胞杆菌属(Jeotgalibacillus)、类芽胞杆菌属(Paenibacillus)和嗜冷芽胞杆菌属(Psychrobacillus),其中以芽胞杆菌属(Bacillus)为优势属。2株嗜碱芽胞杆菌与它们最近匹配模式菌株的16S r RNA基因序列相似性为97.00%和98.65%,为潜在新种。三种酶活检测结果表明产酶菌株约占总分离菌株的95.00%,其中55株具有产蛋白酶活性,27株具有产纤维素酶活性,8株能够产木聚糖酶。【结论】青海可可西里蕴藏着较丰富的嗜碱芽胞杆菌资源及丰富的产酶资源,为后续嗜碱芽胞杆菌的挖掘提供理论基础。
关键词: 可可西里 嗜碱芽胞杆菌 蛋白酶 纤维素酶 木聚糖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