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籽粒苋苹果酸酶(NAD-ME)基因密码子偏好性分析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遗传密码子是生命信息的基本遗传单位,每种氨基酸对应1~6个同义密码子.特定物种在长期进化中形成了适应自身基因组环境的密码子使用偏性.运用CHIPS、CUSP和CodonW程序分析自主克隆的籽粒苋NAD-ME基因的密码子偏好性,并与马铃薯等7种植物的ME基因密码子偏好性进行比较,以期为该基因在作物遗传改良中选择合适的受体植物提供依据.结果表明,籽粒苋NAD-ME基因偏好于以A或T结尾的密码子,其它几种被比较作物的ME基因也有同样的趋势,但双子叶植物的偏好性更强.基于NAD-ME基因的密码子使用偏性的系统聚类分析表明,籽粒苋与马铃薯、拟南芥、葡萄、蓖麻、毛果杨等双子叶植物聚为1类,玉米和高粱这2个单子叶植物聚为1类,预示籽粒苋NAD-ME基因更适合导入马铃薯等双子叶植物.对籽粒苋NAD-ME基因的密码子偏好性与大肠杆菌和酵母的基因组密码子偏好性进行比较,发现均存在差异,与大肠杆菌的差异高于酵母,表明酵母表达系统要优于大肠杆菌表达系统.若要进一步提高籽粒苋NAD-ME基因在大肠杆菌或酵母中的表达水平,尚需对其密码子进行优化.
关键词: 籽粒苋 苹果酸酶基因 密码子偏好性 聚类分析 基因表达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13个玉米杂交种主要农艺性状与其抗旱性的相关分析
《中国农学通报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选用13份玉米杂交种材料,同时在水、旱地种植,调查了多个性状值,计算比较出15个性状值水旱地之间的差异。其中,产量作为最主要的指标,水旱地之间差值最大达到7600.5kg,最小为1000.5kg,旱地平均减产4357.5kg。计算出5个性状值的抗旱系数和抗旱指数,产量抗旱系数范围0.2245~0.8571,抗旱指数范围0.1289~1.3425,为选择耐旱品种提供了科学依据。估算出在水旱地中,产量分别和11个性状值之间的遗传相关系数:水地产量与穗粒重、穗长、穗粗、轴粗、百粒重、出籽率等6个性状呈正相关,遗传相关系数为0.3513~0.9999,水地产量与株高、生育期、穗位、茎粗、雄穗分枝数等5个性状呈负相关,遗传相关系数为-0.6336~-0.0846;旱地产量与穗粒重、株高、穗位、茎粗、穗长、穗粗、轴粗、百粒重、出籽率等9个性状呈正相关,遗传相关系数为0.0153~0.9898,旱地产量与生育期、雄穗分枝数2个性状呈负相关,遗传相关系数为-0.4962~-0.0157。以上数据体现了在水旱地中产量与11个性状的关联性大小及异同。为玉米抗旱育种的研究,在确保产量高和稳产性好的同时,兼顾选择其他性状提供了科学依据。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硒对酥梨叶片衰老及抗氧化酶系统的影响
《园艺学报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研究喷施Na2SeO3对砀山酥梨(Pyrus bretschneider Rehd.‘Dangshan Suli’)叶片衰老及抗氧化酶系统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喷施低浓度的硒(5mg·L-1),可明显延迟衰老叶片含水量、干样质量、叶绿素和可溶性蛋白含量的下降,显著提高SOD和GSH-Px活性,降低H2O2、和MDA含量,平均延迟落叶7.25d;喷施中等(10mg·L-1)和高浓度(20mg·L-1)的硒对延缓叶片衰老的效果变差,且浓度越高,效果越差;叶面喷硒对POD活性具有抑制作用。硒延缓梨树叶片衰老存在浓度差异,低浓度的硒可能通过提高SOD、GSH-Px等酶的活性参与叶片衰老进程的调控,从而降低膜脂过氧化水平,延长叶片功能期。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煤粉尘添加量与温度对山西省两种土壤碳释放规律的影响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室内培养试验,观测不同温度和不同煤粉尘用量条件下山西省电厂土和焦化厂土两种土壤的碳释放规律。结果表明,室温(16~23℃)和25℃恒温下,培养前期(4~9 d)土壤CO2的释放量均为最大,且25℃恒温培养土壤CO2的释放量是室温条件下的2倍左右。随煤粉尘添加量的增加,土壤CO2的释放量显著增加,且土壤活性有机质相应增加,添加高量煤粉尘土壤CO2的释放量最高达57.5 mg.kg-1.d-1,两种土壤活性有机碳的增幅为0.3~3.8 g.kg-1。不同温度和不同煤粉尘用量条件下电厂土释放的CO2均高于焦化厂土,可能是电厂土含有较高的有机碳和较低的黏粒所致。由此可知,温度是影响土壤有机碳分解的主要因素,其次是添加煤粉尘的量,土壤理化性质也是原因之一。本研究表明,煤粉尘的降落一方面增加了土壤CO2的释放,另一方面增加了土壤碳库。
关键词: 煤粉尘 土壤有机碳 CO2释放 土壤活性有机质 山西省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高丹草生长动态及收割期的研究
《草业学报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高丹草不同生长阶段的株高、生长速度、物质积累动态及产量组成进行了研究,并对其营养价值进行评定。结果表明,旱作条件下,高丹草株高、生长速度、产草量及茎/叶变化动态符合Logistic模型,苗期生长缓慢,拔节期生长最快,拔节期过后生长速度减缓,表明拔节期是营养体产量形成的关键时期。干/鲜及营养物质变化符合一元线性回归模型,从分蘖期到孕穗期粗蛋白质(CP)、粗灰分(CA)含量逐渐降低,干草产量、粗纤维(CF)、无氮浸出物(NFE)、总能(GE)、消化能(DE)、代谢能(ME)、可消化养分总量(TDN)逐渐增加,粗脂肪(EF)和氢氰酸(HCN)变化趋势不明显。鲜草和干草产量分别于拔节末期和孕穗期达到高峰,拔节期鲜草、CP、CA、EF、CF、NFE、TDN产量分别为121.7t/hm2、1.915t/hm2、1.956t/hm2、0.271t/hm2、7.749t/hm2、10.75t/hm2、13 358MJ/hm2;孕穗期干草、CP、CA、EF、CF、NFE、TDN产量分别为31.1t/hm2、1.920t/hm2、2.126t/hm2、0.348t/hm2、9.070t/hm2、15.51t/hm2、17 383MJ/hm2。综合分析表明,高丹草作为青饲料利用时,拔节末期收割效果最佳,加工调制青贮饲料或干草时抽穗期收割,可同时获得较高的干物质产量和营养价值。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桃小食心虫幼虫的消化道和马氏管的显微结构观察
《四川动物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在形态学和组织学水平上研究了桃小食心虫Carposina sasakii幼虫消化道和马氏管的结构。桃小食心虫幼虫消化道由前肠、中肠和后肠组成。前肠细短,肌肉层薄。前肠与中肠交界处有突出的胃盲囊。中肠长且粗大,内有围食膜,肠壁细胞较大,外层为发达的环肌和纵肌。后肠上皮细胞内陷很深。6根念珠状的马氏管位于中、后肠分界处。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玉米叶片干物质分配模型研究
《玉米科学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积温模型的基础上,对不同处理的玉米叶片及整株干物质积累动态变化进行探讨,研究玉米叶片干物质分配的规律和特点。结果表明,在不同栽培措施处理下,玉米的干物质积累差别较大但干物质的分配比例差别并不大;可以通过追踪植株整株干物重以及叶片干物重的动态变化研究在连续的积温变化条件下玉米叶片干物质分配的变化情况,对积温进行归一化处理后建立了中农大4号的玉米叶片干物质分配模型,模型为y=10.653x3-25.492x2+19.121x-3.941 4,R2=0.964 1。用历史数据对模型进行检验,从模拟效果上看,模型基本能够反映作物叶片与整株干物重的分配关系。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马铃薯腋芽快繁微型薯技术研究
《中国农学通报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应用脱毒微型薯是当前马铃薯生产中最有效的增产措施之一,平均增产幅度在40%~80%。但由于脱毒微型薯价格较高,在生产实际中很难大面积推广应用。根据植物生长点分生组织,在激素诱导下生长极性可以发生改变的原理,在马铃薯现蕾至开花前期,截取脱毒马铃薯中下部带有腋芽的羽状复叶,用一定浓度的萘乙酸(NAA)、吲哚乙酸(IAA)、吲哚丁酸(IBA)和6-苄基腺嘌呤(6-BA)处理后,经过4~5周的培育,诱导出生产用微型薯。采用马铃薯离体腋芽结薯技术生产微型薯,生产周期短、成本低、操作简便、种薯质量高,是脱毒马铃薯微型薯扩繁生产的一条新途径。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GIS的推荐施肥智能决策模型研究
《中国农学通报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探索解决传统推荐施肥技术中缺乏空间属性信息、无法处理经验性知识等问题的途径,以春玉米推荐施肥为例,通过多年多点的大田玉米缺素试验、耕层土壤网格取样的养分测试和推荐施肥知识库的构建,建立了基于GIS的推荐施肥智能决策模型。该模型可以在土壤空间信息平台上,既对施肥过程中结构化要素进行定量模拟,又对施肥过程中非结构化要素进行定性分析,这样就可以相对全面地对推荐施肥进行智能决策支持。该模型经过山西省忻州市二十里铺村春玉米大田试验进行应用,取得了良好的产量效果,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