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小麦面粉膨胀势的遗传方式及QTL定位
《中国农学通报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对小麦面粉膨胀势进行初步定位,可以为小麦品质遗传改良和相关基因的精细定位和克隆提供理论依据。以小麦‘花培3号’和‘漯麦4号’的双单倍体群体为材料,通过一年两点试验,研究了面粉膨胀势的遗传方式,并采用复合区间作图法对其进行QTL分析。结果发现,面粉膨胀势由微效多基因控制,为数量性状。QTL定位结果表明,在北京点定位到2个与面粉膨胀势相关QTLs,位于4A染色体上。这两个位点均来自母本‘花培3号’等位基因的增效作用,其效应值分别为0.4298和0.5948。河南点只检测到1个与面粉膨胀势相关QTL,也位于4A染色体上。该位点来自母本‘花培3号’等位基因的减效作用,其效应值为0.3024。3个QTLs位于4A染色体上的不同标记区间,共解释面粉膨胀势37.92%的表型变异。两地没有检测到共同的QTL。尽管北京点的两个位点贡献率分别为11.29%和21.48%,但不是稳定的QTL,可能在小麦面粉膨胀势分子标记辅助选择上应用不是很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养分状况的影响——以太原市为例
《中国农学通报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探明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养分状况的影响,实现区域土地资源合理管理利用和可持续发展。笔者以太原市为例,系统分析了玉米地、麦地、马铃薯地、果园地、退耕还林地5种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的土壤养分状况。结果表明,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有机质、全氮、有效磷、速效钾和有效铁、锰、铜和锌等微量元素有极显著影响;土壤养分中有效磷和速效钾的变异系数最大,全氮和有机质的变异系数最小;有机质、全氮、和微量元素的平均含量依次为:玉米地>麦地>果园>退耕还林>马铃薯地,有效磷和速效钾的平均含量高低依次为:玉米地>麦地>果园地>马铃薯地>退耕还林地。太原市土壤肥力总体偏低,由于受经济效益和农事活动的影响,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养分差异显著。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气调对石榴采后果皮褐变及贮藏品质的影响
《中国农学通报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新疆大籽’石榴为试材,就不同气体成分对其采后果皮褐变机理及果实贮藏效果进行研究。结果表明:8℃下,石榴果实采后的可溶性固形物与可滴定酸含量均呈递减的趋势,且随着贮藏期延长,膜脂过氧化产物丙二醛含量缓慢增加,细胞膜透性逐渐增大;与对照相比,适宜的气调贮藏参数(5%CO2,3%~5%O2)可减缓石榴果皮细胞膜透性的升高以及膜脂质过氧化产物丙二醛的积累,抑制多酚氧化酶活性的增加,并减少酚类物质的氧化,有效地减轻石榴褐变的发生,保持果实品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黑籽南瓜种间杂交研究
《中国农学通报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调整播期克服了南瓜属种间花期不遇的问题,以美洲南瓜、中国南瓜、印度南瓜3个种共12个材料与黑籽南瓜进行了种间杂交试验。黑籽南瓜为母本不结实,以其他3个种为母本则均可结实。美洲南瓜×黑籽南瓜及印度南瓜×黑籽南瓜杂交获得的果实内均无种子。获得了18株中国南瓜×黑籽南瓜F1植株。种间杂种F1植株雄蕊退化,以其作为母本以中国南瓜或黑籽南瓜为父本进行回交,可结实但无种子。中国南瓜×黑籽南瓜F1形态为双亲中间型偏父本,其抗病性、抗虫性不及父本黑籽南瓜而倾向于母本中国南瓜。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有机肥对蔬菜无机氮利用率及氮去向的影响
《中国农学通报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明确蔬菜农田大量施用有机肥对无机氮肥利用率的影响,本研究采用微区15N示踪法,连续2季研究了增施有机肥对蔬菜无机氮肥利用率及其有机肥后效对土壤残留化学N肥(15N标记尿素)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单施化学氮肥(CF)和增施有机肥(CF+M)2个处理第1季蔬菜体内分别有25%~26%和14%~18%的N来自化学N肥,化学氮肥利用率(UEN)分别为25.61%和18.16%;有机肥后效也显著影响第2季蔬菜体内来自土壤残留15N标记尿素的百分数(NDF)和第2季蔬菜对第1季残留15N标记尿素的利用率;CF和CF+M2季累积对第1季所施15N标记尿素的利用率分别为28.76%、19.60%。与CF比较,CF+M对每季收获后0~200cm土壤剖面15N标记尿素的回收率影响不显著,但增施有机肥促进剖面硝态氮的累积与下移;CF+M也显著提高了每季收获后15N标记尿素的损失率,第2季收获后CF和CF+M的15N标记尿素损失率分别为53.7%、61.2%。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添加剂对红豆草鲜贮或晾晒后青贮品质的影响
《草地学报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探讨不同含水量和添加剂对红豆草(Onobrychis viciaefolia Scop.)青贮品质的影响,为红豆草青贮饲料的调制提供科学依据。将红豆草分为2组,其中1组以鲜样进行青贮,分别设对照、添加甲酸(6mL.kg-1)和蔗糖(2%)处理;另1组晾晒后进行同样的处理;袋装密封青贮360d后取样分析。结果表明:晾晒处理能够改善红豆草青贮饲料的发酵品质,晾晒后青贮可以显著降低乙酸含量(P<0.05),极显著地降低青贮饲料中氨态氮含量(P<0.01)。添加甲酸能够极显著降低红豆草青贮饲料的pH、乙酸和氨态氮含量(P<0.01),提高乳酸的生成量(P<0.01)。晾晒可以极显著地增加青贮饲料中干物质(DM)含量(P<0.01);添加甲酸可以显著降低青贮饲料中的中性洗涤纤维(NDF)和酸性洗涤纤维(ADF)含量(P<0.05)。与原料相比,青贮之后硝酸盐含量显著下降,而亚硝酸盐含量增加。红豆草在单独青贮时因较高的缓能值和低含量的碳水化合物(WSC)而不易调制为优质的青贮饲料,通过添加甲酸可以显著改善红豆草青贮饲料的发酵品质。
抗白粉病小偃麦衍生系的遗传学研究
《广东农业科学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八倍体小偃麦与普通小麦杂交得到的抗小麦白粉病衍生系XM-5312和XM-6281进行白粉病抗性鉴定及抗性遗传分析。结果表明:衍生系XM-5312、XM-628、亲本八倍体小偃麦XIN818均对白粉病表现免疫,亲本忻麦6160对白粉病表现高感;抗白粉病衍生系XM-5312、XM-6281分别与高感品种中国春正反交,杂种F1全部高抗白粉病,衍生系XM-6281与中国春杂交得到的F1自交得到的F2抗感分离比例符合3∶1。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新选高梁亲本系的配合力分析
《中国农学通报 》 2011 CSCD
摘要:为了明确新选高梁亲本材料的利用潜力,提高杂交育种效率,对4个新选高梁雄性不育系进行柱头生活力研究和配合力分析.用其与4个新选恢复系,按不完全双列杂交法组配16个杂交组合,采用DPS数据处理系统对株高、穗长、穗粒重、千粒重和蛋白质含量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XSA和XJA的柱头生活力较强,在制种过程中授粉时间长、结实率高.雄性不育系XBA、XSA和恢复系59R、22R综合性状表现较好,这些亲本系在育种和生产上具有很高的利用价值.从产量性状分析看,XBA/59R、XSA/59R、XJA/22R和XWA/59R是较理想的组合模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几个棉花基因的过量表达对遗传转化的影响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 2011 CSCD
摘要:以棉花品种冀合713和晋棉14为材料,通过农杆菌介导法将4个棉花内源基因(GhPIP,GhAPX,GhCYP,GhWRKY)过量表达载体分别导入上述两种材料,均成功诱导出愈伤组织、并获得再生植株。结果表明转4个基因外植体的愈伤组织诱导、体细胞胚胎分化和植株再生存在着显著或极显著的差异,但两个品种之间的差异不显著。与转对照载体CK(pCAMBIA2300)相比,转录因子GhWRKY的过量表达显著地降低了愈伤组织的诱导、胚胎发生和植株再生;具有调控功能的蛋白酶基因GhCYP也显著地降低了愈伤组织诱导率;而两个酶蛋白基因GhPIP和GhAPX的过量表达在各过程中均没有不利影响。PCR鉴定结果表明获得再生植株的转化率没有明显的变化。上述结果揭示结构与功能不同的基因,在棉花中过量表达会不同程度的影响棉花的遗传转化效率,其中转录因子和调控蛋白的影响较大,这也为衡量棉花遗传转化中不同基因的导入所需要的工作量和群体大小提供了一些理论基础和实际应用价值。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超高压提取苦荞黄酮的工艺优化及动力学模型
《中国粮油学报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获得超高压提取苦荞黄酮的最佳工艺条件,并描述提取的动力学过程,以压力、保压时间、乙醇体积分数和液料比为试验因子,苦荞黄酮得率为响应值,分别采用单因素试验和Box-Behnken试验对工艺条件进行优化。根据Fick第一扩散定律,以所得数据为样本建立超高压提取苦荞黄酮的动力学模型。结果表明:影响苦荞黄酮得率的因素主次顺序为乙醇体积分数>液料比>压力>保压时间。确定超高压提取苦荞黄酮的最佳工艺条件为:压力388.1 MPa,保压时间8.09 min,乙醇体积分数95.31%,液料比19.82 mL.g-1,在此条件下苦荞黄酮得率为2.185%,优于传统的回流提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