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山西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CSCD(精确检索)
4379条记录
120个高粱品系主要农艺性状的数量性状分析和聚类分析

中国农学通报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更好的在今后的杂交育种实践中利用已有的高粱品系,此研究以120个高粱品系的5个主要农艺性状的田间调查数据的平均值作性状比较进行数据统计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全生育期的变异系数较低,株高、主穗长的变异系数中等,千粒重、单穗粒重受环境影响的变异系数大,这两种性状可利用于杂交和选择育种;120个高粱品系可分为2大类,又可进一步划分为6大亚类,各亚类各有其特点,为今后的杂种优势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 高粱 农艺性状 聚类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开食料玉米和全脂大豆的加工方式与犊牛瘤胃酶系发育关系的比较研究

动物营养学报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试验旨在研究开食料中玉米和全脂大豆的粉碎、蒸汽压片及膨化处理与犊牛瘤胃的酶系发育的关系。试验采用12头(21±3)日龄荷斯坦公犊牛,随机分为3组,挤压膨化组、蒸汽压片组及对照组(常规粉碎组),分别饲喂采用不同加工方式的玉米和大豆配制成的开食料。试验期为3~13周龄,每周采集犊牛瘤胃液测定瘤胃中纤维素酶(包括内切葡聚糖酶、β-葡萄糖苷酶、微晶纤维素酶、纤维素酶和木聚糖酶)、淀粉酶(包括淀粉酶和α-D-葡萄糖苷酶)和蛋白酶活性。结果表明:1)挤压膨化组犊牛瘤胃中α-D-葡萄糖苷酶和蛋白酶活性均随犊牛周龄的增长而显著增加(P<0.05),而其他酶活性受犊牛周龄变化影响不显著(P>0.05)。2)蒸汽压片组犊牛瘤胃内切葡聚糖酶和淀粉酶的活性随犊牛周龄增长在数据上明显增加,但统计上无显著差异(P>0.05);纤维素酶、微晶纤维素酶和β-葡萄糖苷酶活性受犊牛周龄影响显著(P<0.05);木聚糖酶、α-D-葡萄糖苷酶和蛋白酶则随犊牛周龄的增加而显著增加(P<0.05)。3)对照组犊牛瘤胃中8种酶活性均受犊牛周龄的影响不显著(P>0.05)。结果提示:犊牛瘤胃中的纤维素酶、淀粉酶和蛋白酶系均受犊牛周龄和开食料中玉米和全脂大豆加工方式以及二者的互作影响,但变化规律各不一致。开食料中玉米和全脂大豆的蒸汽压片处理有助于犊牛瘤胃中内切葡聚糖酶、β-葡萄糖苷酶的建立。

关键词: 犊牛 蒸汽压片 瘤胃 纤维素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优质高产豌豆新品种晋豌豆4号的选育及栽培技术

作物杂志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晋豌豆4号是山西省农业科学院右玉农业试验站选育的豌豆新品种。该品种具有子粒大、产量高、抗寒抗旱性强、抗病性强和粗蛋白含量高等特点。2010年经山西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第五届七次会议认定通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嫁接对棉花抗黄萎病的影响

中国农业科学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探讨不同嫁接类型对棉花黄萎病抗性的影响,研究棉花黄萎病发病机理和抗病机制,为深入分析棉花抗病机理、培育抗黄萎病棉花品种提供理论基础。【方法】选取6个不同黄萎病抗性的海岛棉和陆地棉品种,每个品种均设自身嫁接和相互嫁接2种嫁接方式和不嫁接的直播对照;田间试验鉴定比较直播材料与自身嫁接材料、相互嫁接材料的发病程度。【结果】自身嫁接材料与直播材料发病情况相同;以海岛棉抗病品种做接穗的嫁接组合的病情指数与发病率显著低于陆地棉抗病品种为接穗的嫁接组合;以陆地棉抗病品种为砧木的病情指数与发病率显著低于海岛棉抗病品种为砧木的组合。【结论】嫁接操作本身对棉花黄萎病的抗性没有显著影响。海岛棉和陆地棉的抗黄萎病机制不同,海岛棉抗病品种的关键抗病部位为茎部;而陆地棉抗病品种的关键抗病部位为根部。

关键词: 棉花 黄萎病 嫁接 抗病机理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秸秆育苗钵在棉花育苗移栽上的应用及效益分析

农业工程学报 2011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研究以秸秆为原材料制成的秸秆育苗钵(SB)在作物育苗移栽中的应用效果,以塑料育苗钵(PB)和大田直播(DS)为对照,研究了秸秆营养钵对棉花育苗移栽后植株生长、干物质分配以及产量的影响,并对其经济效益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采用SB移栽棉花,可显著提高出苗率,缓苗期比PB缩短7d左右,移栽成活率提高8.8%,盛花期干物质累积总量显著增加,特别是生殖器官的干物质质量比PB增加1.5倍,皮棉产量增加11.5%,比DS增加17.5%。从产量结构上看,SB单株铃数比PB和DS分别高7.5%和23.3%,铃质量与PB无显著差异而比DS高5.8%,衣分差异不显著。效益分析表明,采用SB种植棉花,每公顷净收益可比PB增加735元,比DS增加1904元,这主要得益于产量增加显著,种子用量有效减少,钵成本占投入比例相对较小以及劳动成本相对低廉等因素。

关键词: 棉花 移栽 应用 秸秆育苗钵 产量 效益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生长时期小叶锦鸡儿黄酮类化合物含量的变化动态

草地学报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研究小叶锦鸡儿(Caragana microphylla Lam.)各部位黄酮类化合物动态变化规律,确定其适宜采收的部位和时期,采用硝酸铝显色法测定了不同生长时期小叶锦鸡儿植株各部位的总黄酮含量。结果表明:一年生去叶枝及根中总黄酮含量于4月达到最高,分别为1.021%和0.249%,半年生去叶枝和二年生去叶枝于9月达到最高,分别为0.990%和0.868%。半年生枝、一年生枝和二年生枝上叶总黄酮含量分别在在9月、7月和6月达到最高,分别为2.669%,2.517%和2.223%。半年生枝和一年生枝上的花总黄酮含量在5月达到最高,分别为3.324%和3.368%,二年生枝上花在4月达到最高,为3.345%。半年生枝、一年生枝和二年生枝上种子总黄酮含量均在7月达到最高,分别为0.837%,0.840%和0.812%。总黄酮含量的高低顺序为花>复叶>去叶枝韧皮部>去叶枝>种子>去叶枝木质部>根韧皮部>根木质部。如以黄酮类物质的利用为目的,应重点采集花、复叶及枝条的韧皮部,并应在9月采集一年生和半年以内枝、叶,保留其地下部分,有望获得较高的得率。

关键词: 小叶锦鸡儿 黄酮类化合物 动态变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干旱年份播期对旱地冬小麦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田间大区试验研究了干旱年份播期对旱地小麦生长发育、籽粒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9月30日播种,分蘖成穗率高,群体合理,灌浆前中期旗叶叶绿素SPAD相对值最高,上三叶总干物质转移量和总转移率居中,快、缓增期籽粒灌浆持续时间T2和T3最长,灌浆平均速率最高,成穗数最多,千粒重最高,籽粒产量最高,达2 623.3 kg/hm2,分别较9月20日和10月5日播种增产84.48%和10.11%;9月30日播种,生育期耗水量居中,籽粒水分生产率最高,达0.979 kg/mm。因此,临汾市尧都区旱地小麦播期适当推迟到9月30日左右,可提高自然降水生产效率,实现高产高效。

关键词: 干旱年份 播期 旱地小麦 产量 水分利用效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冬枣引种栽培区气候适宜性的灰色综合评估

中国农学通报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建立一套适合冬枣引种栽培区气候适宜性评价的方法,为冬枣的引种栽培和生态生产区划提供依据。在构建了冬枣"理想产地"的气候生态场的基础上,应用灰色系统理论对山西省冬枣主要引种栽培区和冬枣原产地(山东沾化和河北黄骅)的气候适宜性进行了综合评估。结果表明:山西南部黄河沿岸的气候最适宜,、运城盆地和临汾盆地次之,晋中盆地和忻州盆地气候不适宜,冬枣原产地——山东沾化和河北黄骅均为冬枣的适宜产地,这与生产实际相一致。建议冬枣可在运城盆地、山西南部黄河沿岸和临汾盆地推广栽培,而晋中盆地和忻州盆地不宜引种栽培。灰色关联度分析用于冬枣引种地气候适宜性的评价,简便可行,且结果客观。

关键词: 冬枣 引种栽培 气候适宜性 灰色系统理论 综合评估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东亚飞蝗几丁质酶家族基因的表达特性与功能研究

中国农业科学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研究东亚飞蝗几丁质酶家族基因的时空表达特性及其在蜕皮发育中的生物学功能,筛选在飞蝗发育过程中致死性的几丁质酶基因,为实现基于RNAi的飞蝗有效控制提供重要的基础数据。【方法】在东亚飞蝗EST数据库搜索几丁质酶基因片段,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所获得的基因片段序列;以飞蝗不同龄期第4天若虫和5龄东亚飞蝗不同组织部位为材料提取RNA并反转录为cDNA,应用RT-PCR方法研究时空表达特性;选取在表皮高表达的几丁质酶基因LmCht6,采用RNA干扰方法研究其生物学功能。【结果】基于东亚飞蝗EST库搜索和进一步的序列分析,共获得7条几丁质酶基因片段;不同组织部位与不同龄期RT-PCR结果表明这7条几丁质酶基因的时空表达特性存在明显差异,其中LmCht6主要在表皮表达;LmCht6的RNA干扰试验表明:2龄飞蝗注射dsLmCht6后,其几丁质酶基因LmCht6表达量明显降低;飞蝗从2龄到3龄的龄期转化过程中,表现为发育延迟,新表皮与旧表皮无法完全分离,导致死亡率达到72.2%。【结论】东亚飞蝗拥有多个几丁质酶基因,它们的时空表达特性存在差异;LmCht6在飞蝗蜕皮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生物学功能,该基因被沉默后飞蝗无法完成蜕皮而导致死亡。

关键词: 东亚飞蝗 几丁质酶基因 RT-PCR RNA干扰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糜子新品种晋糜1号的选育

作物杂志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晋糜1号是山西省农业科学院右玉农业试验站选育的糜子新品种,1996年以当地农家品种大红糜子为母本,以67-12-6号为父本,经温汤杀雄,杂交而成。该品种产量高、抗旱抗寒性强。2010年经山西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第五届七次会议认定通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