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国外高粱害虫的发生分布与防治概况
《植物保护 》 1988
摘要:高粱是热带半干旱地区各国最重量的粮食和饲料作物之一,多集中种植在相对贫困的亚洲、非洲和拉美地区。产量低而不稳,造成低产的原因很多,其中虫害就是重要原因之一。据作者在印度国际半干旱作物所工作期间所见及印度国家应用经济委员会报道,虫害带来的损失仅1976年就达高粱总产的12%,损失1281600吨粮食,50与60年代期间,尼日利亚因高粱摇蚊的危害造成4%的减产。加纳摇蚊大发生损失10—15%,垣桑尼亚部分区域40—100%的高粱植株被钻心虫蛀孔,大片枯心甚至成批倒伏,大面积欠收,乌干达部分年份钻心虫使56%的植


苹果腐烂病菌分生孢子田间消失规律研究
《植物病理学报 》 1988
摘要:苹果腐烂病(Valsa mali Miyaba et Yamada)为苹果树重要病害之一。病菌分生孢子器的形成规律及分生孢子在田间消长传播规律为病菌整个侵染循环中一重要环节。1981—1982年我们对此进行了详尽的观察。在我所苹果试验园二十年生苹果树上选出固定的新溃疡病斑、旧溃疡斑和旧溃疡扩展斑(新扩展部位


棉花接种VA菌根的效应初报
《土壤肥料 》 1988
摘要:VA菌根对于某些作物,具有明显效应,但在棉花作物上研究甚少,我们在棉花上进行了接种VA菌根试验,探讨VA菌根对棉花生长、发育的影响。


山西省大豆孢囊线虫的发生世代
《植物病理学报 》 1988
摘要:1983年6月在我院土肥所试验地发现大豆孢囊线虫病,经过鉴定确认病原为大豆孢囊线虫(Heterodera glycines)。为了研究其生物学特性,积累数据资料,给防治提供依据,将大豆孢囊线虫发生世代的观察列为“山西省大豆孢囊线虫病的研究”项目的一个课题。


小麦细胞质雄性不育系——临型不育系育成
《农业科技通讯 》 1988
摘要:山西省农业科学院小麦所小麦远缘杂交育种研究课题组经过多年努力,从普通小麦阿彭13/75-1297中发现了部分不育株,在临汾市育成了普通小麦细胞质雄性不育系,定名为临型不育系。临型不育系的发现, 证明了普通小麦不同品种间,可能由于细胞质存在着差异而导致不育。为创造细胞质雄性不育系,开辟了一条新途径。对加快小麦杂种优势利用的进程有着重要意义。临型不育系遗传背景比较简单,易恢复更易保持,柱头受粉期长,


旱地高产春谷需肥特性的研究
《华北农学报 》 1988
摘要:为了经济有效地施用肥料,作者于1984年进行了旱地高产春谷需肥特性的研究.结果表明,每生产50公斤谷子需吸收氮素1.33公斤、磷素(P_2O_5)0.49公斤,其中谷子抽穗后仍需从土壤和根系中分别吸取36.5%的氮素和约60%的磷素,揭示了谷子根系活熟到老的重要生理意义.并就旱地高产条件下谷子的干物质、氮素、磷素的积累、分配和运转作了较为详细的阐述,为合理施肥和高产栽培提供了理论依据.


沥青乳剂、聚乙烯醇对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
《土壤学报 》 1988
摘要:近年来由于有机肥用量减少,化肥施用量增加,不少地区土壤有机质含量降低,物理性质变坏。改善土壤物理性质除增施有机肥外,施用土壤结构改良剂也是一种有效方法。作者就沥青乳剂和聚乙烯醇表施或混施对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做了初步研究,结果如下。


永济县耕地资源动态监测方法及其效果分析
《农业区划 》 1988
摘要:永济县位于山西南部的运城盆地,地处黄河中游,是我省农业开发较早的地区之一。种植业以棉,麦为主,是全国的小麦和棉花生产基地县。该县1980年进行了土地详查,在一次性土地资源调查的基础上,于1981年建立了农业动态监测体系,并对全县的土地利用现状进行了逐年监测,七年来的监测实践表明,采用公里网络系统,定位跟踪监测土地资源利用现状,特别是耕地资源的变化,具有准确、及时,投资少的特点,能为宏观掌握土地资源的动态变化,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耕地提供依据。现将监测方法及其效果分述如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