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外源甜菜碱对干旱胁迫下谷子萌发及幼苗生理特性的影响
《作物杂志 》 202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谷子品种嫩选19号为材料,用18%聚乙二醇6000(PEG-6000)模拟干旱胁迫,通过种子萌发试验和盆栽试验分析了外源甜菜碱对干旱胁迫条件下谷子种子萌发指标、幼苗生长、抗氧化酶活性、膜脂过氧化及渗透调节物质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外源甜菜碱可显著提高干旱胁迫条件下谷子种子的发芽率、发芽势和发芽指数,增加株高、根长、幼苗地上部和根系的生物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和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活性均显著提高,同时相对含水量、脯氨酸、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含量升高。甜菜碱能有效降低谷子幼苗的根冠比、相对电导率和丙二醛(MDA)含量,降低膜脂过氧化程度。因此,外源甜菜碱能促进干旱胁迫条件下谷子种子的萌发和幼苗生长,促进渗透调节能力和抗氧化能力,从而有效缓解干旱胁迫对谷子生长发育的伤害。


黑龙江省优质粳稻在云南省植烟区轮作模式下的生态适应性研究
《中国稻米 》 2025
摘要:烟-豆-稻轮作是优化植烟区土壤结构、减轻病虫害、提升烟叶品质的重要技术措施之一。为了丰富适宜云南玉溪植烟区烟-豆-稻轮作模式下的优质水稻品种资源,本研究探讨了将黑龙江的优质早熟粳稻品种引入玉溪植烟区的可行性。以寒地优质粳稻品种龙稻18、龙稻21、松粳9、松粳22为试验材料,于2023年分别在云南省玉溪市和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开展大田对比试验。结果显示,在光热资源方面,云南玉溪与黑龙江哈尔滨在水稻生长季(5—9月)的活动积温分别为3 344.5℃和3 076.4℃,平均温度分别为21.9℃和20.1℃,日较差分别为9.3℃和10.6℃,日照时数分别为737.0 h和1 226.6 h。在生长发育方面,龙稻18、龙稻21、松粳9和松粳22在玉溪的移栽-成熟天数相较在哈尔滨分别缩短6 d、4 d、5 d和4 d。其中,移栽-分蘖期的天数分别缩短13 d、12 d、12 d和11 d;分蘖-始穗期的天数分别缩短14 d、13 d、14 d和18 d;始穗至齐穗期的天数分别增加6 d、3 d、4 d和3 d;齐穗-成熟期的天数分别增加15 d、18 d、17 d和22 d。在产量方面,龙稻21和松粳22在玉溪的实测产量比在哈尔滨分别增加2.82%和9.04%,而龙稻18和松粳9的实测产量则分别减少4.89%和6.55%。除松粳22外,其他品种在两地间的产量差异未达到显著水平。进一步分析各品种的产量构成因子发现,单位面积穗数有所增加,但多数品种的每穗粒数、结实率和千粒重呈下降趋势。单位面积粒数(即单位面积穗数×每穗粒数)被证实是影响产量变化的关键因素。在品质性状方面,各品种的糙米率、精米率、整精米率、食味值和直链淀粉含量均不同程度下降,而蛋白质含量普遍增加;垩白粒率和垩白度的变化无明显规律。综上所述,云南玉溪在水稻生长季具备与黑龙江哈尔滨相似的光热资源,黑龙江水稻品种引种至玉溪种植,能够有效缩短移栽至成熟的周期,从而更好地适应烟-豆-稻轮作模式。为了确保烟-豆-稻轮作模式下水稻的产量,建议引种穂数型品种。
关键词: 粳稻 烟-豆-稻轮作 植烟区 引种 生态适应性 黑龙江 云南


丙硫菌唑及其复配制剂对玉米大斑病的防治效果
《黑龙江农业科学 》 2025
摘要:为探索可以有效防治玉米大斑病且对玉米生长安全的新型杀菌剂,采用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丙硫菌唑及其复配制剂对玉米生长的安全性及对大斑病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在试验剂量范围内施用丙硫菌唑250 DC、67.5%硫磺·丙硫菌唑SC、丙硫菌唑·嘧菌酯360 SC玉米安全性良好,并且有增强作物长势的作用,增产率达10.0%~12.5%;玉米大斑病发病初期喷施,对大斑病的防治效果在80%~100%,并且持效期长。推荐使用丙硫菌唑250 DC制剂量32.0~37.3 mL·(667 m2)-1、67.5%硫磺·丙硫菌唑SC制剂量133.3~186.7 mL·(667 m2)-1、丙硫菌唑·嘧菌酯360 SC制剂量33.3~46.7 mL·(667 m2)-1防治玉米大斑病,感病品种或上年发病严重的地块可以提高用量,但要注意药剂轮换使用。


高产大豆新品种克豆59的选育及栽培技术
《黑龙江农业科学 》 2024
摘要:为促进高产大豆新品种克豆59的推广,本文介绍了其选育过程、特征特性、产量表现及栽培要点.克豆59是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克山分院以克山1号为母本,垦鉴豆28为父本,经有性杂交,采用系谱法选育而成的大豆新品种.2019-2020年参加国家北方春大豆早熟组区域试验,两年平均产量2 832.0 kg·hm-2,比对照品种克山1号增产9.4%.2021年参加国家北方春大豆早熟组生产试验,平均产量2 748.3 kg·hm-2,比对照品种克山1号增产8.6%.克豆59中抗灰斑病,籽粒粗蛋白含量37.83%,粗脂肪含量19.89%.2022年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为国审豆20220017.该品种适宜在黑龙江省第三积温带下限和第四积温带上限,吉林省东部冷凉山区,内蒙古呼伦贝尔市大兴安岭以东嫩江流域的中南部地区春播种植.


长期大气CO2浓度升高对大豆磷吸收及根际磷转化的影响
《土壤与作物 》 2024
摘要:磷(P)作为第二重要的植物营养元素,能够调节作物对气候变化的适应性.东北不同地区黑土有机质含量存在着较大差异,对作物营养吸收产生较大影响.然而,长期大气CO2 浓度升高对不同有机质含量黑土大豆生长、土壤磷组分以及相关微生物机制的影响鲜有研究.本研究利用开顶式生长室(OTC)重点探究了气候变化对不同有机质黑土大豆根际土壤磷组分和相关磷转化微生物功能基因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有机质含量的黑土大豆磷吸收对长期大气CO2 浓度升高的响应一致,既先升高后降低.然而,大豆根际磷组分的响应存在差异性.大气CO2 浓度升高降低了高有机质黑土中大豆根际NaHCO3-Po含量,但增加了低有机质黑土中大豆根际有机磷库(NaHCO3-Po和NaOH-Po)的含量,而降低了无机磷库(NaOH-Pi)的含量.同时,大气CO2 浓度升高使高有机质黑土根际土壤基因拷贝数增加 53.0%,低有机质黑土中大豆根际土壤基因拷贝数增加 44.4%.因此,长期气候变化条件下,高有机质含量黑土通过有机磷矿化功能微生物来满足大豆对磷素的需求;而在低有机质含量黑土中,长期高CO2 浓度主要影响无机磷组分以及相关功能基因.
关键词: 气候变化 有机质含量 磷组分 磷酸酶活性 磷转化功能基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