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北大核心(精确检索)
9441条记录
不同育苗基质下咖啡种间嫁接苗生长及光合特性

热带作物学报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大粒种咖啡(Caffea liberica)1号为砧木、中粒种咖啡(Caffea canephora)热研1号高产无性系为接穗形成种间嫁接苗,以棕榈叶+表土、棕榈叶+椰糠和椰糠+表土不同比例配置基质,比较不同处理下嫁接苗的根系形态、光合特性、生物量及苗木质量指数,筛选适宜育苗基质。结果表明:以棕榈叶+表土体积比1∶0(M1)、7∶3(M2)、1∶1(M3)处理植株根尖数、净光合速率(Pn)、总生物量及苗木质量指数较高,较常规育苗配比(CK),M1处理分别提高98.17%、25.88%、159.54%和142.86%,M2处理分别提高122.99%、39.11%、162.61%和151.40%,M3处理分别提高157.18%、40.47%、194.22%和214.29%,增幅均达显著水平,各处理植株根系形态指标、净光合速率、总生物量、苗木质量指数间呈极显著正相关。因此,M1、M2和M3处理混配基质均能较好的满足咖啡种间嫁接苗生长需要,建议推广应用。

关键词: 咖啡 种间嫁接 育苗基质 光合特性 根系形态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咖啡腐皮镰孢黑果病病原鉴定及其生物学特性测定

热带作物学报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文针对云南咖啡园在雨季出现的一种咖啡果实变黑的黑果病害进行病原菌分离,获得CPE5和CPE12菌株。这2个菌株在PDA培养基上菌落呈圆形,毡状,菌丝体灰白色,表面稀疏,背面出现浅黄色色素。分生孢子具1~8个隔膜,长6.08~65.3μm,宽2.76~9.03μm。小型分生孢子呈肾形,大型分生孢子镰刀型。致病性测定表明,无论是接种健康新鲜的咖啡离体叶片还是果实,产生的症状以及再分离后获得的分生孢子形态特征均与初始接种菌株的一致。分子鉴定结果表明,无论是ITS、β-tubulin、TEF、28S rDNA单个基因聚类树,还是ITS-TEF加合基因序列聚类结果均一致,表明菌株CPE5与CPE12均属于腐皮镰孢(Fusarium solani)。这是国内腐皮镰孢危害咖啡果实的首次报道。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研究表明,咖啡腐皮镰孢菌最适宜生长的培养基是PDA和玉米粉琼脂培养基;最适生长温度为28℃;完全光照有利于病原菌的生长。病原菌对碳源甘露醇以及氮源牛肉浸膏、甘氨酸、尿素利用率最高;菌株在75℃,10 min条件下即可致死。咪鲜胺锰盐和戊唑醇2种药剂的EC50值分别为1.8352μg/mL和1.4826μg/mL,对菌株CPE5菌丝体生长具有十分显著的抑制效果。

关键词: 咖啡 腐皮镰孢 分子鉴定 生物学特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海南不同母质橡胶人工林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特征

热带作物学报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研究运用Biolog-Eco微平板培养技术对海南橡胶人工林4种母质(花岗岩、玄武岩、变质岩和浅海沉积物)发育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特征进行研究,同时测定土壤理化特性,探究不同母质发育橡胶人工林土壤微生物群落的代谢活性和功能特征及其与土壤理化性质的相关性。结果表明:不同母质之间橡胶人工林土壤理化性质存在显著差异,总体上玄武岩土壤肥力水平最高,其次是浅海沉积物和变质岩,花岗岩最低;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土壤微生物吸光值(AWCD)逐渐增加并在216 h达到最大值,土壤碳源利用能力也逐渐增强并趋于稳定;花岗岩和浅海沉积物发育土壤中微生物利用碳源功能强于变质岩和玄武岩;橡胶人工林土壤微生物群落碳源代谢对碳水化合物类、氨基酸类和羧酸类较强,对胺类和多聚物类较弱;土壤微生物吸光值(AWCD)、均匀度(McIntosh指数)和优势度(Simpson指数)均与土壤孔隙度、有机碳、全氮、pH值、碳氮比等理化因子显著相关;孔隙度、pH值、全氮是影响土壤微生物功能多样性的主要环境因子。

关键词: 橡胶人工林 成土母质 Biolog-Eco 微生物功能多样性 土壤肥力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早期不同施氮量下橡胶园土壤中无机氮的运移

热带作物学报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橡胶园土壤中无机氮形态和含量呈现季节性的动态变化,本研究通过设置不同氮肥用量进行田间试验,分析早期施肥后橡胶园土壤中氮素运移规律。结果表明:不同施氮量土壤中矿质氮素的运移特点有所不同,但均以垂直运移为主;土壤中的铵态氮和硝态氮在不同层次的水平迁移主要在30 cm以内;各施肥处理土壤中铵态氮、硝态氮均存在明显的向下迁移,铵态氮主要迁移至40~60 cm深度,常规施肥、减量20%处理铵态氮含量分别达到209.43 mg/kg、133.32 mg/kg;硝态氮主要迁移至20~40 cm深度,常规施肥和减量20%硝态氮含量分别为127.21 mg/kg和114.29 mg/kg;不同施肥处理无机氮向下的迁移量也存在明显差异,减量40%施肥的无机氮在深层土壤中低于常规施肥和减量20%施肥处理,进一步减少了无机氮的向下淋溶损失;不同施肥处理土壤矿质氮的主要形式为铵态氮,施肥增加了硝态氮的占比,这可能与氮肥输入以及土壤pH有关。

关键词: 橡胶林 施肥配比 铵态氮 硝态氮 水平方向 垂直方向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近自然管理对橡胶林土壤细菌组成及多样性的影响

西部林业科学 2021 北大核心

摘要:以更好地了解近自然管理方式对于橡胶林土壤细菌的影响为目的,依据自然林核心理论建立一个1 hm2的橡胶林固定样地进行近自然管理,通过四点采样法进行样品采集,运用土壤农业化学分析方法和基因测序,对土壤理化性质、微生物生物功能、细菌组成等进行实验分析,研究近自然管理后橡胶林土壤细菌群落的变化.结果显示:对橡胶林进行近自然管理后,土壤pH升高,土壤细菌中的酸杆菌门种类减少;橡胶林土壤细菌α多样性并未显著增加,但是在OUT水平上γ多样性(伽玛多样性)显著提高;雨季时近自然管理橡胶林土壤细菌γ多样性高于常规管理,旱季时则相反.研究表明:橡胶林进行近自然管理后土壤pH升高,从而改变了细菌群落的物种组成,细菌多样性提高.其研究结果可为橡胶林近自然管理方式下生物多样性的恢复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 橡胶林;近自然管理;土壤细菌;细菌组成;多样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红土沉香的化学成分及其抗炎活性研究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1 北大核心

摘要:综合运用多种柱色谱技术从越南红土沉香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3个化合物,经过现代波谱学技术鉴定其结构为:7-甲氧基-2-[2-(4-甲氧基苯基)乙基]色酮(1),6-甲氧基-2-(2-苯乙基)色酮(2),6,7-二甲氧基-2-(2-苯乙基)色酮(3),6-甲氧基-2-[2-(4-甲氧基苯基)乙基]色酮(4),6-甲氧基-2-[2-(3-甲氧基苯基)乙基]色酮(5),5-羟基-6-甲氧基-2-[2-(4-甲氧基苯基)乙基]色酮(6),6,8-二羟基-2-(2-苯乙基)色酮(7),(1β,3α,4aβ,5β,8aα)-4a, 5-dimethyl-3-(prop-1-en-2-yl)octahydronaphthalene-1,8a(1H)-diol(8),rel-(4S,5R,7R,8R,11R)-eremophil-9-en-12,8-olide(9),cyclodebneyol(10),柯拉斯那酸甲酯(11),白木香醇(12)和4-表-15-羟基菖蒲螺烯酮(13).其中,化合物1为新天然产物,所有化合物均为首次从红土沉香中分离得到.以上化合物的抗炎活性测试结果表明,化合物3、8和13具有一定的抗炎活性,IC50值分别为81.23±2.83、39.55±3.75和72.63±2.87μmol·L-1.

关键词: 红土沉香 倍半萜 2-(2-苯乙基)色酮 抗炎活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郁闭度橡胶园间作绞股蓝的生长、产量及药材品质研究

中药材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为综合了解林下不同郁闭度对橡胶园间作绞股蓝生长、产量,尤其是对绞股蓝药材品质的影响.方法:以绞股蓝的旷地种植为对照,对不同胶园间作条件下绞股蓝3个采样期地上部主要生长、产量指标,及其叶和茎中的主要成分含量指标进行了同步比较研究.结果:旷地种植条件下,绞股蓝表现生长不良,且产量均低于各间作处理,但其叶、茎中的皂苷、黄酮、多糖、浸出物含量在各时期均高于其他处理或处于较高水平;在南北行向的全周期间作模式胶园间作条件下,绞股蓝的生长及产量表现最优,叶、茎中的黄酮、浸出物含量部分情况下略高于旷地种植或与之接近,而皂苷、多糖含量均低于旷地种植;在郁闭度较高的常规胶园林下,绞股蓝表现为茎细叶薄、生长慢、产量偏低,亦未见开花结果,叶、茎主要成分含量均处于较低水平.总体上,绞股蓝叶、茎中的主要成分含量指标倾向于随郁闭度的增加而降低,而在胶园间作条件下,绞股蓝的生长、产量及药材品质均随郁闭度的增加趋于变差.结论:不同郁闭度均会对绞股蓝的生长、产量及其药材品质产生重要影响,绞股蓝在中低郁闭度的南北行向全周期间作模式胶园中间作可获得最大效益.

关键词: 林药间作 橡胶林 绞股蓝 郁闭度 生长及产量 药材品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RecurDyn的澳洲坚果破壳装置最低转速的求解与验证

中国农机化学报 2021 北大核心

摘要:为求解基于V型双通道澳洲坚果破壳装置的工作最低转速,运用RecurDyn软件对破壳装置破壳过程模拟,分析不同工作转速下最低破壳剪切力大小及刀片、果壳破壳过程中应力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破壳装置刀盘轴转速为250 r/min时,刀片与澳洲坚果相互作用的剪切力为1 107.21 N,产生的应力大于果壳强度极限。试制澳洲坚果破壳装置样机并以刀盘轴转速为100~500 r/min进行破壳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刀盘轴转速为250~500 r/min时破壳装置破壳率为92.6%~96.74%,破壳装置破壳效果与仿真结果基本一致,能够有效完成澳洲坚果破壳作业。

关键词: 澳洲坚果 破壳机 剪切破壳装置 RecurDyn 最低工作转速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菠萝灌溉施肥技术研究进展

热带作物学报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季节性干旱是限制菠萝增产提质增效的重要原因,发展"以水促肥,以肥促产,水肥高效耦合"的现代灌溉施肥技术,是应对季节性干旱,促进菠萝增产提质增效的重要途径。本文从华南地区季节性干旱时空分布特征、干旱胁迫对菠萝生长发育的影响、我国菠萝水肥管理现状、灌溉施肥技术对菠萝生长发育的影响等4个方面简要阐述了我国菠萝灌溉施肥技术发展的必要性,重点从现代灌溉施肥方式、耗水规律和养分吸收规律等3方面总结了菠萝灌溉施肥技术研究进展,并结合研究进展提出我国菠萝灌溉施肥技术目前存在的问题,探讨未来可能的研究重点和发展方向,为菠萝灌溉施肥技术的研究与应用提供参考。

关键词: 菠萝 灌溉施肥 季节性干旱 水肥一体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与主成分分析研究不同年份宜昌花椒挥发油成分

分析试验室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研究了宜昌花椒3年贮藏过程中挥发性有机物的变化。通过水蒸气蒸馏法提取不同贮藏年份的花椒挥发油,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GC-MS)分析,通过质谱相似度(SI),保留时间(RT)比对结合保留指数法(RI)共鉴定出29种主要挥发性有机物,用于主成分分析(PCA)与热图分析(HM)。结果表明,随着贮藏时间的增加,花椒挥发油含量显著性下降。其中13种对花椒挥发油占主要贡献的挥发性成分相对含量随着贮藏时间增加而减少,这13种物质包括6种单环单萜,5种萜醇,1种酮,1种倍半萜;另外12种挥发性成分相对含量随着贮藏时间增加而增加,这12种物质主要为4种双环单萜,3种无环单萜,1种单环单萜,4种酯;还有4种高沸点的挥发性成分相对含量在贮藏过程中变化较小。这些结果不仅阐明了花椒在贮藏过程中的双环单萜、链状单萜和酯在增加,单环单萜与萜醇在减少等挥发性成分特征,而且为花椒挥发油开发和综合利用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

关键词: 花椒 挥发油 贮藏年份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 主成分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