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菜用型马铃薯新品种陇薯10号
《中国蔬菜 》 2013 北大核心
摘要:陇薯10号结薯集中,单株结薯3~5个,薯形整齐美观,商品薯率一般90%以上,抗晚疫病。薯块休眠期长,耐运输,耐贮藏,适合菜用鲜食。陇薯10号是1991年以甘肃省农业科学院马铃薯研究所引进的资源材料固薯83-33-1为母本,以本所创新筛选的抗晚疫病资源材料119-8为父本组配杂交,经系统定向选择,至2011年育成精品菜用型马铃薯新品种(图1)。母本固薯83-33-1中晚熟,生育期110d(天)左右,抗旱性强,商品薯率(单


陇东旱区梨园地面覆盖对树体生长和结果性状的影响
《草地学报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明垄膜覆盖(T1)、覆草(T2)和免耕(T3)对陇东旱塬区梨(Pyrμs bretschneideri Rehd.)园树体生长和结果的影响,测定分析了不同覆盖条件下梨园土壤温湿度变化及叶片和果实特征。结果表明:梨树花期至幼果膨大期,不同土层温度均以T1最高,T2最低,新梢停止生长后,处理间差异减小,至落叶期趋于一致。梨树生长前期(4-6月),T3土壤含水量最小,7月以后T3最高。在梨树年生长周期中,T1土壤含水量变化最小,T3最大。T2叶片栅栏组织最发达,栅栏组织长度和厚度均显著高于T1和T3,T1栅栏组织厚度显著高于T3,处理间叶片海绵组织差异不显著。T2总叶绿素含量显著高于T3,但与T1差异不显著。覆盖显著提高了叶片钾含量;T2叶片钙、镁含量最低,而铁、硼含量最高;T1除铜含量最高外,锌、锰、铁、硼含量均最低;T3钙、镁、锌、锰含量最高。T1和T2分别比T3增产16.0%和10.2%。覆盖后果实维生素C含量显著降低,T1显著低于T2和T3。处理间果实硬度、可溶性固形物、可溶性糖、有机酸、水分含量差异均不显著。T1,T2和T3的糖酸比分别为22.7,22.8和22.0。
关键词: 垄膜覆盖 土壤温湿度 叶片结构 果实品质 旱地 梨园


甘肃地方桃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
《西北农业学报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甘肃地方桃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采用SSR引物对60个甘肃省地方桃品种或类型进行鉴定分析。结果表明:12对引物共扩增出55个条带,其中多态性条带42个,多态性位点百分率为76.53%;平均每对引物产生有效等位基因多态位点数3.25个;位点杂和度(H)为0.537 2~0.757 8,平均为0.647 4;香农指数(I)为0.636 5~1.321 5,平均为0.897 9。UPGMA聚类分析显示,60份材料的相似系数为0.025~0.950,平均为0.630,在相似系数0.675处聚为7个类群。表明甘肃地方桃品种遗传多样性丰富。聚类结果与形态学分类及地理起源基本一致。


干旱胁迫对彩色棉花农艺、品质性状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作物学报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探索干旱胁迫对彩色棉花主要性状的影响及其水分利用机制,选用7个不同色彩的棉花品种(系),在常规灌溉、胁迫灌溉和生育期不灌溉3种环境条件下,调查其农艺性状、品质性状、水分利用效率(WUE)和产量。结果表明,干旱胁迫下不同色彩棉花品种的单株成铃数、单铃重、株高、花铃期叶片数、有效果枝数、收获指数、果节数、籽指、茎粗和果茎节间长度减少,衣分增加;灌水量减少一半,参试棉花品种的产量均降低,不灌溉处理的籽棉产量与常规灌溉间差异显著(P<0.05);籽棉产量的降低幅度品种间存在较大差异(P<0.05),棕色棉的减产幅度高于绿色棉。常规灌溉处理下,白色棉花水分利用效率高于棕色棉花和绿色棉花,而后二者差异不显著;干旱胁迫下,棕色棉花的水分利用效率高于绿色棉花。与水分利用效率相关的主要农艺性状、品质指标是:叶片数、单株成铃数、有效果枝数、果节数、株高、收获指数、单铃重、主茎节间长度、茎粗、籽指、衣分。


兰州大接杏优质丰产栽培技术
《北方园艺 》 2013 北大核心
摘要:兰州大接杏是甘肃地方优良品种,该品种树势中庸,早果丰产,适应性强,果实长卵圆形,平均单果重82.5g,果肉橙黄色,风味浓甜,有香味,可溶性固形物含量13%~15%,离核、仁甜,属中熟鲜食品种。兰州大接杏在甘肃中东部广泛栽培,并已引种到新疆、陕西、河北、辽宁等省,在全国具有一定的影响力。现对兰州大接杏优质丰产栽培技术作以总结报道,以期对指导生产、增加果农收益提供参考。


高效液相色谱法同时测定马铃薯块茎中的GA3、IAA ABA含量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用Agilent C18色谱柱(4.6 mm×250 mm),以乙腈、甲醇和0.6%乙酸VCH3CN∶VCH3OH∶V0.6%CH3COOH=5 ∶60∶35)为流动相,流速为0.8 mL/min,在检测波长209、221、262nm,柱温30℃的条件下,同时分离并测定了马铃薯块茎中的内源激素GA3、IAA和ABA.3种激素的分离效果理想,回收率分别达到93.1%、90.3%和92.4%,相对标准偏差小于5.2%.


高寒阴湿区豌豆与小麦的间作效应
《西北农业学报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2010-2011年,对豌豆与小麦在高寒阴湿区不同间作比例下的生育期、叶面积指数及综合产量等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间作可明显延长豌豆的生育期,提高豌豆叶面积指数、综合产量及经济效益。其中处理M2D2即小麦与豌豆按2∶2行比例间作生育期最长,叶面积指数最高,土地当量比最大,具有明显的产量优势,2010和2011年间作综合产量分别较小麦单作(MT)提高58.11%和38.55%,较豌豆单作(DT)提高29.70%和50.87%;全年经济效益分别较小麦单作(MT)的提高112.66%和83.45%;较豌豆单作(DT)提高4.97%和22.08%。因此,豌豆小麦间作模式增产的关键在于行比的合理搭配。


辣椒胞质雄性不育三系配套制种技术研究
《北方园艺 》 2013 北大核心
摘要:辣椒杂种优势非常明显,一代杂种已大规模应用于生产,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但辣椒杂交种的生产主要靠人工去雄、授粉,不仅生产成本高,而且种子纯度难以保证。利用雄性不育系制种是解决这一难题的有效途径。通过对辣椒雄性不育系、保持系、恢复系的繁育技术及辣椒胞质雄性不育杂交制种技术的研究,在苗床土壤消毒、种子处理、田间管理及杂交授粉等方面进行了创新与改进,保证了种子质量,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辣椒一代杂种种子的市场竞争力。


不同施肥处理对新垦盐碱荒地盐分运移的影响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甘肃引黄灌区,通过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不同施肥处理对新垦盐碱荒地土壤盐分剖面分布特征和脱盐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M12、M24处理在0~60cm土层平均电导率显著低于其他施肥处理,60~80、80~100cm土层各处理盐分含量变化没有明显规律;土壤脱盐和返盐主要发生在60cm以上土层,一季作物收获后的平均脱盐率大致在45%,第2年春季的返盐率大致在38%;M12、M24处理的脱盐效果最优,达到64.88%和68.37%;增施有机肥是提高土壤脱盐效果、抑制土壤返盐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 引黄灌区 新垦盐碱荒地 剖面分布特征 脱盐率 有机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