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甘肃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北大核心(精确检索)
3527条记录
套和不套袋对"红富士"苹果耐贮性和安全性的影响

北方园艺 2014 北大核心

摘要:以“红富士”苹果为试材,研究套袋和不套袋对果实品质、耐贮性和农药残留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套袋苹果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比套袋苹果提高1%,达到显著程度;果实硬度方面,二者差异不明显;除着色面积、光洁度等外观品质套袋果优于对照外,其它风味、口感等内在品质,以及果实在贮藏期间的硬度、可溶性固形物和失重率等果实耐贮性特征方面,不套袋明显优于套袋;果实的农药残留量没有明显差别,有机磷、有机氯和菊酯类农药均未检出.套袋果实的外观品质好于不套袋;但不套袋果实的内在品质和风味,以及耐贮性等方面显著优于套袋果实;且不套袋果实的农药残留量并没有超过质检标准.

关键词: 套袋 不套袋 “红富士” 耐贮性 安全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基因型亚麻下胚轴不定芽诱导的研究

作物杂志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5个亚麻品种陇亚10号、张亚2号、CDC-scroll、低亚麻酸及不育系1S为试验材料,对不同基因型亚麻下胚轴的不定芽诱导进行研究。确定了5个亚麻品种最适的种子消毒处理为75%乙醇消毒0.5min、1%次氯酸钠消毒10min。筛选出亚麻下胚轴不定芽诱导分化的最适培养基为MS培养基附加0.5mg/L 6-BA和0.02mg/L NAA。讨论了不同基因型的亚麻下胚轴不定芽诱导分化及其不定芽生根之间的差异,最终得到陇亚10号的下胚轴不定芽诱导分化率及不定芽的生根率最高,宜用来做后续的研究工作。

关键词: 亚麻 不定芽 不同基因型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甘肃省小杂粮产业竞争力分析及对策建议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14 北大核心

摘要:小杂粮是甘肃省资源和区位优势作物,常年播种面积34.67万hm2左右,占全省粮食播种面积的12.5%,总产占全省粮食总产的16.8%。从21本世纪初开始,由于政策导向和利益所驱,致使甘肃小杂粮产业发展技术创新不足,供种体系不健全,加工技术缺乏,产业化程度不高,使得小杂粮产区小杂粮的种植面积急剧下滑,导致甘肃省小杂粮产业的发展机遇和威胁并存。随着人们对小杂粮需求的增加,小杂粮的各个主产区积极发展小杂粮产业,势必使小杂粮产业的竞争变得更为激烈。该文结合实际调查,对甘肃省小杂粮产业竞争力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客观地分析,并提出通过因地制宜培育优异小杂粮产业化集聚区,构建以专用、特色为主体的优异小杂粮产品生产结构,建立健全小杂粮产品科技支撑体系和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实施品牌战略,来进一步促进甘肃省小杂粮产业向区域化、专业化和产业化的方向发展。

关键词: 甘肃 小杂粮 竞争力 对策建议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甘肃省甘谷县辣椒产业化发展规划研究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14 北大核心

摘要:甘谷县是闻名全国的辣椒之乡,辣椒种植历史悠久、久负盛名。产地辣椒品质优良、营养丰富,Vc和氨基酸含量显著高于其他产区。经过多年发展,甘谷辣椒种植区域进一步扩大、产业化程度明显提升、品牌优势更加突出。但由于近年来规模化种植程度较低,栽培技术相对落后、产量低、效益差,加工业落后,流通体系不健全,专业合作社规模小等因素,制约了全县辣椒产业的健康、快速和高效发展。该文在深入产地广泛调研、多方听取同行专家意见、查阅相关文献资料的基础上,根据"两区带动、点面突破"的发展思路,从良种繁育体系、绿色标准化基地、精深加工体系、现代化物流体系、电子信息化营销体系、技术研发和推广服务体系、质量标准化检验与检测体系、名优品牌建设等9个方面提出了发展规划,以达到促进甘谷辣椒产业持续、健康、协调发展,并显著提高农民收入的目标。

关键词: 辣椒 产业化 发展规划 甘谷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组装式太阳能双效温室应用效果试验

农业工程学报 2014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解决目前日光温室普遍存在的设备简陋、环境调控与抗寒防病能力差、土地利用率与劳动生产效率低的问题,建造了组装式太阳能双效温室并进行试验。该文分别选择内保温和外保温太阳能双效温室(温室内配置太阳能集热器、蓄热水池和热泵机组在内的太阳能热泵系统)测试其保温降湿性能和增产效果,主要测试指标为空气最低温度、日平均温度、光照度、空气相对湿度,种植作物的单株产量、单位面积产量。测试结果表明:内保温组装式太阳能双效温室室内最低气温都在9℃以上,与对照温室相比,1月份试验温室室内平均气温提高3.4℃,1月份室内平均最低气温提高4.0℃;外保温太阳能双效温室1月份室内平均最低气温为12.5℃,空气相对湿度控制在80%以下,比对照温室室内温度提高3.8℃,蔬菜增产19%~55%。组装式太阳能双效温室改善了温室的环境条件,提升了日光温室抗寒防病和增产增收的能力,该温室的研究与应用为中国北方同类地区提供借鉴与参考。

关键词: 温室 太阳能 组装 太阳能双效温室 集热器 蓄热水池 双源热泵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溶质类型与矿化度对土壤持水特性的影响

土壤通报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土壤水分特征曲线是研究土壤水分运动与调控等方面的重要科学依据。以往土壤水分特性曲线的研究关注土壤孔隙特性的影响,而对土壤液体的影响关注较少。为此,本研究以甘肃省秦安县果园黑麻土为研究对象,采用室内模拟的方法,研究了不同矿化度(0、1、3、5、10 g L-1)的NaCl和Na2SO4溶液对土壤脱水曲线及拟合参数的影响。结果表明:水质的矿化度对土壤饱和含水量有一定的影响,低矿化度(<3 g L-1)仅对低吸力段(pF<2.5)水分特征曲线有影响,高矿化度(≥3 g L-1)对整个吸力段(pF在0~4.2)水分特征曲线有影响,其中矿化度为5 g L-1的NaCl和Na2SO4处理土壤容积含水量最小,且较对照差异最大。相同矿化度的NaCl和Na2SO4溶液对土壤水分特征曲线参数变化率的影响程度不同,对α的影响最为显著,其次为θs,再次为n。NaCl对参数α和n变化率的影响均随矿化度的增大呈先增加后降低趋势,而Na2SO4对参数α和n变化率的影响随矿化度的增大呈先降低后增大的趋势,且NaCl对土壤持水特性的影响大于Na2SO4。

关键词: 溶质类型 矿化度 土壤持水特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西北地区马铃薯施肥效应和经济效益分析

中国土壤与肥料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2002~2011年在内蒙、甘肃、宁夏、青海4省进行田间试验研究马铃薯(Solanum tuberosum L.)施用氮、磷、钾肥的增产效应和经济效益。试验设施氮(+N)、不施氮(-N)、施磷(+P)、不施磷(-P)、施钾(+K)、不施钾(-K)处理。结果表明,施用氮、磷、钾肥平均增产分别为5 657、3 967、5 341 kg/hm2,分别有95%、75%、81%的试验增产达显著水平(P<0.05),说明氮是影响马铃薯产量的主要因素,其次是钾,然后是磷。氮(N)、磷(P2O5)、钾(K2O)肥的农学效率分别为37.6、45.0和44.9 kg/kg。施用氮、磷、钾肥平均分别增加收入5 218、3 683、4 141元/hm2,平均产投比(VCR)分别为9.3、12.7和8.8元/元。通过分析不同肥料价格和马铃薯价格下的VCR表明,随着施肥增产效应的增加,即使施肥量增加,VCR也增加。无论现在还是将来,西北地区马铃薯合理施用氮、磷或钾肥获得收益的概率超过75%,收益多少随增产效应、施肥量、肥料和马铃薯价格而变化。

关键词: 马铃薯 肥料效应 农学效率 产投比 经济效益

不同浓度CO_2对贮藏期间马铃薯生理品质的影响

食品工业科技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克新6号马铃薯为试材,将愈伤后的马铃薯放入自制的气调箱,设定不同的CO2浓度,研究贮藏在9~11℃,湿度85%~95%条件下不同浓度CO2对马铃薯生理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适当的CO2浓度(1.00%)能有效减缓块茎淀粉的降解,抑制总酚含量的下降,保持贮藏期间较低的还原糖水平和较高的POD活性,抑制PPO酶活性。CO2浓度过高(1.5%CO2、2.0%),不利于块茎淀粉积累,使还原糖含量的增加,总酚含量降低,POD活性升高,在贮藏120d时部分块茎开始发芽。由此表明,CO2浓度为1%可延长块茎的休眠,利于马铃薯的贮藏,通过控制CO2浓度可以延长马铃薯的保鲜期。

关键词: 马铃薯 CO2浓度 生理品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麦草覆盖条件下施氮水平对旱地梨树生长发育和果实品质的影响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明覆草条件下施氮水平对旱地梨树(Pyrus bretschnei deri Rehd.)生长发育和果实品质的影响,设置在全园覆草条件下株施纯氮1kg(T1)、0.5kg(T2)、0.25kg(T3)和不施氮(T4,CK)四种处理,2011年至2012年测定了土壤和叶片养分、树体营养生长和果实产量品质等指标。结果表明,麦草覆盖条件下施氮能显著降低土壤pH值,提高土壤钙、锌含量,明显促进了梨叶片组织结构生长。随着施氮量的增加,梨树新梢生长量、叶面积和百叶重量、叶绿素含量显著提高。不同施氮处理均能提高梨果品产量,T1、T2、T3处理分别比对照提高25.4%、17.0%、11.6%。施氮后梨果实可溶性糖、有机酸含量明显降低,而果实硬度、可溶性固形物、水分含量等品质指标处理间差异不显著。

关键词: 麦草覆盖 施氮水平 梨树 养分含量 生长指标 果实品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苜蓿新品种(系)的抗旱性综合评价

江苏农业科学 2014 北大核心

摘要:为了综合评价苜蓿新品种(系)的抗旱性,对不同苜蓿品种(系)的蓿产量、电导率、叶绿素含量、CAT活性、POD活性、SOD活性、可溶性蛋白含量、可溶性糖含量、MDA含量、脯氨酸含量等指标进行研究,通过聚类分析方法对不同苜蓿品种(系)的抗旱性进行客观评价。结果表明,抗旱性从强到弱的顺序为:杂选1号苜蓿>巨人苜蓿>陇中苜蓿>中兰1号苜蓿>CK×杜苜蓿>CK×图苜蓿>CK×埃苜蓿。

关键词: 苜蓿 新品种(系) 抗旱性 综合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