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福建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CSCD(精确检索)
3846条记录
不同品种茶树叶片功能性状及光合特性的比较

茶叶科学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18个茶树品种(系)为研究对象,测量了茶树叶片的叶面积、叶形指数、比叶面积、干物质含量、叶绿素a、叶绿素b及其比值、叶绿素总量、类胡萝卜素及光合特性,并分析了叶片功能性状和光合特性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茶树叶片叶形指数、干物质含量、气孔导度的变异系数低于10%,其余11项指标的变异系数为15.08%~43.22%,表现出较高的多样性水平;比叶面积与干物质含量之间存在显著负相关,叶形指数和叶面积与其他叶片功能指标均无显著相关;干物质含量与光合色素之间存在显著相关,叶绿素a、叶绿素b、叶绿素a/叶绿素b、叶绿素总量和类胡萝卜素两两之间存在极显著相关性;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蒸腾速率两两之间存在极显著正相关,且气孔导度与胞间CO_2浓度呈显著正相关,茶叶光合速率主要受气孔限制的影响;净光合速率与干物质含量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与光合色素含量之间存在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说明光合色素含量高的品种具有更强的光合能力和干物质积累能力;气孔导度、水分利用效率与叶片功能性状之间相关性不显著。14号茶树品种比叶面积相对较低,同时具有较高的干物质含量、净光合速率和水分利用效率,属于抗旱性较强、光合速率和水分利用效率高的品种,可作为抗旱性强、高光效的茶树品种进一步选育和应用。

关键词: 茶树 不同品种(系) 叶片功能性状 光合特征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田间自然热罩治疗柑橘黄龙病的效果分析

果树学报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为探讨柑橘黄龙病防控新途径,利用夏秋季强太阳光照,开展自然热罩处理对田间柑橘黄龙病树的治疗效果研究。【方法】2012年和2013年8—9月,分别选取40株PCR检测结果为阳性、5~8 a生的芦柑病树为试验对象。按每5株为1组,随机分为8组,其中4组为覆盖热罩处理组,其余4组为对照组。处理组病树用聚氯乙烯薄膜覆盖,地面以土块压实,并在病树正上方的覆盖薄膜上打10个直径约2 cm的小孔,覆盖时间7 h(10:00—17:00),间歇处理3次;对照组病树不做热罩处理。以温度数据记录仪,每5 min记录1次处理与对照温度数据。处理前、处理后30 d和90 d,分别选10株处理组及对照组病树进行症状评价,按病情分级计算其病情指数并进行显著性分析。同时,处理前、处理后30 d和90 d,分别采集症状明显的叶片提取DNA,以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其病菌浓度。【结果】2 a处理结果表明,病树经3次间歇性自然热罩,90 d后症状明显减轻,抽生新梢,叶片正常成熟转绿,未出现新的黄化或斑驳等典型黄龙病症状,病情指数分别从67.00和68.33减为34.00和30.33,变化差异极显著;对照组病树病情持续加重,黄化症状更加明显,部分叶片出现木栓化,其病情指数分别从64.33和65.67增为89.00和87.00,变化差异极显著。荧光定量PCR检测结果显示,处理后90 d病菌浓度分别下降了85.36%和81.67%,其中27株降低了90%以上;对照组病菌浓度分别增加了22.86倍和25.50倍,最多的增加了95倍。【结论】通过3次间歇性自然热罩处理,90 d后田间柑橘黄龙病树症状明显减轻,黄龙病菌浓度也显著降低,平均下降达80%以上,最高下降了99.98%,其中有67.5%的病树病菌浓度降低了90%以上;而对照组病树除1株外,其余病菌浓度均不同程度增加,平均增加了20多倍。

关键词: 柑橘黄龙病 自然热罩 实时荧光定量PCR 防治效果 热处理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丝瓜转录组SSR位点分析及其分子标记开发

中国细胞生物学学报 2016 CSCD

摘要:对丝瓜(Luffa cylindrica)开展转录组测序分析,共获得58 073条unigene(序列总长约52 087 451 bp),共检测到8 693个SSR(simple sequence repeat)位点,平均分布距离为5.99 Kb;其中,SSR位点中主导类型为二核苷酸重复类型,占总SSR的45.89%;其次,三核苷酸重复类型,占38.89%。二核苷酸重复基序中以AG/CT为主,三核苷酸重复基序以AAG/CTT为主。通过Primer 3.0设计得到7 563对SSR引物,随机选择30对SSR引物,对32种不同来源的丝瓜进行多态性验证分析,其中,22对(占73.33%)引物表现稳定可重复的多态性。利用UPGMA作图,将32份供试材料分为普通丝瓜和有棱丝瓜2类,这2类丝瓜可以进一步分别被分为2个亚群,丝瓜类群的划分与有无棱沟密切相关,与形状、颜色有较高的相关性。通过对丝瓜转录组分析可获得较高频率的SSR位点且类型丰富,为丝瓜遗传多样性分析和遗传图谱构建提供更加丰富可靠的标记选择。

关键词: 丝瓜 简单重复序列 转录组 多态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T-DNA随机插入法获得甘薯蔓割病菌非致病生防菌株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由尖孢镰刀菌甘薯专化型Fusarium oxysporum f.sp.batatas引起的甘薯蔓割病是甘薯生产上一种重要病害。本研究将带有GFP绿色荧光蛋白基因的T-DNA随机插入到蔓割病菌基因组中,获得711个突变体。经过致病力筛选,获得了3株非致病突变体,编号为50-5、55-7和103-4,其中50-5和103-4产孢能力显著下降。平板对峙试验结果表明这3株非致病突变体均可和蔓割病菌发生营养竞争作用。通过提前对感病品种"新种花"接种非致病突变体,再接种蔓割病菌,结果显示当蔓割病菌和非致病突变体孢子浓度同为5×10~5 CFU/m L时,103-4和55-7分别预处理感病品种8 h后,生防效果趋于稳定,分别为86.95%和83.80%;50-5预处理16 h后生防效果趋于稳定,为75.65%。以上结果表明,通过农杆菌转化筛选非致病突变体的方法,成功获得3株蔓割病生防菌株,为深入开展甘薯蔓割病的生物防治提供基础,也为其他尖孢镰刀菌创造非致病生防菌提供借鉴。

关键词: 甘薯蔓割病 尖孢镰刀菌 生物防治 非致病菌株 农杆菌转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武夷山自然保护区土壤可培养芽胞杆菌的物种多样性及分布

生物多样性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武夷山自然保护区土壤中可培养芽胞杆菌的分布状况,2012年6月从该保护区的黄岗山顶部、中部、底部和桐木关、挂墩、大竹岚等6个地点采集土样75份。用80℃水浴加热、稀释平板法进行芽胞杆菌的分离,并根据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对菌株进行初步鉴定。从土样中分离出芽胞杆菌418株,鉴定为8个属42个种,其中Bacillus属的种数最多,有20种,Paenibacillus属和Lysinibacillus属分别有8种和7种。不同地点分离到的芽胞杆菌在种类、数量上存在差异:从大竹岚土壤中分离到的芽胞杆菌种类最多,从黄岗山中部和底部分离到的种类数则较少;挂墩、大竹岚土壤中芽胞杆菌的数量较大,达3.6×10~6 cfu/g以上,而黄岗山顶部和中部土壤中的数量则少于4.9×10~5 cfu/g。Bacillus cereus、B.mycoides、B.thuringiensis和Lysinibacillus xylanilyticus等4个种在6个地点的土样中均有分离到,其中B.thuringiensis、L.xylanilyticus是该保护区土壤中的优势种。桐木关土壤中芽胞杆菌的种类多样性和均匀度指数都比其他5个地点的高,而挂墩土壤中芽胞杆菌的Shannon-Wiener多样性、均匀度和优势度指数都最低。B.mycoides和B.thuringiensis的数量与海拔显著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852和–0.834,B.cereus、B.mycoides、B.thuringiensis的分离频度与海拔的相关性极显著,相关系数分别为0.960、0.952和–0.931。研究结果表明,武夷山自然保护区土壤中可培养芽胞杆菌的种类丰富、数量较大,具有较高的多样性。

关键词: 武夷山自然保护区 芽胞杆菌 16S rRNA 多样性 分离频度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树势枇杷枝梢生长、果实品质及经济效益的比较分析

热带作物学报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试验拟探讨不同树势对枇杷枝梢生长、果实品质和产量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树势强的‘早钟6号’树,枝梢长度、粗度、叶片数均显著或极显著大于弱树,但强树、中等树和弱树植株的叶片大小、厚度和干重的差异均不显著;强树果实的单果重、横径、纵径,均显著或极显著大于中等树和弱树,而三者间的可溶性固形物、可滴定酸、可溶性糖含量和可食率差异均不显著;强树和中等树的果穗数、株产、单位面积产量和产值均显著大于弱树,强树的效益显著高于中等树、极显著高于弱树。说明了培育强壮的树势,是实现枇杷优质、高效生产的关键。

关键词: 枇杷 树势 枝梢质量 果实品质 效益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应用易错PCR技术提高环糊精葡萄糖基转移酶的可溶性表达

微生物学报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对嗜热脂肪芽孢杆菌CHB1的环糊精葡萄糖基转移酶(CGTase)基因进行定向进化,筛选得到胞外酶活性和可溶性表达定量提高的突变酶。【方法】采用易错PCR技术向环糊精葡萄糖基转移酶基因中随机引入突变,建立酶基因突变文库,筛选获得胞外酶活性和可溶性表达定量提高的突变体,并对突变酶进行诱导表达、纯化及部分酶学性质研究。【结果】通过筛选获得CGTase胞外酶活性和可溶性表达定量提高的突变菌株ds-6和ep-9,其胞外α-环化活力分别是原始酶的1.72倍和2.18倍,可溶性表达量提高了1倍。序列分析表明,突变体ep-9有3个碱基发生了变化:G2005A/A2037G/T2081G,其中有2个碱基突变导致了氨基酸的改变。SWISS-MODEL数据库模拟CGTase的结构表明,2个突变氨基酸分别位于无规卷曲和β-转角/折叠之间的转角中。酶学性质测定表明:突变CGTase的β-环化比活力是原始酶的2.44倍,总环化比活力提高了34%,K_m值由4.3 g/L降低到3.74 g/L;在pH稳定性方面较原始酶有所提高。单碱基定点突变证实突变体ep-9可溶性表达水平及胞外酶活性提高的关键突变是G2005A。【结论】本试验表明:基于易错PCR技术获得嗜热芽孢杆菌CHB1的CGTase的胞外酶活和可溶性表达定向进化,G2005A突变对于提高CGTase的可溶性表达及胞外酶活起关键作用,这对认识CGTase的构效关系以及进一步改造该酶分子、扩大酶的生产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嗜热环糊精葡萄糖基转移酶 可溶性表达 定向进化 易错PCR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控释专用肥在烤烟生产上的应用

中国农学通报 2016 CSCD

摘要:通过5年的田间小区试验,考察了施用烟草控释肥对烟草农艺性状、养分利用率以及烤烟的产量、外观品质等级、烟叶化学成分等因子的影响,评价烟草控释肥在烤烟生产上应用的综合效果。试验结果表明,与当地推荐施肥相比,施用烟草控释肥促进了烟株的生长,提高烟叶产量14.1~51.8 kg/hm2;增加养分吸收累积量,肥料N、P、K利用率分别提高了2.3~6.7、1.9~3.6、1~3.1个百分点。烟草控释肥的施用还明显改善了烟叶的外观品质等级,上等烟比例提高了3.9~5.8个百分点,降低了烟叶中烟碱含量,提高其还原糖含量以及中上部叶的钾含量。提高烟叶产值1404.6~8764.0元/hm2,5年平均增值3385元/hm2。可见在烤烟生产上施用控释专用肥不仅减少了施肥次数,节约了人力成本,还在大田生产上表现出很好的增产提质和增值效应。

关键词: 烟草 控释肥 农艺性状 产量 品质 养分利用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抗病品种在香蕉枯萎病绿色防控上的应用

热带作物学报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有效防治土传性香蕉枯萎病,在田间进行了抗病品种和微生物菌剂(肥)的筛选和应用。结果表明,种植不同的香蕉抗病品种对枯萎病的防治效果存在显著差异,其中种植粉杂1号和贡蕉的防效最好,分别为78.62%和72.41%。而施用微生物菌剂和生物有机肥对香蕉枯萎病也均表现出较好的防治效果,其防效分别为87.51%和77.51%。在此基础上提出以种植抗病品种和应用防病微生物菌剂(肥)为主的病害综合防控技术,并进行应用示范。3个示范片连续3年对病害的总体防控效果达90%以上,从而有效控制了香蕉枯萎病的为害,同时减少了香蕉产量的损失。

关键词: 香蕉枯萎病 抗病品种 微生物菌剂 绿色防控技术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广叶绣球菌子实体不同发育阶段的比较蛋白质组学分析

食用菌学报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同位素标记相对和绝对定量(isobaric tags for relative and absolute quantification,iTRAQ)标记结合二维液相色谱串联质谱(two-dimensional liquid chromatography tandem mass spectrometry,2D LC-MS/MS)技术,研究广叶绣球菌(Sparassis latifolia)原基期、幼菇期和成熟子实体阶段的差异表达蛋白质组。采用Q-Exactive质谱鉴定并经ProteinPilot软件搜库,对所获得的差异蛋白进行GO(gene ontology)、KEGG(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和转录因子注释分析。结果共鉴定到可信蛋白2305个,其中2219个蛋白具有相对定量信息。与原基期相比,幼菇期显著上调蛋白104个,下调蛋白142个,子实体阶段显著上调蛋白155个,下调蛋白460个。GO分子功能提示这些差异性蛋白主要参与催化活性、蛋白结合和水解酶活性。KEGG代谢通路分析结果显示,差异蛋白主要涉及碳代谢、氨基酸合成、核糖体、糖酵解/糖衍生等代谢过程。差异蛋白中与信号传导和转录因子相关的蛋白数量分别为27个和7个。

关键词: 广叶绣球菌 蛋白质组 iTRAQ 二维液相色谱串联质谱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