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福建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CSCD(精确检索)
3718条记录
K(Ⅰ)离子印迹双极膜的制备及对海水中钾的富集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羧甲基纤维素钠(CMC)为功能单体,KNO3为模板分子,18-冠醚-6(18-C-6)为致孔剂,去除模板离子(K(Ⅰ))后制备了钾离子印迹膜层(K-IIM).以戊二醛(GA)改性壳聚糖(CS)得到阴膜液,将阴膜液流延于上述K-IIM上形成了K(Ⅰ)离子印迹双极膜(K-IIBPM).采用扫描电镜(SEM)观察了K-IIBPM的形貌.K-IIM具有沟壑状的孔穴结构,孔穴半径约为0.130~0.170 nm,与K(Ⅰ)的半径(0.137~0.164 nm)和形状相匹配,且具有规则性;经戊二醛改性后的阴膜层具有不规则的粗糙纹理.采用已循环使用十次的K-IIBPM富集海水中的钾,当海水中Na∶K∶Ca∶Mg的质量浓度(g·L-1)比为10.70∶0.41∶0.42∶1.32,压力差为0.03 MPa,渗透时间为60 min时,K(Ⅰ)的透过率高达96%,其它被分离离子的截留率均在85%以上,从而实现富集海水中钾的目的.

关键词: 18-C-6 钾离子印迹双极膜 海水 钾的富集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紫色土侵蚀区柑橘园套种印度豇豆对土壤水稳性团聚体的影响

草业科学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研究针对紫色土侵蚀区山地果园开发易造成土壤结构破坏、肥力下降等问题,引进豆科牧草印度豇豆(Vigna sinensis)套种于柑橘(Citrus reticulata)园,测定土壤基本理化性状和水稳性团聚体百分含量,评价印度豇豆对柑橘园土壤肥力及水稳性团聚体的影响。结果表明,与清耕相比,印度豇豆套种有利于提高紫色土的土壤肥力,使土壤全氮、全磷、有机质和速效钾含量分别显著提高了63.64%、20.90%、93.43%和166.57%(P<0.05)。与清耕相比,果园套种印度豇豆还有利于改善土壤结构,其中土壤团聚体以>0.25 mm粒级为主(56.31%),还能促进>5和2~5 mm水稳性大团聚体的形成,显著提高水稳性团聚体稳定性,使水稳性团聚体比例(R_(0.25))和平均重量直径分别显著提高了25.22%和35.90%(P<0.05),几何分形维数显著降低了5.17%(P<0.05)。研究结果表明,紫色土侵蚀区柑橘园套种印度豇豆可增加土壤肥力,改善土壤团聚体结构,是一种可持续山地农业发展模式。

关键词: 果园生草 紫色土侵蚀区 水稳性团聚体 土壤肥力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龙眼品种SRAP指纹检索系统的开发及遗传多样性研究

热带作物学报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应用SRAP技术开发了龙眼指纹检索系统并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分析。12对引物组合在16份龙眼及龙荔种质中共扩增出257条DNA带,其中248条为多态带(占96.5%),平均每个引物扩增多态性带20.7条。17份材料间的遗传相似系数范围为0.399~0.871。利用Me6Em7、Me5Em4、Me2Em8等3对引物开发的指纹检索系统,可以区分全部17份种质。根据相似系数进行聚类分析,16个龙眼品种和龙荔分成2大组,龙眼品种间的聚类结果基本反映了供试材料之间的亲缘关系。

关键词: 龙眼 SRAP 指纹检索系统 遗传多样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长期施肥对黄泥田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及团聚体组分特征的影响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黄泥田是中国南方稻作区主要的中低产田之一土壤微生物和团聚体组分是影响黄泥田土壤肥力及生产力的重要因素,研究长期施肥对其影响为黄泥田土壤肥力评价与培肥技术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福建省黄泥田28年长期定位施肥试验为基础,设4个处理为对照(不施肥,CK)、氮磷钾肥(NPK)、氮磷钾肥+牛粪(NPKM)、氮磷钾肥+秸秆还田(NPKS)。采集0-20 cm耕层土壤样品,利用磷脂脂肪酸分析技术研究了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并用湿筛法测定了水稳性团聚体组分特征。【结果】与CK相比施肥增加土壤微生物磷脂脂肪酸种类数16.67%~38.89%提高土壤微生物总量26.71%~47.30%,其中细菌、真菌和放线菌等数值差异均达显著水平;长期不施肥(CK)易导致土壤中放线菌缺乏而NPKM更有利于提升土壤微生物菌群种类与数量。土壤磷脂脂肪酸第一和第二主成分分析综合了89.80%方差贡献率,提取出C17:1w8(细菌G-)、C12:0(细菌)、cy19:0w8(伯克霍尔德菌)、C17:0(节杆菌)、C18:1w7(假单胞杆菌)、C10Mel7:0(放线菌)等6种主要变异信息。此外,NPKM与NPKS可增加0.25~2.0 mm水稳性团聚体4.74~8.47个百分点,各施肥处理该粒径下C、N含量分别提高1.63%~32.58%和3.82%~13.74%。NPKS有利于促进>0.25 mm大团粒结构形成而NPKM更有利于提升不同粒径下C、N含量。细菌、放线菌和微生物总量与水稳性团聚体0.25~2.0 mm粒径呈显著的正相关(P<0.05)与水稳性团聚体<0.25 mm粒径呈显著的负相关细菌、微生物总量与不同粒径碳含量均呈极显著正相关。【结论】黄泥田合理施肥可显著地提高土壤微生物群落数量及含量,促进>0.25 mm团聚体形成,增加不同粒径团聚体C、N含量,其中NPKM对黄泥田培肥地力的效果最好。

关键词: 长期施肥 黄泥田 土壤微生物 团聚体 磷脂脂肪酸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龙眼正反交杂种后代果实经济性状遗传倾向研究

热带作物学报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晚熟龙眼‘立冬本’、‘苗翘’正反交的54个杂种后代单株为材料,研究了正反交杂种后代的单果重、果形指数、果肉厚度、核重、可食率、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等果实经济性状的遗传倾向。结果表明:正反交杂种后代单果重有趋小的倾向,果肉厚度和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有超亲的倾向,果核重、可食率呈趋中的倾向,果形指数变异小,趋于近圆形。流汁程度和果肉质地在后代中表现受母本的影响大。其它性状受‘立冬本’品种特性影响较大,倾向于果梗软韧、果实排列较紧密、皮青褐色、汁液多。正反交后代均存在超亲子代,表现出一定的杂种优势。

关键词: 晚熟龙眼 正反交后代 果实经济性状 遗传倾向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低粗蛋白质补充氨基酸饲粮对白羽半番鸭屠宰性能和胸肌成分的影响

动物营养学报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试验旨在研究低粗蛋白质(CP)补充氨基酸饲粮对白羽半番鸭屠宰性能和胸肌肌肉成分的影响。选取1日龄白羽半番鸭450只,随机分为3组,每组5个重复,每个重复30只鸭,公母各占1/2。对照组饲喂常规CP水平(1~21日龄19.0%,22~56日龄16.0%)的饲粮,试验组(试验Ⅰ组、试验Ⅱ组)分别饲喂在对照组饲粮基础上CP分别降低1、2个百分点并补充氨基酸的饲粮,试验期56 d。结果表明:1)各组56日龄的屠宰性能(屠宰率、全净膛率、腹脂率、腿比率、腿肌率、胸肌率、瘦肉率、皮脂率)均差异不显著(P>0.05)。2)与对照组相比,饲粮CP降低1、2个百分点时,白羽半番鸭胸肌中粗脂肪含量分别上升10.9%、28.3%(P<0.05),胸肌中CP含量分别下降1.1%、2.5%(P<0.05),各组白羽半番鸭胸肌中大部分氨基酸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仅试验Ⅱ组母鸭胸肌中蛋氨酸、蛋氨酸+半胱氨酸含量显著降低(P<0.05)。由此可见,在氨基酸需要得到满足的条件下,饲粮CP降低1~2个百分点可提高白羽半番鸭胸肌中粗脂肪含量,降低胸肌中CP的含量,对其屠宰性能、胸肌大部分氨基酸含量及生长性能无显著影响。

关键词: 白羽半番鸭 粗蛋白质 屠宰性能 肌肉成分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黄芪多糖对番鸭呼肠孤病毒感染番鸭的细胞因子水平的影响

中国兽医科学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研究黄芪多糖(APS)抗番鸭呼肠孤病毒(MDRV)感染和免疫调节的机理,用建立的MDRV自然感染番鸭发病模型,进行了APS防治MDRV同居感染试验和临床(健康无病毒感染)用药验证试验。结果显示,在感染中期,MDRV能促进同居感染对照组番鸭机体IL-1、IL-2、IL-6、TNF-α的分泌,抑制IL-4的分泌;与同居感染对照组相比,0.4g/L APS预防用药能延迟MDRV同居感染番鸭出现症状的时间,减轻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显著降低死亡率;APS使MDRV感染番鸭血清中IL-1、IL-2、IL-4、IL-6、TNF-α水平维持在正常范围内;维持MDRV感染番鸭和健康番鸭血清IL-1、IL-2、IL-4、IL-6、TNF-α水平处于动态平衡,对机体的免疫具有双向调节作用。上述研究结果为APS临床防治MDRV感染提供了依据。

关键词: 番鸭呼肠孤病毒 黄芪多糖 预防性用药 防治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茶尺蠖蜕皮激素受体基因Eo-EcR的克隆、生物信息学分析和表达检测

昆虫学报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蜕皮激素受体(ecdysteroid receptor,EcR)是一种超家族核受体,它能与超气门蛋白USP组成异源二聚体复合物EcR/USP,调节20-羟基蜕皮酮(20E)的生物活性,进而调控昆虫的发育、变态及繁殖等生命过程。本研究旨在克隆茶尺蠖Ectropis obliqua Prout EcR基因全长,并了解该基因的编码蛋白特征和时空表达模式。【方法】通过RT-PCR方法并结合RACE技术,克隆茶尺蠖EcR的基因全长,通过生物信息学软件和在线网站分析茶尺蠖EcR的生物学特性,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 quantitative PCR,qRT-PCR)技术比较茶尺蠖EcR在不同发育时期和6龄幼虫不同组织中的相对表达含量。【结果】克隆并鉴定了茶尺蠖EcR基因,将其命名为Eo-EcR(基因登录号:KP869130.1),Eo-EcR全长2 268 bp,含有1 728 bp开放阅读框,编码576个氨基酸。系统进化树和氨基酸同源性比对表明,Eo-EcR具有相对保守的进化特性,特别是与鳞翅目昆虫的保守性最高。三级结构模拟和功能结构域预测表明,Eo-EcR具有3个经典的结构模型,并以α螺旋为主,功能位点单一且为C4型锌指结构。qRT-PCR结果表明,Eo-EcR在5龄和6龄幼虫期以及成虫期表达量较高,在其他龄期表达量变化不大;同时在前胸腺表达量最高,在血淋巴表达量最低。【结论】明确了Eo-EcR的核苷酸序列及编码蛋白特征,明确了Eo-EcR的时空表达特性。该研究结果为进一步研究Eo-EcR的分子功能和基于Eo-EcR为靶标杀虫剂的研制奠定分子基础。

关键词: 茶尺蠖 蜕皮激素受体 克隆 生物信息学 时空表达 杀虫剂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植物紫外光受体UVR8的研究进展

植物生理学报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紫外光UV-B对植物的生长发育至关重要,高强度的UV-B导致DNA损伤,而低强度的UV-B调节植物的光形态建成。UVR8最早是在模式植物拟南芥中发现的一种特异性吸收UV-B的光受体,自然状态下UVR8二聚体在UV-B下解聚成单体与COP1结合,调控下游基因的转录表达。本文主要从蛋白结构、分子进化、生理功能及光信号转导等方面介绍UVR8的最新研究进展。

关键词: 光受体 UVR8 蛋白结构 信号转导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广谱抗真菌蛋白转基因水稻秸秆模拟还田对土壤真菌群落结构的影响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讨广谱抗真菌蛋白转基因水稻秸秆降解对土壤真菌群落结构的影响,本文在室温条件下进行田间秸秆还田模拟试验,设不添加秸秆(S)、添加转基因水稻‘转品1’秸秆(S-Z1)、添加转基因水稻‘转品8’秸秆(S-Z8)、添加非转基因水稻‘七丝软粘’秸秆(S-CK)4个土壤处理,采用传统的平板计数法和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enatured gradient gel electrophoresis,DGGE)技术,分析广谱抗真菌蛋白转基因水稻秸秆模拟还田过程中土壤可培养真菌数和土壤真菌群落的变化情况。平板计数结果表明,在秸秆降解的第40 d,转基因水稻秸秆处理(S-Z1、S-Z8)与非转基因水稻秸秆处理(S-CK)土壤之间的可培养真菌数差异显著,但秸秆降解中后期(50~90 d),S-Z1、S-Z8和S-CK之间土壤可培养真菌数的差异均不显著。真菌18S r RNA的PCR-DGGE图谱显示,S-Z1、S-Z8和S-CK在秸秆降解过程中没有显著不同的条带出现,仅有个别条带在亮度上存在差异。DGGE图谱条带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在秸秆降解的个别时间段,S-Z1、S-Z8和S-CK之间在丰富度和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上存在显著差异,而在秸秆降解的整个过程均匀度指数差异均不显著。对DGGE主要条带和差异性条带进行克隆测序后发现,子囊菌占最大比重,其次为担子菌、壶菌,而在转基因和非转基因土壤处理间亮度上存在差异的条带属于子囊菌。以上研究结果表明,广谱抗真菌蛋白转基因水稻秸秆降解对土壤真菌群落结构的影响是短暂的、不持续的。

关键词: 抗真菌蛋白 转基因水稻 秸秆模拟还田 变性梯度凝胶电泳 土壤真菌 群落结构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