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非致病性尖孢镰刀菌FJAT-9290的定殖特性及对番茄枯萎病的防治效果
《植物保护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评价非致病性尖孢镰刀菌FJAT-9290对不同植物的致病性和定殖能力,利用该菌株所含的无毒基因SIX1特异性检测引物P12-R1/P12-F2跟踪其在不同植物中的侵入与定殖情况,并研究其对番茄植株生长特性的影响及对番茄枯萎病的防治效果。结果显示,接种120 d内,菌株FJAT-9290对所供试的11种植物均未造成危害,但在侵入时间与定殖方面存在差异。该菌株最易侵入番茄植株,接种第5天即可在茎基部检测到;其次为甜椒、甜瓜、西瓜和香蕉等植株,接种10 d时可在茎基部检测到;但在韭菜、香葱和马唐草上均未检测到。该菌株在番茄与茄子植株的定殖时间最长,达90 d;其次为甜椒、香蕉和粉蕉,至少60 d;在甜瓜、西瓜和黄瓜上为40~50 d。该菌株能促进番茄植株生长,显著提高其株高和叶片数量,对番茄枯萎病的盆栽与田间防治效果分别达76.70%和69.56%。表明菌株FJAT-9290具有良好的定殖能力且对番茄枯萎病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


水稻失控性细胞坏死突变体rcd1的鉴定与基因定位
《分子植物育种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研究通过筛选水稻籼型恢复系明恢86的组培变异后代,获得一个失控性细胞坏死突变体rcd1(runaway cell death 1)。结果显示:从苗期后期起,rcd1叶片出现橙黄色类病斑;分蘖期后,类病斑性状加剧;抽穗期后,类病斑串联成片,茎、叶、穗干枯,并衰亡。q RT-PCR分析表明,Os PR1b、Os NAC4、Os PAL1、Os CHT1、Os CHT3、Os POC1等病程相关基因在rcd1类病斑叶片组织中表达量明显高于其在野生型叶片组织中的表达水平。田间调查发现,rcd1突变体表现出对胡麻斑病抗性增强。遗传分析显示,rcd1突变性状由单一隐性核基因控制。利用93-11与rcd1配制的F2群体进行基因定位,将rcd1定位在水稻第12染色体着丝粒附近In Del标记ID7909和ID8337之间约428 kb的区间。测序及共分离分析发现,rcd1与SL基因等位。在rcd1突变体中,SL基因编码区发生G1205T的单碱基突变,导致第370位氨基酸Arg→Leu的变异。本研究结果可为更深入解析rcd1调控水稻类病斑形成及抗病应答机制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 水稻 类病斑突变体 失控性细胞坏死 抗病性 基因定位


野豌豆属植物化学成分及其药理活性研究进展
《中国农学通报 》 2015 CSCD
摘要:为了更好的开发利用野豌豆属植物资源,通过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系统总结了野豌豆属植物的化学成分及药理活性方面的研究进展。目前文献报道的化学成分主要有萜类、黄酮类、氨基酸等,药理活性有抗氧化、抗菌、抗癌、降糖尿病、保肝、抗帕金森病等。最后,对野豌豆属植物的研究方向和前景进行了展望。


龙眼种质资源果实糖组分及含量特征分析
《果树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对63份龙眼种质资源成熟果实中的可溶性糖组分及含量进行分析,了解龙眼种质资源果实糖分组成及含量特点。【方法】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数据进行聚类分析。【结果】龙眼种质资源成熟果实中的可溶性糖主要包括蔗糖、果糖和葡萄糖,其中蔗糖含量最高,均值为94.14 mg·g-1,占总糖的62.5%;葡萄糖与果糖含量接近,分别占总糖的19.3%和18.2%;果糖、葡萄糖和蔗糖含量变异系数为25.0%~25.5%,蔗糖与单糖比值为0.75~4.83;总糖含量与甜度值、蔗糖与总糖含量间均呈极显著正相关(r=0.99**、0.82**),果糖与葡萄糖含量间呈极显著的直线正相关(斜率为1.060 5,R2=0.958 3);根据3种糖占总糖的比率,将63份龙眼种质资源分为2个类群5个组群,不同组群间果糖、葡萄糖和蔗糖含量占总糖的比率差异均达极显著水平。【结论】龙眼种质资源成熟果实中的可溶性糖主要由蔗糖、果糖和葡萄糖组成,均具有丰富的多样性,其中蔗糖含量最高,果糖和葡萄糖含量接近;63份龙眼种质资源分为糖组成特征明显的2个类群5个组群。


基于Android平台的农业科技服务系统的开发与应用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互联网+农业"是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和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途径。为实现农业科技更加方便地服务农户,提出一套基于Android平台的农业科技服务系统方法,详细介绍了该系统的开发环境、总体框架与主要功能,并重点阐述了农业专家咨询、农业技术学习和农业资讯推送3个功能的技术实现。通过在福建省南平市的初步推广应用情况来看,该系统建立了农户与专家、农户与知识的信息通道,为农户提供个性化的精准农技指导与专家远程支持的智能手机一站式服务。系统的应用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农业信息推广效率,实现了农业信息服务的移动化、系统化和智能化。
关键词: Android 农业信息服务 农业科技 12396


乳糖诱导对重组大肠杆菌表达CGTase的影响
《食品工业科技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重组环糊精葡萄糖基转移酶(CGTase)表达菌株BL21(DE3)作为研究对象,比较IPTG和乳糖诱导对重组大肠杆菌表达CGTase量的影响,确定优化诱导方式。以Geobacillus CHB1的基因组DNA为模板,采用PCR技术克隆CGTase基因;利用分子操作技术构建携带有大肠杆菌Omp A信号肽的分泌型表达质粒p EASY-E2-Omp A-CGT,重组质粒热激转化至Escherichia coli BL21中进行表达;在摇瓶发酵条件下,分别以IPTG和乳糖作为诱导剂,通过SDSPAGE分析和测定胞外酶活,确定优化诱导方式。CGTase基因在Escherichia coli BL21中实现表达,且具有一定量的重组CGTase分泌至胞外;乳糖诱导的蛋白表达量优于IPTG诱导,不易形成包涵体;乳糖最佳的诱导起始菌浓度OD600为1.4,诱导浓度、温度分别为0.5%和25℃,分批流加乳糖5次和一次性加入,重组CGTase表达量无明显差异;经初步优化,胞外酶活达19.87 U/m L。Geobacillus CHB1 CGTase基因在大肠杆菌中成功实现胞外表达,乳糖可替代IPTG诱导重组CGTase。
关键词: Geobacillus CHB1 环糊精葡萄糖基转移酶 乳糖 IPTG 诱导表达


沼液对种植狼尾草的山地红壤可溶性有机氮和土壤微生物特征的影响
《水土保持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沼液浇灌人工草地定位试验,研究浇灌不同浓度梯度沼液下土壤可溶性无机氮、可溶性有机氮、可溶性有机碳、微生物量碳(SMBC)、微生物量氮(SMBN)、细菌16SrDNA基因、真菌SSU rDNA基因、固氮菌nifH基因丰度及细菌、真菌、固氮菌群落多样性的变化。结果表明,人工草地土壤可溶性氮以有机氮为主,占可溶性总氮含量的77.87%~88.88%,沼液浇灌使人工草地土壤可溶性有机氮含量呈增加趋势,但这种变化未达到显著水平;沼液浇灌能显著提高SMBN、SMBC和MQ,还能显著增加细菌16SrDNA基因和真菌SSU rDNA基因的丰度,降低固氮菌nifH基因的丰度,但对细菌、真菌和固氮菌多样性无显著影响,表明沼液短期浇灌可促进土壤微生物的繁殖,但对微生物群落构成无显著影响;沼液与SMBC、细菌16SrDNA基因丰度、真菌SSU rDNA基因丰度之间显著正相关,SON与土壤真菌SSUrDNA基因丰度显著正相关,与固氮菌nifH基因丰度显著负相关(p<0.05)。
关键词: 微生物量碳 微生物量氮 微生物熵 基因丰度 生物多样性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Pi25基因选育抗稻瘟病三系不育系
《分子植物育种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稻瘟病是水稻最具毁灭性的病害之一,选育抗稻瘟病三系不育系,是选育抗稻瘟病品种的有效途径之一。本研究以携带抗稻瘟病基因Pi25的材料BL47为抗性供体亲本、福稻B为受体亲本,利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技术和常规育种方法,从F2代起利用分子标记Si13070C检测Pi25基因,从F3代起结合稻瘟病重发病区苗瘟鉴定,从BC1代起对不育系植株进行花粉育性鉴定,筛选出5份具有中抗以上水平的候选不育系,其中不育系CP4A具有良好的不育性和开花习性,所配组合表现出良好的农艺性状。结果表明,利用分子标记Si13070C检测Pi25基因并结合田间苗瘟鉴定在选育抗性育种材料上是有效的。


蜡蚧轮枝菌V3450菌株对榕管蓟马及斯氏钝绥螨的毒力比较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比较蜡蚧轮枝菌V3450菌株对榕管蓟马及斯氏钝绥螨的毒力差异,为利用天敌昆虫和虫生真菌协同控制榕管蓟马等害虫提供技术支持。【方法】室内测定榕管蓟马成虫和斯氏钝绥螨雌成螨受蜡蚧轮枝菌V3450菌株侵染后的死亡趋势,构建时间-剂量-死亡率(TDM)模型,比较供试菌株对榕管蓟马成虫及斯氏钝绥螨雌成螨的LC50和LT50。【结果】蜡蚧轮枝菌V3450菌株侵染后,榕管蓟马和斯氏钝绥螨的死亡趋势均随菌剂浓度的升高及侵染时间的延长而上升,但榕管蓟马的累计校正死亡率及死亡趋势的变幅均明显高于斯氏钝绥螨,其中1.00×107和1.00×108 mL-1蜡蚧轮枝菌V3450菌株侵染10d,斯氏钝绥螨雌成螨的累计校正死亡率分别仅是榕管蓟马成虫的13.30%和27.94%。构建的榕管蓟马和斯氏钝绥螨TDM模型均能通过Pearsonχ2和Hosmer-Lemeshow检验,拟合结果与试验观察结果相吻合,能够无偏地描述蜡蚧轮枝菌V3450菌株对榕管蓟马成虫和斯氏钝绥螨雌成螨的时间-剂量互作效应。蜡蚧轮枝菌V3450菌株对榕管蓟马的剂量和时间效应均明显强于斯氏钝绥螨,5个不同浓度蜡蚧轮枝菌V3450菌株对斯氏钝绥螨雌成螨的LT50均超出TDM模型估测范围,斯氏钝绥螨雌成螨受侵染3d后的LC50是同一侵染时间榕管蓟马成虫LC50的2.51×102~1.29×105倍。【结论】蜡蚧轮枝菌V3450菌株对榕管蓟马的毒力较强,而对斯氏钝绥螨的毒力较弱,榕管蓟马对供试菌株时间-剂量互作效应的响应要远强于斯氏钝绥螨。
关键词: 蜡蚧轮枝菌 榕管蓟马 斯氏钝绥螨 时间-剂量-死亡率(TDM)模型 毒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