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抗鸡球虫病基因重组疫苗的研究进展
《动物医学进展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鸡球虫病是由艾美耳属球虫引起的鸡的一种肠道原虫病,对养鸡业的发展危害严重。目前主要依靠药物和活卵囊疫苗来防治鸡球虫病,但药物防治存在耐药性和药物残留等问题,而免疫活卵囊疫苗带来的肠道损伤等问题使养鸡业在控制鸡球虫病方面面临巨大挑战,新型防控策略亟待开发。基因重组疫苗生产工艺简单、稳定、安全、高效,在分子生物学技术高速发展的当下,其将成为鸡球虫病防治的新型手段。目前对基因重组疫苗的研究日益增多,但缺乏系统的抗鸡球虫病基因重组疫苗的综述分析。鉴于此,论文从当前抗鸡球虫病措施、鸡球虫病基因重组疫苗候选因子及影响因素等方面对抗鸡球虫病基因重组疫苗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抗鸡球虫病基因重组疫苗的研发提供参考。
关键词: 鸡球虫 抗鸡球虫病措施 基因重组疫苗 疫苗候选分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探究科研院所青年科技人才的激励机制
《现代企业文化 》 2022
摘要:人才培养是科研机构发展壮大的第一要求,没有高水平的专门科技人才,科研机构的发展壮大难免成为空谈.改革开放以来,科研机构中涌现了一批知识基础扎实、独立、思想活跃的优秀青年科技人才,他们勇于接触新奇东西、有较好的科学道德情操,由他们所构成的创新队伍正为增强科研机构的核心竞争力而起到了积极的影响.文章主要通过对我国青年科技人才的特点和他们目前的工作现状进行了分析,发现科研院所的青年科技人才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且根据目前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可以完善科研院所中青年科技人才激励机制的具体对策,希望这些措施能对于完善科研院所中青年科技人才未来的发展机制提供一些帮助.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槲皮素对动物肠道黏膜屏障功能的影响及其调控机制
《动物营养学报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肠道黏膜是机体内环境与外界进行交流的媒介,也是机体发挥防御保护作用的第1道防线,其屏障功能完整性对于维持肠道稳态乃至机体健康至关重要。槲皮素是一种天然的黄酮类化合物,具有抗炎、抗氧化、抗癌、抗菌等功能。研究发现,槲皮素可通过调节肠道微生物的组成、黏液层的厚度、肠上皮细胞紧密连接蛋白的表达、胆汁和抗菌肽的生成以及细胞因子的分泌来维护肠道内环境稳态和机体健康。本文主要综述槲皮素调节动物肠道黏膜屏障功能的作用机制,旨在为新型饲料添加剂的开发及其在畜禽生产中的应用提供参考。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鲜食余甘子新品种-上湖仙油甘
《中国果业信息 》 2022
摘要:<正>“上湖仙油甘”是从广东地方品种“矮种油甘”的实生后代中选出的晚熟、优质、鲜食新品种。2020年11月获得广东省非主要农作物品种评定证书。该品种果实扁圆形,果棱明显,果腹线6条;果皮光滑,有光泽,黄绿色。果实个大,平均单果重11.5 g;平均纵径22.52 mm,横径29.30 mm,果形指数0.77。果肉细腻,爽脆,纤维少,化渣,涩味淡,回甘味浓。可食率91.1%,含可溶性固形物10.4%,维生素C 278.0 mg/100 g,总糖73.0 mg/g,可滴定酸12.38 mg/g。果核青绿色,卵圆形,平均重1.02 g;核内种仁小,约0.025 g。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菠萝R2R3-MYB基因家族S20亚族的鉴定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鉴定菠萝R2R3-MYB基因家族S20亚族成员,分析其进化、结构与表达模式,为菠萝S20亚族的生物学功能研究奠定基础。[方法]以菠萝基因组数据库为基础,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菠萝S20亚族基因进行鉴定,并对其系统进化、结构、保守基序和表达模式进行系统分析。同时,克隆并原核表达代表性基因AcMYB108a,利用Western blot进行杂交验证。[结果]在菠萝基因组上共鉴定到5个S20亚族基因,分布于5条染色体上。系统进化与保守基序分析发现,不同植物的S20蛋白具有较高的保守性且均具有motif3保守基序。顺式作用元件分析表明,菠萝S20亚族基因与植物逆境胁迫响应过程有关,且受乙烯诱导。基因表达分析结果显示,S20亚族基因的表达存在组织特异性,其中AcMYB108a在果实中的表达水平最高。利用pET原核表达系统成功表达了AcMYB108a重组蛋白,并通过了Western杂交验证。[结论]菠萝S20亚族基因与逆境胁迫响应相关,且受到乙烯诱导。
关键词: 菠萝 MYB基因 S20亚族基因 原核表达 生物信息学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新城疫病毒对鸡外周血T淋巴细胞迁移的影响
《广东畜牧兽医科技 》 2022
摘要:本试验研究新城疫病毒(Newcastle disease virus,NDV)对鸡外周血T淋巴细胞迁移的影响,为探讨鸡对NDV免疫应答机制提供理论支撑。采用Transwell共培养,上室为淋巴细胞,下室为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通过NDV攻毒刺激后,分别在第0、2、4、6 h收集各个时间点上室淋巴细胞悬液,用流式细胞法计数得出总T淋巴细胞迁移率,确定淋巴细胞与树突状细胞迁移共培养时间模型为2 h。进一步分析NDV对野生型(TT)、杂合型(CT)和纯合型(CC)的三种岭南黄羽肉鸡的外周血总T淋巴细胞迁移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树突状细胞攻毒刺激2 h后的淋巴细胞迁移率为45.04%;在攻毒组中,CT基因型鸡淋巴细胞的总T淋巴细胞迁移率最高为60.03%,TT基因型鸡淋巴细胞的总T淋巴细胞迁移率最低为45.40%,两组间差异显著(P<0.05);而CT和CC基因型之间没有差异(P>0.05)。综上所述,淋巴细胞迁移培养时间点为2 h比较适合;NDV攻毒后CT基因型的T淋巴细胞迁移率显著高于TT基因型。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LED光质对香蕉组培苗生长及光合特性的影响
《中国南方果树 》 2022 北大核心
摘要:为探寻更加适合香蕉组培苗生长的光源方案,以"巴西蕉"组培生根苗为试材,研究6种不同LED光质处理对香蕉组培苗的形态、生长及光合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LED红蓝光组合中,红光∶蓝光=4(4R1B)处理的香蕉组培苗较对照(荧光灯)生长更健壮、根系更发达.在4R1B的基础上添加23%的绿光(8R2B3G)后,单株鲜质量较单纯的红蓝光处理显著提高,有效促进了香蕉组培苗壮苗,且更有利于提高叶绿素荧光参数Fv/Fm、PIabs、TR0/CS0和ETo/CS0;同时该处理的香蕉组培苗株高最高、叶面积和生物量最大.说明红光∶蓝光∶绿光=8∶2∶3(8R2B3G)处理的香蕉组培苗的PSⅡ光反应能力最强,生长最旺盛,最适合香蕉组培苗的生长.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感官喜爱度排序的广式佛手柑凉果的品质分析
《农产品加工(下半月) 》 2022
摘要:广式佛手柑凉果是广式传统特色食品之一.为了迎合新时代口感变化的需求,同时,保持该凉果原有的品质特征.对广式佛手柑凉果进行了消费者感官评价、色度检测和理化指标检测.构建了广式佛手柑凉果的感官特征,分析了凉果的消费者喜爱度排序与各指标的相关性.结果表明,佛手柑的原有风味,如柑橘味及其加工后期产生的陈皮味,是广式佛手柑凉果特色风味指标.滋味物质的评价中,除了考虑产品甜、酸和苦的程度外,还应考虑甜、酸和苦在口腔中滞留的时间强度.功能成分黄酮、多酚与有机酸等化合物对消费者的感官喜爱度也有贡献.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黄皮种质资源果实糖组分及其含量特征分析
《广东农业科学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分析64份黄皮种质资源的果实单果质量、果形指数、可溶性固形物(TSS)含量、可溶性总糖含量、可滴定酸(TA)含量、糖组分及含量等指标,为选育优质黄皮品种(系)提供依据.[方法]采用蒽酮比色法和酸碱滴定法测定黄皮果实可溶性总糖和TA含量,同时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分析可溶性糖的组成及含量,结合果形指数、TSS含量等数据,利用主成分分析方法综合评价筛选优质黄皮品系.[结果]64个黄皮品种(系)的单果质量介于3.82~13.17 g,果形指数0.94~1.57、平均值为1.1,TSS含量10.96%~24.55%、平均18.08%,可溶性总糖含量8.04%~16.96%、平均11.88%,TA含量0.11%~1.95%、平均1.01%,蔗糖含量18.65~74.85 mg/g、平均44.28 mg/g,葡萄糖含量.7~32.1 mg/g、平均20.00 mg/g,果糖含量11.15~46.85 mg/g、平均22.56 mg/g.鹰嘴黄皮(008)可溶性总糖含量最高、达16.96%,塔下甜皮(086)果糖占比高达35.41%、糖酸比达102.14.[结论]黄皮为蔗糖积累型,通过主成分分析方法筛选综合性状优良品系10份,其中早丰黄皮(010)、丛城甜黄皮(050)和金丰黄皮(067)为广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已审定品种,所选品系(种)均可为后续优质黄皮品种选育提供良好的材料基础,也可为黄皮产业品种结构调整提供新选择.
关键词: 黄皮 种质资源 糖组分 蔗糖 主成分分析 品质评价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提升龙眼果实耐贮性的果期病害防治与养分优化管理
《中国农业科学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探讨果期病害防治与养分管理对龙眼果实特征品质和耐贮性的影响,获得提升龙眼果实贮藏品质的采前优化管理模式.[方法]以品种'石硖'为材料,以病害防治(因素A)、施肥类型(因素B)和激素调控(因素C)为试验因素,设计L12(4×33)的大田正交试验,共12个处理组合(BR1—BR12),其中BR1为对照;观测果实成熟品质和矿质营养含量,定期观察果实在5℃下的贮藏效果,筛选优化作用显著的试验因素和水平.[结果]11个果实品质和20个果实矿质营养指标(包括果皮和果肉)变异系数范围分别为2.19%—49.50%和5.14%—77.43%,除感官指标果净度、果锈度和果肉爽脆度外,其他指标在各处理间都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随着贮期延长,各处理果实霉变、果皮褐变和果肉自溶程度增强,好果率下降,处理间差异极显著(P<0.01).聚类结果显示,BR11和BR12贮藏效果最佳,褐变、自溶与霉变率评分均最低,好果率最高,耐贮性最好,贮藏寿命约40 d,比对照BR1延长了近15 d;反之,BR1和BR2耐贮性最差,贮藏寿命约25 d.相关分析结果表明,病害防治(因素A)与果实贮藏期间的褐变、自溶、霉变率、好果率和耐贮性评分均极显著相关(P<0.01),果表b*值、果净度、果皮矿质元素锌和锰含量与贮藏效果密切相关(P<0.01);钾、钙、镁主要影响单果质量、可食率、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和果锈度,锌、锰、硼主要影响果净度和果锈度.因素水平边际均值估算结果表明,与小果期和不防治相比,全果期和膨果期病害防治可以显著提高果表b*值、果表C*值(P<0.05)和果净度(P<0.01),降低贮期褐变、自溶与霉变程度,提高好果率和耐贮性,其中全果期防治效果最优(P<0.01);全营养施肥显著提高果肉爽脆度(P<0.01)、果净度和耐贮性(P<0.05),降低霉变率(P<0.01);激素调控作用不明显.[结论]采前科学合理的病害防治与养分管理可以显著提高龙眼果实特征品质和耐贮性,推荐果期优化综合管理模式为"全果期病害防治+全营养施肥".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