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山西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北大核心(精确检索)
5053条记录
秸秆还田对日光温室有机肥氮素矿化特征的影响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有机肥具有供应养分和改良土壤的双重作用,在生产实践中被广泛应用于日光温室蔬菜生产中。据报道日光温室有机肥使用量高达70 000~80 000 kg·hm–2[1–2],养分投入的50%以上氮和磷、30%左右的钾是以有机肥形式提供[2]。尽管已有大量文献报道了大田有机肥氮素矿化特征[3],但日光节能温室为封闭或半封闭系统,环境条件和物质运动发生相应变化,形成了特殊的生态环境[4–5],其土壤含水量保持在田间持水量的60%~70%,空气相对湿度也较高,这在一定程度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利用玉米叶片SPAD值预测子粒蛋白质含量分析

玉米科学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深松和深松结合秸秆还田技术,对玉米生长5个关键生育时期的叶片SPAD值进行测定分析,获得叶片SPAD值的变化规律;利用FOSS近红外谷物分析仪获得成熟期玉米子粒蛋白质含量,并建立叶片SPAD值与成熟期子粒蛋白质含量的相关关系。相关分析表明,叶片SPAD递减值与成熟期子粒蛋白质含量呈显著负相关,最佳相关模型为y=14.027-0.203x。叶片SPAD递减值可作为判定成熟期子粒蛋白质含量高低的指标,可利用叶片SPAD值递减值并结合相关模型快速预测玉米子粒蛋白质含量。

关键词: 玉米 SPAD值 子粒 蛋白质含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氟对哺乳动物睾丸毒性作用的研究进展

黑龙江畜牧兽医 2014 北大核心

摘要:随着工业的发展,氟中毒已经成为世界性公害。氟中毒不仅可以对动物的骨骼系统、神经系统等系统造成损伤,引起氟斑牙、氟骨症、头晕、头痛、记忆力减退等症状。近几年,各国学者又将氟中毒的研究焦点转向生殖系统,文章从过量氟对雄性哺乳动物睾丸的组织形态、细胞及生物活性物质含量方面的影响出发,综述了国内外关于氟中毒对哺乳动物睾丸毒性作用的研究成果,进而探讨氟对睾丸的毒性作用机理,并对其研究趋势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 氟中毒 睾丸 毒性作用 生殖系统 哺乳动物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尖镰孢EST-SSR信息分析及分子标记建立

中国农业科学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探讨尖镰孢(Fusarium oxysporum)表达序列标签(expressed sequence tag,EST)序列中简单重复序列(simple sequence repeat,SSR)位点的分布特点,开发尖镰孢EST-SSR引物,为镰孢菌遗传多样性分析提供技术支持。【方法】从NCBI公共数据库下载尖镰孢EST 9 304条,利用SSRIT软件查找SSR位点,Primer Premier 5.0软件设计EST-SSR引物,用非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PAGE)电泳分离SSR-PCR扩增产物,并选用能够扩增出与预期产物大小一致且具有多态性的引物,对23株尖镰孢菌株进行SSR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在尖镰孢EST序列中,共搜索到92个SSR位点,分布于90条EST序列中,出现频率为1.0%。其中二核苷酸重复类型是最主要的SSR类型,占总SSR的比例为59.78%。其次为三核苷酸与五核苷酸重复类型,占总SSR的比例分别为17.39%、11.96%。出现频率最高的基序是(AC/GT)(0.51%)。设计合成的30对引物中有20对(66.7%)能够有效扩增,其中14对引物(46.7%)能够扩增出与预期产物大小一致且具有多态性的产物。尖镰孢的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利用筛选出的14对引物扩增出62条条带,其中多态性条带59条,多态性位点比例为95.2%,平均每对引物可扩增4.2条。供试菌株间的遗传相似系数为0.487—0.933,平均为0.686。供试菌株间存在明显的遗传分化。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当遗传相似系数为0.781时,除14号菌株外,所有菌株均根据寄主来源划分为不同的SSR类群。【结论】基于尖镰孢EST序列开发SSR标记是一种简便有效的方法,研究开发的14对引物可用于尖镰孢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关键词: 尖镰孢 表达序列标签 简单重复序列 遗传多样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小偃麦渗入系抗条锈性评价及细胞学鉴定

核农学报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将中间偃麦草的抗条锈病基因导入小麦,以八倍体小偃麦TAI7047为桥梁亲本,与普通小麦杂交、回交,结合细胞学鉴定选育抗条锈病小麦-异源渗入系;并通过人工接种在温室和田间病圃对育成的82份渗入系进行了连续2年的苗期、成株期抗病性鉴定筛选。筛选到38份免疫我国优势小种CYR32、CYR33和新小种v26;45份免疫CYR32、CYR33小种;51份免疫CYR32;48份免疫CYR33;52份免疫v26。且它们的抗性均来自中间偃麦草。对随机选取的3份抗病渗入系及其与中国春小麦的杂交F1进行了染色体计数和配对分析。结果表明,它们的染色体数目均为2n=42,且3个测试材料及其与中国春杂种F1的平均配对构型分别为2n=0.26I+20.79II+0.05III和2n=0.37I+20.68II+0.09III。说明小偃麦抗病渗入系具有与普通小麦相似的染色体结构和规则的配对构型,为小麦抗病育种提供了新抗源。

关键词: 小麦 中间偃麦草 异源渗入系 抗性导入 条锈病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绿色荧光蛋白观察的花粉介导转化泡桐初探

北方园艺 2014 北大核心

摘要:以泡桐花粉为受体,在超声波的作用下将含有绿色荧光蛋白(GFP)基因的质粒与花粉共处理,利用荧光显微镜对GFP基因在花粉粒及花粉管中的表达进行了示踪观察。结果表明:100g/L的蔗糖溶液是泡桐花粉较适宜的体外培养液;花粉粒有较强烈的自发荧光,因此不能根据花粉粒荧光来确定GFP基因是否表达;处理组花粉管较对照呈现强烈的绿色荧光,表明GFP基因在花粉管中表达。该试验首次利用泡桐花粉对GFP基因的表达观察,初步证明了这一转基因方法对泡桐花粉转化的可行性。

关键词: 泡桐 超声波 花粉介导转化 绿色荧光蛋白(GFP)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种植密度对旱地玉米植株性状及耗水特性的影响

玉米科学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紧凑型玉米品种先玉335为试材,在半干旱区研究种植密度对旱地玉米植株性状、产量性状、耗水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年(平水年)玉米拔节期株高在密度间没有差异,抽雄期株高随密度增加显著降低;2011年(丰水年)拔节期和抽雄期株高均随密度增加有明显增加趋势;穗位高随密度增加呈直线增加。平水年产量随密度增加先增加后显著减少,呈抛物线型,收获指数随密度增加呈明显直线下降趋势;丰水年产量随密度增加而增加,当密度增加至7.5万株/hm时,产量不再显著增加,收获指数随密度增加变化不大。不同密度生育期总耗水量相差不大,平水年密度间总耗水量极差值为4.1 mm丰水年总耗水量随密度增加呈增加趋势,极差值仅为17.8 mm播种-拔节期耗水量随密度增加呈明显增加趋势,其变异系数在整个生育期中最大。平水年玉米水分利用效率随密度增加先增加后降低,当种植密度为7.5万株/hm时达到最大值;丰水年适宜密度为7.5万株/hm其水分利用效率为26.7 kg/(hm·mm)。

关键词: 旱地玉米 种植密度 植株性状 耗水量 水分利用效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GIS的万荣县生态敏感性评价与区划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14 北大核心

摘要:以地处黄土高原生态脆弱区的万荣县为研究对象,利用生态环境现状调查资料和相关研究成果,采用多因子综合方法,选取土壤侵蚀、生境、地质灾害作为生态环境敏感性评价因子,利用遥感影像资料和GIS空间分析功能,对其进行分级评价,获得各生态环境问题的单因子敏感性分布图。在此基础上应用综合指数法,多因子加权求和,得出区域生态敏感性综合评价结果,按照4级划分出了生态敏感区。结果分析表明,万荣县生态敏感性高度敏感区占到总区域面积的9.2%,主要分布在黄河湿地和稷王山林区;中度敏感区占到32.5%,主要分布在台地断层沿线、黄河湿地内侧以东地带和孤峰山地区;轻度敏感区和一般敏感区分别占到3.4%和54.9%,主要分布在广大农耕区和居民点。在分区评价基础上,结合当地实际,提出了各生态区的保护和开发对策,其中高度敏感区严禁过分人为活动和非保护性开发建设,中度敏感区保持生态优先下的适度开发,轻度和一般敏感区要优化布局,合理开发。

关键词: GIS 生态敏感性 生态因子 评价 区划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晋中地区某奶牛场乳房炎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分离鉴定和药敏试验

黑龙江畜牧兽医 2014 北大核心

摘要:奶牛乳房炎是由病原微生物引起的奶牛乳房炎症,分为临床型乳房炎和隐性乳房炎,是严重危害奶牛养殖业的主要疾病之一。全球约有三分之一的奶牛患有各种类型的乳房炎[1],我国奶牛隐性乳房炎的阳性率也在46.4%~85.7%之间[2],这严重阻碍了奶牛养殖业和乳品业的发展,也给食品安全带来隐患。目前,国外报道导致乳房炎的病原微生物主要有细菌、真菌、病毒、支原体等[3];而在我国华北、东北等地区导致奶牛乳房炎的病原体主要有无乳链球菌、停乳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乳房链球菌、霉形体、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重茬苹果园早果丰产优质栽培试验

中国果树 2014 北大核心

摘要:在重茬苹果园栽植坑内将微生物复合菌剂、有机肥、表土混匀回填,然后定植秦星苹果树。试验结果表明:重茬栽培的秦星苹果成活率达100%;定植后第3年平均每667 m2产量380 kg,第4年平均每667 m2产量1 037 kg,第5年平均每667 m2产量2 700 kg,第6年平均每667 m2产量4 753 kg;果实品质及树体生长状况与枝类组成均与没有栽过苹果树的新地块栽培的秦星苹果(对照)无显著性差异。

关键词: 苹果 重茬 栽培 微生物复合菌剂 品质 产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