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不同利用年限设施栽培土壤金属元素含量的变化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农田和露天菜地为对照,研究了晋北地区不同利用年限设施栽培土壤金属元素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由农田改为设施栽培菜地后,随着利用年限的增加,不同土层中K、Ca、Mg、Al、Cd和Li含量表现出"降低—升高—降低"的变化规律,Fe、Mn、Cu和Cr含量则呈现"升高—降低—升高"的变化规律。进一步方差分析表明,不同处理之间,同一土层金属元素含量差异达显著水平(P<0.05)。表层土壤中K、Na、Al、Fe、Mn和Cu含量值均比第二次全国土壤普查时含量值高,而露天菜地和设施栽培土壤Ca、Mg含量差异不明显。依据中国土壤环境质量评价标准,当地设施栽培土壤Cd、Cu和Cr含量均没有超标,但土壤Cd含量偏高,整体分布在0.28~0.56mg·kg-1的范围内,接近我国土壤环境质量Ⅱ级标准上限1mg·kg-1。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益气健脾中药对腹泻仔猪小肠黏膜组织结构的影响
《中国畜牧兽医 》 2014 北大核心
摘要:为了研究益气健脾中药对腹泻仔猪小肠黏膜结构的影响,试验用抗生素及中药复方颗粒剂治疗腹泻仔猪,颈静脉放血处死后,腹腔解剖,无菌采集小肠黏膜,通过制作石蜡切片、HE染色观察小肠黏膜病理组织学变化;电镜包埋切片观察小肠黏膜细胞结构的变化。结果显示,中药复方颗粒剂治疗组小肠黏膜除有少量出血外,未发现明显病理变化。抗生素治疗组则小肠黏膜脱落,有广泛充血、出血;黏膜上皮细胞变性坏死;嗜酸性粒细胞浸润,有大量以淋巴细胞(LELs)、杯状细胞(GSs)为主的炎性细胞浸润;微绒毛排列紊乱、脱落;细胞受损严重,线粒体等细胞器结构异常。结果表明,抗生素治疗仔猪腹泻造成小肠黏膜明显的病理变化和功能障碍,而中药复方颗粒剂治疗有利于仔猪小肠黏膜结构的修复,为防制仔猪腹泻、提高仔猪的生长性能提供理论依据。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HPLC-DAD指纹图谱的远志质量评价研究
《中国中药杂志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建立远志HPLC指纹图谱,评价远志药材、远志根心与不同采收或生长时间远志质量。方法:采用Kromasil C18色谱柱(4.6 mm×250 mm,5μm),流动相为乙腈和0.05%磷酸水溶液,梯度洗脱,流速1.0 m L·min-1,检测波长314 nm,柱温30℃。采用相似度计算、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和神经网络模型对远志药材质量进行判别分析。结果:26批不同产地远志药材中,相似度大于0.8的有24批;5批不同采收月份或生长时期的栽培远志药材中,相似度大于0.8的有4批;8批远志根心相似度均大于0.875。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和神经网络模型对远志药材质量判别分析结果与相似度分析结果一致。结论:指纹图谱结合化学模式识别技术可以有效评价远志质量,在栽培远志、野生远志、不同采收月份或生长时期的远志与远志根心中,有效物质种类均相似,但各色谱峰面积不同,远志野生变家栽后,有效物质群含量与野生药材相似,远志根心各色谱峰峰面积远小于远志药材,远志有效物质群积累主要与采收月份有关,与生长月数关系不明显。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秋冬萝卜新品种晋萝卜4号的选育
《中国蔬菜 》 2014 北大核心
摘要:晋萝卜4号是以雄性不育系4-01A为母本,自交系03-37-1为父本配制而成的秋冬萝卜一代杂种,生育期80d(天)。地上部叶丛半直立,叶片稀疏,肉质根圆柱形,表皮光滑,出土部分皮绿色,入土部分皮白色,近1/2露出地面。含水量适中,肉质甜脆,商品性好。肉质根纵径30cm,横径7~8cm,单根质量1.5kg,每667m2产量5000kg左右。适宜山西省及其周边地区种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中药复方应激康对热应激肉鸡HSP70m RNA表达影响的研究
《中国兽医杂志 》 2014 北大核心
摘要:为了研究复方中药对热应激肉鸡肝脏HSP70mRNA表达的调控效果;试验选取120只18日龄AA+肉仔鸡,随机分为4组,即复方中药组、维生素组、纯中药组和高温对照组进行试验,试验后每组迅速宰杀3只试验鸡,取肝脏组织进行HSP70mRNA表达的检测。结果表明:高温应激后,复方中药冲剂组和纯中药冲剂组鸡肝脏中HSP70 mRNA表达显著增加,分别比高温对照组、维生素组高2.98倍、3.28倍和4.66倍、5.13倍,说明本试验复方中药可通过上调HSP70 mRNA表达,提高机体热耐受水平,达到保护细胞作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国民经济灰色投入产出综合评估
《中国管理科学 》 2014 北大核心 CSSCI
摘要:如何分析与评价国民经济发展状况一直是备受关注的问题之一。投入产出表是国民经济分析与研究的基本工具,但部门的划分以及无法在投入产出表中体现的模糊信息的存在,使国民经济系统呈现出明显的灰色性特征。本文利用1990、1995、2000、2005、2010年5个年度的国民经济投入产出表,引入多维灰色评估模型与方法,从产业技术经济关联、产业最终使用功能、产业投入产出效益等三个方面,对国民经济系统各产业部门的发展状况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1)从投入产出效益角度,农业的发展状况良好,与其它产业相比,综合类别权系数有下降趋势;(2)第三产业的发展趋势良好,尤其是商贸、服务、运邮业等;(3)第二产业虽然产值比重较大,但投入产出效益不高。这为今后产业的发展及调整提供有益借鉴。
关键词: 多维灰评估 黄金分割率 灰评估指数 国民经济投入产出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山西矿区复垦土壤中解磷细菌的筛选及鉴定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矿区复垦土壤贫瘠、有效磷含量低。解磷细菌能够将有机磷和难溶性无机磷转化为可溶性磷,促进植物对磷素的利用。因此筛选和鉴定具有解磷能力的菌株,可为解决矿区生态恢复使用的微生物肥料提供菌种资源。【方法】采用平板分离法初筛菌株,得到D/d≥1.5的菌株,然后以磷酸钙为磷源,通过液体发酵试验复筛菌株,挑选出解磷率高于巨大芽孢杆菌(Bacillus megaterium)As1.223的菌株。以磷矿粉和卵磷脂为磷源,液体发酵试验测定菌株的解磷能力及磷酸酶活性。进行菌株的生长试验以测定菌株温度适宜性、耐盐性及耐酸碱性。通过形态学、基因序列分析及脂肪酸组成分析综合进行菌株鉴定。菌落形态观察用营养琼脂平板培养基培养;菌体形态即细胞形态及其大小采用扫描电镜观察;基因序列分析采用16S r DNA序列测定,基因在线比对采用Ez Taxon数据库;使用美国MIDI公司的Sherolock全自动细菌鉴定系统对菌株进行脂肪酸组成分析。【结果】利用无机磷和有机磷平板培养基,从山西省矿区复垦区土壤样品中筛选出19株解磷微生物,其中D/d≥1.5的有7株。在以磷酸钙为磷源的液体培养试验中,4株菌的解磷率高于巨大芽孢杆菌As1.223,解磷率为7.89%12.61%,最高的为菌株Y14。4株菌对磷矿粉的解磷率为0.81%1.21%,最高的为菌株Y14。在以卵磷脂为磷源的液体培养试验中,4株菌的解磷率与酸性磷酸酶活性分别为1.79%3.07%和24.3 28.4U/L,均高于巨大芽孢杆菌As1.223;碱性磷酸酶活性为11.9 50.2U/L;菌株Y14的解磷率与磷酸酶活性均最高。4株菌均有较强的环境适应能力,以Y14的适应性最强。H22、Y11和Y34与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 sp.)同源性在99%以上,Y14与泛菌属(Pantoea sp.)有99.79%的同源性;H22、Y11和Y34的细胞脂肪酸组成特征峰与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 sp.)相一致,Y14与泛菌属(Pantoea sp.)相一致;H22、Y11和Y34被鉴定为假单胞菌(Pseudomonas sp.),Y14为泛菌属(Pantoea sp.)。【结论】分离、筛选到4株高效解磷菌,对于磷酸钙和卵磷脂的解磷率均高于巨大芽孢杆菌As1.223。4株菌分别隶属于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 sp.)和泛菌属(Pantoea sp.)。菌株Y14无机磷与有机磷平板的D/d值分别为3.28与1.59,降解磷酸钙、磷矿粉、卵磷脂的解磷率分别为12.61%、1.21%、3.07%,酸性与碱性磷酸酶活性分别为28.4 U/L和50.2 U/L,均为4株菌里最高的,且环境适应能力最强,生长温度为2060℃,能耐受p H 4 11的酸碱梯度和2%7%的盐分梯度,Y14被鉴定为泛菌属(Pantoea sp.)。4株菌均具有良好的解磷能力及较强的环境适应能力,可望进一步研发成为微生物肥料生产菌种。综合D/d值、解磷率、磷酸酶活性和生长试验,本试验最终确定适合山西矿区复垦农田推广的高效解磷菌菌株为Y14。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高粱抗旱种质筛选及遗传多样性的SSR分析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61份高粱育种材料进行了抗旱性鉴定,旨在筛选既有较好抗旱性能又具较高丰产性能的高粱种质供育种利用。本研究筛选出抗旱性3级以上的材料14份,其中1级抗旱材料2份。选用109对SSR引物对61份高粱种质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51对引物有较好的多态性,共扩增到508个等位变异片段,平均每个标记获得10个等位基因,多态性信息量(PIC)值平均为0.6615,变幅0.0322~0.9134。聚类分析结果表明,61份高粱材料聚成4类,聚类结果与根据地理来源、遗传背景的分类结果基本一致。中国高粱恢复系之间的遗传距离较近,说明我国目前的恢复系材料遗传基础狭窄,应在育种中拓宽恢复系的遗传基础。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栽插方式对脱毒甘薯产量的影响
《安徽农业科学 》 2014 北大核心
摘要:[目的]研究6种不同栽插方式对甘薯[Ipomoea batatas(L.)Lam.]产量的影响,为脱毒甘薯的大面积高产栽培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脱毒甘薯北京553为材料。6个处理分别为:A1不带根"┏┛"型栽插法(5节入土3节)、A2不带根倒"7"型栽插法(5节入土3节)、A3带根倒"7"栽插法(5节入土3节)、A4不带根"V"型栽插法(5节入土3节)、A5(CK)带根"V"型栽插法(5节入土3节,为目前山西地区甘薯生产上使用的栽插法)、A6不带根直插法(5节入土2节)。采用单因素完全随机试验,4次重复。[结果]在6种栽插方式中,A1栽插方式产量最高,折合产量达到32 901.45 kg/hm2,比A5(CK)增产21.5%,与其他处理间差异显著。[结论]"┏┛"型栽插法(5节入土3节)操作简捷,入土深度适宜,能合理利用垄层空间,产量高,适合山西地区大面积推广应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