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山西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北大核心(精确检索)
5053条记录
杨树林反季节地栽香菇栽培技术

中国食用菌 2014 北大核心

摘要:分析了香菇的营养价值和生长特性,提出杨树林反季节地栽香菇的可行性。根据多年的生产经验,从林地的选择、菌棒制备、栽培管理、出菇管理等方面介绍了杨树林反季节地栽香菇技术。

关键词: 香菇 杨树林 反季节地栽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240 g/L氟啶虫胺腈SC对温室和大田番茄烟粉虱的防效

农药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验证240 g/L氟啶虫胺腈SC防治番茄上烟粉虱的效果。[方法]采用温室和大田试验方法,测定240 g/L氟啶虫胺腈SC对番茄上烟粉虱的防效。[结果]温室中,240 g/L氟啶虫胺腈SC使用量72~108 g a.i./hm2时,3~14 d烟粉虱成虫、若虫防效均达90%以上。大田中,108 g a.i./hm2使用量对成虫和若虫3~14 d防效分别达86.8%和70.4%以上;72 g a.i./hm2效果较差。[结论]240 g/L氟啶虫胺腈SC可有效防治温室番茄上烟粉虱,大田使用时要采用较高使用量。

关键词: 氟啶虫胺腈 番茄 烟粉虱 防治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外源ABA对小麦抗旱性和产量性状的影响

作物杂志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研究了干旱胁迫下外源ABA对抗旱小麦品种晋麦47号不同生长阶段的抗旱性的效果。结果表明,一定浓度的外源ABA浸种能分别提高小麦种子发芽势211.99%、发芽率63.00%、相对发芽率62.87%,利于苗齐苗壮,增强发芽期抗旱性。苗期喷施ABA能促进幼苗生长,幼苗株高、茎叶干重、根干重分别显著提高12.74%、9.60%、13.00%,伤害率比对照降低11.51%。孕穗期喷施ABA,促进了光合作用,增强了抗旱能力,叶片相对含水率提高46.39%,叶绿素荧光参数Fv/Fm值极显著提高,增加产量9.26%。

关键词: 干旱胁迫 外源ABA 小麦 抗旱性 产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中国小麦主要矮秆基因的分布及其对株高的影响

西北农业学报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了解矮秆基因在中国冬麦区的分布及利用情况和明确矮秆基因对小麦株高的影响,进一步提高小麦的水肥利用效率,利用前人开发的矮秆基因分子标记和收集的210份冬小麦材料研究矮秆基因RhtB1b、Rht-D1b和Rht8在中国冬麦区的分布和利用情况。结果表明:210份冬小麦材料含有矮秆基因RhtB1b的材料有51份,占总材料的24.3%;含有矮秆基因Rht-D1b的材料有40份,占19.0%;含有Rht8矮秆基因的材料有94份,占44.8%。含有Rht-B1b的小麦材料平均株高为84.0cm,不含有Rht-B1b的小麦材料的平均株高为93.7cm;含有Rht-D1b的小麦材料平均株高为77.9cm,不含有Rht-D1b的小麦材料的平均株高为94.6cm;含有Rht8的小麦材料平均株高为90.0cm,不含有Rht8的小麦材料的平均株高为92.5cm;Rht-B1b、Rht-D1b和Rht8对小麦平均株高的降秆作用分别为9.7cm、16.7cm和2.5cm。进一步分析不同矮秆基因组合的联合分布情况,同时分析不同矮秆基因的联合降秆作用,结果表明3个矮秆基因的联合降秆作用大于2个矮秆基因的降秆作用,2个矮秆基因的联合降秆作用大于单个矮秆基因的降秆作用;另外还对分子标记在小麦矮秆基因的选择利用方面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小麦 矮秆基因 分子标记 株高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构建黍稷分子遗传图谱SSR引物的筛选

作物杂志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SSR-PCR扩增技术,将实验室利用高通量测序与磁珠富集法结合开发得到的1 210对黍稷SSR引物进行筛选,筛选出在会宁大黄糜、陇糜8号、太原55号和会宁野糜子4个黍稷品种之间表现出条带清晰、多态性明显、重复性较好的引物;并通过提取DNA以及PCR过程中退火温度的简单优化来建立比较适宜的黍稷SSR分子标记反应体系。结果表明,在DNA提取过程中将ddH2O的量减少到100μL,增加65℃的水浴时间并增加4%β-巯基乙醇和DNA浓度等可以获得较高质量的DNA。利用优化好的反应体系从1 210对SSR引物中筛选出116对多态性较好的引物,占总数的9.59%,其中,群体一的2个亲本所特有的引物有36对,群体二的2个亲本中特有的引物有97对,2个群体共有的多态性引物有19对;对引物碱基结构分析发现,选用的1 210对引物中有1 173个双碱基重复SSR和36个三碱基重复SSR;筛选到的多态性引物中双碱基重复SSR有102个。三碱基重复SSR有14个。筛选出的多态性SSR标记能用于黍稷的遗传多样性和群体遗传结构研究。

关键词: 黍稷 SSR标记 引物筛选 遗传图谱

玉米秸秆还田条件下冬灌时间与施氮方式对冬小麦生长发育及水肥利用效率的影响

麦类作物学报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给玉米秸秆还田条件下冬小麦的水氮运筹提供依据,以小麦品种临优2069为材料,研究了山西省小麦-玉米一年两熟区玉米秸秆还田条件下冬灌时间和施氮方式对冬小麦生长发育及水氮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冬前灌水时间的推迟,小麦总茎数、单株分蘖数、成穗数、产量、籽粒水分生产率、氮肥表观利用率均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以11月25日冬灌的最高。在施氮量相同条件下,氮肥一次性底施(N10∶0)的拔节期总茎数、成穗数、产量、籽粒水分生产率和氮素吸收量、表观利用率高于氮肥70%底施+30%拔节期追施(N7∶3)处理,冬前总茎数、单株分蘖数则相反。冬前灌水时间提前和氮肥一次性底施有利于提高小麦前期单株干重;冬前灌水时间推迟和后期追氮则有利于灌浆期穗部和总干物质的积累。因此,山西省小麦-玉米一年两熟区,秸秆还田条件下氮肥采取一次性底施,并于11月25日冬灌,可实现冬小麦的高产高效栽培。

关键词: 秸秆还田 冬灌时间 施氮方式 冬小麦 干物质 水肥利用效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黑小麦全麦粉的面团流变学特性及馒头品质的研究

食品工业科技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研究了黑小麦全麦粉以及与普通小麦特一粉配粉后面团的流变学特性及其馒头品质。采用粉质仪、拉伸仪测定了黑小麦全麦粉以及配粉后面团的粉质特性和拉伸特性;通过质构仪和感官评定分析了黑小麦全麦馒头以及配粉的馒头品质。结果表明:黑小麦全麦粉的筋力较弱,面团韧性和延展性较差、易流变。黑小麦全麦粉馒头色泽略深、黏性和硬度大、回复性较弱,感官评分低于80分,表明不适合单独用来制作馒头。将黑小麦全麦粉与特一粉配粉后,混合粉的粉质和拉伸特性相比黑小麦全麦粉有所改善。当配粉比例为20%时,混合粉的面团流变特性与特一粉相当。感官评价结果显示:配粉后馒头的硬度、黏性、弹韧性、外观、色泽、比容各项指标相比全麦粉馒头得到了明显改善,感官评分均在80分以上,且添加20%黑小麦全麦粉制作的馒头品质优于30%添加量。其中,紫粒配粉馒头的内部蜂窝结构细密均匀、表面光滑、色泽光亮,感官评分高于相同比例的蓝粒配粉馒头。

关键词: 黑小麦 全麦粉 馒头 流变特性 质构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微生物菌肥拌种及减少化肥用量对燕麦生长的影响

中国农学通报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明确微生物菌肥拌种及减少一定量的化肥用量对燕麦生长和产量的影响,给微生物菌肥在燕麦上的推广应用提供依据,研究了微生物菌肥配合不同用量的化肥对燕麦出苗、各生育期株高、干物质含量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各处理间燕麦产量差异显著(F=601.346,P=0.00<0.05),处理C(菌肥+75%化肥)下产量最高为达4189.5 kg/hm2;处理A(全化肥)和B(菌肥+50%化肥)次之,产量分别为3546 kg/hm2和3468 kg/hm2;处理D(对照)产量最低,为3064.5 kg/hm2。因此,使用微生物菌肥对燕麦拌种,可以减少一定量的化肥用量,减轻土壤板结程度,提高燕麦产量。

关键词: 生物菌肥 燕麦 试验 产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5株鸡源新城疫病毒F基因特性分析

畜牧与兽医 2014 北大核心

摘要:为调查山西省鸡源新城疫病毒(NDV)的流行现状,2012—2013年从山西省部分地区的发病鸡群分离、鉴定出5株NDV,并对这5株NDV的分子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研究。对各分离株F基因序列的分析表明:其中的4株病毒在基因型分类上属于基因Ⅱ亚型,并与标准弱毒疫苗La Sota株高度同源,为99.2%~99.4%。氨基酸序列同源性为100%,且裂解位点氨基酸序列为112G-R-Q-G-R-L117,符合弱毒株裂解位点特征。另一分离毒株在基因型分类上与JS/5/01/Go同属基因Ⅶd亚型,两者基因序列同源性为95.6%,氨基酸序列同源性为97.5%。其裂解位点氨基酸序列为112R-R-Q-K-R-F117,为强毒株裂解位点特征。

关键词: 新城疫病毒 F基因 特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施肥条件对杂交谷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作物杂志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试验研究了施磷量、施氮量和施钾量对谷子叶绿素含量的影响。通过中心复合试验设计,构建了三因素(磷肥、氮肥、钾肥)五水平的响应面设计法,并建立了谷子叶绿素含量的三因子二次回归数学模型。结果表明,氮肥对叶绿素含量有极显著影响(P<0.01),而磷肥、钾肥的施用对杂交谷叶绿素含量没有显著影响(P>0.05),施磷量与施钾量之间存在极显著的交互作用(P<0.01),施氮量与施钾量之间存在显著交互作用(P<0.05),施磷量与施氮量之间的交互作用对杂交谷叶绿素含量影响不显著(P>0.05),施磷量与施氮量、施磷量与施钾量之间存在显著的交互作用(P<0.01),施氮量与施钾量之间的相互作用对谷子产量影响不显著(P>0.05);多元二次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施磷量、施氮量、施钾量与杂交谷叶绿素含量之间的回归模型高度显著(P<0.01)。经过统计分析,可以确定谷子的最佳施肥组合为施磷量417kg/hm2、施氮量352.5kg/hm2和施钾量133.5kg/hm2;通过模型推算在此条件下杂交谷叶绿素含量为33.2mg/g。

关键词: 杂交谷 响应面法 叶绿素含量 施肥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