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内蒙古农牧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北大核心(精确检索)
2055条记录
植物改良盐碱地的热点研究及前沿进展-基于VOSviewer的数据可视化分析

草地学报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中国知网(CNKI)和web of Science(WOS)数据库中检索到的2000-2022年有关改良盐碱地研究的1 329篇核心期刊文献为数据源,运用数据可视化软件,定性定量地进行聚类、热点、共现、语义网络等分析,从植物改良盐碱地的研究趋势、研究热点以及改良效果等角度阐明了国内外植物改良盐碱地的现状.结果表明,盐碱地研究的文献数量呈逐年上升趋势,植物改良盐碱地的效果是目前的热点研究问题.草本是盐碱地改良中最常用的植物,则灌木和乔木主要有15种.种植植物主要可以降低盐碱地的土壤pH值、含盐量和盐基离子浓度,改善土壤物理特征,提高土壤肥力水平.不同植物针对盐碱地的改良效果均有差异,建立盐碱植物库作为改良盐碱地的依据,这是该领域未来研究的重点,以现有研究为基础综述盐碱地改良的进展,对后续开展盐碱地的生态恢复和可持续发展具有指导意义.

关键词: 盐碱地 盐生植物 VOSviewer 可视化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表达木质素降解酶的基因工程产朊假丝酵母菌部分生物学特性研究

中国饲料 2023 北大核心

摘要:木质素是农作物秸秆饲用化利用的主要限制因素,现仅有少数微生物产生木质素降解酶,且产量少、酶活低,不适合工业化生产,酶蛋白的高效异源表达是提高木质素降解酶产量的有效途径.工程菌ZHMX4和ZHQX1是分别从黄孢原毛平革菌和云芝栓孔菌中扩增出木质素过氧化物酶基因(lip)和漆酶基因(lac),利用同源整合重组技术构建所得的工程菌.对前期构建的表达木质素降解酶工程菌ZHMX4和ZHQX1进行了部分生物学特性研究,包括木质素降解酶适宜反应条件、木质素降解酶基因拷贝数和工程菌降解天然木质素能力的测定及工程菌营养需要分析,了解2株工程菌特性的同时为后续研究工作奠定基础.结果显示:工程菌ZHMX4和ZHQX1产木质素降解酶最适反应温度和pH分别为30℃、3.0和30℃、4.5;2株工程菌各2 mL(添加量为109 cfu/g)混合对100 g玉米秸秆进行发酵时,木质素的降解率达到50.12%;根据Biolog YT微孔板试验结果,可优化2株工程菌的培养基,在培养基中添加一些营养物质,可促进工程菌的生长.

关键词: 木质素降解酶 产朊假丝酵母菌 工程菌 生物学特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芦丁对奶牛瘤胃体外发酵参数、微生物区系、乳酸代谢产物含量及酶活性的影响

动物营养学报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试验旨在研究高精料底物条件下添加芦丁对奶牛瘤胃体外发酵参数、微生物区系、乳酸代谢产物含量及酶活性的影响。采用体外批次培养法及单因素试验设计,以精粗比为7∶3的0.7 g混合精料(玉米∶豆粕=4∶1)和0.3 g混合干草(苜蓿∶燕麦=1∶1)为发酵底物,按芦丁的添加水平[0(对照)、1.5%、3.0%和4.5%]分为4组,每组设3个平行;同时,选取4头体况相近的健康荷斯坦奶牛,晨饲前采集瘤胃液,制备人工瘤胃培养液,于39℃下进行厌氧发酵,并分别于培养3、6、9、12、18和24 h时取样测定相应指标。结果表明:1)在高精料底物条件下,瘤胃发酵液pH<5.80的时间长达6 h,表明成功建立了亚急性瘤胃酸中毒(SARA)模型;且与对照组相比,添加1.5%和3.0%芦丁能显著提高18~24 h瘤胃发酵液pH(P<0.05),显著降低24 h丙酸、异丁酸、戊酸及乳酸含量(P<0.05),显著降低24 h甲烷产量(P<0.05)。多项指标综合指数(MFAEI)结果表明,芦丁添加水平为4.5%时,对瘤胃液体外发酵参数产生了正组合效应,具有较好的体外发酵效果。2)与对照组相比,添加1.5%和3.0%芦丁能显著降低6~12 h产甲烷菌、6 h乳酸杆菌和6~12 h牛链球菌数量(P<0.05),添加3.0%芦丁能显著降低6~24 h乳酸杆菌(P<0.05),而添加4.5%芦丁能显著提高12 h反刍兽月形单胞菌和埃氏巨型球菌数量(P <0.05)。3)与对照组相比,添加1.5%芦丁能显著降低12 h丙酮酸含量(P<0.05),添加1.5%和4.5%芦丁能显著降低6 h乳酸脱氢酶(LDH)、丙酮酸激酶(PK)及淀粉酶(AMS)活性(P <0.05)。4)与对照组相比,添加芦丁能显著降低6~12 h脂多糖(LPS)含量(P<0.05)。综上所述,在高精料条件下添加芦丁能改善奶牛体外发酵,抑制甲烷产生,以4.5%为适宜添加水平;且芦丁能通过降低LPS含量、抑制乳酸产生菌和乳酸代谢相关酶活性减少乳酸产生,减缓瘤胃发酵液pH的下降,缓解高精料诱导的SARA。

关键词: 芦丁 奶牛 体外发酵 微生物区系 SARA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生态区丰产型马铃薯品种氮素优化管理分析

中国蔬菜 2023 北大核心

摘要:针对内蒙古马铃薯主产区氮肥利用率普遍较低的现状,选择阴山南麓地区(乌兰察布市察哈尔右翼前旗)和阴山北麓地区(呼和浩特市武川县)两个典型生态区,研究不同施氮量下马铃薯叶片SPAD值变化、SPAD值与施氮量的关系以及与马铃薯产量的关系。结果表明:不同氮素处理下马铃薯叶片SPAD值随着生育期进程的推进呈现逐渐降低的趋势;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各生育期马铃薯叶片SPAD值呈线性增加的趋势,马铃薯产量呈现先增后减的变化趋势,表明马铃薯叶片SPAD值与产量之间为二次函数关系,当叶片SPAD值超过一定值后,马铃薯增产幅度不再显著。武川县施氮量为225 kg·hm-2,产量达到最高为46.2 t·hm-2;前旗施氮量为350 kg·hm-2,产量达到最高为61.7 t·hm-2;马铃薯苗期、块茎形成期、块茎膨大前期、块茎膨大后期以及淀粉积累期阴山北麓地区的临界SPAD值分别为43.4、41.5、40.7、34.6、32.0,阴山南麓地区的临界SPAD值则分别为49.3、49.1、44.9、37.8、35.6;基于马铃薯叶片SPAD值建立了两个生态区的马铃薯主要生育期氮肥追施模型。

关键词: 马铃薯 产量 氮素优化管理 施肥推荐 SPAD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耐旱性紫花苜蓿干旱胁迫下生理响应和转录调控的差异研究

作物学报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苜蓿是最重要的豆科牧草,常被种植在干旱/半干旱地区。为研究不同耐旱性紫花苜蓿应对干旱胁迫的调控机制,本研究以中科1号紫花苜蓿(Medicagosativa‘Zhongke1’)为试验材料,以三得利紫花苜蓿(M.sativa‘Sanditi’)为对照,采用自然干旱法进行处理,比较干旱胁迫对其生长性状、光合作用、叶绿素含量、叶片相对含水量、渗透调节物质和抗氧化酶活性等指标的影响,并使用转录组测序分析2个品种响应干旱基因的差异。结果表明,干旱胁迫显著降低了2个紫花苜蓿品种的株高、地上地下生物量、叶片相对含水量、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气孔导度、胞间二氧化碳浓度和叶绿素含量;与三得利相比,干旱胁迫下中科1号紫花苜蓿丙二醛含量和电导率更低,渗透调节物质积累和活性氧清除能力更强。中科1号和三得利分别有5308个和8053个响应干旱的基因; GO功能注释分析发现,中科1号的346个干旱响应基因被显著富集在6个GO类别,而三得利的1683个干旱响应基因被显著富集在29个GO类别;此外,我们还筛选到19个在中科1号中表达量显著高于三得利的抗旱关键基因。本研究发现紫花苜蓿可能通过上调抗旱基因SUS、P5CS、LEA、SOD、POD、PEPC、NCED等的表达,提高渗透调节能力和抗氧化酶活性来维持相对较高的光合速率,从而增强抗旱能力。研究结果为进一步挖掘紫花苜蓿响应干旱胁迫的候选基因和抗旱育种提供了理论依据。

关键词: 紫花苜蓿 干旱胁迫 生理特性 转录组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转录因子EB的核质穿梭及其对肝脏脂代谢的调控作用

动物营养学报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肝脏是机体的主要代谢器官,病理状态时常会引起机体肝脏脂代谢异常。转录因子EB(TFEB)是自噬溶酶体途径的关键调控因子,属于亮氨酸拉链类的小眼畸形相关转录因子/转录因子E家族成员,参与调控机体细胞内环境紊乱的过程。研究发现,TFEB在非反刍动物中参与调解肝脏脂代谢,但对奶牛酮病肝脏脂代谢作用尚不清楚。本文就TFEB在肝细胞中的核质穿梭机制以及入核后如何通过自噬-溶酶体途径和维持胰岛素敏感性改善机体肝脏脂代谢进行综述;此外,综合国内外研究进展,探讨了TFEB对酮病奶牛肝脏脂代谢可能存在的调控作用。

关键词: 转录因子EB 肝脏 溶酶体 自噬体 脂代谢紊乱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河套灌区麦后复种油菜绿肥适宜播期研究

华北农学报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明确河套灌区麦后复种油菜绿肥适宜播种时期,分别于2019年在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杭锦后旗和2022年在鄂尔多斯市达拉特旗开展田间试验。杭锦后旗试验点从2019年7月26日—8月15日共设置5个播期,每隔5 d设置1个播期处理,分别于7月26日、7月31日、8月5日、8月10日和8月15日播种;同样达拉特旗试验点从2022年7月22日—8月11日共设置5个播期,每隔5 d设置1个播期处理,以此研究不同播期对油菜绿肥生物量、养分含量及养分积累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两试验点虽然生物量水平和气候条件有所差异,但整体趋势均表现为随着播期的推迟而下降;与第Ⅰ期播种相比,第Ⅴ期播种油菜生物量分别下降90.3%和75.4%,两点生育期内油菜平均活动积温、有效积温和日照时数分别下降469.9℃、409.9℃和179.1 h。同时于第Ⅰ,Ⅱ,Ⅲ期播种时,与施肥投入养分量(N 27.3 kg/hm~2、P2O5 34.5 kg/hm~2)相比,油菜翻压还田养分量均高于投入量,且碳和钾还田量至少达到1 800,200 kg/hm~2。因此,综合考虑油菜绿肥生物量以及还田养分量,河套灌区小麦收获后油菜可以适时早播,充分利用光温资源,促进油菜生长和养分积累。为达到5 t/hm~2以上油菜还田量及获得更高的养分还田量,油菜生育期内应至少接受活动积温1 300℃、有效积温1 100℃以及有效日照时数640 h。

关键词: 麦后复种 油菜绿肥 播种时期 生物量 养分积累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浓度氮肥对首年紫花苜蓿产量及其根际土壤真菌群落结构的影响

中国土壤与肥料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设置0~150 kg·hm-2 5个不同浓度梯度氮肥对首年苜蓿耕作土进行处理,通过ITS基因高通量测序以及相关性分析方法关联研究了不同处理苜蓿产量、土壤理化指标、真菌群落结构间的相互作用关系。结果表明,N60和N90处理下的苜蓿产量显著高于对照(N0)及高施氮(N120和N150)处理,且表征根际土壤肥力的指标总氮(TN)和土壤有机质含量在N60和N90处理中均提高,同时这两组的真菌群落丰富度指标(Chao1和PD指数)以及整体多样性指标(Shannon)显著高于其余处理。结合weighted unifrac PCo A和3种互补的非参多元统计检验方法(Adonis、Anosim和MRPP)得出各样品按分组聚类且各处理间差异显著(P<0.05)。子囊菌门(Ascomycota)在所有样品中均占绝对优势(92.77%±2.50%),目水平上N120和N150的物种组成则更为相似。通过共存网络分析发现,相比于其余处理,N60和N90的群落内部具有更大的物种复杂度及更高的群落稳定性(主要体现在网络中节点和关联数目以及内部具有较高的负黏连∶正黏连)。Procrustes分析显示,区别于随机组装模式,不同氮浓度处理操作下整体土壤的理化参数与样品真菌组成具有极显著的分布一致性(P<0.001)。同时,结合LEf Se和RDA分析发现,不同处理属水平的标志物种主要影响了各个处理整体对理化指标的响应关系。综上所述,在N90处理的施氮浓度下,无论苜蓿产量、理化指标或者真菌多样性均显著优于不施氮肥或高施氮肥处理,但其标志物大部分属于病原菌,提示该浓度长期处于苜蓿耕作土可能会促进土壤病原菌的富集。研究结果说明,适当浓度的氮肥处理会显著提高首年苜蓿产量及真菌群落多样性和稳定性,超过一定阈值,真菌群落结构发生显著变化;同时,在对氮肥浓度的选择上,既要考虑苜蓿产量及土壤真菌群落的整体稳定性,也要考虑长期特定浓度下可能带来土壤致病菌的累积危害性,整体上为苜蓿有效增产及维护根际真菌群落稳定性提供了有力的理论基础。

关键词: 苜蓿 不同浓度氮肥 产量 理化指标 真菌群落 相关性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蒙古马和纯血马免疫相关基因差异表达分析

畜牧兽医学报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评价蒙古马(Equus mongolian horse)和纯血马(E.thoroughbred)免疫生理机能在适应特殊生存环境和人工选择压力过程中相关基因的表达多样性。本研究对健康成年蒙古马(n=3)和纯血马(n=3)的颈静脉血液进行RNA-Seq和品种间表达谱比较分析。对2岁左右健康蒙古马(n=3)和纯血马(n=3)采集肝脏、脾脏、肺脏和血液样品,利用qRT-PCR方法,分析NF-κB信号通路7个基因在两个品种中的表达情况。利用Western blot方法,分析蒙古马和纯血马肺脏中核因子κB亚基p65 (RELA proto-oncogene NF-kB subunit, NF-κB p65)蛋白和白细胞介素1β (interleukin 1 beta, IL-1β)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表明,RNA-Seq共获得19.69~23.95 Gb的高质量数据和1 199个差异表达基因,许多差异表达基因直接参与机体的免疫过程。NF-κB信号通路7个基因在蒙古马和纯血马4个免疫组织中均表达,基因表达的品种间差异存在组织多样性;7个基因在蒙古马肺脏的表达量均高于纯血马,除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TNF-α)基因差异不显著外(P≥0.05),其余基因均具有生物学统计意义(P<0.05)。NF-κB p65蛋白和IL-1β蛋白在蒙古马肺脏的表达量高于纯血马(P<0.05)。许多免疫相关基因在蒙古马和纯血马免疫组织之间差异表达,可能和蒙古马适应特定环境以及纯血马的运动性能定向选育有关。本研究结果为进一步研究蒙古马免疫功能适应特定环境的分子机制提供数据支持。

关键词: 蒙古马 纯血马 免疫相关基因 NF-κB信号通路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苏尼特羔羊褐色脂肪鉴定及特征研究

畜牧兽医学报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哺乳动物脂肪组织主要可以分为白色脂肪组织和褐色脂肪组织,无论细胞形态还是功能,褐色脂肪与白色脂肪都有较大差别。褐色脂肪在哺乳动物产热以及能量平衡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为探究绵羊褐色脂肪分布特点,本研究采集了出生1、7和30 d苏尼特羊的肾周、颈部、背部、尾部、胸部、腹股沟和心包脂肪,通过HE染色、透射电镜和免疫组织化学鉴定脂肪组织类型,并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 blot探究苏尼特羔羊不同日龄以及不同部位褐色脂肪的特点。结果发现,苏尼特羔羊体内存在两种不同类型的脂肪细胞,多室小脂滴的褐色脂肪细胞和空泡状脂滴的白色脂肪细胞。褐色脂肪细胞内有嵴的线粒体较多,并检测到褐色脂肪组织特异性蛋白UCP1的表达。而白色脂肪细胞内很少有带规则嵴的线粒体,不表达UCP1。出生1和7 d时褐色脂肪细胞数量及UCP1表达无显著差异,但出生30 d时明显下降。本研究通过形态学观察和标记基因以及蛋白检测鉴定了苏尼特羔羊的褐色脂肪和白色脂肪,证明了肾周脂肪和尾部脂肪分别是褐色脂肪以及白色脂肪的主要来源部位。出生1和7 d时苏尼特羔羊体内褐色脂肪较多,出生30 d时褐色脂肪的表型变化较大,呈现下降的趋势。本文探究了苏尼特羔羊褐色脂肪的特点,为反刍动物褐色脂肪研究提供了一定的基础。

关键词: 苏尼特羔羊 褐色脂肪 分布特点 UCP1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