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三种消解方法测定天然橡胶镁含量的研究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研究更适合于天然橡胶中镁含量检测的方法,采用干灰化法、微波消解法和石墨消解法三种消解方法研究不同消解条件对天然橡胶中镁含量检测的影响。结果表明,三种消解方法对天然橡胶镁含量的测定均可以满足要求。干灰化法对实验结果影响较小,对低镁含量的样品应适当增加样品量;微波消解法操作简便且检测耗时较短;石墨消解法操作简单,工作效率较高,适用于批量样品分析,设备以及耗材成本与前两种方法相比具有较大优势,为未来我国制定天然橡胶中镁含量的检测标准提供了理论依据。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一种新的槟榔根腐病病原菌鉴定
《中国南方果树 》 2021 北大核心
摘要:2019—2020年在海南省琼海市槟榔种植区发现一种新症状的槟榔根腐病,病根皮层发黑,木质部变褐腐烂且易与皮层分离,有别于其他病菌引起的槟榔根腐病症状。采用组织分离法对病根样品病原菌进行分离纯化,按照柯赫氏法则测定分离菌株致病性,并利用形态学和基于rDNA-ITS序列分析方法鉴定病原菌种类。结果表明,引起槟榔根腐病新症状的病原菌为毛色二孢菌属的可可毛色二孢菌Lasiodiplodia theobromae,该病原菌全光照条件更易产生子座与分生孢子。这是可可毛色二孢菌引起槟榔根腐病的首次报道。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成型压力对棒状复合肥料抗压性能及氮钾养分淋溶特性的影响
《中国土壤与肥料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明确成型压力对棒状复合肥料的抗压性能及氮、钾养分淋溶特性的影响,制备并分别测定了成型压力为50、100、150 t的棒状复合肥料抗压强度,通过室内间歇式土柱淋溶试验研究了棒状复合肥料的氮、钾养分淋出特性.结果表明:随着成型压力增加,棒状复合肥料抗压强度(正压和侧压)先增加后减小,成型压力100 t时棒状复合肥料的正抗压强度和侧抗压强度分别达到了8202.80和2632.40 N.3种成型压力下制备的棒状复合肥料均具有较好的缓释效果,其氮、钾累积淋出率均小于普通肥料,但是处理间差异不显著.因此,从成型质量、缓释效果以及生产能耗等方面综合考虑,棒状复合肥料的成型压力为50~100 t时最适合.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低磷胁迫对崖州硬皮豆生长及酸性磷酸酶活性的影响
《草地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试验为探究硬皮豆(Macrotyloma uniflorum)对低磷胁迫的响应机制,以‘崖州硬皮豆’为材料,采用水培方法,分析了不同磷浓度(5μM,100μM和250μM KH2PO4)处理对硬皮豆生长和生理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与100μM和250μM磷处理相比,5μM低磷处理抑制了硬皮豆株高、复叶数、叶面积、总根长,根表面积和根体积以及植株干重。同时,5μM磷处理显著降低了地上部和根部磷含量、降低了叶片和根系可溶性磷含量和细胞壁磷含量;与100μM和250μM磷处理相比,5μM磷处理增加了叶片和根系总酸性磷酸酶(Acid phosphatase, ACP)活性和细胞壁ACP活性;5μM磷处理下叶片和根系总ACP活性是250μM磷条件下的1.5~1.6倍,而叶片和根系细胞壁ACP活性是250μM磷条件下的1.2~1.3倍。因此,提高酸性磷酸酶活性可能是硬皮豆响应低磷胁迫的重要机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无人机防控周年繁殖区草地贪夜蛾效果初探
《中国植保导刊 》 2021 北大核心
摘要:无人机施药是防治草地贪夜蛾的有效手段.海南是草地贪夜蛾的周年繁殖区,在海南开展飞防试验,筛选适合飞防的杀虫剂、无人机机型及施药时期,并研究施药时间点对防效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草地贪夜蛾周年繁殖区进行2次飞防,防治效果均显著高于人工喷雾处理,且防控成本较低;无人机喷施氯虫苯甲酰胺的防治效果较好,第2次药后7d防效达94.6%,显著高于茚虫威和甲维盐;在玉米苗期和小喇叭口期施药的效果最佳,药后7d防效分别为94.3%和91.3%,显著高于大喇叭口期或抽雄期施药;在海南省东方市开展飞防,早7时或晚7时施药的防效较高.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橡胶树橡胶生物合成调控相关基因表达丰度比较
《广西植物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蛋白质是构成生命系统的基本元件之一,是大部分生物学功能的执行者。蛋白质丰度与其生物学功能息息相关,其丰度受基因表达过程中各环节严格精密的调控。其中,蛋白质丰度与其相应mRNA丰度存在较强的相关性,蛋白质丰度差异的40%可由mRNA丰度来解释。茉莉酸信号途径调节巴西橡胶树中的天然橡胶生物合成,但相关基因彼此间的表达丰度差异尚待阐明。该文比较了S/2D d3割胶制度下,15个橡胶生物合成调控相关基因COI1、JAZ1、JAZ2、JAZ3、MYC1、MYC2、MYC3、MYC4、MYC5、GAPDH、HMGR1、SRPP、REF、HRT1、HRT2以及2个常用内参基因18S、ACTIN1在10个橡胶树种质胶乳中的表达丰度差异;将ACTIN1的表达丰度设定为1,以此为标准计算出样品中其他基因的表达丰度。结果表明:相同个体中不同基因的转录丰度差异明显,不同个体中相同基因集的丰度大小排序存在一定差异;同一基因在不同个体中的转录丰度差异明显,这16个基因的最大丰度分别是最低丰度的9.43、6.04、10.02、12.29、18.82、9.22、38.46、112.83、121.36、15.34、19.09、13.54、10.05、19.80、24.83、11.82倍,他们的变异系数分别为73.05%、55.19%、69.09%、67.37%、66.59%、53.87%、83.25%、122.02%、166.34%、59.89%、70.59%、75.67%、74.20%、68.34%、84.23%、78.59%;总的来说,在群体水平上,16个基因的转录丰度从高到低依次为18S> SRPP>HMGR1>REF>MYC2/HRT1>COI1>MYC1/MYC4>GAPDH/JAZ1/MYC5>JAZ2>HRT2/MYC3/JAZ3,他们的群体平均丰度依次为ACTIN1的28 382.26、43.64、11.39、7.16、5.47、5.10、1.07、0.75、0.74、0.45、0.42、0.33、0.12、0.06、0.06、0.04倍。值得注意的是,无论在个体水平还是群体水平上,18S的丰度毫无疑问是最大的,在mRNA中,SRPP的丰度最大,JAZ1大于JAZ2和JAZ3,MYC2大于MYC1、MYC3、MYC4、MYC5,HRT1大于HRT2。综上结果表明,结构基因和功能基因的丰度高于调控基因。在基因相对表达分析中,常对目的基因和内参基因作均一化处理,从而掩盖了不同基因间的真实丰度差异,因此,在基因表达分析中,既要关注基因的相对表达量,也要关注基因间的丰度差异,这有助于更全面地理解基因的功能。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糖对椰枣组织培养物的影响
《南方农业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为降低椰枣愈伤组织褐化率和提高体胚发生率,研究培养基中不同糖处理对愈伤组织和体胚发生的影响,为优化培养基配方提供依据。【方法】以椰枣组织培养物为研究对象,进行3种糖处理(蔗糖、蔗糖+果糖、蔗糖+葡萄糖)的组织培养试验,统计椰枣愈伤组织褐化率及体胚发生率,测定不同糖处理下愈伤组织、体胚和不定芽的淀粉、蔗糖、果糖、葡萄糖含量,综合分析不同糖处理对椰枣组织培养物影响的差异。【结果】在蔗糖培养基中增加果糖,体胚和不定芽的蔗糖含量和葡萄糖含量下降,愈伤组织和体胚的果糖含量及愈伤组织的淀粉含量上升,愈伤组织褐化率升高。在蔗糖培养基中增加葡萄糖,不定芽蔗糖含量和愈伤组织果糖含量降低,愈伤、体胚和不定芽的淀粉含量上升,愈伤和体胚的葡萄糖含量上升,体胚发生率升高。愈伤组织和体胚的淀粉和果糖含量显著高于不定芽的淀粉和果糖含量(P<0.05,下同),愈伤组织的葡萄糖含量显著高于体胚和不定芽,体胚的蔗糖含量显著高于不定芽,不定芽的蔗糖含量显著高于愈伤组织。相关分析结果表明:愈伤组织褐化率与愈伤组织果糖含量、不定芽果糖含量均呈显著正相关;体胚发生率与体胚淀粉含量呈显著正相关;体胚发生率与体胚蔗糖含量、愈伤组织褐化率与愈伤组织果糖含量均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下同);体胚发生率与体胚蔗糖含量、愈伤组织葡萄糖含量、体胚葡萄糖含量均呈极显著正相关,同时,与体胚淀粉含量呈显著正相关。【结论】在椰枣愈伤组织诱导与增殖培养过程中减少果糖的用量,在体胚发生培养时增加葡萄糖的用量,可降低愈伤组织的褐化率,提高体胚发生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芥末精油包合物对棘孢曲霉的抑菌机理
《食品科学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明芥末精油包合物对红毛丹病原菌棘孢曲霉(Aspergillus aculeatus)的抑菌活性及机理,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透射电子显微镜结合转录组技术进行观察与分析。结果表明,芥末精油包合物能够显著抑制棘孢曲霉的生长,其半最大效应浓度为1.00 g/L;扫描电子显微镜结果显示菌丝、分生孢子和孢子顶囊的形态发生显著变化且孢子顶囊数量大幅度减少;透射电子显微镜结果显示菌丝细胞不再充盈、细胞壁变薄、细胞膜边界模糊、细胞内部发生了严重的溶解;转录组测序结果显示1 057个差异表达基因中分别有528个基因上调和529个基因下调。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对8个差异基因进行验证,得到与转录组测序结果一致的基因表达量变化趋势。抑菌机制可能涉及以下几方面,包括细胞结构损伤、影响DNA和RNA合成和代谢、抑制酶活性、影响跨膜运输能力、抑制有丝分裂、下调能量代谢水平等。
关键词: 芥末精油包合物 棘孢曲霉 转录组 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 抑菌机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芒果细菌性角斑病菌在侵染芒果叶片过程中内参基因筛选
《分子植物育种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筛选芒果细菌性角斑病菌在侵染芒果叶片过程中稳定表达的内参基因,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扩增反应技术检测和分析病原细菌的16S rRNA、gyrB、GAPDH、dan K和rpo D这5个看家基因的表达量。结果表明,经过PCR扩增效率筛选,5个基因均扩增出单一条带,且条带大小与预期产物相符,特异性较好,符合基本稳定性要求。利用ge Norm软件分析发现,GAPDH和rpo D稳定性最高,M值均为0.122。其余3个基因的表达稳定性依次为gyr B (M=0.17)>dan K (M=0.325)>16S rRNA (M=0.542)。在5个候选内参基因中,GAPDH和gyr B为病原细菌侵染芒果叶片下表达最稳定的基因,且不需要引入第三个基因(V2/3=0.063)。NormFinder软件分析5个候选内参基因稳定性数值顺序依次为:gyr B (0.092)>dan K (0.169)>GAPDH(0.188)>rpo D (0.235)>16S rRNA (0.581)。Bestkeeper程序分析5个候选内参基因的标准差(SD)值都在0.86~0.79之间。综合以上结果发现GAPDH和gyr B基因的表达稳定性最好,能够作为病原细菌在侵染芒果叶片时的内参基因,更准确地校正定量结果。
关键词: 芒果细菌性角斑病菌 侵染 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扩增反应 内参基因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木薯种质资源中醇腈裂解酶基因12G132600编码区终止突变及频率的研究
《热带作物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木薯是重要的粮食作物,但块根中含有的氰苷及其产生的氢氰酸严重影响木薯的食用品质,增加加工成本。α-醇腈裂解酶(alpha-hydroxynitrilelyase,HNL)是植物催化醇腈裂解产生氢氰酸的关键酶。重测序数据显示,‘华南8号’木薯品种中HNL编码基因家族的一个成员12G132600在编码区内部发生了终止突变,导致基因编码区变短。本研究对国内外251份木薯种质资源的重测序结果进行分析,共发现60份材料醇腈裂解酶基因12G132600存在相同的终止突变,该60份材料全部是终止突变与非终止突变的杂合基因型,且全部为栽培类型木薯。说明该突变是木薯由野生型驯化为栽培型以后发生的。通过对木薯品种‘华南9号’该基因的克隆测序以及与已发表的木薯品种‘TME3’基因组序列的比对分析,证实了该突变在木薯品种中真实存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