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玉米大斑病菌MAPK超家族的全基因组鉴定及途径模型建立
《中国农业科学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从全基因组水平鉴定玉米大斑病菌(Setosphaeria turcica)的MAPK超家族基因,并对其进行系统进化、基因结构、多重序列比对及保守位点分析,构建玉米大斑病菌中的MAPK级联途径模型,为深入研究该植物病原菌中MAPK级联途径的功能奠定基础。【方法】利用玉米大斑病菌基因组数据库,通过基于隐马尔科夫模型的HMMER 3.0软件搜索基因组,鉴定并获得MAPK超家族成员序列、基因组定位信息;采用MEGA 5.0软件进行系统进化分析;通过GSDS工具进行基因结构分析;利用ClustalX、MEME工具分析MAPK蛋白激酶区的保守性及保守位点。【结果】在玉米大斑病菌基因组中发现了4个MAPK基因、3个MAPKK基因和3个MAPKKK基因。系统进化分析将MAPK分为Kss1/Fus3、Slt2、Hog1及Ime2 4类;MAPKK分为Pbs2、Ste7及Mkk1 3类;MAPKKK分为Ste11、Bck1及Ssk2 3类。基因组定位及基因结构分析表明,MAPK超家族散布在基因组中,且MAPK基因的结构最为复杂多样,MAPKK次之,MAPKKK结构最简单。多重序列比对与保守位点分析表明,玉米大斑病菌MAPK超家族的激酶结构域均高度保守,其中MAPK具有保守的"-TxY-"磷酸化位点,MAPKK含有保守的"-SD[V/I]WS-"磷酸化位点,MAPKKK含有"-G[S/T][V/P][F/M][W/Y]M[A/S]PEV-"特异性保守位点。【结论】全基因组分析表明,玉米大斑病菌中包括4个MAPK基因、3个MAPKK基因和3个MAPKKK基因。通过系统进化、基因结构及多重序列比对和保守位点分析,在玉米大斑病菌中构建了Fus3/Kss1-homolog、Slt2-homolog、Hog1-homolog和Ime2-homolog4条MAPK级联途径,其中Ime2 homolog为一条新发现的MAPK级联途径。该信息为深入解析植物病原真菌MAPK超家族的功能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 玉米大斑病菌 MAPK基因超家族 系统进化 保守基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河北地区大豆花叶病毒株系的组成与分布
《大豆科学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2012年对河北大豆产区13个县(区)市28个采样点采集的273份大豆花叶病毒(SMV)病样进行了生物纯化,最终共获得67个分离物,经ELISA和RT-PCR检测确认其中56个为SMV分离物。利用全国统一的SMV鉴别体系将这些分离物归为9个株系。与以往的研究结果相比,河北地区SMV株系组成和分布发生一定的变化,其中SC7和SC11仍为流行株系;SC8所占比例有所下降;未检测到SC12、SC13和SC15;发现SC1、SC3和SC18共3个新株系。今后应对SC3株系的发展动态予以密切关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发酵条件对梨醋酿造过程中有机酸的影响
《食品工业科技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分析了梨酒、梨醋中有机酸,研究了发酵条件对其有机酸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酿酒酵母在酒精发酵过程中可代谢梨汁中有机酸。与梨汁相比,梨酒中的草酸、奎宁酸含量下降,乳酸、琥珀酸含量上升。梨酒中乙酸、琥珀酸随着酒精发酵温度的升高而增加,而苹果酸、乳酸、奎宁酸则随着酒精发酵温度的升高而降低。醋酸菌具有代谢各种有机酸的功能,在醋酸发酵过程中均消耗柠檬酸,而产生和积累酒石酸。梨醋中酒石酸、奎宁酸、莽草酸、琥珀酸和乳酸随着醋酸发酵温度的升高而增加,苹果酸和草酸几乎不受发酵温度的影响。发酵方式影响醋酸菌对有机酸的代谢。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利用基因芯片分析科农9204小麦高产氮高效机制
《华北农学报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Affymetrix小麦基因芯片技术,比较了高产氮高效小麦品种科农9204和对照京411在不同发育时期和不同组织器官的基因表达谱。结果表明,孕穗期根中,2个品种中差异表达的基因共有2 955个,其中科农9204中表达量高于京411的基因为1 201个,科农9204中表达量低于京411的基因为1 754个。孕穗期旗叶中,2个品种中差异表达的基因共有2 738个,其中科农9204中表达量高于京411的基因为1 323个,科农9204中表达量低于京411的基因为1 415个。花后10 d旗叶中,2个品种中差异表达的基因共有2 294个,其中科农9204中表达量高于京411的基因为839个,科农9204中表达量低于京411的基因为1 455个。在孕穗期根、孕穗期旗叶和花后10 d旗叶中,科农9204中表达量均高于京411的基因为220个,科农9204中表达量均低于京411的基因为303个。为验证基因芯片数据的可靠性和重复性,选择4个差异表达基因进行半定量RT-PCR分析,所有基因结果均与芯片检测结果吻合。根据基因功能注释,孕穗期根、孕穗期旗叶、花后10 d旗叶科农9204和京411品种间差异表达的基因GO分类(按照生物过程分类)中,差异最显著的GO分类均为细胞含氮化合物代谢途径,从基因组水平揭示科农9204和京411细胞含氮化合物代谢途径的差异很可能是导致2个品种间产量和氮效率差异的分子机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国审小麦品种‘衡观35’中重要农艺性状控制基因的检测和分析
《中国农学通报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深入认识‘衡观35’重要农艺性状分子机理,通过基因功能标记或与基因紧密连锁的微卫星标记的检测,结合植株的田间表现,分析了国审小麦品种‘衡观35’含有的控制重要农艺性状的关键基因。结果表明,‘衡观35’含有1BL/1RS易位染色体,这与其丰产性和较广泛的生态适应性是一致的。‘衡观35’含2个隐性春化基因(vrn-A1和vrn-B1)和1个显性春化基因(Vrn-D1),表明其主要为冬性品种,抗寒性好,同时又具有春天早发和生长快的特点。‘衡观35’含有对光周期不敏感的Ppd-D1a基因,这与其具有早熟和可在多个生态区广泛种植的特性是一致的。‘衡观35’含Rht1、Rht2、Rht4和Rht8四个矮秆基因的分子标记,这可能其株高较低的重要遗传基础。‘衡观35’含有Pm4和Pm16基因的分子标记,在田间表现出较好的白粉病抗性。‘衡观35’含有YrTp2基因的分子标记,在田间上表现出较好的条锈病抗性。以上信息为深入认识‘衡观35’重要农艺性状分子机理提供了线索,对在未来小麦遗传改良中高效利用该品种的重要基因具有实用价值。
关键词: 小麦 ‘衡观35’ 功能(或连锁)标记 抗旱 高产 分子标记辅助育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栝楼各药用部位蛋白质含量的比较分析
《食品研究与开发 》 2014 北大核心
摘要:分别比较不同居群栝楼各药用部位的蛋白含量。分别采用浓硫酸-双氧水法对来自河北、山东、安徽、河南、山西5省共13份栝楼的种子、果皮及根进行消解,AA3型流动分析仪检测其蛋白的含量。瓜蒌子中蛋白含量最高的种质来源于河南安阳文峰区,其含量最高可达(69.758±0.032 7)mg/g,瓜蒌皮中蛋白含量最高属山西侯马为(93.443±0.039 8)mg/g,天花粉中蛋白含量最高达(51.076±0.055 0)mg/g来自于河北安国。不同居群各药用部位蛋白质的含量差异显著。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植物源杀虫剂对葡萄绿盲蝽和斑叶蝉的防治效果
《科技导报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绿盲蝽(Apolygus lucorum(Meyer-Dür.))和葡萄斑叶蝉(Erythroneura apicalis(Nawa))是常见的葡萄害虫,其危害严重影响葡萄产量和果实质量,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为筛选有效防治葡萄绿盲蝽和斑叶蝉的植物源杀虫剂,本实验探究了0.5%藜芦碱、0.6%氧苦·内酯水剂、5%天然除虫菊素、复合楝素杀虫剂、鱼藤酮杀虫剂和复合烟碱杀虫剂等植物源杀虫剂对不同地区葡萄绿盲蝽和斑叶蝉的防治效果。在成都实验点,6种植物源杀虫剂对绿盲蝽均有很好的防治效果,其中0.5%藜芦碱的防效稳定,防效在60%以上。在石家庄实验点,复合烟碱杀虫剂对绿盲蝽的防治效果最好,防效高达70%以上。在银川实验点,0.5%藜芦碱对斑叶蝉一代成虫和二代若虫的防治效果都最好。在南疆实验点,5%天然除虫菊素对第一代葡萄斑叶蝉成虫防效最好,达100%。0.5%藜芦碱、复合烟碱可作为防治绿盲蝽的有效药剂,5%天然除虫菊素可作为防治葡萄斑叶蝉的有效药剂,在葡萄无公害生产上推广使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施用沼渣对白菜及土壤重金属含量状况的影响
《华北农学报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规模化养猪场猪粪为原料发酵的沼渣作为供试材料,研究施用沼渣对白菜及土壤重金属含量状况影响。结果表明:在施用化肥基础上,传统沼渣用量条件下白菜生物产量显著高于不施肥和单施化肥处理,低于传统施用猪粪处理;与不施肥和单施化肥处理相比,在施用化肥基础上施用不同用量沼渣能显著增加白菜镉、铜、锌及降低铬、砷的含量水平,且重金属镉、铜、锌含量随沼渣用量增加呈直线上升关系,当季施用沼渣不会对白菜造成重金属污染风险,但不排除长期施用沼渣因土壤重金属积累而对白菜重金属造成潜在污染风险;从土壤重金属积累状况来看,与不施肥和单施化肥处理相比,施用不同用量沼渣能增加土壤全铬、全铜、全锌的含量水平,其含量水平随沼渣用量呈直线上升趋势,长期大量施用沼渣对土壤重金属存在污染风险。在同等用量条件下,沼渣作有机肥其安全风险性大于猪粪作有机肥。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应用RZWQM模型模拟华北玉米土壤剖面水氮迁移及淋溶特征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河北石家庄大河实验站玉米-小麦轮作系统为研究对象,应用RZWQM模型对玉米季土壤剖面水分和硝态氮含量、硝态氮淋溶和氨挥发特征以及作物产量进行模拟,提出控制硝态氮淋溶的玉米施肥方案。设置冬小麦-夏玉米轮作周期施氮量分别为575、400、215、0 kg·hm-24个处理,应用轮作周期施氮量为575 kg·hm-2处理玉米季土壤剖面含水量、硝态氮和产量数据进行模型参数率定,应用其他3个施肥处理进行模型参数的验证。结果表明:率定与验证过程中土壤剖面含水量均方根误差方差分别为0.003 6、0.010 6 cm3·cm-3,4个处理土壤剖面硝态氮RMSE分别为6.56、7.30、3.64、1.53mg·kg-1。在模型参数率定和验证的基础上,开展了RZWQM模型对轮作制度下玉米季土壤硝态氮淋溶和氮挥发的预测,虽然预测结果与实际值存在偏差,但在总体上RZWQM模型可以较好地模拟华北石家庄地区土壤剖面水氮的迁移转化,并且可为日后进一步准确预测和估算更大地区的土壤硝态氮淋溶提供一种便捷可靠的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