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梨园间作牧草根际微生物类群和酶活性的变化
《北方园艺 》 2014 北大核心
摘要:为评价间作牧草对果园土壤质量的影响,对河北省晋州市马于镇梨园间作牧草根际土壤的pH、微生物群落数量、酶活性及各因素间的相关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间作牧草根际土壤pH、真菌数、放线菌数和脲酶活性有垂直分布特征;二月兰增加土壤pH、放线菌数和过氧化物酶活性(0~20cm土样),降低脲酶活性;早熟禾降低pH,增加真菌数(0~20cm)和脲酶活性;黑麦草降低过氧化物酶活性(0~20cm)和增加脲酶活性(21~40cm);pH与土壤深度、过氧化物酶活性与放线菌量和pH、放线菌量与pH等显著正相关,放线菌量与土壤深度、脲酶活性与土壤深度和pH等显著负相关,放线菌量与间作牧草显著相关。因此,该梨园中二月兰与早熟禾共同间种于2行梨树间将可能获得更好的土壤质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一株高效亚硝化芽孢杆菌的分离鉴定及脱氮特性研究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14 北大核心
摘要:从养殖水体底泥中分离到一株对水体氨氮具有良好脱除功能的菌株Y907,在实验室条件下,48h可使水体中的氨氮消解50%以上,72h消解90%以上.经表型观察、生理生化鉴定和16srDNA测序,鉴定菌株Y907为巨大芽孢杆菌(Bacillus megaterium).采用密闭生物反应器,以氨氮为唯一氮源,Y907为唯一微生物,进行了脱氮特性研究.结果表明,25℃下培养48h,氨氮质量浓度从85.0mg/L下降为62.185mg/L,总氮从85.0mg/L下降为81.328mg/L,亚硝酸盐氮和硝酸盐氮在水体中有少量积累,菌体浓度随时间延长而升高,密闭容器上层气体中氮气和二氧化碳含量有所升高,氧气含量下降.说明Y907对水体氨氮的脱除有3条途经:一是被微生物利用,转化为菌体蛋白或其他组织成分;二是转化为少量的亚硝酸盐氮和硝酸盐氮;三是转化为氮气释放到大气中.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对我国燕麦产业“一链三环九点”的发展战略解读
《作物杂志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我国燕麦产业"一链三环九点"的发展战略进行了全面系统地解读,提出了我国燕麦育种的三个点,即育种新方法与新技术的创新性研究目标,资源创新与利用的途径,三种用途(传统食用、广泛食用、饲用)、三个特性(抗旱性、抗病性、高产性)、三个熟期(早熟、中熟、晚熟)的新品种选育方向与途径。提出了我国燕麦栽培的三个点,即旱地抗逆丰产栽培技术与水地高产超高产栽培技术研究、有机绿色无公害生态农业栽培技术的研究和基地建设、良种良法配套栽培技术。提出了加工发展的三个点,即初加工、深加工和传统食品开发的途径。构建出我国燕麦产业"一链三环九点"相辅相成、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有机体。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作用方式杀虫剂对绿盲蝽毒力温度系数初探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初步明确不同作用方式杀虫剂对绿盲蝽毒力的温度系数,以期为不同作用方式杀虫剂的田间选择和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本试验分别采用了食料浸渍法、点滴法、食料混毒法以及熏蒸法测定了辛硫磷、高效氯氰菊酯、吡虫啉、氟铃脲和敌敌畏对绿盲蝽3龄若虫毒力的温度效应。结果表明,在15~35℃范围内,点滴法测定辛硫磷和高效氯氰菊酯对试虫毒力的温度系数分别达+7.34倍和-5.33倍,而在食料浸渍法中分别为+1.14倍和-51.35倍。食料混毒法测定吡虫啉和氟铃脲对试虫毒力的温度系数分别为+8.75倍和+46.91倍,而食料浸渍法中分别为+22.45倍和+26.42倍。熏蒸法测定敌敌畏对试虫毒力温度系数为+3.89倍,食料浸渍法为+1.30倍。作用方式对绿盲蝽防治药剂毒力温度系数存在明显影响,田间应根据温度条件合理选择适宜的杀虫剂品种及其相应的施药方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冀豆12遗传背景下3个回交组合高低蛋白含量后代品系SSR标记分析
《中国农业科学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以高蛋白、高产、高配合力大豆品种冀豆12为遗传基础,创造高蛋白含量新种质,分析蛋白含量相关QTL及其连锁标记,挖掘QTL中包含的优异基因,为高蛋白育种提供新种质、新标记。【方法】以冀豆12为轮回亲本,来自东北地区的红丰11、茶秣食豆、绥农14等蛋白质含量不同的育成品种和地方品种为供体亲本,通过有限回交,创造高蛋白新种质。从3个组合的回交后代品系中,选择农艺性状一致、产量与冀豆12无显著差异的4个高蛋白(50%—53%)品系和3个中低蛋白(38%—41%)品系为试验材料,参照大豆公共遗传连锁图谱,分别在20个连锁群上,均匀选取并筛选在双亲间表现多态性的SSR标记,分析冀豆12及其后代品系的遗传相似性与遗传差异,确定与蛋白质含量相关的QTL及其连锁标记。通过对QTL候选区间内的基因功能注释,挖掘与蛋白质含量相关的优异基因。【结果】创制出一批蛋白质含量超过50%的高蛋白新种质。3个组合中分别筛选到209、201和199个双亲间多态性标记;亲本与后代间遗传相似性分析结果表明,同一组合的后代中高蛋白品系的轮回亲本遗传背景回复率高于低蛋白品系遗传背景回复率。3个组合中4个高蛋白品系与轮回亲本冀豆12之间的相似系数平均值为79.58%,显著高于3个低蛋白品系材料与轮回亲本冀豆12之间的相似系数平均值67.81%;轮回亲本冀豆12传递给高蛋白种质的SSR位点数平均为161个,传递给低蛋白材料的SSR位点平均数为135个,二者相差27%。遗传效应分析结果表明,共发掘出位于14个连锁群上的22个与蛋白质含量相关的QTL及其连锁SSR标记,其中,18个QTL的蛋白质含量增效基因来自轮回亲本冀豆12。进一步分析显示,4个共性高蛋白染色体区段对高蛋白含量形成具有关键作用,分别位于C1连锁群(第4染色体)的75.52—80.62cM、D2连锁群(第17染色体)的67.71—84.18 cM、G连锁群(第18染色体)的80.38—96.57 cM和I连锁群(第20染色体)的46.22—50.11 cM。通过基因功能注释和代谢途径分析,预测了4个区段内20个可能参与7-磷酸景天庚酮糖、半胱氨酸、谷氨酸、丝氨酸、甲硫氨酸、色氨酸等氨基酸的合成与代谢等蛋白质合成相关代谢途径的候选基因。【结论】冀豆12含有较多的高蛋白QTL位点,供体亲本的高蛋白遗传位点可以在以冀豆12为轮回亲本的后代中表现出来,并通过SSR分析检测到。以冀豆12为轮回亲本,通过有限回交,易于创造出高蛋白种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金丝小枣中多酚类物质的分离纯化研究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开展枣果中多酚类物质的研究工作对于丰富天然多酚的原料资源库意义重大。从金丝小枣枣皮、枣核中提取多酚类物质,通过酒石酸铁法测定其总酚含量,得到枣皮多酚的总含量(鲜重)为12.50mg/g,枣核多酚的总含量(鲜重)为9.80mg/g。再依次利用萃取、薄层层析、聚酰胺柱层析、高效液相色谱等方法对枣皮、枣核中多酚类物质进行逐级细分离纯化,分段收集后进行含量测定。结果表明:经HPLC分离纯化后,枣核多酚类物质主要为间苯三酚,含量为67.25μg/mL;枣皮多酚类物质主要为间苯三酚和邻苯二酚,含量分别为43.75μg/mL和38.41μg/mL。本研究结果可为开发无毒、安全、高效的枣多酚产品提供有效的科学依据。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新红星’与‘宫崎短枝富士’正反交后代枝条主要性状的遗传分析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分析短枝型苹果枝条主要性状的遗传规律,将6年生‘新红星’与‘宫崎短枝富士’正反交杂种实生树转接到SH系中间砧上,2012年对2年生转接苗(共计658株)的短枝率、节间长度、萌芽率、尖削度及枝条长度等5个指标进行了调查测定。结果表明:‘新红星’与‘宫崎短枝富士’正反交后代群体枝条的主要性状发生分离,以短枝率和枝条长度的变异幅度最大,分别为0~100%和0.81~152.50cm;后4项指标呈正态分布,说明这些性状是由多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短枝率为0与否是由主基因控制,非零短枝率对零短枝率为显性,据正反交后代群体中分离比率为5∶3和13∶3,进一步推测亲本群体的基因型为SsIi×SsIi。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