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河北省农林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北大核心(精确检索)
4340条记录
湿度对二点委夜蛾生长发育及繁殖的影响

中国植保导刊 2014 北大核心

摘要:通过室内试验研究了不同湿度对二点委夜蛾卵、幼虫、蛹及成虫生长发育及繁殖的影响。结果显示,随着相对湿度的增加,卵孵化时间缩短,孵化率提高。在相对湿度10%时,孵化率约60%,当相对湿度为20%以上时,孵化率均在80%以上,且当湿度低于40%时,孵化出的幼虫弱小。不同龄期幼虫耐水淹能力显示,随水淹时间延长,各龄期幼虫存活率均随之下降;3 h内,高龄幼虫存活率明显高于低龄幼虫;当水淹时间超过4 h,各龄幼虫均有部分个体可以存活,幼虫的耐受极限是7 h。此外,在饥饿状态下,1、2龄幼虫在试验各湿度条件下的耐受力最差,3龄后逐渐增强;极端低湿(10%)、高湿(100%)对各龄期幼虫均有不利影响。其中,1龄幼虫对低湿环境的适应性最差,大龄幼虫在高湿时容易感染病菌导致不能化蛹。湿度对蛹影响相对较小,在相对湿度为10%时,羽化率77%左右;当相对湿度在20%以上时,羽化率均85%以上。对于成虫,在无营养供给时,相对湿度低于20%时,成虫不能完成交配和产卵;当相对湿度为40%时,产卵量较低;湿度超过60%后,成虫寿命显著增长,产卵量也显著增加。在有水分和营养供给时,成虫更具有忍耐干燥环境的能力,营养的补充也使产卵量大大增加。

关键词: 二点委夜蛾 湿度 水淹 生长发育 繁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蕾期浇水缓解棉花早衰的激素动态变化研究

作物杂志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早衰是棉花生产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本试验选用2个棉花品种冀优01和国欣3号,研究蕾期不同水分条件对棉花早衰和内源激素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蕾期干旱显著提高了棉花叶片和根系中丙二醛(MDA)的含量以及早衰指数,降低了棉花干物质积累和籽棉产量,是棉花早衰的主要诱因,而蕾期浇水能够明显缓解棉花早衰;棉花早衰始于根系,是蕾期干旱条件下根系向叶片中输送的ABA含量的增加及CTK含量减少引起的,推测叶片中ABA/CTK比值的提前升高是启动棉花早衰的激素信号。

关键词: 棉花 早衰 植物激素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冬小麦航天诱变系衡辐9103性状观察及分析

种子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我国首颗航天育种专用卫星"实践八号(2006)"搭载冬小麦轮选987为模式品种,选育出矮秆、白粒突变系衡辐9103,与野生型轮选987比较,下述性状发生改变:(1)株高降低5.03 cm,方差分析达0.01极显著差异;(2)籽粒颜色由野生型红粒变为白粒;(3)穗长、株穗数及千粒重分别增加-0.12cm、0.7个及0.95 g,均达0.05显著水平;(4)小穗数及穗粒数与野生型无差异;(5)2010年及2011年度产比试验中,超对照品种石4185达5%以上,2012年在国家区试预备试验中,比对照良星99增产3.17%,已升入下年度区域试验。通过航天诱变,可同时诱导多性状变异,选育矮秆、多穗、白粒变异新品系,进行小麦种质资源创新及新品种选育。

关键词: 小麦 航天育种 矮秆 白粒 多性状变异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耐密性春大豆品种光合特性研究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选用耐密性不同的两个大豆品种,设置了22.5万株·hm-2、30.0万株·hm-2和37.5万株·hm-2等3个密度,研究耐密性大豆的光合特性。试验结果表明,耐密品种垦丰16号,叶形指数高,上部冠层叶柄短,随着密度增加,耐密植品种垦丰16冠层上部叶柄长度显著低于普通品种,叶形指数高于普通品种,尤其是高密度条件下从第9节位开始垦丰16的叶形指数显著或极显著高于普通品种合丰39,从第11节开始叶柄长度短于合丰39,有利于通风透光;随着密度增大,耐密植品种垦丰16的叶色值峰值出现时期没有明显变化,密植条件下生育后期叶片持绿性更强;随着密度增加耐密植品种垦丰16净光合速率和水分利用率下降速度慢,当密度为30.0万株·hm-2时垦丰16与合丰39的净光合速率和水分利用率差异达到显著水平(分别为P=0.0423,P=0.0384),密度为37.5万株·hm-2时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分别为P=0.0026,P=0.0042);随着密度增加耐密品种垦丰16产量逐渐增加,不耐密品种合丰39产量呈现先上升后降低的趋势,密度为37.5万株·hm-2时,两个品种间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P=0.0024)。不同密度条件下垦丰16与合丰39在形态和光合生理指标的变化可以看出,耐密性春大豆品种冠层结构更有利于在高密度条件下通风透光,密植条件下后期持绿性强,光合速率和水分利用率受密度影响小,因此在高密度条件下能够获得较高的产量。

关键词: 大豆 栽培密度 光合特性 水分利用率 产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长期秸秆还田对华北潮土肥力、氮库组分及作物产量的影响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近年,华北小麦-玉米轮作系统秸秆全量还田已逐步普及,但秸秆还田下土壤氮库组成的变化并不清楚。本文利用肥料定位试验,研究了长期秸秆还田(32年)对华北潮土肥力、氮库组分和作物产量的影响。【方法】研究选用河北省衡水旱作试验站长期定位试验的不施肥(对照CK)和等量氮、磷肥用量下的0 kg/hm2(S0)、2250 kg/hm2(S1)、4500 kg/hm2(S2)和9000 kg/hm2(S3)秸秆还田处理。于2012年小麦收获后采集各处理0—20cm土样,利用新鲜土样测定微生物量氮、NH+4-N和NO-3-N;风干土壤用常规方法测定氮磷钾全养分、有机质和p H,用Bremner法测定有机氮(酸解氨基酸态氮、酸解氨态氮、氨基糖氮和酸解未知态氮),用Silver-Bremner法测定固定态铵。同时结合长期试验数据,分析长期秸秆还田下有机质和作物产量的变化。【结果】与试验开始前(1981年)相比,长期施用化肥处理的土壤全磷和有机质显著增加,全氮没有明显变化,而全钾出现降低趋势(-3.2%);秸秆用量的增加提高了全氮、全磷和有机质,降低了p H值,但对全钾没有影响。酸解氨基酸态氮、酸解氨态氮和未知态氮为潮土有机氮的主要组分;与CK相比,长期施肥提高了土壤有机氮含量,酸解氨基酸态氮、酸解氨态氮和氨基糖氮均随秸秆用量的增加而增加,而不同施肥处理对酸解未知态氮和非酸解氮没有明显影响。长期化肥施用提高了微生物量氮和晶格固定态铵,秸秆用量的增加进一步提高了微生物量氮,但降低了固定碳铵。施肥没有明显影响NH+4-N含量,但长期施用化肥提高了NO-3-N含量,且高量秸秆还田对NO-3-N含量的提高具有促进作用。施肥显著提高了作物产量,在施用化肥基础上增施秸秆进一步提高了小麦和玉米产量,且玉米产量随秸秆用量的增加而增加,而高量秸秆还田对小麦产量并没有显著影响。【结论】长期化肥(氮、磷肥)和秸秆结合施用提高了土壤肥力(主要为氮、磷),增加了土壤碳固持,但仅玉米秸秆还田导致了土壤钾消耗,增加钾肥投入维持土壤钾平衡是必要的。长期秸秆还田对酸解氨基酸态氮的贡献高于酸解氨态氮;高量秸秆还田提高了微生物量氮和NO-3-N含量,但降低了固定态铵含量。长期秸秆还田提高了作物产量,而为保证秸秆还田后茬的作物高产,与之配套的还田方法和田间管理是很必要的。

关键词: 秸秆还田 土壤肥力 氮库 有机氮 作物产量

青县大棚早春黄瓜间作薄皮甜瓜高产高效生产技术

中国蔬菜 2014 北大核心

摘要:青县大棚早春黄瓜间作甜瓜的生产模式,前期以黄瓜管理为主,黄瓜拉秧后转入甜瓜管理,每667 m2累计收入2.3万元,现已在青县迅速推广。近几年,河北青县菜农探索出大棚早春黄瓜间作甜瓜的生产模式,效益较好,已在青县迅速推广。以曹寺乡孟营孟召明、孟广武为例,2013年大棚栽培黄瓜1月中旬育苗,3月3日定植,3月底开始采收,6月20日采收结束拉秧,每667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采用三种间聚合杂交法育成多种类型长光照不敏感型燕麦新种质资源

种子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四倍体大燕麦(Avena mugnu)、大粒裸燕麦(Avena nuda)、普通栽培燕麦(Avena Sutiva)三种间聚合杂交,结合北育南繁,温室加代等措施,育成了生育期65~100 d,株高55~140cm,特征特性差异较大,对光照不敏感类型的皮、裸燕麦新种质及高代品系943份。解决了燕麦南繁冬育不加光不能正常生长发育,不能抽穗结实的科研问题和燕麦生产种植范围窄的生产问题。

关键词: 四倍体大燕麦 大粒裸燕麦 普通栽培燕麦 聚合杂交 长光照不敏感 燕麦种质 燕麦品系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大棚西瓜早熟高效优质简约化栽培模式

中国瓜菜 2014 北大核心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基因型谷子幼苗期对低氮胁迫的响应

作物杂志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研究不同品种谷子抗低氮胁迫能力,以12个品种谷子幼苗为试验材料,分别用氮浓度为5.0mmol/L和0.1mmol/L的营养液浇灌对照组与低氮组,在蛭石中培养1个月后测量苗高、根长、生物量、氮累积量、氮利用效率和耐低氮指数。结果表明,随着低氮胁迫的进行,12个谷子品种的生长受显著影响,但品种间受低氮胁迫的程度不同,与对照组相比,各品种的苗高、生物量、氮累积量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氮利用效率升高;根长有的降低有的升高。通过隶属函数综合分析,冀谷31、龙谷31为耐低氮胁迫基因型。这对不同地区选择耐低氮的夏谷品种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 谷子 低氮胁迫 氮利用效率 耐低氮指数 隶属函数值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巴氏新小绥螨在板栗上的扩散规律

环境昆虫学报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巴氏新小绥螨Neoseiulus barkeri Hughes释放袋悬挂于板栗树主干后,沿植株枝条由近及远,逐渐扩散,在距挂袋处1 m、2 m、3 m和4 m处的叶片上分别于释放后1 d、1 d、3 d和7 d时达到种群密度高峰,7 d最远扩散距离达到距挂袋处4 m以上。距挂袋处不同距离巴氏新小绥螨的密度相差较大,由近及远,密度逐渐递减,相应的,不同距离处板栗小爪螨Oligonychus ununguis的密度由近及远逐渐增大,1-3 m处板栗小爪螨的密度明显低于对照株,4 m处的板栗小爪螨密度与对照株相近。

关键词: 巴氏新小绥螨 板栗小爪螨 扩散 板栗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