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利用SSR标记分析野生小豆及其近缘野生植物的遗传多样性
《作物学报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28对SSR引物对96份野生小豆资源、小豆近缘野生植物及栽培小豆品种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共检测到255个等位变异,平均每对SSR引物9.10个,多态信息含量的变异范围从0.374到0.865,平均为0.722。野生小豆材料和近缘植物Vigna minima遗传变异丰富。来自不同地域的野生小豆材料具有大量特异等位变异,基于非加权成组配对算术平均法的聚类分析可将不同地理来源的野生小豆单独分群,且与主坐标分析的结果相一致。4份栽培小豆材料与日本野生小豆遗传距离较近,表明目前国内小豆育种中较多使用了含有日本血缘的小豆材料,以及国内野生小豆资源的搜集和利用工作落后于日本。本研究对国内野生小豆资源的搜集和保存具有指导意义,并可以为这些资源的评价、利用和优异基因的发掘提供参考。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乳熟后灌溉对夏玉米水分利用效率及干物质转运的影响
《农业机械学报 》 2014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于2011—2012年玉米生长季节,采用3个高产玉米品种,在乳熟后期分期(设9月20日、9月25日、9月30日3水平,不灌水为对照,分别用I9.20、I9.25、I9.30和CK表示)进行灌溉单因素试验。结果表明:各灌水处理与CK相比,成熟期1 m土体土壤含水率提高2.92%~14.14%。不同灌水处理农田蒸散量变幅为380.67~434.91 mm,处理间由小到大为I9.25、I9.20、I9.30、CK。不同处理影响干物质积累转移,CK和I9.30处理提高了吐丝前营养器官同化物向籽粒的转化效率,I9.20与I9.25处理则提高了吐丝后营养器官同化物的转化效率,而最终产量以I9.20与I9.25处理较高。不同处理籽粒水分生产率为21.94~26.53 kg/m3,以CK最高或较高。这表明,乳熟后适期灌溉,虽然降低了水分利用率,但提高了籽粒产量。结合本研究地区小麦-玉米一体化生产,乳熟后灌水建议在9月20~25日期间进行。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光谱指数的苹果叶片水分含量估算模型研究
《中国农学通报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建立快速、无损的苹果叶片水分含量高光谱估算模型,为苹果树干旱预警提供理论依据。以2个不同生育期采集的苹果叶片为研究对象,研究了不同水分含量的苹果叶片高光谱特征,分析了苹果叶片水分含量与光谱指数之间的相关关系,建立了苹果叶片水分含量估算模型。结果表明,苹果叶片水分含量的敏感光谱波段主要集中于近红外和短波红外波段;利用6个光谱指数建立的单变量估算模型均达到了极显著水平(P<0.01),但以水分指数建立的估算模型y=29503x2-57746x+28317的拟合决定系数R2最大,为0.5401;经检验,拟合方程的RMSE为2.4,RE为5.8%,检验精度达到了94.2%。采用主成分回归分析方法,建立的苹果叶片水分含量估算模型y=-556.819+347.838x1-17.815x2-27.864x3+299.492x4+25.647x5+9.835x6的拟合决定系数R2为0.6371,经检验,拟合方程的RMSE为1.26,RE为1.8%,检验精度达到了98.2%。表明以主成分回归分析建立的苹果叶片水分含量估算模型具有较好的敏感性和稳定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小米糠膳食纤维制备工艺及通便特性的研究
《食品科技 》 2014 北大核心
摘要:以小米糠为原料,对其膳食纤维制备过程中碱提条件、酸提条件、超微粉碎条件以及产品通便功能特性进行研究。制备工艺研究结果显示,最佳碱提条件为:NaOH浓度5%、提取温度50℃和提取时间2.5 h,酸提最佳条件为:H2SO4浓度6%、提取温度50℃和提取时间2.5 h,超微粉碎条件为:料球比为1:10超微粉碎12 h。小鼠试验研究结果显示,低、中剂量组和高剂量组分别能极显著(P<0.01)和显著(P<0.05)增加小肠运动;低、中剂量组极显著(P<0.01)和显著(P<0.05)降低首次排黑便时间;不同剂量组能极显著(P<0.01)增加6 h排黑便粒数,中、高剂量组极显著(P<0.01)增加6 h排黑便质量,小米糠膳食纤维具有一定通便功能特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统计分析确认“太岁”是一种土生客观物体
《华北农学报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太岁"是中国古籍中记载的一种神秘物体,并由其演绎形成了以"太岁头上不能动土"为内容的独特太岁文化。此类物体,自1992年在陕西省周至县再次发现,至2013年的30年间,共有报道228次,期间,不少学者运用微生物可培养(纯菌分离)、非培养(16sDNA、T-RFLP)和化学分析等方法尝试进行分类鉴定,得出了其为含菌化工胶体的结论。该结论一方面不能解释"太岁"发现地多样性和所观察到的"太岁"生命现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玉米杂交种奔诚8号高产制种技术研究
《安徽农业科学 》 2014 北大核心
摘要:玉米杂交种奔诚8号是以H23为母本、H72为父本杂交组配而成的玉米单交种。根据近几年的种植试验,对奔诚8号的亲本特征特性以及杂交制种技术作了详细阐述,提出了高产制种综合配套技术措施。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添加乳酸菌剂后苜蓿青贮料发酵的动态变化
《中国畜牧杂志 》 2014 北大核心
摘要:本试验以紫花苜蓿为材料,以5株乳酸菌为添加剂,测定苜蓿料化学成分的动态变化规律及各因素间的相关性,以筛选优异乳酸菌菌株和选择青贮效果好的乳酸菌添加技术。结果表明:乳酸菌菌剂和天数对苜蓿青贮料中的pH、NH3-N、粗蛋白(CP)和游离氨基酸(FAA)、干物质(DM)、水溶性碳水化合物(WSC)和还原糖(RS)均有显著影响。相关性分析表明,菌剂与DM、DM分别与WSC和RS及FAA、CP与WSC、WSC与RS等两两因素间呈正线性相关;天数分别与NH3-N和CP呈显著负线性相关。以上结果说明,W.confusa WS13菌剂在苜蓿的长时间青贮时取得最好效果,乳酸菌青贮苜蓿料时添加还原性糖将取得更好青贮效果。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5种种衣剂防治小麦主要土传病害研究
《植物保护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研究了5种种衣剂对小麦土传病害纹枯病、全蚀病和根腐病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230g/L吡虫啉·苯醚·咯悬浮种衣剂综合防治效果优于其他药剂处理,对小麦纹枯病的防治效果为73.51%~95.05%,对小麦全蚀病的防治效果为73.01%~87.41%,对小麦根腐病的防治效果为65.51%~92.09%。按药效其次依次是60g/L戊唑醇悬浮种衣剂、30g/L苯醚甲环唑悬浮种衣剂、25g/L咯菌腈悬浮种衣剂、15%多·福悬浮种衣剂。随着小麦的生长,各处理的防效逐渐降低,但直到枯白穗期还有一定防治效果。同时230g/L吡虫啉·苯醚·咯悬浮种衣剂对小麦增产作用明显。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1-MCP和预贮对深州蜜桃采后生理和品质的影响
《食品科学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保持深州蜜桃冷藏期间良好的品质,延长贮藏时间,采用1.0μL/L 1-甲基环丙烯(1-methylcyclopropene,1-MCP)熏蒸和预贮(8℃、5 d转入0℃)的方法对采后深州蜜桃进行处理,测定0℃冷藏期间果实呼吸速率、乙烯释放速率和品质的变化。结果表明,1-MCP处理能够明显抑制桃果实冷藏期间的呼吸速率和乙烯释放速率,推迟呼吸高峰期的出现;同时延缓了果实软化,抑制可溶性固形物含量上升,降低了果实的褐变指数和腐烂指数;预贮促进了果实后熟,但预贮和1-MCP处理均明显降低了贮藏期果实褐变度和酚类物质含量,二者结合处理对抑制果实褐变效果最佳。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土壤改良剂对滨海盐碱地棉苗光合特性及生长的影响
《河南农业科学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讨不同土壤改良剂对盐碱地棉花苗期光合特性及生长的影响,在滨海重度盐碱地棉田增施土壤改良剂沸石(FS)、石膏(SG)、生化制剂康地宝(KDB),测定棉花苗期叶面积指数(LAI)、光合特性、叶绿素相对含量(SPAD)以及干物质积累和分配情况,并对苗期0~40cm土壤含盐量、含水率、土壤容重和pH值进行分层测定。结果表明,与无任何改良措施的对照(CK)相比,FS处理各土层含盐量均降至2.00g/kg左右;SG处理各土层土壤容重降至1.12~1.45g/cm3;KDB处理各土层含水率无明显降低,pH值下降至8.0以下。3个处理棉苗总干物质积累量增大15.6%~35.6%,叶片NPQ降低了7.3%~16.7%;FS处理下叶片LAI、干质量和光合参数分别增高59.3%、36.7%和31.8%~75.4%;SG处理根冠比增大78.6%;KDB处理SPAD值和Fv/Fm、Fv/Fo、ΦPSⅡ、ETR、qP等参数分别增高21.9%和7.8%~55.5%。3种土壤改良剂均能明显改善滨海盐碱地棉苗光合特性及生长,但其影响方式不同:沸石显著降低了土壤含盐量,改善了叶片光合特性并促进其生长;石膏显著降低了土壤容重,提高了根冠比;康地宝有效保持了土壤水分并明显降低pH值,增加了叶片叶绿素含量并优化了叶绿素荧光参数。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