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大量元素水溶肥对河西绿洲灌区玉米经济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甘肃农业科技 》 2019
摘要:在河西绿洲灌区进行了玉米追施大量元素水溶肥配施试验。结果表明,在底施磷酸二铵450.0 kg/hm2、尿素300.0 kg/hm2的基础上,于玉米拔节期、大喇叭口期、灌浆期分别随滴灌追施大量元素水溶肥96.0 kg/hm2的处理可有效地促进玉米的生长发育,提高玉米产量和种植效益。该处理折合产量最高,为16 173.30 kg/hm2,较对照不施肥增产38.09%,较当地常规施肥处理增产11.23%;产值和净产值也均为最高,分别为27 495、14 745元/hm2,分别较对照不施肥增加7 585、3 835元/hm2,分别较当地常规施肥处理增加2 777、1 796元/hm2。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8个桃品种在兰州地区的抗寒性鉴定
《甘肃农业科技 》 2019
摘要:用电导法配合Logistic方程求拐点温度的方法,对8个桃品种的抗寒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8个桃品种一年生休眠枝的低温半致死温度(LT50)为-27.76~-20.92℃,其中陇蜜9号和陇蜜12号的抗寒性极强,低温半致死温度<-27℃;汪建国3号、敦煌冬桃抗寒性强,低温半致死温度约为-24.5℃;陇蜜15号和陇油桃1号抗寒性中等,低温半致死温度约为-23℃;孙玉1号和农神蟠桃抗寒性最弱,低温半致死温度约为-21℃。供试桃品种抗寒性从大到小依次为陇蜜9号、陇蜜12号、汪建国3号、敦煌冬桃、陇蜜15号、陇油桃1号、孙玉1号、农神蟠桃,相对电导率与枝条恢复生长验证的结果基本吻合。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黄土高原半干旱区马铃薯连作对农田土壤生化性质及产量的影响
《中国马铃薯 》 2019
摘要:为探究黄土高原半干旱区马铃薯连作对农田土壤化学、生物学及产量的影响,以‘陇薯7号’马铃薯品种作为试验材料,共设5个处理(撂荒,CK_1;小麦/豌豆/马铃薯轮作,CK_2;连作2年马铃薯;连作4年马铃薯;连作6年马铃薯),分析不同处理对农田土壤化学、生物学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轮作较连作处理显著增加了土壤有效磷和全氮的含量,且与连作2年、连作4年处理差异显著。各处理土壤总有机碳积累量为5.38~9.97 g/kg;0~20 cm(撂荒除外)土层土壤总有机碳积累量显著高于其他层次。随着连作年限的增加土壤蔗糖酶活性显著降低;土壤蔗糖酶、脲酶、过氧化氢酶3种土壤酶活性与土壤养分因子均呈极显著正相关。土壤微生物的数量大致由大到小排序依次为细菌>放线菌>真菌,细菌是土壤中的优势菌,数量占95%以上。有机质、碱解氮与马铃薯产量呈极显著负相关(P <0.01),而全氮则与马铃薯产量呈显著正相关(P <0.05)。土壤化学、生物学因子的综合变化可能是导致甘肃中部干旱半干旱地区马铃薯连作障碍形成的重要原因。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建设保障机制初探
《甘肃农业科技 》 2019
摘要: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农业增效、农村繁荣、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将农业生产、农业生活、生态环境三者合为一体,对延长农业产业链、增加农业附加值、提高农民收益、改善乡村居住环境,带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奠定良好的产业基础。为确保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可持续发展,提出了建立高效管理运行机制;建立资金投入机制;建立健全公共服务保障机制;创新农业产业化经营制度等措施。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49个春小麦品种在甘肃河西灌区的表现分析
《甘肃农业科技 》 2019
摘要:为了丰富甘肃省春小麦品质育种的基因库,2018年从澳大利亚、国内宁夏及内蒙古等地搜集引进春小麦材料49份,在武威黄羊镇设置了引种试验,对其主要农艺性状和产量进行鉴定评价的结果表明,有1份材料未拔节,其余48份材料均正常成熟,抽穗期为5月26日至6月12日。各农艺性状存在丰富的遗传变异,不育小穗数的变异系数(38.75%)最大,可育小穗数变异系数(9.36%)最小;千粒重的多样性指数(2.02)最大,株高(1.79 cm)最小;聚类分析将供试材料分为4个类群,依据田间表现和农艺性状筛选出了产量高、长势好,抗病性强的优质种质武春10号、陇春30号、巴09-520、甘春20号。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桃不同树形的冠层特征及对果实产量、品质的影响
《果树学报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通过研究三主枝挺身开心形(株行距为3 m×5 m)、Y字形(株行距为2 m×5 m)和主干形(株行距为1.2m×2.5 m)3种栽培模式下冠层结构与光能利用、产量、品质等指标,提出适宜西北高旱桃区发展的树形及栽培模式。【方法】应用CI~(-1)10冠层分析仪和树体调查法对比研究4~6 a生'陇油桃1号'3种栽培模式下枝条生长量、冠层结构、果实产量、品质。【结果】4~6 a生主干形666.7 m2枝量为1.04万~1.20万条,高于其他2种树形;树体叶面积指数显著高于其他2种树形,但直射透过系数最低;主干形树形可以提早丰产,但由于栽植密度过高导致果实品质下降,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可溶性糖含量、糖酸比数值均显著低于其他2种树形。三主枝挺身开心形初果期每666.7 m2产量高于Y字形,随着树龄的增长Y字形桃树每666.7 m2产量逐年高于三主枝挺身开心形,但二者品质差异不显著。【结论】初果期主干形冠层结构成型快,产量高,能尽早收回成本,但主干形果实品质较低;Y字形与三主枝挺身开心形果实品质好,但前期产量低,进入盛果期后Y字形产量逐年上升,是现代果园较理想的树形。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响应面法优化提纯牛肉肌红蛋白
《甘肃农业科技 》 2019
摘要:以牛背肌肉为原料,筛选Tris-HCl复合提取液pH、提取液浓度、提取时间、料液比、硫酸铵溶液饱和度等对肌红蛋白提取有影响的因素,并从中选出具有显著影响的因素(提取液pH、提取液浓度、硫酸铵溶液饱和度)进行响应面优化试验,确定牛肉肌红蛋白提取最优工艺参数提取液pH为8.15、硫酸铵溶液饱和度90.93%、提取时间1.63 h。对粗提蛋白进行纯化及层析交换分离,得到纯度较高的肌红蛋白含量2.14 mg/mL,总蛋白浓度2.39 mg/mL,样品纯度达到91.95%。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耕作方式对甘肃引黄灌区灌耕灰钙土团聚体分布及稳定性的影响
《应用生态学报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2014-2017年在连续翻耕8年的玉米地上设置连续翻耕(CT)、旋耕(RT)、深松(ST)、免耕(NT)和翻耕-免耕(CT-NT)、深松-免耕(ST-NT)6个耕作处理,研究不同耕作方式对甘肃引黄灌区灌耕灰钙土团聚体分布及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NT和ST-NT处理促进了0~40 cm土层大团聚体形成,并提高了其稳定性;CT和RT处理由于对土壤的强烈扰动,耕层土壤团聚体大小分布和稳定性都显著降低.机械稳定性团聚体以NT处理最佳,>0.25 mm团聚体含量(R0.25)、平均重量直径(MWD)、几何平均直径(GMD)分别比RT处理增加5.8%、8.0%和13.0%,分形维数(D)降低3.6%.水稳性团聚体以ST-NT处理最佳,R0.25、MWD、GMD分别增加55.3%、15.1%和8.7%,D值降低0.8%.NT、ST-NT处理的团聚体破坏率(PAD)和不稳定团粒指数(ELT)也最低,PAD分别比RT处理降低了5.9%和7.7%,ELT分别降低了5.8%和7.2%.综合分析认为,深松-免耕(ST-NT)的轮耕模式更有利于土壤团聚体含量和稳定性的增加,也符合当地农民的操作习惯,是比较理想的耕作方式,在该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中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关键词: 土壤团聚体 平均重量直径 几何平均直径 分形维数 耕作方式 甘肃引黄灌区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