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甘肃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8423条记录
黄瓜抗感材料接种尖孢镰孢菌后根系游离氨基酸的差异分析

中国蔬菜 2019 北大核心

摘要:为阐明尖孢镰孢菌侵染黄瓜抗感材料后根系游离氨基酸的差异,对黄瓜抗感材料进行接种,以接种灭菌水为对照,分析接种后8、12、16、20 d根系游离氨基酸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接种病原菌后,抗病材料游离氨基酸总量呈下降趋势,感病材料游离氨基酸总量呈上升趋势.抗感材料接种病原菌处理的游离氨基酸总量均较对照增加,接种后8、12、16、20 d,抗病材料分别较对照增加9.37%、38.81%、33.09%、25.72%,感病材料分别较对照增加19.89%、49.49%、101.11%、208.96%,游离氨基酸总量受病原菌的影响表现为感病材料大于抗病材料.接种病原菌后,β-丙氨酸、鸟氨酸、亮氨酸、天冬氨酸、苯丙氨酸、赖氨酸、尿素、精氨酸和γ-氨基丁酸在抗感材料中的变化规律明显不同.

关键词: 黄瓜 抗感材料 尖孢镰孢菌 根系 游离氨基酸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拟南芥内膜Na~+,K~+/H~+反向转运体研究进展

生物工程学报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拟南芥内膜Na,K~+/H~+反向转运体(Endosomal NHX)的亚细胞定位、离子转运特性及生物学功能阐释取得了重要进展。拟南芥内膜Na~+,K~+/H~+反向转运体包含AtNHX5和AtNHX6两个成员,它们的氨基酸序列相似性为78.7%。研究表明,AtNHX5和AtNHX6具有功能冗余,它们都定位在高尔基体(Golgi)、反面高尔基体管网状结构(TGN)、内质网(ER)和液胞前体(PVC),参与调控耐盐胁迫、pH平衡和K~+平衡等。有报道显示内膜NHXs跨膜结构域存在能够调控自身离子活性的酸性保守氨基酸残基,对其自身功能具有决定性作用。最新研究结果表明,拟南芥内膜NHXs影响囊泡运输和蛋白存贮,并参与生长素介导的植物生长和发育。文中主要对拟南芥内膜NHXs的亚细胞定位、离子转运、功能及应用进展进行了概述。

关键词: 内膜Na+ K+/H+反向转运体 亚细胞定位 离子转运 囊泡运输 蛋白存贮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国光苹果及其栽培技术要点

甘肃农业科技 2019

摘要:通过对相关文献进行综述,归纳了国光苹果的栽培现状和技术要点。

关键词: 国光苹果 分布 栽培技术 综述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高寒阴湿旱作区马铃薯主粮化品种绿色高效栽培技术研究

中国马铃薯 2019

摘要:随着马铃薯主粮化战略的不断推进,筛选适宜旱作雨养农业区种植的马铃薯主粮化需求的新品种(系),并探索其高效栽培技术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以2个马铃薯主粮化品种'陇薯7号'、'陇薯9号'原种为材料,以露地种植常规施肥处理为对照,研究了黑膜、大垄、氮肥减施10%、氮肥减施20%对马铃薯植株叶片生理参数、田间枯萎病发病率、产量及其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覆膜、氮肥减量10%处理对'陇薯9号'与对照处理相比,叶片光合速率和蒸腾速率的差异显著.栽培措施显著影响2个马铃薯品种田间枯萎病发病率.在高寒阴湿旱作区,与露地种植、常规施肥处理相比,采用黑膜覆盖、氮肥减施处理(最高可减施20%)与黑膜覆盖、大垄双行栽培有利于实现马铃薯主粮化品种'陇薯7号'、'陇薯9号'绿色栽培与高产高效的生产目标.

关键词: 高寒阴湿 马铃薯 主粮化 栽培措施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小麦抗病高产新品种-中植7号

麦类作物学报 2019 北大核心

摘要:中植7号是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与甘肃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合作通过系谱法选育而成的冬小麦抗病高产新品种.系谱为温麦8号//遗选/中植1号.温麦8号和遗选具有较好的丰产性和抗病性,中植1号为甘肃陇南生产品种,具有良好的生态适应性.2004年5月上旬通过常规杂交配制杂交组合;2006-2013年,在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廊坊试验站和甘肃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甘谷试验站进行多代系统选择,其中系谱号为CP06-73-2-2-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高产抗病小麦新品种-中植6号

麦类作物学报 2019 北大核心

摘要:中植6号是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与甘肃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共同选育的冬性小麦新品种,以中植1号为母本,以豫麦58为父本,通过有性杂交并对后代株系进行系统选育而获得.2004年5月上旬配置杂交组合;2006-2011年,通过在北京海淀试验基地、河北廊坊试验基地和云南弥渡基地三地连续5年进行异地多代选择,高代品系CP04-46-2因农艺性状优良,丰产性较好,抗病性强而被提升参加新品系鉴定试验.2010-2011年度参加中国农业科学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有机肥对砂田西瓜产量、品质和养分吸收的影响

应用生态学报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探讨不同有机肥对西北砂田西瓜生长、产量、品质和养分吸收利用的影响,为砂田西瓜合理施肥、优质高效生产提供理论依据.本试验以单施化肥为对照,在氮、磷、钾等养分条件下,设置了牛粪、鸡粪、羊粪、猪粪4个处理,测定了西瓜不同生育时期生长指标、产量、品质及养分吸收积累量.结果表明:施用牛粪、鸡粪和猪粪有机肥较单施化肥可促进西瓜营养生长和氮、钾养分的运转,显著提高西瓜产量和养分的吸收积累量,其中西瓜产量较化肥处理分别显著提高了27.4%、31.6%和30.2%,氮素积累量分别提高了26.3%、39.8%和47.4%,磷素积累量分别提高了49.3%、48.3%和55.9%,钾素积累量分别提高了35.8%、41.6%和51.9%.猪粪处理的西瓜品质最优,中心、边缘可溶性固形物含量较化肥处理分别显著提高了5.5%和11.6%,Vc含量提高了19.9%.羊粪处理各指标与化肥处理间差异不显著,甚至略低于化肥处理.综上,砂田西瓜种植应优先选用猪粪和鸡粪有机肥,避免或减少施用羊粪有机肥.

关键词: 有机肥 砂田 西瓜 产量 品质 养分吸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种植模式和补灌对玉米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

节水灌溉 2019

摘要:为探明全膜双垄沟播技术和集雨补灌对玉米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采用完全随机区组设计,分别在不同全膜双垄沟播种植模式与补灌措施下对玉米干物质积累、叶面积指数、叶片SPAD值、0~200 cm土壤水分等指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在欠水年补灌条件下,全膜双垄沟播(FMRF70)种植模式不仅能够显著促进玉米的生长发育,还有利于玉米籽粒性状表现.干物质积累增加2.51%~26.88%,叶面积指数增加5.06%~14.37%,叶片SPAD值增加1.56%~8.75%,穗长增加0.3%~13.3%、百粒重增加3.3%~4.7%.全膜双垄沟播(FMRF70)种植模式能够充分利用有限的水资源,使0~200 cm土壤平均贮水量增加8.0 mm~23.54 mm,经济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均表现为FMRF70>FP>FMRF60>FMRF50,产量增加19.20%~78.96%,WUE提高15.97%~70.00%,差异显著(P<0.05).可见,全膜双垄沟播(FMRF70)种植模式结合灌浆期适量补灌是半干旱区适宜的种植模式.

关键词: 种植模式 集雨补灌 土壤水分 生长发育 产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甘肃省临夏州大田冬小麦加工品质现状分析

甘肃农业 2019

摘要:为了明确甘肃省临夏州大田冬小麦加工品质基本状况,本研究以临夏州3个县的27份小麦籽粒样品为试验材料,测定小麦籽粒蛋白质和面团流变学特性,并分析各指标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临夏州冬小麦籽粒硬度平均值46.8%,蛋白含量11.33%,湿面筋含量26.28%,沉降值20 ml,形成时间1.9 min,稳定时间1.8 min,拉伸曲线面积平39cm2,拉伸阻力114BU,延伸度110mm。临夏州大田冬小麦整体达到中弱筋水平,可将该地区作为甘肃省中弱筋小麦面粉的生产基地。

关键词: 临夏州 冬小麦 加工品质 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品种藜麦幼苗对干旱胁迫和复水的生理响应

草业科学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研究干旱胁迫和复水对不同品种藜麦(Chenopodium quinoa)幼苗叶片叶绿素荧光参数和活性氧代谢的影响,本研究以'陇藜1号'(L-1)、'陇藜2号'(L-2)、'陇藜3号'(L-3)和'陇藜4号'(L-4)为供试品种,干旱处理10 d后进行复水处理24 h,测定叶片叶绿素荧光参数、丙二醛(MDA)、O2·-产生速率及抗氧化酶活性,采用主成分分析法筛选耐旱性评价指标,并采用隶属函数法对不同品种藜麦耐旱性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干旱胁迫处理下,藜麦品种L-1、 L-3和L-4幼苗叶片叶绿素荧光参数Fo和Fm较对照(CK)分别下降了18.03%、 18.22%、 7.72%和16.25%、18.96%、 10.64%,供试4个藜麦品种幼苗叶片Fv/Fm和Fv/Fo分别较CK下降了5.00%、 10.43%、 8.06%、 4.78%和16.84%、30.71%、25.44%、15.76%,非光化学淬灭系数(NPQ)得到显著提高,MDA含量和O2·-产生速率均较CK显著升高了105.88%、62.86%、58.13%、156.20%和112.51%、66.45%、130.45%和88.20%,同时叶片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和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活性显著增强.复水后,不同品种藜麦幼苗叶片Fo、Fm、Fv/Fm、Fv/Fo及NPQ均恢复至干旱胁迫处理前水平,MDA含量和O2·-产生速率较干旱胁迫处理虽有下降,但未恢复至干旱胁迫处理前水平,抗氧化酶SOD活性弱于CK,POD、CAT和APX活性仍高于处理前水平.说明复水处理后植株通过调节体内抗氧化酶水平,清除活性氧的积累,从而增强叶片光合作用,缓解干旱对藜麦幼苗生长造成的有害影响.隶属函数法分析显示4个供试品种中陇藜1号耐旱性最优.本研究从生理学角度明确了干旱复水对藜麦幼苗生长的影响,为旱区种植藜麦提供了理论依据.

关键词: 藜麦 干旱胁迫 复水 叶绿素荧光参数 抗氧化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