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棉花光合基因GhRCAα启动子的克隆及活性分析
《华北农学报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克隆棉花Rubisco活化酶基因(RCA)启动子,研究其表达调控的分子机制,以百棉1号为材料,对GhRCAα启动子区2 000 bp的片段进行克隆、顺式作用元件分析以及活性分析,结果表明,许多重要的顺式作用元件包括响应于光、生物钟、逆境胁迫、植物激素以及其他的基本顺式作用元件特异地存在于GhRCAα启动子区;进一步对GhRCAα进行表达特性分析发现,该基因在光合作用进行的主要位置叶片中表达量最高,在其他组织表达量很低,其表达具有组织特异性,这与该启动子区存在许多光响应及组织特异性表达相关元件的结果相一致;将克隆的GhRCAα启动子片段以烟草叶片为受体材料进行瞬时表达分析表明,GhRCAα启动子可以驱动GUS基因的表达,表明克隆的启动子片段具有驱动目标基因表达的活性。克隆的GhRCAα启动子可能是一种组织特异型启动子,有望用于植物的遗传转化,进而更好地调控重要基因的特异性表达。
关键词: Rubisco活化酶(RCA) 启动子 顺式作用元件 光合作用 活性分析 棉花


不同温光型专用小麦品种花后旗叶生理与籽粒淀粉积累特性
《麦类作物学报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索不同温光型专用小麦籽粒淀粉的积累规律及其与植株生长状况的关系,在大田条件下,以2类温光型和3种筋型的小麦品种为材料,研究花后旗叶的生理特性和籽粒淀粉及组分积累情况。结果表明,旗叶中叶绿素含量在灌浆前期(0~21d)维持较高,后期迅速下降,但2个弱筋型品种下降速度缓慢;半冬性品种旗叶中可溶性蛋白含量均大于弱春性品种,而丙二醛(MDA)含量小于弱春性品种,差异均达极显著水平(P<0.01)。不同筋型籽粒淀粉组分和总淀粉的积累动态以弱筋型品种最具优势,其直链淀粉含量均在花后14d进入快速增长期,支链淀粉和总淀粉含量在花后28d仍在持续增加,最终以半冬性弱筋品种的籽粒产量和淀粉产量最高(P<0.01)。灌浆前期(0~21d),叶绿素、可溶性蛋白含量与直链淀粉、支链淀粉和总淀粉含量呈显著和极显著的相关性(P<0.01,P<0.05);灌浆后期(21~28d),与直链淀粉的相关性不显著,而叶绿素含量与支链淀粉含量的相关性增大。由此可见,旗叶维持较高的叶绿素、可溶性蛋白含量,较低的丙二醛含量在灌浆前期有利于直链淀粉的积累,后期有利于支链淀粉的积累。


地下水源热泵系统在密闭式肉鸡舍的应用效果分析
《河南农业科学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研究地下水源热泵系统供暖对规模化密闭式肉鸡舍环境参数及肉仔鸡生产性能的影响,选择3栋鸡舍为研究对象,每天8:00和20:00测定密闭式鸡舍内的温度、相对湿度和氨气水平,每周测定肉仔鸡的体质量,并统计死淘率。结果显示,在规模化肉鸡养殖生产过程中采用单井最大取水量100 m~3/h、出水温度53℃的1 000 m地下水源热泵系统供暖,批出栏36万只肉鸡养殖场供暖最远端肉鸡舍内温度为27.07~34.98℃,相对湿度为56.38%~64.98%,氨气水平为0.50~11.45 mg/m~3,42日龄肉鸡出栏体质量较标准品种体质量低0.26%~3.30%,死淘率为4.34%~5.66%,表明地下水源热泵系统供暖在规模肉鸡养殖中可行。


白菜同源多倍体减数分裂期联会复合体蛋白ZYP1的细胞学分析
《河南农业科学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解析多倍体植物减数分裂期同源染色体的正常配对和联会的细胞学机制,以白菜同源多倍体为研究对象,利用免疫荧光分析技术,解析了联会复合体相关蛋白ZYP1在减数分裂前期I过程中的细胞学行为。结果表明:与二倍体相比,白菜同源多倍体减数分裂期同源染色体联会、配对及分离过程基本正常,联会复合体蛋白ZYP1抗体荧光信号变化趋势基本一致,但ZYP1免疫荧光信号显著增强。因此,与二倍体相比,同源多倍体植物很可能通过增强联会复合体蛋白ZYP1的表达水平,以协调同源染色体的正常联会与配对,进而保证多倍体植物的正常减数分裂过程。


陈化烟叶中1株果胶酶高产菌的分离、筛选与鉴定
《河南农业科学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烤烟中的高果胶含量严重影响烟草吸食品质和陈化速度。为降低烟草中的果胶含量,提高烟草及烟草制品的品质及安全性,从不同年份和不同产地的18份复烤烟草中共分离筛选出有降解果胶能力的细菌38株和真菌9株。其中,XC-8、XC-30、SMXP-57、SMXP-58、SMXP-62共5株细菌具有较高的降解果胶的能力,在发酵时间24 h、发酵温度30℃、接种量10%条件下果胶酶活性分别为176、179、143、192、121 U/mL。其中,菌株SMXP-58酶活性最高(192 U/mL),通过16S r DNA序列分析并结合形态、理化特性分析,确定SMXP-58菌株为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将SMXP-58菌株制成的菌剂(9.6×107个/mL)喷施于100 g烟叶表面,发酵3 d的烟叶评吸总分提高了1.02,进一步优化发酵条件,在发酵时间60 h、菌液量1 mL、水量20 mL的条件下,烟叶中果胶含量最低(7.45%)。


谷子苗前除草剂及其安全剂筛选
《农药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研究4种除草剂对谷子的敏感性及安全剂拌种的效果,为谷子田筛选高效、安全的禾本科杂草除草剂。[方法]采用温室大棚盆栽试验法。[结果]二氯丙烯酰胺0.1、0.8 g/kg及解草啶0.8 g/kg种子处理对33%二甲戊灵乳油药害有显著的缓解作用,解草胺0.1 g/kg、解草酯0.8 g/kg种子处理对50%丙草胺乳油药害缓解作用显著,二氯丙烯酰胺0.1 g/kg、解草酮0.1 g/kg、解草酯0.8 g/kg种子处理对80%莠去津可湿性粉剂药害有一定的缓解效果。[结论]谷子对二甲戊灵、精异丙甲草胺、丙草胺、莠去津4种除草剂均较为敏感,部分安全剂能够一定程度上缓解其对谷子的药害。


反复冻融对速冻油条品质的影响
《食品工业科技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无铝油条预混粉为原料制作速冻油条,研究反复冻融(0、1、2、3、4次)对速冻油条物理特性(温度变化、含水量变化、色泽、质构特性)及感官品质的影响,探讨冻融过程中油条品质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速冻和解冻过程,油条内部温度会产生较大波动;除皮的水分含量、粘性和咀嚼性外,不同冻融次数与油条瓤的水分含量、L*值、a*值、b*值、比容、感官评分、硬度、弹性、剪切力呈极显著相关(p<0.01),随冻融次数增加,油条表面色泽变暗,红度、黄度增加,油条的感官品质各指标评分降低,4次冻融后油条感官评分降低至65分以下,可食用性差,油条硬度、粘性、咀嚼性、剪切力逐渐增加,弹性逐渐减小;可见,随反复冻融次数的增加,油条品质越来越差。3次冻融后,油条皮出现明显结霜,瓤水分含量降低至75.28%、色泽变差、硬度、咀嚼性及剪切力增大,弹性降低,感官评分降低至70.67分,严重影响油条的食用性,可接受程度变差。因此,速冻油条在储藏过程中,要尽量减少速冻油条产品冻融次数,冻融次数不宜超过2次,以保证产品质量。


香菇柄干燥技术的对比研究
《食品科技 》 2017 北大核心
摘要:干燥是香菇柄延长贮藏期的常用方法,采取3种干燥技术对新鲜香菇柄进行干燥处理,对比研究了干燥产品的能耗、营养成分、物理性质和微观结构。结果表明:热风干燥产品能耗最高,营养成分中可溶性蛋白质和多糖损失大,物理性质最差,且结构致密发生干缩;变温压差膨化干燥产品的物理性质最好,营养成分的损失居中,内部形成了均匀的多孔状结构;微波真空干燥能耗最低,膳食纤维损失大,物理性质和组织结构均匀性不如变温压差膨化干燥。综合来看,变温压差膨化干燥产品色泽和膨化效果好,营养保存较好,适合用于生产对复水性要求较高的产品。


利用重组自交系群体定位不同温度条件下玉米种子发芽性状的QTL
《河南农业科学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基于豫82×沈137和豫537A×沈137构建的2个重组自交系群体的420个家系为材料,借助SNP分子标记遗传连锁图谱,利用复合区间作图法定位了发芽率(GP)、发芽势(GE)、发芽指数(GI)、活力指数(VI)、苗长(SL)、幼苗干质量(SDW)、根干质量(RDW)7个种子发芽相关性状的QTL。结果表明,基于豫82×沈137的重组自交系群体检测到24个QTLs,分布在1、2、3、5、6、7、10染色体上,单个QTL解释性状遗传变异的5.61%~11.01%;基于豫537A×沈137的重组自交系群体检测到40个QTLs,分布在除第2染色体外的其余9条染色体上,单个QTL解释性状遗传变异的5.39%~11.92%。通过元分析方法将64个原初QTLs中的25个(39.1%)整合进6个mQTLs,分别分布于第3、5、7、10染色体上,每个mQTL平均包含4.17个QTLs,分别参与2~4个性状的调控,其中,mQTL3-2包含了7个QTLs,参与对VI、SDW、RDW、GE等4个性状的调控。确定了位于6个mQTLs对应标记区间的35个候选基因,主要参与种子萌发、氧化还原代谢途径、信号传导、逆境抵御等生物学过程。


棉花烂铃病的发生、品种抗病性及主要病原菌致病力分析
《植物病理学报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2011~2013年,调查了我国黄河和长江流域6省70县(市)200块棉田和不同栽培模式下棉花烂铃病发生情况,田间试验评价了棉花品种对烂铃病的抗性,采用离体棉铃人工接种方法分析了棉铃烂铃主要病原菌的致病力分化情况。结果表明:(1)所有调查的棉田均有棉花烂铃病发生,其中,棉铃疫病在各地发生最为普遍而且严重,仍属于我国黄河和长江流域棉区的最主要的棉花烂铃病,其病原菌为苎麻疫霉(Phytophthora boehmeriae)。(2)与春棉直播模式相比,3种套种模式均能显著减少棉花烂铃病的发生,其中麦-棉-西瓜12∶2∶1种植模式的防效最好,减少烂铃72.96%。(3)河北、山东和河南3省审定的50个棉花品种对棉花烂铃病的抗性存在显著差异,其中邯7860、邯棉103、锦科178、百棉1号和郑农棉4号5个品种对棉花烂铃病表现了较好的抗性,单株烂铃低于3.0个。(4)苎麻疫霉在棉铃上的致病力存在显著分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