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响应面法优化青麦仁的真空充氮烫漂护色工艺
《核农学报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防止青麦仁在加工储藏过程中的酶促褐变,采用真空充氮烫漂技术对青麦仁进行处理,以多酚氧化酶活性和色泽差为考察指标,进行综合评分,利用单因素试验考察烫漂温度、烫漂时间、真空度对护色效果的影响,并通过响应面优化法建立护色效果综合评分和真空充氮烫漂处理条件之间的响应模型。结果表明,3个因素对青麦仁的护色效果均有显著影响,最优的工艺参数为:烫漂温度99.6℃、烫漂时间5.7 min、真空度0.08 MPa,此条件处理后的青麦仁PPO活性为80.04 U,ΔE值为0.57,所得到的真空充氮烫漂工艺回归模型显著(R~2=0.9851),拟合性好,可用于预测青麦仁的护色效果。本研究得到的真空充氮烫漂工艺参数为青麦仁原料的预处理和后续产品的开发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基于DSSAT模型的河南省冬小麦需水量分析
《河南农业科学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定量评估河南省不同生态地点冬小麦需水量变化特征,应用DSSAT模型模拟了充分灌溉、雨养不灌溉条件下河南省15个地点连续10 a(2003—2012年)冬小麦产量、田间蒸散量、作物蒸腾量、土壤蒸发量等,分析了灌溉增产以及水分生产率的分布规律,并计算河南省不同地点平均需水量和缺水量。结果表明:充分灌溉条件下,河南省15个生态地点10 a间冬小麦平均产量介于7 847~9 565 kg/hm~2,作物蒸腾量介于319~380 mm,土壤蒸发量介于96~166 mm,田间蒸散量介于445~539 mm,水分生产率介于1.67~1.98 kg/(hm~2·m~3);雨养不灌溉条件下,15个生态地点10 a间冬小麦平均产量介于1 927~6 260 kg/hm~2,作物蒸腾量介于66~244 mm,土壤蒸发量介于120~195 mm,田间蒸散量介于209~370 mm,水分生产率介于0.79~2.17 kg/(hm~2·m~3)。15个生态地点10 a间灌溉增产介于1 594~6 698 kg/hm~2,总体呈中北部较高南部较低。15个生态地点10 a间需水量介于395~452 mm,河南省中东部及南部需水量相对较低;缺水量介于76~282 mm,整体呈北高南低。研究结果可为河南省冬小麦水分定量化管理措施的制定提供参考。


FimH黏附素对F18ac+大肠杆菌黏附能力和生物被膜形成能力的影响
《河南农业科学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研究Ⅰ型菌毛FimH黏附素在F18ac+大肠杆菌(F18ac+E.coli)致病机制中的作用,采用λ-Red同源重组方法成功构建了F18ac+E.coli的fim H基因缺失株(F18ac△fim H)。并使用体外仔猪上皮细胞感染模型,探讨FimH黏附素缺失后对F18ac+E.coli黏附能力和体外生物被膜形成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与野生株相比,F18ac△fim H缺失株对易感仔猪上皮细胞系IPEC-1和IPEC-J2的黏附能力和体外生物被膜形成能力均显著下降,且其黏附能力可被8%的D-甘露糖所抑制。但是F18ac△fim H/pfim H回补株的黏附能力以及生物被膜形成能力均基本恢复至野生株水平。可见,FimH黏附素是介导F18ac+E.coli黏附的重要黏附因子。
关键词: F18ac+大肠杆菌 Ⅰ型菌毛 FimH黏附素 黏附 生物被膜


高淀粉型甘薯新品种洛薯11号的选育及栽培技术要点
《河南农业科学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淀粉型甘薯新品种洛薯11号系洛阳农林科学院、洛阳金谷王种业有限公司以来自国际马铃薯中心的CIP194037-1为母本,多父本放任授粉杂交选育而成。在河南省甘薯品种区域试验(对照品种为徐薯22)、生产试验(对照品种为徐薯18)以及国家北方薯区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对照品种均为徐薯22)中淀粉产量突出,平均淀粉产量、平均鲜薯产量分别为6 220.1、29 258.8 kg/hm~2,与对照相比淀粉增产18.38%、鲜薯增产0.90%;平均淀粉率为21.26%,高出对照3.14个百分点;干基淀粉含量为64.43%,高出对照(徐薯22)3.77个百分点。该品种抗蔓割病,中抗根腐病、茎线虫病,感黑斑病,综合抗病性好,适应性广,分别于2012、2016年通过河南省、国家甘薯新品种鉴定,是较为理想的淀粉加工型甘薯新品种,适于春、夏薯种植。


真空冷冻干燥条件对多谷物全粉品质影响的研究
《现代食品科技 》 2017 北大核心
摘要:为获取高品质的多谷物全粉制品,将青麦仁、玉米、青豆三种鲜食谷物混合配比磨浆后,采用真空冷冻干燥方式对其进行干燥处理,以预冻温度、物料厚度、干燥时间为试验因素,从营养品质及物理特性两方面对谷物粉进行考察,并结合感官评价,采用加权平均的方法确定真空冷冻干燥最佳工艺参数。研究表明,多谷物粉最优质量配比为青麦仁、玉米和青豆按3:3:4比例混合,各因素对产品综合品质的影响强弱顺序为干燥时间>物料厚度>预冻温度,在预冻温度-40℃,物料厚度5 mm,干燥时间35 h条件下,测定多谷物全粉中四类营养物质含量分别为维生素C 40.73×10~(-2) mg/g,类胡萝卜素6.25μg/g,蛋白质18.36%,总黄酮1.12 mg/g,此种条件下制得的多谷物全粉产品品质优良、溶解性、复水性较好,吸湿率较低,色泽均一、颗粒细腻、有特有的香气,其吸湿性为5.25%,溶解性为19.67%,复水率为200.68%,综合感官品质得分为96。
关键词: 多谷物全粉 真空冷冻干燥 营养特性 物理特性 优化


小麦-玉米滴灌水肥一体化的节水增产效应
《河南农业科学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河南省通许县节水农业试验示范基地开展了滴灌和小白龙水肥一体化的对比研究,氮肥施用设置一次性底施、底施70%+拔节期追施30%、底施50%+拔节期追施50%、底施70%+灌浆期追施30%、底施50%+灌浆期追施50%和底施50%+拔节期追施30%+灌浆期追施20%,以期找出小麦-玉米周年节水增效措施。结果表明,滴灌水肥一体化更有利于改善水肥的协调供应,促进小麦-玉米的生长发育。与小白龙处理相比,滴灌处理小麦株高增加0.9~7.6 cm,穗长增加0.4~1.6 cm,小穗数增加1.1~2.8个,穗粒数增加0.6~5.2粒,不孕穗数减少1.1~3.3个,千粒质量增加0.1~1.4 g;玉米株高增加2.4~8.2 cm,叶片数增加0.2~0.8片,茎粗增加0.44~0.68 cm,穗行数增加0.2~1.2行,双行粒数增加0.8~7.3粒,有效穗长增加0.04~1.67 cm,穗周长增加0.39~1.40 cm,百粒质量增加0.2~2.1 g,总体上,小麦和玉米均以底施50%+灌浆期追施50%处理效果较好。与小白龙处理相比,滴灌水肥一体化处理小麦显著增产14.29%~18.96%,灌溉水利用效率显著提高1.93~2.79 kg/m3;玉米显著增产21.79%~47.19%,灌溉水利用效率显著提高3.97~6.07 kg/m~3;小麦-玉米周年显著增产19.98%~33.37%,灌溉水利用效率显著提高3.26~4.43 kg/m~3,均以底施70%+灌浆期追施30%效果最佳。与一次性底施处理相比,滴灌水肥一体化处理小麦、玉米及小麦-玉米周年产量及灌溉水利用效率均以底施50%+拔节期追施30%+灌浆期追施20%处理最高。由此可见,滴灌水肥一体化有利于实现节水增效,氮肥适当后移效果明显。
关键词: 滴灌 小白龙 水肥一体化 小麦 玉米 产量 灌溉水利用效率


黄籽沙逊与黄籽埃塞俄比亚芥种间杂种的鉴定
《河南农业科学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把黄籽沙逊的黄籽性状同埃塞俄比亚芥菜的优良特性相结合,在对黄籽沙逊和黄籽埃塞俄比亚芥菜种间远缘杂交的基础上,开展了对种间杂种的形态鉴定、染色体倍性检测、根尖染色体制片和分子标记鉴定研究。形态学鉴定结果表明,黄籽沙逊和埃塞俄比亚芥菜真杂种外观明显不同于其父母本,处于中间类型,更多偏向于父本黄籽埃塞俄比亚芥。总共对11株黄籽沙逊与黄籽埃塞俄比亚芥菜种间杂种后代的倍性进行了检测,流式细胞仪分析结果表明,阳性植株DNA相对含量(主峰位置125)明显小于对照黄籽埃塞俄比亚芥DNA相对含量(主峰位置200),大于亲本黄籽沙逊DNA相对含量(主峰位置75)。细胞学鉴定结果表明,真杂种植株染色体为27条,为黄籽沙逊(AA,2n=20)和黄籽埃塞俄比亚芥菜(BBCC,2n=34)的单倍体染色体相加之和。分子标记鉴定结果表明,真杂种既有父本也有母本的特异性条带。以上均证实了所获得种间杂种的真实性,其包含了双亲中的遗传信息。所获得的含有芸薹属A、B和C 3个亚基因组的种间杂种可作为育种的中间材料应用到甘蓝型油菜的遗传育种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1980—2013年河南省粮食生产特点及安全保障机制研究
《浙江农业学报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总结河南省1980—2013年耕地面积、农作物播种面积、粮食总产、种植结构、农业生产要素投入及生产总值的变化特点,分析土地资源、粮食总产变化趋势及上升空间,就未来河南省粮食安全机制进行探析。结果显示,河南省耕地面积上升及维持与政策扶持有关,继续上升幅度收窄,但耕地质量提高的空间较大。播种面积的波动同耕地面积的波动日益趋同,前者对后者的依赖性渐强。粮食总产增速放缓,稳产能力渐强,粮食产量继续大幅增加的压力较大。生产要素投入整体逐年增加,农业总产值直线上升,但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比例直线下降。建议继续完善农业激励政策,稳定现有耕地数量,改造中低产田,提高中高产田的比例及土地利用效率,实现藏粮于地;加快科技创新,继续推进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及"互联网+"现代农业行动,进一步提高农业科技贡献率,做到藏粮于技。
关键词: 粮食安全 耕地面积 播种面积 种植结构 粮食总产 增产潜力 耕地质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