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南极磷虾桁杆拖网网型结构与作业性能之间的关系
《水产学报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桁杆拖网是南极磷虾连续泵吸桁杆拖网捕捞系统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为深入了解该系统中桁杆拖网的作业性能特征,促进网具作业性能优化,本研究通过模型试验开展了网型结构和沉子重量对网具作业性能影响的探索,网型结构包括6种(3种腹网宽度,每种宽度采用2种缝合方式),分别以A、B、C、AA、BB和CC表示,沉子重量3种.综合比较表明,不同试验网型作业性能优劣排序为BB>CC>C>A>B>AA,但差异不显著.缩小腹网宽度和斜目缝合均能有效提高网口垂直扩张、降低能耗系数,提高网具作业性能,尤其适用于较高拖速的作业场景.沉子重量与网具阻力、网口垂直扩张均呈显著正相关,但与能耗系数相关性不明显;为促进网口垂直扩张,合适的沉子重量配备随拖速增加而递增,拖速1.5 m/s的条件下,各试验网型其沉子配重应不低于3.05 t.试验条件下,各网型的网具阻力、能耗系数变化趋势较平稳,递变斜率变化较小,网具阻力与拖速呈幂函数关系,指数介于1.49~1.64.以上结论可为南极磷虾桁杆拖网属具配备以及优化设计提供参考.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大口黑鲈2群体双列杂交子代的生长比较及通径分析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加快大口黑鲈(Micropterus salmoides)的良种更新,以引进的大口黑鲈美国群体(US)和国内养殖群体(YZ)为基础群体,开展完全双列杂交试验,获得USUS、USYZ、YZUS和YZYZ共4个配对组合,并对子代个体1龄的生长性能进行比较。研究结果显示:USYZ杂交子代在体质量、体长和绝对增重率方面具有显著性优势(P<0.05),变异系数也最高;2组杂交子代的生长性状均具有中亲优势,USYZ杂交子代的体质量、体长、全长、头长和体高均具有超亲杂种优势,且在生长性状方面优于YZUS组合。通径分析结果显示:子代的全长、体宽、体高和体质量间均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区别于USUS,在USYZ、YZUS和YZYZ中体宽对体质量的决定系数要高于体高对体质量的决定系数。基于群体交配设计,从杂交子代的生长性状方面分析最佳的杂交组合,以期为中国大口黑鲈养殖群体种质改良和新品种培育提供基础。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庙岛群岛毗邻海域秋季底栖食物网潜在碳来源贡献及对碳汇渔业的思考
《渔业科学进展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陆架边缘海是全球海洋重要的碳汇区域,而近岸岛屿毗邻海域作为最具代表性的边缘海域,具有来自海洋与陆地的不同碳来源,在碳循环和海洋碳汇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研究基于碳氮稳定同位素方法,利用贝叶斯混合模型,分析2020年秋季庙岛群岛毗邻海域底栖食物网中不同碳来源(浮游植物、大型藻类、悬浮颗粒有机物和底质有机物)对主要消费者类群(水生底栖无脊椎动物、杂食性鱼类、底栖食性鱼类和肉食性鱼类)的相对贡献,并以此对海洋碳汇和碳汇渔业展开了讨论.结果显示,庙岛群岛毗邻海域秋季底栖食物网生物类群的潜在碳来源主要为藻类(包括浮游植物和大型藻类)和海底底质有机质(SOM),但悬浮颗粒有机物(POM)的贡献较低.碳来源主要以内源性碳(海源)为主.由于大型藻类对水生底栖无脊椎动物的贡献明显高于鱼类,在碳汇渔业的指导下,合理科学地进行藻类增养殖,并通过贝类或以贝藻为食的鱼类混和养殖可能增加碳汇能力,从而促进碳汇渔业的发展.
关键词: 庙岛群岛 碳来源 食物网 Stable isotope analysis in R(SIAR) 海洋碳汇 碳汇渔业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水温、底质对不同规格毛蚶潜砂行为的影响
《海洋渔业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探究水温、底质粒径对不同规格毛蚶(Scapharca kagoshimensis)潜砂行为的影响,在实验室条件下测定了两种规格的毛蚶在不同温度、底质粒径下的初潜时间、最大潜砂深度和潜砂率。结果表明,小毛蚶的初潜时间和最大潜砂深度显著低于大毛蚶,潜砂率显著高于大毛蚶,说明小毛蚶能更快适应底质环境,潜砂以躲避敌害。两种规格毛蚶在12℃下的初潜时间显著高于20、25、32℃3个温度组,在12℃和32℃下的最大潜砂深度和潜砂率显著低于其他两个温度组,表明低温和高温对毛蚶潜砂行为有抑制作用。两种规格毛蚶在海泥中的初潜时间显著高于海砂组,最大潜砂深度和潜砂率显著低于海砂组,毛蚶在海泥中的潜砂速度慢,潜砂比例低,表明底质粒径对毛蚶潜砂行为有显著影响,粒径大的砂底质更适合毛蚶生存。研究结果可为毛蚶环境适应和生境选择研究提供基础数据,为毛蚶的底播增养殖区域选择提供指导。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鄱阳湖刀鲚繁殖群体生物学特征
《水产学杂志 》 2022 北大核心
摘要:2020年刀鲚(Coilia nasus)繁殖高峰期4—6月,在鄱阳湖湖口县、濂溪区、庐山市、都昌县和永修县等水域设调查区,用网目约2 cm的单层丝网(网长约300 m,网宽约1 m,每次捕捞约10 h/网次)获得909尾鄱阳湖刀鲚样本,测量分析刀鲚的生长和繁殖生物学特征。结果显示:鄱阳湖刀鲚平均体长为(26.2±3.0)cm,平均体质量为(55.6±26.2)g,平均丰满度为(0.29±0.06)(0.08~1.35),体长和体质量关系式W=0.0007L3.4416(R~2=0.872)。禁捕后鄱阳湖刀鲚体长、体质量均有所增加,说明禁捕对鄱阳湖刀鲚资源量的恢复有一定促进作用,但与历史资料相比,刀鲚个体小型化仍然明显。关于禁捕后鄱阳湖刀鲚资源的恢复情况,仍需长期跟踪监测和评估。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黄鳍金枪鱼幼鱼日周期性及摄食期间的运动行为规律
《南方农业学报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在陆基循环水养殖的基础上进行黄鳍金枪鱼(Thunnus albacares)幼鱼运动行为学研究,并构建设施化金枪鱼养殖技术体系,为后续开展金枪鱼深远海养殖和陆基循环水养殖推广打下基础.[方法]以驯化成功后的黄鳍金枪鱼幼鱼(驯化30 d)为研究对象,在室内集约化循环水养殖系统下运用水下摄像技术测定其全长—口径关系,以及摄食与非摄食状态下的游泳速度和深度,并分析其摄食及日周期性运动行为.[结果]黄鳍金枪鱼幼鱼的游泳速度在早晨、傍晚时巡游速度较慢,在8:00—10:00和14:00—16:00时的巡游速度较快;其最初发现食物时暴发游泳速度较快,可达1.84~3.90 m/s,冲刺距离为4.80~5.51 m;摄食中黄鳍金枪鱼幼鱼冲向食物的速度为0.98~1.54 m/s,冲刺距离为0.61~1.09 m.黄鳍金枪鱼幼鱼的初始投喂摄食深度为0.83~1.43 m,其摄食深度(y)与投喂时长(x)的线性方程式为y=0.0002x2–0.021x+1.168(R2=0.360).随着投喂时间的延长,黄鳍金枪鱼幼鱼个体间的摄食深度相差逐渐增大.黄鳍金枪鱼在全长为38.63~51.25 cm时,其45°口径范围为1.87~3.38 cm,90°口径范围为3.45~6.00 cm,体长与口径呈正相关.黄鳍金枪鱼在陆基循环水养殖过程中,早晨(6:00)所处的水深位置最深,8:00—18:00时有轻微波动;摄食深度则随着投喂时间的延长呈由深到浅再缓慢到深的变化趋势.[结论]黄鳍金枪鱼幼鱼在陆基养殖状态下仍存在周期性的游泳速度和游泳深度变化;随着饥饿度的降低,黄鳍金枪鱼幼鱼的摄食积极性逐渐降低,且为保护自身安全,食物距池底<0.70 m时不会主动摄食.该结论可为黄鳍金枪鱼的节律性栖息深度及游泳行为研究积累基础数据资料,同时为优化黄鳍金枪鱼陆基养殖技术提供指导.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乌鳢IL-1RAcP的分子特征及其对两种病原菌感染的免疫应答
《农业生物技术学报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白细胞介素l受体辅助蛋白(interleukin-1 receptor accessory protein, IL-1RAcP)是参与促炎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1 (interleukin-1, IL-1)信号传导的重要分子,在调节机体的免疫应答、炎症反应和抗菌感染等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为了探究鱼类IL-1RAcP在防御病原体感染过程中的作用机制,本研究克隆了乌鳢(Channa argus) IL-1RAcP基因shIL-1RAcP (GenBank No. MW928496),并初步分析了shIL-1RAcP对舒伯特气单胞菌(Aeromonas schubertii)和鰤诺卡氏菌(Nocardia seriolae) 2种病原菌感染及脂磷壁酸(lipoteichoic acid, LTA)、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s, LPS)和聚肌苷酸胞苷酸(polyinosinic-polycytidylic acid, Poly(I:C)) 3种病原类似物和重组IL-1β蛋白刺激的免疫应答反应。结果显示,shIL-1RAcP基因的开放阅读框(ORF)长度为1 848 bp,预测编码615个氨基酸。编码蛋白的序列分析显示,sh IL-1RAcP具有IL-1家族成员典型的结构特征,含有3个胞外免疫球蛋白样(Ig-like)结构域、1个跨膜结构域和1个胞内Toll/IL-1受体(TIR)结构域。系统进化树分析显示,shIL-1RAcP与其他鱼类IL-1RAcP聚为一簇,并与大口黑鲈(Micropterus salmoides)和黄条鰤(Seriola lalandi) IL-1RAcP的同源性最近。qPCR检测显示,shIL-1RAcP在健康乌鳢的所有检测组织中广泛表达,其中在肝脏中的表达量最高,在头肾、体肾、脾脏等免疫组织中表达量较高,在心脏中的表达量最低。对2种病原菌感染的免疫应答分析显示,舒伯特气单胞菌和鰤诺卡氏菌能够诱导乌鳢体内头肾和脾脏中shIL-1RAcP的表达。LTA、LPS、Poly(I:C)和乌鳢的重组IL-1β蛋白(shIL-1β)能够诱导体外头肾白细胞中shIL-1RAcP的表达。本研究结果证实shIL-1RAcP在防御病原菌感染的免疫应答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为进一步揭示鱼类IL-1RAcP在抗菌免疫中的作用提供了基础资料。
关键词: 乌鳢 白细胞介素l受体辅助蛋白(IL-1RAcP) 舒伯特气单胞菌 鰤诺卡氏菌 免疫应答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枯草芽胞杆菌发酵制备南极磷虾肽及其体外抗氧化活性研究
《食品与发酵工业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枯草芽胞杆菌发酵脱脂南极磷虾粉,制备南极磷虾蛋白肽,通过单因素和正交试验对发酵条件进行优化,并对所得粗多肽进行体外抗氧化活性测定.结果表明,在保障多肽得率的基础上,高水解度的最佳发酵条件为发酵时间3 d、料液比3:100(g:mL)、初始接种量1.5×108 CFU/mL,高蛋白回收率的最佳发酵条件为发酵时间3 d、料液比1:100(g:mL)、初始接种量1.5×108 CFU/mL.结果表明,2种发酵条件下所得的南极磷虾粗多肽均具有良好的抗氧化活性,其中高水解度发酵组的总抗氧化能力更强,高蛋白回收率发酵组的自由基清除率更强.综上,利用枯草芽胞杆菌发酵制备具有良好抗氧化性的南极磷虾蛋白肽是可行的,为南极磷虾的精深加工和综合利用提供参考.
关键词: 南极磷虾粉 枯草芽胞杆菌 发酵 蛋白肽 体外抗氧化活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饲料能量密度和投喂水平对吉富罗非鱼生长和健康的影响
《水生生物学报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讨饲料能量密度(DED)和投喂水平(DFR)对鱼类生长和健康的影响,本试验采用2×2双因子设计,设置2个DED(对照组和高糖高脂组)和2个DFR(1倍和1.2倍表观饱食投喂对照组饲料的能量水平),研究DED和DFR对吉富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14.59±0.06)g]生长性能、饲料利用、体成分、血液学指标和抵抗无乳链球菌(Streptococcus agalactiae)感染能力的影响.试验以40d为1个周期,持续2个周期(周期Ⅰ和周期Ⅱ).研究结果发现,DED和DFR均未影响试验鱼的饲料效率(P>0.05).DED未影响试验鱼的生长(P>0.05).高DFR提升了试验鱼的末重(P<0.05),但降低了周期Ⅱ的蛋白质沉积率(P<0.05).DED和DFR均未影响试验鱼的肥满度(P>0.05).在周期Ⅰ,高DED仅增加了试验鱼的脏体比(P<0.05);但在周期Ⅱ,DED和DFR对试验鱼的肠体比和脏体比也产生了显著影响(P<0.05).在周期Ⅰ,高DED引起了去内脏全鱼、内脏团粗脂肪含量显著升高(P<0.05),高DFR引起了肝脏粗脂肪含量显著升高(P<0.05);而在周期Ⅱ,高DED和DFR均引起了去内脏全鱼、肝脏和肌肉粗脂肪含量显著升高(P<0.05).在试验期内,高DED和DFR显著升高了试验鱼的血清甘油三酯、丙二醛含量(P<0.05)和周期Ⅰ的血细胞比容(P<0.05),降低了周期Ⅱ的白细胞计数(P<0.05);高DED升高了试验鱼的血清碱性磷酸酶活性和周期Ⅱ的血清胆固醇水平(P<0.05),降低了周期Ⅰ的过氧化氢酶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P<0.05);高DFR显著升高周期Ⅰ试验鱼的血糖水平(P<0.05).无乳链球菌感染试验发现,在周期Ⅰ,DED和DFR对试验鱼的成活率无显著影响(P>0.05);可在周期Ⅱ,高DFR造成试验鱼成活率显著降低(P<0.05).以上结果表明,高DFR能提高罗非鱼的生长速度,但是会增加鱼体的脂肪沉积,降低鱼体健康水平;高DED更易于鱼体脂肪沉积,不利于鱼体健康.
关键词: 饲料能量密度;投喂量;罗非鱼;生长;体成分;血液学;抗病力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南极磷虾粉的加工工艺、品质特性与应用研究进展
《海洋渔业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南极磷虾生物资源丰富,富含蛋白质、虾青素、磷脂等营养成分,磷虾粉是其主要加工产品,保障产品品质和全效利用是业内关注重点.对比了南极磷虾全脂虾粉与脱脂虾粉的生产工艺,对全脂虾粉的营养品质进行了评价,并阐述了南极磷虾粉在虾油提取、水产养殖与高值利用等方面的应用现状及发展趋势.相关研究现状表明,南极磷虾粉营养丰富,但目前我国相关生产加工装备落后、产品品质存在较大差异,南极磷虾粉的潜在价值尚未完全得到利用,应进行针对性工艺优化与系统性装备升级,建立虾粉标准化生产体系,重点开展南极磷虾粉高值利用相关工作.
关键词: 南极磷虾粉 船载加工 参数优化 营养品质 生产应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