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北大核心(精确检索)
18921条记录
广东沿海养殖牡蛎中副溶血性弧菌的污染状况、毒力基因及耐药性分析

海洋环境科学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广东沿海养殖牡蛎中副溶血性弧菌的污染状况、毒力基因携带情况和耐药特征进行研究.结果显示,320份牡蛎中副溶血性弧菌检出率为18.8%,不同季节和不同地区差异显著;分离得到60株副溶血性弧菌,均检出tlh基因,未检出tdh和trh基因;26种药敏分析发现,分离株普遍对氨苄西林耐药,耐药率为83.3%,对哌拉西林、四环素和呋喃妥因等8种抗生素的耐药率介于1.67%-11.7%.所有菌株对头孢泊肟、亚胺培南、阿米卡星等12种抗生素敏感;分离株的多重耐药率为3.33%,其中1株菌出现耐受7种抗生素的多重耐药.结果表明,广东沿海养殖牡蛎的副溶血性弧菌污染程度在不同地区及季节存在显著差异,分离株的致病风险较低并呈现不同程度的耐药性,其中惠州地区养殖牡蛎中副溶血性弧菌污染及耐药程度相对较高.

关键词: 牡蛎 副溶血性弧菌 污染 毒力基因 耐药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复合无磷保水剂对未漂洗海鲈鱼肉糜保水性的影响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提高海鲈Lateolabrax japonicus鱼肉糜的持水品质,以未经漂洗的海鲈鱼肉糜为原料,以蒸煮损失、质构特性(texture profile analysis,TPA)及感官评定为指标,采用单因素试验和L9(34)正交试验研究了NaHCO3、海藻糖和大豆分离蛋白对其保水性的影响,确定了3种无磷保水剂添加量的最优配方,并用电镜观察了鱼肉糜产品的微观结构.结果表明:适量添加NaHCO3、海藻糖和大豆分离蛋白3种无磷保水剂对增强鱼肉糜保水性均有一定效果,随着添加量的增加,蒸煮损失均呈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添加量过大,反而对品质有一定影响并导致各指标降低;正交试验优化得到复合无磷保水剂最优配方为0.1%碳酸氢钠、0.3%海藻糖和3.5%大豆分离蛋白(均为质量分数),添加复合无磷保水剂制备的鱼肉糜产品感官评分为95.8分,蒸煮损失比未加保水剂的空白组降低了43.4%,保水效果显著提高;鱼肉糜微观结构观察显示,添加复合无磷保水剂的鱼肉组织结构较紧密、空洞小.研究表明,在未漂洗的海鲈鱼肉糜中添加复合无磷保水剂可有效提高其保水性.

关键词: 海鲈 鱼肉糜 无磷保水剂 保水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曝气联合生物制剂对白洋淀沟壕水体的修复效果研究

淡水渔业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研究于2019年7-10月采用底部层流曝气+硅藻促生+微生态菌剂联合应用的方法对白洋淀沟壕水体进行了修复,测定并比较了修复前后水体理化指标和藻类群落结构的变化.结果显示:底部层流曝气+硅藻促生+微生态菌剂联合应用的修复技术可以减小水体表层和底层间的pH、水温、DO差异,并增加水体pH、透明度、底层溶解氧.8月份开始,试验区氮磷相关指标值均低于对照区(除NO3--N外),CODMn与对照区无显著差异.试验期间从各采样点样本中共观察到浮游藻类8门108属169种.种类组成最多的是绿藻门,共41属66种,其次是硅藻门,23属45种,再次足蓝藻门,28属32种,试验区和对照区藻类物种组成无显著差异.试验区和对照区浮游植物数量变化范围分别为3.65×106~25.85×106 cells/L和13.54×106~50.33×106 cells/L,生物量变化范围分别为7.10~66.40 mg/L和28.60~177.20 mg/L,对照区浮游植物的数量和生物量的最大值出现在8月份,试验区则在9月份,9-10月份,试验区的浮游植物数量和生物量显著低于对照区.7-9月份,绿藻门、蓝藻门和隐藻门的贡献率>90%,9-10月份硅藻门的比率逐渐升高,试验区硅藻门占比最高达22.92%,显著高于对照区;多样性指数均表现为试验区高于对照区.伪鱼腥藻属和拟柱孢藻属、隐藻属和蓝隐藻属等陆续成为水体中的优势藻种,其中伪鱼腥藻一直是水体中的优势种.结果表明该水体修复方法对试验区水质有一定的改善作用.

关键词: 人工曝气;硅藻促生;微生物菌剂;白洋淀;浮游植物;水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上海地区养殖罗氏沼虾头部"白点病"的诊断

水产科技情报 2022 北大核心

摘要:上海郊区养殖的罗氏沼虾出现了头部"白点病",造成大量沼虾死亡.患病罗氏沼虾的明显临床症状是位于额角基部的造血组织呈白色不透明状.组织病理学检查表明,病虾造血组织细胞出现异常的嗜碱性包涵体.超微病理研究发现,其造血细胞的细胞质被大量病毒颗粒侵染,该病毒颗粒呈二十面体结构,直径大小为(153±8)nm.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检测表明,该病毒三磷酸腺苷(ATP)酶基因与十足目虹彩病毒(DIV1)基因序列一致性达100%.根据综合病理和分子检测结果,确认此次上海地区养殖罗氏沼虾"白点病"是由十足目虹彩病毒(DIV1)导致的.文章可为罗氏沼虾"白点病"的诊断和病害防控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 罗氏沼虾 虹彩病毒 疾病诊断 防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饲料中添加月桂酸单甘酯对尖吻鲈脂质代谢与肝脏功能的影响

海洋渔业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讨月桂酸单甘酯(glycerol monolaurate, GML)对尖吻鲈(Lates calcarifer)脂质代谢、消化能力及肝脏组织形态、抗氧化能力和血清生化指标等的影响,实验分别在饲料中添加0 g·kg-1(G0组、对照组)、1 g·kg-1(G1组)、2 g·kg-1(G2组)和4 g·kg-1(G4组)的GML饲喂尖吻鲈[体质量(442.727±54.423)g,体长(28.438±1.493)cm],实验进行8周。结果显示,饲料中添加2 g·kg-1 GML显著提高了尖吻鲈脏器系数、脂质代谢酶活性和血清脂质代谢指标的含量,同时改善了肝细胞空泡化现象,减少了脂质在肝细胞中的沉积。添加GML还可以提高肝脏抗氧化酶和血清谷丙转移酶的活性,促进机体的免疫作用。此外,饲料中添加GML显著提高了肠道内消化酶的活性,有利于机体从饲料中吸收营养和能量。结果表明,饲料中拌喂GML可有效促进尖吻鲈脂质代谢和消化能力,改善肝脏组织形态和生理功能,增强免疫水平,调节机体健康。在该实验条件下,GML最适添加量为2 g·kg-1

关键词: 月桂酸单甘酯 尖吻鲈 脂质代谢 肝脏功能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声学标记追踪法的湖泊鱼类时空分布研究

水生生物学报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构建完整的声学标记追踪体系并评估其在浅水草型湖泊的应用效果,于2019年7月—2019年12月在河北省白洋淀生态修复示范区鲥(鯸)淀内,使用Vemco定位系统进行鱼类声学标记追踪实验.实验以MS-222为麻醉剂,采用手术缝合法将声学标记植入鱼体腹腔内.对比乌鳢和鲫的术后结果,发现:(1)鲫的死亡率和感染率均为75%,乌鳢的死亡率和感染率为41.67%和13.33%;(2)乌鳢腹腔狭小,在植入标记后需进行舒缓按压,以保证探头不会压迫肠道而对生理活动造成影响.声学标记信号的接收量分析表明:(1)日间接收机接收量显著高于夜间(P<0.05);(2)方差分析结果表明晴天和雨天的接收量存在显著差异(P<0.05);(3)秩相关检验显示接收量与温度之间相关性不显著(P>0.05);(4)路径追踪结果显示乌鳢喜好活动于水草覆盖度较高的边缘区域.通过构建适宜浅水草型湖泊的声学标记追踪方法,可促进野外环境下鱼类分布和行为生态学的定量研究,为湖泊生态修复的效果评估提供技术手段.

关键词: 鱼类遥测技术 标志追踪 手术植入 监测效果评估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2017-2020年珠江口棘头梅童鱼的种群特征

应用生态学报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掌握珠江口重要经济鱼类棘头梅童鱼的种群特征,根据2017-2020年春(3-4月)、秋(9-10月)两季在珠江口海域开展的底拖网调查及采集到的棘头梅童鱼样本,对其生物学特征和资源密度分布特征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珠江口棘头梅童鱼体长、体重变化范围分别为22~168 mm、0.23~103.11 g,其中雌性个体的体长、体重均大于雄性个体,未见明显的小型化现象;性成熟体长集中在90~140 mm,未见性成熟提早现象.总体长体重关系式中的异速生长因子b值为2.9057,且年际变化小,而条件因子a值(3.029×10-5)小于1988年该海域的调查结果,说明珠江口棘头梅童鱼整体生长发育良好,但栖息地环境质量(饵料供应、生长环境)下降.研究海域梅童鱼的开发率E为0.67,处于过度捕捞状态;梅童鱼资源密度平均值为77.73 kg·km-2,中西侧资源密度大于东侧,在纬度方向上总体分布均匀;根据4个资源密度高值区初步推测其产卵场在南沙港附近.2017-2020年的年平均资源密度比1980-1982年下降了 93.5%,为持续利用该资源,建议条件成熟时可于春季在产卵场设立保护区,以保护补充群体与产卵群体.

关键词: 珠江口 棘头梅童鱼 种群特征 保护区 栖息地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微卫星标记和线粒体D-loop序列的5个大口黑鲈群体遗传变异分析

中国水产科学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讨当前国内大口黑鲈(Micropterus salmoides)群体遗传多样性和变异情况,采用14个微卫星(简单重复序列, SSR)标记和线粒体D-loop序列,对国内3个养殖群体(“优鲈1号”YL1、“优鲈3号”YL3和中国台湾群体CTW)、1个引进群体(北方亚种US)和1个杂交群体(“优鲈3号”♀×北方亚种♂, HYB)共计5个群体175尾个体进行群体遗传变异分析。结果显示, 14个SSR位点中有5个位点(LMB24、LMB28、LMB38、LMB39和LMB42)表现出高度多态性[(多态信息含量(PIC)>0.5)]。其中,北方亚种群体多态性水平最高(PIC=0.514),其他4个群体多态性普遍较低(0.278<PIC<0.359)。在D-loop序列中共检测到23个变异位点, 27个单倍型。其中北方亚种群体单倍型数量较多(12个),而在其他4个群体中存在明显的优势单倍型,单倍型H01在群体内占比为76.7%~85.7%, 5个群体的单倍型多样性介于0.218~0.882。基于微卫星标记和D-loop部分序列的遗传变异分析显示,北方亚种群体和“优鲈3号”群体间的Nei’s遗传距离和K2P遗传距离最远(0.300和0.012),明显大于与其他群体间的遗传距离(0.016~0.297和0.000~0.012);分子方差分析显示, 5个大口黑鲈群体的遗传分化极显著(P<0.01)。群体间遗传结构和单倍型网络分析显示,北方亚种群体的遗传结构相对独立,其他4个群体存在一定程度的遗传结构混杂。研究结果表明,引进的北方亚种群体保持了较高的遗传多样性,并与国内养殖群体间存在极显著遗传分化,基于北方亚种群体开展群体选育或与其他群体开展杂交育种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 大口黑鲈 微卫星标记 D-loop序列 遗传多样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饥饿对拟穴青蟹大眼幼体和 Ⅰ期仔蟹蜕皮和生长的影响

海洋渔业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给拟穴青蟹(Scylla paramamosain)苗种培育过程中饵料的合理投喂提供基础理论数据,采用投喂-饥饿和饥饿-投喂的处理方式对拟穴青蟹大眼幼体和Ⅰ期仔蟹分别开展营养储存饱和点实验(PRS)和不可恢复点实验(PNR),研究饥饿对大眼幼体和Ⅰ期仔蟹蜕皮和生长的影响.结果显示,大眼幼体的PRS实验中,投喂时间≤2d时,大眼幼体的蜕皮率为0;投喂时间≥4d时,大眼幼体的蜕皮率和发育时间与连续投喂组(F组)无显著性差异;但投喂4 d-饥饿组(F4 S组)大眼幼体蜕皮后Ⅰ期仔蟹的增重率和个体大小均显著小于F组(P<0.05).大眼幼体的PNR实验中,饥饿2 d时大眼幼体的存活率仅为(30.00±13.23)%.Ⅰ期仔蟹的PRS实验中,连续饥饿组(S组)Ⅰ期仔蟹的蜕皮率为0,而投喂2 d-饥饿组(F2 S组)、投喂3 d-饥饿组(F3S组)和F组3组Ⅰ期仔蟹的蜕皮率均无显著性差异.投喂1 d-饥饿组(F1S组)和F2S组Ⅰ期仔蟹蜕皮后Ⅱ期仔蟹的增重率和个体大小均显著小于F组(P<0.05),且F1 S组Ⅰ期仔蟹的发育时间显著延长(P<0.05).Ⅰ期仔蟹的PNR实验中,除饥饿1 d-投喂组(S1F组)外,F组Ⅰ期仔蟹的蜕皮率显著高于其他处理组(P<0.05);各组Ⅰ期仔蟹蜕皮后Ⅱ期仔蟹的增重率与饥饿时间呈负相关,而发育时间却与饥饿时间呈正相关;饥饿时间≥2d时,Ⅰ期仔蟹蜕皮后Ⅱ期仔蟹的个体大小明显变小.拟合分析结果显示,大眼幼体的PRS50值是3.57 d,Ⅰ期仔蟹的PRS50和PNR50值分别是0.90 d和2.01 d.研究结果表明,新蜕皮的大眼幼体必须给予充足的饵料才可确保高的存活率,大眼幼体投喂6d后可以适当减少投喂量,短期饥饿对Ⅰ期仔蟹蜕壳和生长的影响相对较小,Ⅰ期仔蟹的耐饥饿能力强于大眼幼体.

关键词: 饥饿;拟穴青蟹;大眼幼体;Ⅰ期仔蟹;蜕皮;生长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罗非鱼-鱼腥草共生系统中鱼菜不同配比对池塘水质及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

水产学报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罗非鱼-鱼腥草共生系统中鱼草不同配比对池塘水质及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实验构建了相同池塘覆盖面积不同鱼腥草种植密度(350、450、600和0 g/m2)(M1)和相同种植密度不同池塘覆盖面积占比(5%、10%、15%和0%)(M2)的两种养殖模式.通过在以上两种模式养殖条件下,研究各组对罗非鱼养殖池塘水质以及水体和鱼体肠道微生物群落的影响,探讨了罗非鱼-鱼腥草池塘共生系统中鱼草的相对最佳搭配比例.结果显示,在M1实验模式下,不同密度组鱼腥草浮床均能显著改善养殖水体氨氮(NH4+-N)、亚硝氮(NO2–-N)、硝酸氮(NO3–-N)、总氮(TN)、总磷(TP)、正磷酸盐(PO43–-P)等水质指标,且在3个月养殖周期内,初始种植密度为450 g/m2的鱼腥草浮床组与350和600 g/m2实验组相比,效果相对更加稳定.16S rRNA V4区的高通量测序分析显示,M1模式下各组鱼腥草均能显著优化鱼体肠道和水体的菌群结构,并增加菌群多样性,且养殖时间越长,优化效果越明显.相同月份中,实验组450和350 g/m2比600 g/m2优化效果相对更稳定.在不同月份下,环境变化对罗非鱼肠道及水体细菌多样性的影响大于鱼腥草浮床对养殖水体的影响.在M2实验模式中,各组鱼腥草浮床均能显著净化罗非鱼养殖池塘水质,其TN、TP、NH4+-N、NO2–-N、NO3–-N和PO43–-P等均呈曲线变化.研究表明,在该养殖周期内,鱼腥草覆盖面积为10%的实验组对养殖水体NH4+-N、NO3–-N、TN、TP以及PO43–-P等指标的净化效率较实验组5%和15%稳定.高通量测序分析结果表明,不同覆盖面积鱼腥草浮床均能增加养殖水体和鱼体肠道的微生物多样性,相对而言,10%覆盖面积组的效果更稳定.此结果为完善罗非鱼-鱼腥草共生养殖模式的鱼草配比提供了数据支撑.

关键词: 罗非鱼 鱼菜共生 鱼腥草 16S rRNA 生物浮床 微生物群多样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