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福建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CSCD(精确检索)
3718条记录
琼胶酶产生菌Stenotrophomonas sp. Z705的发酵条件优化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研究从腐烂紫菜中分离的Stenotrophomonas sp.Z705菌株产琼胶酶的最佳发酵条件和培养基组成。【方法】采用单因素试验,分析装液量、摇床转速、发酵时间、初始pH、发酵温度、盐度等因素对Stenotrophomonas sp.Z705菌株发酵产琼胶酶活力的影响,从中筛选出该菌株的最佳发酵条件。在此基础上,采用单因素试验和L9(33)正交试验,分析不同氮源和碳源对Stenotrophomonas sp.Z705菌株发酵产琼胶酶活力的影响,从中筛选出该菌株最佳培养基的组成。【结果】Stenotrophomonas sp.Z705菌株发酵产琼胶酶的最佳条件为:装液量25mL、摇床转速200r/min、发酵时间23h、初始pH 7.2、发酵温度28℃、盐度3.4%;最佳培养基组成为:牛肉膏5.0g/L、酵母浸膏1.50g/L、琼胶0.30g/L。【结论】在最佳组成培养基和发酵条件下,该菌株产琼胶酶活力稳定在87.1U/mL左右,比优化前提高了60.4%。

关键词: 寡养单胞菌属 琼胶酶产生菌 正交试验 酶活力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柑橘灰象甲一株高毒力白僵菌菌株的筛选鉴定及培养特性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柑橘灰象甲Sympiezomias citri Chao是一种重要的农业害虫,可危害多种经济作物,而当前对其防治主要还是以化学防治为主。为寻找一种高效、安全和可持续的防治方法,本研究从15株白僵菌菌株中筛选到一株对柑橘灰象甲成虫高毒力的菌株Bb2-1。室内生测结果表明,利用1.0×108孢子/m L菌株Bb2-1孢悬液处理(26℃)柑橘灰象甲成虫的LT50值为3.77 d;处理7 d,柑橘灰象甲累计校正死亡率为100%,僵虫率为97.78%;其LC50值为4.55×104孢子/m L。综合菌株的培养性状、形态特征和r DNA ITS序列分析将菌株Bb2-1确定为球孢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通过测定菌落直径和产孢量,研究了5种培养基类型(PDA、PPDA、1/4 SDAY、SDAY和Czapek)、5个温度梯度(15、20、25、30和35℃)、7个不同p H值(p H 4.0~10.0)和7种光照条件(0L:24D、24L:0D、18L:6D、12L:12D、6L:18D、先黑暗7 d后光照7 d和先光照7 d后黑暗7 d)对菌株Bb2-1菌丝生长和产孢量的影响。结果表明,SDAY培养基、25℃的培养温度和培养基p H值7.0对菌株菌落生长和产孢最有利。此外,虽然光照时间对菌株生长速率影响不大,但充分的光照时间是提高产孢量的保证。柑橘灰象甲高毒力的球孢白僵菌菌株的筛选及其培养特性的研究,将为今后大规模生产该菌来防治柑橘灰象甲提供参考。

关键词: 柑橘灰象甲 白僵菌 毒力 rDNA-ITS鉴定 培养特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多重PCR快速诊断猪伪狂犬病毒、猪圆环病毒2型与猪细小病毒方法的建立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Primer Premier 5.0及DNAstar软件对猪伪狂犬病毒gB基因、猪圆环病毒2型ORF2基因和猪细小病毒VP2基因的保守区进行引物设计,选出扩增序列为猪伪狂犬病毒(373 bp)、猪圆环病毒2型(430 bp)和猪细小病毒(495 bp)的3对引物.敏感性和特异性试验结果表明,mPCR对3种病毒的核酸检测限量从猪伪狂犬病毒至猪细小病毒分别为1.62×10-6、1.47×10-6和1.28×10-4ng,对灭菌双蒸水、猪繁殖与呼吸障碍综合征病毒cDNA和猪瘟病毒cDNA的mPCR扩增结果均为阴性.mPCR可作为临床上猪伪狂犬病、猪圆环病毒2型感染和猪细小病毒病的病原学快速诊断方法.

关键词: 多重PCR方法 猪伪狂犬病病毒 猪圆环病毒2型 猪细小病毒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柑橘黄龙病可视化LAMP检测技术的建立及应用

热带作物学报 2014 CSCD

摘要:建立柑橘黄龙病(HLB)可视化环介导等温扩增(LAMP)检测方法,为HLB的快速检测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根据LAMP技术原理,针对柑橘黄龙病菌16S rDNA靶序列的6个位点设计4条特异性引物,通过对反应体系和反应条件的优化,并在反应前的体系中加入1∶10的钙黄绿素(calcein)和氯化锰(MnCl2)混合液作为荧光显色剂,建立可视化LAMP检测技术,同时对该技术的特异性、灵敏度和样品检测进行了测试。该检测方法具有很高的特异性,反应体系中除了HLB具有特异性的扩增,产生黄绿色荧光扩增产物,其他供试菌株均无特异扩增。对柑橘黄龙病菌总DNA的检测限为1.51×10-3 ng/μL,而对含有目的基因的CG-pMD18-T质粒DNA的检测限为2.12×10-6 ng/μL,与定量PCR灵敏度相当,而比常规PCR灵敏度高1 000倍。利用可视化LAMP技术和定量PCR对来自漳州、南平、福州等地的样品进行检测,结果 2种技术的检出率均为76.7%,符合率达到100%。

关键词: 柑橘黄龙病菌 钙黄绿素 环介导等温扩增(LAMP) 可视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10个品种杨梅果实香气成分的GC-MS检测及聚类分析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系统分析不同品种杨梅果实香气成分的差异,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技术,对10个品种杨梅果实进行分析鉴定,并结合DPS软件进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烷烃和烯烃在10个品种中均检出,是杨梅果实最主要的香气成分;醇类和酯类在8个品种中检出;酮类和芳香烃只在5个品种中检出;荸荠种是唯一含有6个香气种类的品种.聚类分析显示,产自福建的6个杨梅品种较好地聚在一类,与另外4个产自浙江的品种遗传差异较大.

关键词: 杨梅 香气成分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检测 聚类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即食杏鲍菇热风-真空联合干燥工艺优化

农业工程学报 2014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充分利用工厂化栽培杏鲍菇加工副产物(菇头),对其进行联合干燥开发成即食杏鲍菇休闲产品。选取干燥速率、感官评分、色泽明亮度和硬度的综合值为评价指标,采用三因素二次通用旋转组合设计优化即食杏鲍菇生产中热风-真空联合干燥工艺参数,同时与热风干燥(60℃)、真空干燥(-0.09 MPa,60℃)产品的品质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热风干燥温度和真空干燥温度对即食杏鲍菇干燥过程影响极显著(P<0.01),热风时间影响显著(P<0.05),影响因素主次顺序依次为真空干燥温度、热风干燥温度和时间,确定的最佳工艺条件为:先热风干燥(60℃,20 min)(转换点湿基含水率≤78%),后真空干燥(55℃,-0.09 MPa);联合干燥即食杏鲍菇休闲产品的品质优于热风干燥和真空干燥产品的品质,能耗比真空干燥减少57%,但高于热风干燥。研究为实现工厂化栽培杏鲍菇副产物的资源化利用提供了参考。

关键词: 食用菌 干燥 优化 热风-真空联合干燥 品质 响应面法 即食杏鲍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生长阶段人工养殖史氏鲟肌肉主要营养成分的比较研究

营养学报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史氏鲟(Acipenser schrenckii Brandt),是中国现存鲟鱼中最具经济价值的鱼类,有个体大、成活率高、生长速度快、肉质鲜美等特点。鲟鱼最有价值的产品是鱼子酱,素有"软黄金"之称,因此史氏鲟养殖主要有商品鱼养殖和亲鱼养殖两种方式。商品鱼养殖,一般养殖时间为一年,体重约0.5~1.0 kg;亲鱼养殖是指史氏鲟在养殖3~4年辨出雌雄后,雄鱼淘汰作为商品鱼上市,体重约3~5 kg;雌鱼养殖至7~8年用于生产鱼籽酱,取完鱼籽的鱼体俗称壳,也用作商品鱼上市。近几年,国内外对史氏鲟的研究逐渐展开,内容主要集中在人工繁殖技术[1]、生物化学[2]、遗传发育[3]、组织形态[4]等方面,对史氏鲟商品

关键词: 史氏鲟 肌肉 营养成分 氨基酸 脂肪酸 营养评价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迟熟高产三系杂交中籼新组合成优8319

杂交水稻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成优8319是贵州省农作物品种资源研究所引用福建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选育的抗稻瘟病不育系成丰A与自育恢复系黔恢8319配组育成的高产、抗衰、抗病、优质、迟熟三系杂交中籼新组合,适宜于贵州中低海拔、中籼迟熟稻区种植。2013年7月通过贵州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黔审稻2013002号)。

关键词: 杂交水稻 成优8319 特征特性 选育

副猪嗜血杆菌病诊断方法研究进展

动物医学进展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近几年来,临床上表现为多发性纤维素性浆膜炎、关节炎的病猪屡见不鲜,从患病猪的病理脏器中分离出副猪嗜血杆菌的比例越来越高。由于该菌分离培养条件苛刻,无法满足临床诊断的需要,新的诊断方法正在推进,有的已经在兽医临床上应用。论文从病原分离培养、抗体检测、菌株分型和分子生物学诊断等4个方面对副猪嗜血杆菌病的诊断方法进行概述和比较。

关键词: 副猪嗜血杆菌 诊断方法 菌株分型 分子生物学 聚合酶链反应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抽油烟机回收油的脂肪酸组成变化特征研究

中国粮油学报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食用油在烹饪过程中挥发,会在抽油烟机系统中凝结。分别以花生油、葵花籽油、茶籽油、玉米油和调和油5种不同植物油为食用油进行烹饪试验,收集经抽油烟机系统凝结的油脂。通过测定抽油烟机回收油和相应未烹饪油的脂肪酸,来分析回收油脂肪酸组成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回收油的脂肪酸种类和含量显著性差别于未烹饪油(P<0.05)。回收油增加了C14∶0、C16∶1n7c短碳链脂肪酸,其饱和脂肪酸的含量增加了,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减少了,其脂肪酸不饱和度明显降低,仅是未烹饪油的50%~61%。回收油中短碳链脂肪酸有增加的趋势,长碳链脂肪酸含量有减少的趋势,而且新增了食用油本底很少或没有的C18∶3n3c和EPA脂肪酸。回收油的品质也开始变化,有些回收油的脂肪酸已严重偏离了正常植物油的特征值。因此,抽油烟机回收油已不适合再食用,烹饪过程中应降低烹饪温度以减少食用油的变质。

关键词: 抽油烟机 回收油 脂肪酸组成 气相色谱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