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番鸭源小鹅瘟病毒和番鸭细小病毒的结构蛋白及其抗原性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应用交叉免疫印迹方法,分析比较了番鸭源小鹅瘟病毒(MDGPV)和番鸭细小病毒(MDPV)结构蛋白抗原性的差异.结果表明:MDGPV和MDPV纯化病毒在SDS-PAGE分析中均呈现3种结构蛋白,分子质量分别为81、65和55 ku;在免疫印迹试验中,MDGPV和MDPV的VP1、VP2和VP3三种结构蛋白均可被同源抗血清识别,而异源抗血清均不能识别VP1蛋白;免疫番鸭血清和感染耐过番鸭血清识别的条带无明显区别.可见,MDGPV和MDPV的抗原性差异主要体现在VP1蛋白上.


冷浸田水旱轮作对作物生产及土壤特性的影响
《应用生态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连续2年4茬的田间试验,研究了冷浸田由单季稻改制为水旱轮作对作物生产及土壤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油菜-水稻(R-R)、春玉米-水稻(C-R)、紫云英-水稻(M-R)、蚕豆-水稻(B-R)4种轮作模式两年的水稻平均产量较水稻-冬闲模式(CK)提高5.3%~26.7%,其中C-R和R-R模式与CK差异显著.除M-R模式外,各轮作模式的年均经济效益较CK增加79.0%~392.4%,总产投比增加0.06~0.72个单位,均以C-R模式最高.水旱轮作模式均提高了水稻分蘖盛期叶片的叶绿素、类胡萝卜素含量和净光合速率.轮作下水稻收获期的土壤锈纹锈斑丰度明显,尤其是R-R、C-R、B-R模式;各轮作模式下的耕层土壤水稳性大团聚体(>2 mm)数量均较CK有不同程度降低,而中团聚体(0.25~2 mm)数量(除M-R模式外)和微团聚体(<0.25 mm)数量则相反;各轮作模式的土壤活性还原性物质含量逐渐下降,而速效养分含量呈上升趋势.与CK相比,C-R和B-R模式的土壤细菌数分别提高285.7%~403.0%,B-R的真菌数提高221.7%,R-R、C-R、B-R的纤维素菌提高64.6%~92.2%,B-R的固氮菌提高162.2%,差异均显著.冷浸田由冬闲-单季稻改制为C-R、R-R、B-R轮作模式,对提高作物总产量和经济效益有较好的效果,土壤理化生化性状得到改善,表现出脱潜特征.
关键词: 冷浸田 水旱轮作 光合特性 土壤团聚体 土体构型 经济效益


利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技术创制抗稻瘟病水稻新恢复系
《分子植物育种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选育出抗病的优良杂交水稻恢复系,本研究以含有抗稻瘟病基因Pi9的水稻材料75-1-127为供体,以杂交水稻强恢复系蜀恢527、明恢86、闽恢3301和X5为受体亲本,运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技术与回交、复合杂交的选育方法,同时连续4年在稻瘟病重发区田间自然诱发鉴定,最终获得了6份含有抗稻瘟病基因Pi9的新株系,其中2份表现抗稻瘟病,4份表现中抗稻瘟病,而不含有Pi9基因的株系材料均表现中感病及以上。结果表明,在相同遗传背景下含有Pi9基因的株系的抗性水平明显优于不含有Pi9基因的株系。本研究利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技术有效地培育了抗稻瘟病的水稻恢复系。


绍兴鸭生长激素基因多态性与生长性能关联性分析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绍兴鸭为材料,选择与生长发育密切相关的候选生长激素(growth hormone,GH)基因,通过直接测序方法扫描其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位点,并分析其与生长性能的关联性.结果表明:在GH基因的2 514A>G和2 691C>T处检测到2个SNP位点,且2个基因座均处于Hardy-Weinberg平衡状态。最小二乘法分析表明,GH基因(2 691C>T)TT基因型个体的6周龄体质量、8周龄体质量、12周龄龙骨长、53周龄胸宽显著高于CT基因型个体(P<0.05);TT基因型53周龄胸肌质量、腹脂质量、腹脂率显著高于CT和CC基因型个体(P<0.05)。研究为在本品种选育中监测绍兴鸭公鸭的生长发育和充分利用淘汰种公鸭肉用价值提供了一定的参考材料,同时从分子水平上丰富了绍兴鸭遗传信息。


尖孢镰刀菌致病性菌株遗传多样性的ISSR分析
《热带作物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致病性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是一种世界性分布的作物土传病原真菌,为明确其不同寄主及专化型菌株遗传差异性和亲缘关系,利用ISSR分子标记技术对来源于不同寄主(专化型)及地理分布的43个菌株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供试的15条引物通过ISSR-PCR扩增,共扩增出147条条带,其中多态性条带为144条,平均多态性条带达98.0%。43个菌株的聚类结果表明,各菌株间的遗传相似系数为0.67~0.97,且遗传多样性与其寄主和地理来源没有明显的相关性。进一步将供试菌株中葫芦科与茄科作物尖孢镰刀菌分别进行聚类分析,当遗传相似系数为0.84时,16个葫芦科的菌株可分为6个ISSR类群;当遗传相似系数为0.77时,16个茄科的菌株亦可分为6个ISSR类群;且均表现为相同寄主或专化型菌株因地理来源不同,被归属于不同的ISSR类群,说明寄主或专化型相同的菌株与地理来源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白绒乌鸡MITF基因的cDNA克隆、表达及其对黑色素沉积的影响
《中国农业科学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克隆白绒乌鸡小眼畸形相关转录因子(microphthalmia-associaated transcription factor,MITF)基因序列,研究MITF基因在白绒乌鸡各组织中的表达,探索其对白绒乌鸡体内黑色素沉积的影响,为深入研究乌鸡体内黑色素沉积的内在调控机制奠定理论基础。【方法】以150日龄健康的白绒乌鸡为研究对象,采用简并引物和巢式PCR方法从白绒乌鸡皮肤组织中克隆MITF基因c DNA序列,通过DNAStar、Clustal X、Bio Edit和MEGA4.0等软件对获得的序列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和紫外分光光度法分别研究白绒乌鸡各组织MITF基因的表达特性和黑色素的沉积规律,并应用线性回归方法分析白绒乌鸡各组织MITF基因表达量与黑色素沉积之间的相关性。【结果】经测序和拼接,最终获得了长度为1 431 bp的白绒乌鸡MITF基因的c DNA序列(登录号:KC879241),该序列包含1个完整的CDS区(25—1 431 bp),编码468个氨基酸,预测蛋白分子量为52.42 k D,等电点为6.47;结构域分析发现该基因编码的氨基酸具有1个保守的基础-螺旋-环-螺旋-亮氨酸拉链(b HLH-zip)结构。同源比对结果表明,该基因CDS区氨基酸序列与原鸡的同源性高达100%;与其他鸟类同源性达98%以上,与哺乳动物同源性为90%左右;氨基酸系统进化树显示,白绒乌鸡MITF与原鸡的亲缘关系最近,与猪和人的亲缘关系最远。荧光定量PCR结果表明MITF基因表达量在白绒乌鸡各组织间差异达极显著水平(P<0.01),其中以皮肤表达量最高,大约为肾的2.9倍、肌胃的4.4倍、肝的11.4倍、肌肉的86.2倍;紫外分光光度计检测结果显示各组织黑色素的沉积规律与各组织MITF基因的表达规律大体相似,总体趋势表现为皮肤>肾>肌胃>肝>肌肉。相关分析表明,白绒乌鸡组织中MITF基因的表达量与黑色素含量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P<0.05)。【结论】MITF基因在动物进化中高度保守,该基因表达具有组织特异性,对白绒乌鸡体内黑色素沉积起正向调控作用,其高表达可能有助于乌鸡体内黑色素的形成。
关键词: 白绒乌鸡 黑色素 小眼畸形相关转录因子 克隆 基因表达


7种水稻育种亲本对福建省稻瘟病菌的抗病性分析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评价12S、M76A、闽香A、明兴A、延源A、福丰5A和福香1A7种水稻育种亲本对福建省稻瘟病的抗病性,为水稻抗病育种及抗病品种合理布局提供参考。【方法】采用田间自然诱发的方法,测定7种供试水稻育种亲本对水稻叶瘟和穗颈瘟的抗病性;并采用室内人工接种法,测定7种供试水稻育种亲本对水稻苗瘟的抗病性及对福建省稻瘟病菌4个主要致病型的抗性频率。【结果】M76A、明兴A、延源A、福丰5A及福香1A对苗瘟的抗性频率均大于75%,其中M76A、福丰5A、福香1A对叶瘟、穗颈瘟也均表现出较高的抗病性,而明兴A、延源A较感叶瘟和穗颈瘟,12S、闽香A较感苗瘟、叶瘟和穗颈瘟;明兴A、延源A、福丰5A对福建省稻瘟病菌4个主要致病型I34.1、I24.1、I36.1和I35.1菌株的抗性频率均较高,而M76A、福香1A分别对I24.1和I36.1菌株的抗性频率较低,12S对I34.1和I36.1 2个致病型菌株的抗性频率均较低,闽香A对I34.1、I36.1和I35.1 3个致病型菌株的抗性频率均较低。【结论】M76A、福丰5A和福香1A对福建省稻瘟病的抗病性较强,可作为抗瘟育种的候选亲本;明兴A、延源A、12S和闽香A则应与抗病性较强的恢复系杂交育种。


基于组内-组间主成分分析的土地利用与团聚体有机碳关系的研究
《自然资源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CSSCI
摘要:通过对喀斯特山区典型土地利用方式下(灌丛、水田、菜园、玉米地和退耕地)土壤有机碳、团聚体有机碳在不同土壤层次下(0~10、10~20、20~30 cm)含量的系统研究,结合组内-组间主成分分析方法,探讨了喀斯特山区土地利用与团聚体有机碳分布的关系。结果表明: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团聚体组成均以大粒径团聚体为主,并且>2 mm粒径团聚体对土壤总有机碳的贡献率可高达70%以上。随土壤层次的增加,土壤有机碳和团聚体有机碳含量降低明显,变幅范围分别为15.1~38.0和15.4~40.3 g·kg-1,表现以水田含量最高,菜园和灌丛相对居中,而以退耕3 a草丛最低。组内-组间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有机碳和团聚体有机碳的累积效应按水田、菜园、灌丛、退耕15 a草丛、玉米地和退耕3 a草丛依次下降,表明水田可作为喀斯特山区土壤有机碳固定的优势农业类型。与玉米地相比,退耕3 a草丛有机碳储量降低了15.8%,而退耕15 a草丛土壤有机碳储量有所提高,但恢复速率相对缓慢,以每年0.35 Mg·hm-2的速度增加。
关键词: 土地利用 团聚体有机碳 组内-组间主成分分析 退耕 喀斯特山区


双孢蘑菇子实体发育不同阶段蛋白质组分析
《菌物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讨双孢蘑菇子实体发育不同阶段的蛋白质表达变化,对双孢蘑菇As2796菌株子实体原基期、幼菇期、采收期、开伞期的蛋白质组进行了二维液相色谱串联质谱(i TRAQ-MS/MS)分析,共获得不同肽段5 869个,鉴定到1 059个蛋白质,其中1 007个具有相对定量信息。与双孢蘑菇原基期相比,幼菇期、采收期和开伞期分别有差异蛋白质242、200、240个,分别占鉴定蛋白质总数的24.0%,19.9%和23.8%。对这些蛋白质及不同阶段之间的差异蛋白质进行了系列生物信息学分析,对8个上、下调表达具有连续性的差异蛋白质相关基因进行了荧光定量PCR验证,其中3个蛋白质(错配碱基识别蛋白、细胞色素C1及某推定的未知蛋白质)基因的转录与蛋白质的表达具有较为一致的趋势。这些结果为后续双孢蘑菇子实体发育相关基因的功能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基于脂肪酸生物标记与16S rRNA的芽胞杆菌系统发育分析比较
《生物技术通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旨在探究脂肪酸作为一种有效的芽胞杆菌分类标记,以25种芽胞杆菌模式菌株为研究对象,对芽胞杆菌进行脂肪酸组分和16S rRNA基因系统进化分析比较。结果表明,脂肪酸系统发育分析能充分体现芽胞杆菌种类间的亲缘关系,并且按生物学特性进行聚类分群,而16S rRNA系统发育仅完美体现出种间的亲缘关系。利用脂肪酸分析可将25种芽胞杆菌完全准确分开,且将生物学特性相同的芽胞杆菌种类聚为一类,如碱性条件下生长良好的4种芽胞杆菌(B.agaradhaerens、B.alacalphilus、B.alkalitelluris和B.fastidiosus)聚为一类,芽胞杆菌为圆形的芽胞杆菌(B.fusiformis、B.odysseyi和B.sphaericus)聚为一类。结果表明,脂肪酸分析不仅根据亲缘关系进行聚类,还可以根据生物学特性对芽胞杆菌进行分类。
关键词: 芽胞杆菌 脂肪酸生物标记 16S rRNA 系统发育分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