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不同大口黑鲈群体耐热性分析及高温对鳃组织和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水产学报 》 202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探究不同大口黑鲈群体在急性高温胁迫下的耐热性差异及高温胁迫对鳃组织和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方法】实验以平均体重为(15.61±1.25) g的3个大口黑鲈群体[“优鲈3号”(YL)、台湾群体(TW)和北方亚种引进群体(BF)]为研究对象,设置5个温度组(35、36、37、38和39°C组),每个温度设3个重复,每个重复10尾实验鱼,水温从27°C以2°C/h的速率升到相应温度后,维持12 h,记录各群体的死亡率,计算各群体半数致死温度。【结果】3个大口黑鲈群体均在36°C时开始出现死亡,“优鲈3号”的半数致死温度为37.47°C,显著高于台湾群体(37.15°C)和北方亚种引进群体(37.01°C)。通过对大口黑鲈高温胁迫,比较分析不同温度(27、35、37和39°C)下鳃组织损伤情况,随温度升高,鳃小片上皮与基底膜分离的情况加重,鳃小片逐渐变短变粗,39°C组鳃组织损伤最为严重。比较分析不同温度(27、35、37和39°C)和37.5°C下不同胁迫时间(0、3、6和12 h)大口黑鲈抗氧化酶活性的变化,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随着温度升高均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且均在37°C时活性最高。SOD和CAT活性随着胁迫时间延长均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且均在3 h时活性最高。【结论】大口黑鲈“优鲈3号”的耐热性显著优于台湾群体和北方亚种引进群体,高温胁迫会对大口黑鲈造成应激损伤,当水温高于37°C时,大口黑鲈鳃组织受损严重,抗氧化酶活性下降。本研究可为筛选大口黑鲈抗逆性能优良的种质和健康养殖提供基础数据和理论参考。
关键词: 大口黑鲈 急性高温胁迫 半数致死温度 组织损伤 抗氧化酶


温度对铜鱼幼鱼呼吸代谢及窒息点的影响
《淡水渔业 》 202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讨温度对铜鱼(Coreius heterodon)幼鱼呼吸代谢及窒息点的影响,采用封闭流水式和封闭静水式两种实验方法测定了体质量为(23.37±4.34) g的铜鱼幼鱼在5个不同温度组(14、18、22、26和30℃)下耗氧率、排氨率及窒息点的变化。结果显示:14~26℃温度区间内,铜鱼幼鱼耗氧率和排氨率均随温度升高而增加,在26℃达最高为0.382 0 mg/(g·h)和12.289 6μg/(g·h);在30℃耗氧率与排氨率呈下降趋势。呼吸频率与窒息点随温度升高呈上升趋势,14℃时最低,对应值分别为(99.00±2.00)次/min和(0.63±0.12) mg/L,30℃时达到最高,对应值分别为(123.00±7.64)次/min和(1.25±0.22) mg/L。在不同水温下,铜鱼幼鱼的昼夜耗氧率变化规律明显,均为夜间大于白天。结果表明,温度对铜鱼幼鱼的耗氧率、排氨率及窒息点有显著影响。
关键词: 温度 铜鱼(Coreius heterodon) 耗氧率 排氨率 窒息点


我国典型淡水水域环境中喹诺酮类抗生素污染的研究进展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 202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喹诺酮类抗生素(Quinolones,QNs)以其广谱抗菌特性被广泛应用于医疗、农业及养殖业。随着使用量的持续增加,QNs在多种环境介质中被频繁检出,已成为水域生态环境面临的长期且持续性风险因子。长期的QNs选择压力诱导抗生素抗性基因(Antibiotic resistant genes,ARGs)的产生与积累,同时耐药细菌群体在水环境中不断迁移、扩散和增殖,进一步加剧了水域生态风险,其潜在危害远超QNs残留本身。QNs大量使用并经地表和地下径流最终进入水生生态系统,使水体和沉积物成为QNs及其ARGs的重要储存库,其对生态环境及公共健康构成的威胁日益严峻。本文综述了我国典型淡水水域中QNs的来源、迁移转化及赋存特征,探讨了QNs及其相关ARGs对生态环境的潜在风险,为进一步研究淡水水域中QNs及其ARGs的环境行为与风险评估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 喹诺酮类抗生素 淡水水域 迁移转化 赋存水平 抗生素抗性基因


国内外水产学科技期刊网站出版伦理建设现状与分析
《编辑学报 》 2025 北大核心 CSSCI
摘要:为了解全球范围内水产学期刊网站伦理制度建设情况,比较国内外水产学期刊网站伦理制度建设的异同。以入选《科技期刊世界影响力指数(WJCI)报告(2023)》的57种国外期刊和中国水产期刊网收录的36种国内水产学期刊为研究对象,根据作者、编辑、审稿人、出版单位4类伦理规范相关方,并结合人工智能(AI)相关的伦理问题,调查各期刊官网的伦理制度建设情况。研究发现,国内水产学期刊相比WJCI收录的国外期刊的伦理意识较弱,国内外多数水产学期刊网站都存在内容不全的问题,而AI相关的伦理问题只受到了少部分国际出版集团旗下期刊的重视。多数水产学期刊网站伦理制度建设较为滞后,需借鉴适合我国国情的国外期刊伦理建设经验,完善内容,融入渔业科技伦理,提升更新速度,通过集群化建设进一步提升出版伦理规范的规范性和完整性。


碱度对尼罗罗非鱼肝脏免疫、肠道菌群结构和代谢物的影响
《淡水渔业 》 202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索尼罗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适宜的养殖水体碱度,分析了不同初始碱度(3.90、21.57和48.88 mmol/L)养殖的尼罗罗非鱼的肝脏免疫指标、肠道微生物和肠道代谢物差异。结果显示,21.57 mmol/L碱度组尼罗罗非鱼的肝脏碱性磷酸酶(AKP)活性最高,肝脏免疫球蛋白M(IgM)和补体C3含量最高,肝脏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含量最低。48.88 mmol/L碱度组尼罗罗非鱼肝脏AKP活性、肝脏IgM和补体C3含量最低,肝脏TNF α含量最高。二元回归分析发现,养殖水体初始碱度为16.32~24.51 mmol/L时,尼罗罗非鱼的免疫性能最高。21.57 mmol/L碱度组尼罗罗非鱼肠道微生物丰富度和多样性最高。与对照组相比,21.57 mmol/L碱度组尼罗罗非鱼丙氨酸、酪氨酸和色氨酸生物合成等途径显著上调,48.88 mmol/L碱度组罗非鱼辅因子生物合成、核酸代谢、苯丙氨酸代谢等途径显著下调。本研究表明尼罗罗非鱼最适初始碱度范围为16.32~24.51 mmol/L,高碱度(48.88 mmol/L)对尼罗罗非鱼的肝脏免疫、肠道菌群结构和代谢产生负面影响。
关键词: 尼罗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 碱度 高通量测序 肠道微生物 代谢组


农用抗生素的毒代动力学研究进展
《生态毒理学报 》 202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近年来,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内分泌干扰物、抗生素和微塑料被列为四大新污染物。它们具有生物毒性、环境持久性和生物累积性,在环境中的残留和迁移会对生态环境乃至人体产生长久危害。我国是农业大国,在种植、养殖业生产中滥用农药和兽药的现象层出不穷,导致环境中有农用抗生素污染物残留。因此,研究这类农用抗生素新污染物在机体内的毒代动力学及影响因素可以为药物使用风险评估、残留评估提供基础数据,为毒理学和生态环境领域的研究奠定基础。本文综述了毒代动力学和其应用于农用抗生素的案例及影响毒代(药代)动力学因素的研究进展,以期为农用抗生素的毒代动力学研究提供参考。


急性低氧胁迫对方斑东风螺稚贝呼吸代谢和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南方水产科学 》 202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方斑东风螺(Babylonia areolate)在养殖环境和运输过程中易遭遇低氧胁迫。为评估低氧胁迫对方斑东风螺代谢和免疫功能的影响,将溶解氧(DO)质量浓度分别降至6、4、2、1和0.5 mg·L-1后,测定方斑东风螺稚贝的耗氧率和排氨率,并分析了乳酸脱氢酶(LDH)、丙酮酸激酶(PK)、超氧化物歧化酶(SOD)、酸性磷酸酶(ACP)和碱性磷酸酶(AKP)的活性和基因表达水平。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随着DO水平下降,方斑东风螺的耗氧率显著降低(p<0.05),排氨率先显著升高后显著降低(p<0.05);LDH活性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但在DO质量浓度为1 mg·L-1时显著升高(p<0.05);PK活性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但在DO质量浓度为0.5 mg·L-1时显著升高(p<0.05);SOD活性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ACP和AKP活性先显著降低后升高,分别在DO质量浓度为1和0.5 mg·L-1时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LDH基因表达水平在DO质量浓度降至4 mg·L-1后显著降低(p<0.05),PK基因表达水平在DO质量浓度降至1 mg·L-1后显著升高(p<0.05);SOD基因表达水平在DO质量浓度降至0.5 mg·L-1后显著降低(p<0.05),ACP和AKP的基因表达水平显著下调(p<0.05)。研究表明,方斑东风螺可通过降低代谢率、调控代谢、免疫酶活性和基因的表达来应对低氧胁迫。


中国三省沿海地区养殖菊花江蓠营养成分的比较分析
《生态科学 》 202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评估菊花江蓠(Gracilarialichevoides)养殖种群的食用价值和养殖开发前景,采用国家标准营养成分测定方法,对福建、广东和海南省6个养殖种群的营养成分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1)海南省2个养殖种群的粗蛋白和粗脂肪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养殖种群(P<0.05),且海南省陇南村菊花江蓠的总糖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养殖种群(P<0.05);(2)不同养殖种群菊花江蓠的氨基酸总量(Totalaminoacid,TAA)和必需氨基酸(Essentialaminoacid,EAA)含量差异显著(P<0.05),其中海南省陶沙村养殖种群的含量最高,分别为2.397%和0.814%,福建省西高村养殖种群的含量最低,分别为0.820%和0.343%。(3)不同地点养殖种群的不饱和脂肪酸(Unsaturatedfattyacids,UFA)含量差异显著(P<0.05),其中黄花村养殖种群和西高村养殖种群显著高于其他养殖种群。综合评价,黄花村菊花江蓠养殖种群的营养价值相对更高。


黑水河中华纹胸鮡栖息地适宜性指数算法筛选及评估
《水生生物学报 》 202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研究中华纹胸鮡(Glyptothorax sinensis)栖息地适宜性指数(Habitat suitability index, HSI)模型最优算法,科学评估其适宜栖息地分布,基于2018—2019年黑水河中华纹胸鮡渔获物数据及同步采集的13个环境因子,采用一元非线性函数拟合构建单个环境因子SI曲线,并结合最大值法(Maximum, MAX)、最小值法(Minimum, MIN)、算术平均法(Arithmetic mean model, AMM)、几何平均法(Geometric mean model, GMM)、加权平均法(Weighted moving average, WMA)分别计算中华纹胸鮡HSI值。计算结果表明:在各模型算法中,算术平均法和加权平均法两种方法的预测结果误差最小,最大值法与最小值法的预测结果与中华纹胸鮡实际分布偏差较大,在进行算法选择时要慎重考虑。黑水河中华纹胸鮡栖息地适宜性指数总体呈现上游至下游纵向上升趋势, HSI值大于0.7的点位为下游自然河段S3和S4。水温、海拔等物理环境是驱动中华纹胸鮡栖息地空间分布差异的主要因素。算术平均法及加权平均法为黑水河中华纹胸鮡栖息地适宜性指数模型预测最优算法。研究结果可为黑水河鱼类栖息地评估提供参考资料,促进鱼类栖息地保护。


海洋牧场人工鱼礁生境营造的生态学理论框架探索
《水产学报 》 202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海洋牧场建设作为国家推动“蓝色粮仓”和修复近海渔业资源的关键举措之一,近年来在我国持续蓬勃发展。然而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目标不够明确、生境功能与规模不清晰、生境系统不完善等诸多问题和挑战,尤其是理论基础薄弱。人工鱼礁生境营造作为我国海洋牧场建设的重要基础和前提,对于维持目标物种的生长、繁殖等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目前我国海洋牧场人工鱼礁生境营造主要考虑地质结构等物理适宜性因素,强调工程可操作性,却忽视了目标生物的生态适应性,导致生态功能性不足。在人工鱼礁生境营造过程中,目标种定位、构筑物结构和功能、尺度和规模等方面均存在一定盲目性。为解决这一问题,亟需构建海洋牧场人工鱼礁生境营造的理论框架。本文对国内外海洋牧场的发展历程进行了简要回顾和总结,对我国海洋牧场人工鱼礁生境的物理和生物环境进行了论述。整创了我国海洋牧场人工鱼礁生境营造的基本结构,在此基础上,探讨了我国海洋牧场人工鱼礁生境营造的生态学理论基础,构建了以目标物种为核心的理论框架,强调了生境结构与功能的符合性、尺度与效应的一致性,以期为我国海洋牧场人工鱼礁生境的生态可持续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 海洋牧场 人工鱼礁生境 目标物种驱动 结构与功能 规模与效应 理论框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