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北大核心(精确检索)
18921条记录
三峡库区夏季和秋季鱼类群落结构及环境影响因子研究

南方水产科学 202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三峡库区鱼类资源丰富,是长江水生生物保护的关键区域。然而,随着库区蓄水和人类活动的加剧,鱼类群落已发生显著变化。基于2018年对三峡库区夏季和秋季鱼类群落结构的调查,研究分析了木洞、涪陵、云阳和巫山4个江段的优势种组成、分布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旨在为后续评估禁捕效果提供科学依据。共调查到鱼类94种,隶属于9目21科,其中包括13种外来种和15种长江中上游特有种。不同江段的鱼类群落结构在空间上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但季节差异不显著(p>0.05)。优势种分析结果显示,三峡库区鱼类群落具有小型化特征。丰度/生物量曲线分析表明,木洞、云阳和巫山的W值分别为-0.022、-0.078和-0.225,表明这些江段的群落结构受到不同程度的干扰,而涪陵的W值为0.040,表明该江段结构较为稳定。此外,Kendall's Tau相关性分析和冗余分析(RDA)结果显示,蛇鮈(Saurogobio dabryi)和圆筒吻鮈(Rhinogobio cylindricus)的丰度随离坝距离的增加和水深的减少而升高;光泽黄颡鱼(Pelteobagrus nitidus)、翘嘴鲌(Culter alburnus)和短颌鲚(Coilia brachygnathus)的丰度则随离坝距离的缩小和水深的增加而升高;水体透明度与贝氏?(Hemiculter bleekeri)丰度呈显著负相关;水温和叶绿素a与似鳊(Pseudobrama simoni)丰度呈正相关。

关键词: 三峡库区 鱼类群落结构 优势种 环境因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西藏水生生物资源与环境本底状况调查(2017-2021)

水产学报 202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全面了解西藏水生生物资源和生态环境本底状况。【方法】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黑龙江水产研究所,资源环境研究中心)、华中农业大学、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和西藏农牧科学院水产科学研究所联合对西藏雅鲁藏布江、怒江、澜沧江、巴松错、哲古错、错那、错鄂(三江四湖)的鱼类种类组成、鱼类资源量、渔业生态环境等开展了系统调查。【结果】(1)2017—2021年西藏三江四湖采集到鱼类53种,隶属于2目5科24属,其中土著鱼45种,外来鱼6种,杂交种鱼2种;(2)基于数量和生物量,雅鲁藏布江上游鱼类优势种包括拉萨裸裂尻鱼、双须叶须鱼、异齿裂腹鱼和尖裸鲤,中游鱼类优势种包括异齿裂腹鱼、巨须裂腹鱼、拉萨裸裂尻鱼、拉萨裂腹鱼,加查至桑日江段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尖裸鲤和黑斑原鮡的重量占比均显著下降,下游鱼类优势种包括弧唇裂腹鱼、西藏墨头鱼、黄斑熠鮡、墨脱裂腹鱼、平鳍裸吻鱼,怒江鱼类优势种包括裸腹叶须鱼、热裸裂尻鱼、怒江裂腹鱼,澜沧江鱼类优势种主要为光唇裂腹鱼和澜沧裂腹鱼,巴松错鱼类优势种包括异齿裂腹鱼和巨须裂腹鱼,哲古错鱼类优势种包括异尾高原鳅、高原裸鲤和拉萨裸裂尻鱼,错那和错鄂鱼类优势种均为热裸裂尻鱼和异尾高原鳅;(3)外来物种主要分布在雅鲁藏布江中游;(4)西藏三江四湖水质基本符合渔业水质标准,雅鲁藏布江上游水域总氮和总磷的浓度均低于中游和下游。【结论】2017—2021年西藏三江四湖调查到的土著鱼物种数(45种)占西藏历史上土著鱼类物种数(72种)的62.50%,异齿裂腹鱼和拉萨裸裂尻鱼是雅鲁藏布江上游和中游均有的优势种,雅鲁藏布江中游加查至桑日江段濒危物种尖裸鲤和黑斑原鮡的重量占比均显著下降;外来物种主要分布在雅鲁藏布江中游;三江四湖水质基本符合渔业水质标准。此次调查为西藏渔业资源与保护、特色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科技支撑。

关键词: 鱼类资源 种类组成 优势种 环境 西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粒子相对离散探测海洋中的物质输运结构-以海州湾为例

海洋环境科学 202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探究海洋流体中隐藏的物质输运结构对了解物质输运过程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采用区域海洋模拟系统(regional ocean modelling system,ROMS)和粒子追踪模型模拟时变双螺旋流场和海州湾水动力场的物质输运过程,并通过四粒子相对离散(relative dispersion,RD)方法探测隐藏在流体中的物质输运结构。结果表明,四粒子RD方法能够有效识别出近海流场的物质混合屏障及物质聚集区等结构,这些结构有助于对物质的输运趋势进行宏观的预测。四粒子RD方法在海州湾的应用表明,在灌河河口附近的浅滩区域存在逆时针螺旋状的前向RD结构,这些结构形成的物质输运屏障或输运通道,可以阻碍或加快物质的输运过程。

关键词: 拉格朗日 粒子统计方法 相对离散 物质输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近海大型海藻养殖被严重低估的重要碳汇形式-惰性溶解有机碳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202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大型海藻可直接或间接向海水中贡献惰性的溶解有机碳(Recalcitrant dissolved organic carbon, RDOC),因RDOC具有非常强的抗微生物降解能力和化学属性稳定性,可在海洋中被长期储存,成为大型海藻贡献的溶解态碳汇的一种重要存在形式.然而,目前对大型海藻整个生长周期中RDOC贡献的动态变化却尚不清楚,这也限制了对大型海藻RDOC形式的溶解态碳汇效应的全面评估.本研究在桑沟湾养殖区通过对不同生长阶段海带(Saccharina japonica)进行围隔培养,利用基于藻源DOC长期微生物降解的RDOC含量测定技术解析了海带不同生长阶段RDOC贡献的变化规律,并结合海带生长模型,系统全面评估了养殖海带在整个生长周期中RDOC形式的碳汇效应.结果表明,海带从幼苗期至成熟期,其所释放溶解有机碳(DOC)中RDOC比例持续增加(从24%增加至48%),伴随海带的不断生长,平均一株海带的RDOC的贡献速率也由0.2mg C d-1增加至478mg C d-1,海带养殖水体中RDOC的主导地位日益增强.利用养殖海带的动态生长模型,通过对海带完整生长周期内的RDOC贡献进行定积分,揭示整个生长期内一株海带(湿重增加2.0kg)贡献的RDOC总量约为52.7g C,这与海带增加的生物质碳量(60g C)几乎相当.该研究是对大型海藻贡献的RDOC形式的溶解态碳汇的首次全面科学评估,表明大型海藻在整个养殖期间对RDOC形式的碳汇贡献极大,若忽略RDOC,大型海藻养殖的碳汇贡献将被严重低估.

关键词: 大型海藻养殖 海带 惰性溶解有机碳 海洋碳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密度胁迫对珍珠龙胆石斑鱼生长和生理的影响

渔业科学进展 202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养殖密度是影响工厂化循环水养殖的重要因素之一,为探究密度胁迫对珍珠龙胆石斑鱼(Epinephelus fuscoguttatus♀×Epinephelus lanceolatus♂)幼鱼生长、消化代谢酶活性、抗氧化酶活性和下丘脑-垂体-肾间组织(HPI)轴相关激素水平及基因表达的影响,实验选取1 800尾规格一致、体格健康的珍珠龙胆石斑鱼,随机分为3个密度梯度:低密度100尾[(3.14±0.13) kg/m3, LD]、中密度200尾[(6.31±0.13) kg/m3, MD]和高密度300尾[(9.56±0.24) kg/m3, HD]进行实验。研究表明,HD组特定增长率、肥满度及存活率显著低于其他各组(P<0.05);饵料系数和变异系数随密度的升高显著上升(P<0.05);HD组抗氧化酶和代谢酶活性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而消化酶活性显著低于其他各组(P<0.05);HD组HPI轴相关激素水平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HPI轴相关基因(crhr1、nr3c1及nr3c2)的表达量随密度的升高显著上调(P<0.05),crh-bp表达量则相反(P<0.05)。本研究结果可为深入认识密度胁迫对珍珠龙胆石斑鱼生长、消化代谢、氧化应激及内分泌的影响提供科学依据,为实际生产过程中珍珠龙胆石斑鱼幼鱼养殖密度的设定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 珍珠龙胆石斑鱼 养殖密度 氧化应激 消化代谢 HPI轴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淡水虾功能饲料的研发与产业应用(三)

科学养鱼 2025 北大核心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辽宁地区工厂化培育罗氏沼虾幼体苗种试验

科学养鱼 2025 北大核心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区蜉蝣新记录科-刺蜉科

四川动物 2025 北大核心 CSCD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生物安保保障水产养殖绿色高质量发展:回顾与展望

渔业科学进展 202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文综述了生物安保在水产养殖业中的重要性及其对推动产业绿色高质量发展的作用.生物安保作为一种基于风险分析的战略性综合方法,其核心目标在于防控疫病风险,保障行业健康和可持续发展.文章首先阐述了生物安保的概念和发展历史,讨论了这一概念与生物安全、疫病防控和健康养殖、动物卫生等概念的联系与差别,并提出生物安保、动物卫福和生态干预构成动物卫生三要素,探讨了生物安保体系构建的六大要素和生物安保计划的实施流程.随后,概述了生物安保概念所涉及的关键科学技术问题,介绍了国内外相关科技和政策领域的研究发展现状.接下来,文章讨论了全球和区域性组织在推动水产养殖生物安保战略中的作用,以及不同国家和地区在水产养殖生物安保法规体系构建方面的实践,特别介绍了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FAO)和世界动物卫生组织(WOAH)等国际组织重视运用生物安保理念来推动水产养殖的可持续发展.文章进一步讨论了水产养殖企业生物安保分级及其技术内容,以无特定病原(SPF)虾苗培育为例介绍了国外企业生物安保的发展,描述了水产养殖企业生物安保体系构建方法和在对虾育苗场的实践.最后,文章重点指出了中国在水产养殖生物安保方面的挑战和机遇,展望了生物安保战略的发展方向,包括构建国家生物安保中长期发展战略的路线图、强化生物安保相关的研究与教育普及,优先发展种业生物安保,构建高标准生物安保水平上的种业体系,以保障中国水产养殖业的绿色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 生物安保 水产养殖 疫病防控 绿色发展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逐步回归模型的池塘养殖环境环丙沙星暴露水平预测模型的构建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202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实现对池塘养殖水体中环丙沙星残留量的短期预测,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联用技术,对太湖流域养殖池塘的水体和沉积物样本进行恩诺沙星(ENR)与环丙沙星(CIP)残留量分析。通过详细的数据分析,揭示了池塘水体中恩诺沙星含量、环丙沙星含量以及沉积物中恩诺沙星含量、环丙沙星含量之间的线性相关性数据,并进一步重点考察了关键理化指标(温度、溶氧、pH,以及样品的悬浮物含量、总氮、总磷和高锰酸盐指数)与以下4个过程的相互作用关系:(1)沉积物恩诺沙星含量与环丙沙星含量;(2)水体恩诺沙星含量与环丙沙星含量;(3)水体恩诺沙星含量与沉积物恩诺沙星含量;(4)沉积物环丙沙星含量与水体环丙沙星含量。通过细致的变量筛选与计算,最终构建了沉积物中环丙沙星含量的预测模型:CCIP(sed) =0.647+0.191CENR(sed)-1.358CTP,该模型的决定系数(R)为0.805,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同时,还建立了沉积物中环丙沙星含量预测水体中环丙沙星含量的预测模型:CCIP(wat)=-0.413-0.017CCIP(sed)-0.063A+0.174B,其R达到了0.646,显示出良好的预测准确性。模型的构建为水产池塘养殖水体中环丙沙星残留量的有效监控提供了技术支撑,可通过沉积物中环丙沙星的含量预估水体中环丙沙星的含量。

关键词: 环丙沙星 恩诺沙星 回归模型 预测模型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