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北大核心(精确检索)
18921条记录
深海散射层在南印度洋长鳍金枪鱼栖息地研究中的应用

中国水产科学 202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究印度洋长鳍金枪鱼(Thunnusalalunga)栖息地与该海域深海散射层分布之间的关系,基于2011—2020年间印度洋长鳍金枪鱼的产量数据、声学调查数据,并选取海表温度、叶绿素a浓度等2个环境因子,采用GAM模型与栖息地适宜性指数,对比分析了深海散射层与不同环境因子组合对印度洋长鳍金枪鱼栖息地适宜性的影响。GAM结果表明,深海散射层、海表温度、叶绿素浓度3个因子组合的偏差解释率最高,为42.60%。不同因子组合的HSI模型的预测结果均表明,长鳍金枪鱼栖息地的高适宜区域(HSI>0.6)基本分布在20°S~35°S之间。深海散射层、海表温度2个因子组合的高HSI等级(HSI>0.6)与2021年印度洋长鳍金枪鱼产量的相关性最高(r=0.542,P<0.001),深海散射层、海表温度、叶绿素浓度3个因子组合的相关系数r=0.400 (P<0.001),深海散射层、叶绿素浓度2个因子组合的相关系数r=0.015(P<0.001),海表温度、叶绿素浓度2个因子组合的相关系数r=-0.009(P<0.001)。研究认为,深海散射层能够提高环境因子对长鳍金枪鱼产量影响的解释率,并与高渔获量海区有着较高的相关性,可为印度洋长鳍金枪鱼资源分布研究提供新的参考。

关键词: 长鳍金枪鱼 深海散射层 栖息地指数 南印度洋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分布于雅砻江中游厚唇裸重唇鱼的饵料生物组成与摄食特性

水产学报 202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研究雅砻江中游现有厚唇裸重唇鱼的饵料生物组成与摄食特性。【方法】通过分析于2020年10月至12月、2021年3月和2022年5月在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内新龙县至雅江县江段采集的207尾厚唇裸重唇鱼样本的摄食强度,并分别选取30与53尾样本测量肠道长度、分析肠道内容物。【结果】雅砻江中游厚唇裸重唇鱼的总体摄食强度较低,且在繁殖期的摄食强度最低。厚唇裸重唇鱼所摄食饵料生物的总种类数为38种,主要饵料生物为大型无脊椎动物中的纹石蛾幼虫,并兼食等片、舟形藻、桥弯藻、异极藻等着生藻类。厚唇裸重唇鱼肠道系数(IC)平均值为1.61±0.06,处于已有研究裂腹鱼类的中下游水平;其饵料生物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和Pielou均匀度指数(J)分别为2.10和0.58,处于已有研究裂腹鱼类的上游水平。此外,Amundsen图示法和Schoener重叠指数结果均表明,雅砻江中游厚唇裸重唇鱼不同体长组及不同性别之间的饵料生物重叠程度较高,而不同季节采集样本之间的饵料生物重叠程度较低。【结论】雅砻江中游厚唇裸重唇鱼属广食性鱼类,也属偏食底栖无脊椎动物的杂食性鱼类,且相较于体型与性别而言,季节更替对其饵料生物组成的影响更为明显。研究结果丰富了厚唇裸重唇鱼的基础生物学资料,同时为其野生资源保护、人工驯养、饲料研发等提供了基础数据。

关键词: 裂腹鱼亚科 厚唇裸重唇鱼 饵料生物组成 摄食特性 雅砻江中游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圆斑星鲽雌性特异DNA分子标记开发及遗传性别鉴定方法的建立

水产学报 202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开发能准确鉴定圆斑星鲽遗传性别的DNA分子标记。【方法】本研究首先通过全基因组重测序对圆斑星鲽雌性特异DNA序列进行了筛选,然后利用PCR扩增的方法对圆斑星鲽雌性特异DNA分子标记进行鉴定,并建立了一种圆斑星鲽遗传性别快速鉴定的方法。【结果】通过对17尾雄性和17尾雌性圆斑星鲽进行全基因组重测序,筛选出359条W染色体和Z染色体同源且W染色体特异性插入的差异DNA片段。根据差异DNA片段两翼保守序列设计雌雄共享引物对,采用PCR扩增和琼脂糖凝胶电泳方法鉴定出一个插入片段为69 bp的雌性特异DNA分子标记,使用该标记可在雌鱼中扩增出2条DNA条带,在雄鱼中扩增出1条DNA条带。进一步利用该DNA分子标记和PCR扩增方法对另一个养殖群体的117尾圆斑星鲽进行了遗传性别鉴定,鉴定结果与性腺组织切片结果一致。【结论】圆斑星鲽雌性特异DNA分子标记的开发及遗传性别鉴定方法的建立,不仅为圆斑星鲽性别决定机制研究提供了重要的遗传学证据,而且有助于加快圆斑星鲽性别控制育种和全雌苗种培育技术的发展和建立。

关键词: 圆斑星鲽 雌性特异DNA分子标记 遗传性别鉴定 基因组重测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多波束宽带渔用声呐旋转扇区扫描发射性能分析

渔业现代化 2025 北大核心

摘要:渔用声呐利用声波来探测水下鱼群分布和活动,通常采用全向发射或指向性扫描发射的方式实现对鱼群位置的初步探测。针对传统全向发射方式信号指向性较差,指向性扫描发射方式波束覆盖不均匀的问题,根据渔用声呐在实际捕捞场景中的需求,提出了一种基于旋转扇区扫描的改进方法。通过水声学算法仿真分析方法,分别仿真分析了扇区数量、边界角度等影响扫描发射性能的因素并进行了水池测试。仿真结果表明,采用4扇区旋转扇区的指向性扫描发射方式,在实现水平360°全向扫描的同时,提高了信号的指向性和探测区域的均匀性:主瓣强度相较全向发射提高8 dB,单个扇区中的发射波束最大强度差小于1.5 dB,波束宽度差在2°以内。综合现有测试条件,通过实验室水池测试了相邻两扇区发射扫描指向性。测试结果表明,所提出的设计方案在两扇区前方64°范围,指向性比全向发射平均高约8 dB,在提高探测效率和精度方面可行且有效,有助于在更广泛的范围内获得准确的鱼群信息。

关键词: 渔用声呐 旋转扇区 波束成形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印太交汇区八种鱼类群体遗传结构和连通性分析

热带海洋学报 202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印太交汇区是海洋生物多样性起源的中心,具有极高的生物多样性。随着全球气候的持续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的日益加剧,生态系统逐渐呈现破碎化,此背景下,海洋鱼类在连通破碎化的生态系统和维持生物多样性中发挥重要的生态功能。探究印太交汇区代表鱼类的遗传结构和连通性将有助于明确不同种群间的遗传多样性格局和扩散路径,从而为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科学支撑。本研究在印太交汇区5个代表区域(中沙群岛、南沙群岛、西沙群岛、海南岛和菲律宾)收集了八种珊瑚礁栖鱼类(日本刺尾鱼Acanthurus japonicus、波纹钩鳞鲀Balistapus undulatus、尾纹九棘鲈Cephalopholis urodeta、栉齿刺尾鲷Ctenochaetus striatus、金带齿颌鲷Gnathodentex aureolineatus、四带笛鲷Lutjanus kasmira,、黑边角鳞鲀Melichthys vidua和多带副绯鲤Parupeneusmultifasciatus)共309个样本,最终获得515条线粒体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基Ⅰ(cytochrome C oxidase subunit I, COI)基因和16S rDNA序列;为使研究覆盖范围更加广泛,同时在GenBank下载了以上八种鱼类在中国台湾岛、南沙群岛、菲律宾、印度尼西亚海域的线粒体COI基因序列,共86条。基于此,研究分析了以上7个代表区域不同群体间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分化,结果显示八种鱼类在研究区域整体具有较高水平的遗传多样性和较低的遗传分化,其中多带副绯鲤和波纹钩鳞鲀最为明显;印度尼西亚、中国台湾岛和南海诸岛群体同样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研究进一步利用物种分布模型和最小成本路径模型探究了不同种群间的连通性,在此基础上,我们共收集了八种鱼类133047条分布信息,使用最大熵算法(maximum entropy model, MaxEnt)预测当前气候下物种适宜分布的区域,并利用ArcGis 10.2软件SDMtoolbox v2.5工具计算不同种群间的连通性。种群连通性揭示了菲律宾东岸—苏拉威西岛是以上八种鱼类在印太交汇区的重要扩散路径,南海诸岛(南沙、中沙和西沙群岛)连接了中国台湾岛、菲律宾和印度尼西亚的不同群体,起到了物种扩散的连通枢纽作用。综上所述,菲律宾、印度尼西亚、中国台湾岛和南海诸岛应成为维持遗传多样性和保护连通性的优先保护区。本研究强调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中应综合考虑种群连通性和遗传多样性的重要性,通过结合宏观和微观层面的研究结果,以期实现更为有效的生物多样性保护。

关键词: 印太交汇区 遗传多样性 扩散 种群连通性 生物多样性保护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多糖类饲料添加剂在鱼类饲料中应用的研究进展

饲料工业 2025 北大核心

摘要:多糖类饲料添加剂发挥着促进鱼类生长、提高鱼类抗氧化能力以及调节鱼类免疫、抗病、抗应激等重要生理作用,应用前景广阔。文章简要综述了多糖类饲料添加剂在鱼类饲料中的应用,以期为鱼类饲料添加剂的研发及鱼类养殖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 饲料添加剂 鱼类 多糖 生理作用 鱼类养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长江流域9个鲢养殖群体的形态差异分析

淡水渔业 202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明长江流域不同主养地区鲢(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养殖群体的形态特征差异,本研究采用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对采集的9个鲢群体样本进行分析。结果表明,9个群体的不同形态特征间均产生了显著差异,但变异系数检验显示这种差异尚未达到亚种分化水平。聚类分析显示,湖北武汉和江西瑞昌群体间的欧氏距离最小,重庆长寿群体与其他群体间的形态差异最大。主成分分析显示,9个鲢群体的前5维主成分累计贡献率为84.92%,其中第1和第2主成分主要是头部和体高性状,对9个群体形态差异的贡献度最大。逐步判别分析显示,9个群体的综合判别准确率为69.8%,其中浙江嘉兴和重庆永川群体的判别准确率达100.0%,而不同群体间的判别准确率差异较大,这可能与不同群体的遗传背景和养殖环境有关。这些结果表明,长江流域不同地区的鲢养殖群体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形态分化。

关键词: 鲢(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 形态差异 多元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免漂洗罗非鱼鱼糜凝胶品质改良及机理分析

南方水产科学 202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免漂洗鱼糜因含有较多的蛋白质和脂肪,风味较好,但凝胶特性不足。以罗非鱼免漂洗鱼糜为原料,探究淀粉、亲水胶体、膳食纤维等物质对其鱼糜凝胶质构特性、流变学特性、色泽、持水性及蒸煮损失率的影响,并从鱼糜水分分布、分子间作用力及蛋白质结构等角度多维分析免漂洗鱼糜凝胶品质增强的机理。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淀粉、亲水胶体、膳食纤维等物质均能改善免漂洗鱼糜的质构特性和凝胶强度,提高其持水性且降低蒸煮损失率;在淀粉、亲水胶体及膳食纤维等作用下,免漂洗鱼糜中自由水转换为不易流动水和结合水,且蛋白质分子间的疏水相互作用增强,α-螺旋转变为有序β-折叠;形成十分致密、稳定的免漂洗鱼糜凝胶网络结构,明显改善了免漂洗鱼糜的凝胶品质。优化复配添加物(1.5%羟丙基二淀粉磷酸酯、0.3%聚丙烯酸钠、12%玉米淀粉和1.5%海藻膳食纤维)对免漂洗鱼糜凝胶的改善效果最显著。

关键词: 免漂洗鱼糜 凝胶特性 质构特性 持水性 蛋白构象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船舶摇摆的海上瞬时称重误差分析及算法补偿

渔业现代化 2025 北大核心

摘要:为解决称重传感器在船载状态下稳定性和称重精度差的问题,研究了船舶摇摆对四臂桥电阻式称重传感器输出的影响。获取单体鱼在横倾角度(0°~22.5°)和纵倾角度(0°~10°)的质量数据,对称重传感器输出质量和倾斜角度进行多元回归分析。构建多层级BP神经网络架构,架构为4层前向反馈[3-8-1-1]BP神经网络,使用BP神经网络进行预测并用训练模型来调整参数,使其能准确预测鱼的质量,并进行算法补偿方法研究。结果显示:不同原料质量下,最优线性方程中所估测的多元回归系数均达到显著水平(P<0.01),表明所建立的线性回归方程具有较高的可靠性和良好的线性度,回归分析和有限元分析的结果一致。利用所建立的BP神经网络模型构建船载瞬时称重数据补偿方法,通过船舶横纵倾斜角度来预测实际质量值,BP模型对横倾、纵倾单一作用下,以及复合作用下称重数据的变化均表现出较好的有效性、高精度和较好的泛化能力,BP模型补偿后误差率降低至0.092%,非常接近水平状态下的质量值,误差率低。该研究成果可为船载条件下水产品称重提供参考。

关键词: 船载称重 称重传感器 BP神经网络 水产品加工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陆海转运应激对两种不同养殖模式下斑石鲷生理功能的影响

水产学报 202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为探究两种养殖模式下斑石鲷在陆海转运应激过程中的生理反应特征及响应机制。【方法】通过分析血浆皮质醇(Cor)和葡萄糖(Glu)浓度、白细胞(WBC)和红细胞(RBC)数目、血红蛋白含量(Hb)和红细胞压积(Hct)、肝脏和肌肉糖原含量、肝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谷丙转氨酶(ALT)和谷草转氨酶(AST)活性、丙二醛(MDA)含量和肝细胞凋亡率,比较了陆基工厂化循环水(RAS)和深水网箱(OSCS)养殖模式下斑石鲷对陆海转运应激的生理反应差异及响应机制。【结果】陆海接力运输前,OSCS养殖斑石鲷的RBC数目、Hb含量和Hct显著高于RAS养殖斑石鲷,其他指标间则无显著差异。陆海接力运输过程中,两种养殖模式下斑石鲷Hb含量、血浆Cor和Glu浓度、血浆和肝脏ALT、AST活性、肝脏CAT和GSH-Px活性、MDA含量及肝细胞凋亡率均显著上升,肌糖原含量和肝脏SOD活性无显著变化。此外,OSCS养殖斑石鲷RBC数目、Hb含量、肝脏MDA和肝糖原含量、Glu浓度、血浆和肝脏中ALT和AST、CAT和GSH-Px活性及肝细胞凋亡率的变化比例均显著低于RAS养殖斑石鲷。上述显著变化指标占全部指标的70.59%,且在差异性变化生理指标中,OSCS养殖斑石鲷运输结束后48 h,恢复正常状态,而RAS养殖斑石鲷则需要72 h。【结论】在陆海接力运输过程中,OSCS养殖斑石鲷具有更强的抗应激能力和更佳的生理状态。相关数据可为斑石鲷陆海接力高效转运和养殖模式的优化提供理论依据和数据支撑。

关键词: 斑石鲷 工厂化循环水 深水网箱 运输应激 血液生理生化 肝脏功能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