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MRFs家族基因多态性与尼罗罗非鱼成鱼生长性状的关联性分析
《农业生物技术学报 》 202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肌肉重是反应鱼类生长性能的主要性状,肌源性调节因子(myogenic regulatory factors, MRFs)家族基因对肌肉的生成和发育具有重要作用。为探究MRFs家族基因多态性与尼罗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成鱼阶段生长性状的相关性,对MRFs家族基因生肌调节因子5 (myogenic factor 5, myf5)、myf6、生肌决定因子1 (myogenic determination gene 1, myod1)、myod2、肌细胞生成素(myogenin, myog)编码区进行PCR扩增和多重序列对比,从这5个基因中共筛查到26个SNPs位点,其中myf5包含7个位点,myf6包含8个位点,myod1包含6个位点,myod2包含2个位点,myog包含3个位点。位点与生长性状之间的关联性分析结果显示,myf5的N7 (C2543T)位点与体重显著相关(P<0.05),myf6的N9 (A11440G)位点与体重、全长、体长和头长显著相关(P<0.05),其他基因上未发现与生长性状显著相关的位点。通过双倍型与生长性状的关联性分析,在myf5基因上发现了3个与体厚显著相关的双倍型(P<0.05),在myf6基因上发现了4个与生长性状显著相关的双倍型(P<0.05),在其他基因上没有发现与生长性状显著相关的双倍型。以上结果提高了分子标记的应用潜力,获得了2个可作为尼罗罗非鱼成鱼阶段辅助育种的候选标记,为尼罗罗非鱼育种和品质提升工作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 尼罗罗非鱼 多生长阶段 肌源性调节因子(MRFs)家族基因 生长性状 分子标记


外源性雄激素17ɑ-甲基睾酮诱导性逆转过程中施氏鲟肝脏转录组的分析研究
《淡水渔业 》 202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建立施氏鲟(Acipenser schrencki)单性育种技术,本研究采用组织病理学、生化指标及高通量测序技术探究不同浓度的外源性17ɑ-甲基睾酮(MT)对施氏鲟性腺组织形态、类固醇激素、转录组表达模式及性别决定基因表达水平的影响。选取初始体质量为(5.12±0.12) g的3月龄施氏鲟,使用MT对其进行性逆转诱导。所有试验鱼随机分为四组:对照组(M0),10 mg/mL MT处理组(M1),30 mg/mL MT处理组(M2),50 mg/mL MT处理组(M3)。每组120尾个体,试验周期为3个月。结果表明,MT投喂60 d时,卵原细胞逐渐空泡化,各处理组出现精卵并存现象,投喂90 d时,观察到性腺结构中有精原细胞存在。此外,不同剂量MT投喂后雌二醇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而睾酮含量则无明显差异。转录组结果显示,养分库活性、激素活性、雄激素生物合成和皮质醇生成相关的GO条目被显著富集。基于KEGG富集分析发现,皮质醇合成与分泌、卵巢类固醇生成和神经活性配体-受体相互作用等通路显著富集。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FOXL2与cyp19ala表达量显著下调,Dmrt1表达量显著上调。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浓度MT处理下施氏鲟性腺组织结构、类固醇激素、基因表达及性别决定相关基因的表达水平均受到显著影响。
关键词: 17α-甲基睾酮 性腺组织学 类固醇激素 转录组测序


高分辨质谱结合分子网络技术在鱼体恩诺沙星及其转化产物分析中的应用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 202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识别养殖行业中常用抗生素恩诺沙星在复杂生物介质环境中的转化产物,本研究通过结合恩诺沙星的质谱裂解规律以及高分辨率的一级和二级质谱数据,构建分子网络并对其中具有相似结构的分子簇及主要化合物的结构进行确证,从而识别并鉴定了罗非鱼不同组织部位的恩诺沙星转化产物,并进一步探讨了恩诺沙星生物转化的活性位点。结果表明:采用分子网络技术,在罗非鱼不同组织中成功识别出10种可能的恩诺沙星转化产物,其中所有组织中均发现环丙沙星的存在。恩诺沙星的喹诺酮环和哌嗪环是潜在的转化位点,因此罗非鱼的生物转化过程主要是发生在喹诺酮环(4种)与哌嗪环(6种)上的反应。研究表明,高分辨率质谱结合分子网络技术为恩诺沙星转化产物的识别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方法,能够为抗生素类新污染物在多介质环境中的识别与溯源提供重要支持。


循环水养殖波动反馈型投饲装备设计与应用
《农业工程学报 》 2025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随着土地和水资源的日益匮乏及环境压力的增加,高效环保的循环水养殖模式逐渐成为趋势。针对循环水养殖中掠食性鱼类在摄食时的水面抢食特征,该研究提出一种循环水养殖波动反馈型投饲装备。该装备以鱼群摄食时水波反馈数据为关键输入参数,投饲机转速为输出参数,实现投饲速度随鱼摄食强度自适应变化。为验证投饲装备的实用性和有效性,以精养珍珠龙胆石斑鱼(Epinephelus fuscoguttatus♀×Epinephelus tukula♂)为对象开展循环水养殖对比试验。结果表明:循环水养殖波动反馈型投饲装备在决策性能方面优于传统投饲模式,纳什效率系数由0.888提升至0.940,控制性能可靠。此外,波动反馈型投饲装备在不影响鱼类生长发育的情况下,饵料系数比传统投饲模式降低11.11%,生长过程中的鱼体分化与差异性变小,养殖效益方面波动反馈投饲模式相比传统投饲模式高了约24.6%。所研制的投饲系统具有较好的综合应用性能,可为其他养殖模式、智能投饲装备研发提供参考和技术支持。
关键词: 循环水养殖 波动反馈 投饲装备 自适应投饲 饵料系数


水生生物资源增殖放流的发展历程与问题思考
《水生生物学报 》 202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水生生物资源不仅维护了地球生态平衡,更是人类重要的水产品食物来源,为人类粮食和营养安全作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然而,全球水生生物资源和水域生态环境面临诸多挑战,诸如,资源过度利用、栖息生境丧失、水域污染、气候变化等多重因素,使水生生物资源不同程度地处于快速衰退之中,不仅制约水产品安全供给,还威胁水域生态平衡。开展水生生物资源增殖放流是遏制资源衰退、维护生态平衡和保障水产品供给的有效技术手段和重要途径之一。本文论述了开展水生生物资源增殖放流是社会发展的历史必然和可持续未来的现实需求,回顾和分析了国内外水生生物资源增殖放流的历程与发展趋势,总结了我国水生生物资源增殖放流的现状与成效,提出了水生生物资源增殖放流目前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认为要科学高质量地开展水生生物资源增殖放流,必须要全面思考和准确回答放什么、放多少、放多大、哪里放、何时放、怎么放等六大核心问题。
关键词: 水生生物资源衰退 增殖放流 种群结构调整 生态容纳量 生活史 水产品供给 生态平衡


大口黑鲈MyD88基因的克隆及其对NF-κB的激活作用
《农业生物技术学报 》 202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接头蛋白髓细胞分化因子88 (myeloid differentiation factor 88, MyD88)通常参与白介素-1受体(interleukin-1 receptor, IL-1R)和Toll样受体(Toll-like receptor, TLR)介导的核因子κB (nuclear factor kappaB, NF-κB)激活,在先天免疫中发挥重要作用。在本研究中,克隆了大口黑鲈(Micropterus salmoides)MyD88的全长cDNA,包含一个867 bp的ORF,编码288个氨基酸残基的肽。大口黑鲈MyD88的推测蛋白具有N末端死亡结构域和C末端TIR (Toll-like/IL-1)结构域,已知这些结构域是哺乳动物MyD88的重要功能结构域。大口黑鲈MyD88蛋白与其他脊椎动物具有较高的同源性(58.5%~99.3%)。系统发育分析显示,大口黑鲈MyD88与其他鱼类MyD88聚为一支。MyD88 mRNA在健康大口黑鲈的所有被检测组织中均有表达,在肝脏中表达量最高。为了探索大口黑鲈MyD88的先天免疫作用,研究了其在肠、鳃、脾、肾中,对聚胞肌酸(polyinosinic-polycytidylic acid, PolyI:C)和诺卡氏菌(Nocardia seriolae)刺激的基因表达谱。结果显示,在所有4种检测的组织中,2种免疫刺激剂均上调了大口黑鲈MyD88转录水平,其中受诺卡氏菌的诱导最强。肾组织中,MyD88在感染后9 d出现了最大上调,感染组表达量为对照组的8.5倍(P<0.05);在鳃组织中PolyI:C诱导启动最早,刺激后8 h,在鳃组织中实验组相对表达量为对照组的5.6倍。大口黑鲈MyD88分布于HeLa细胞质中。大口黑鲈MyD88的过表达可以激活NF-κB。这些结果为阐明MyD88在大口鲈鱼先天免疫中的作用提供了基础数据。
关键词: 大口黑鲈 髓细胞分化因子88 (MyD88) 克隆 表达分析 亚细胞定位 核因子κB (NF-κB)


罗氏沼虾胚胎发育过程中的转录组
《水产学报 》 202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为了探索罗氏沼虾胚胎发育的分子调控机制。【方法】本研究对罗氏沼虾胚胎的卵裂期Ⅰ、卵裂期Ⅱ、囊胚期、原肠胚期、前无节幼体、无节幼体、前蚤状幼体、蚤状幼体8个发育阶段进行转录组测序。【结果】本研究共得到156.37 Gb clean data,预测得到22 964个unigenes。对罗氏沼虾8个不同发育阶段的胚胎样品的unigenes进行两两比较分析,获得各个时期之间的差异表达基因数量为587~8 620。对差异表达基因进行GO富集分析,上调表达基因主要富集在与细胞发育、生长、运动相关的GO功能类别,下调表达基因主要富集在与细胞的翻译调控、趋化、抗氧化、排毒活性相关的GO功能类别。KEEG富集分析发现,差异表达基因的pathway主要富集在与细胞的生长发育以及正常的生理生化过程相关的代谢途径。【结论】本研究获得了罗氏沼虾胚胎的大量转录本信息,发现了与胚胎发育相关的差异表达基因及其主要富集功能和途径,为罗氏沼虾胚胎研究提供了有用的转录组信息资源。


2022-2023年虾类传染性肌坏死病毒(IMNV)流行情况调查
《渔业科学进展 》 202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2020年,由传染性肌坏死病毒(infectious myonecrosis virus,IMNV)引起的虾类传染性肌坏死(infectious myonecrosis,IMN)首次在中国暴发,使对虾养殖产业遭受了严重的经济损失。为掌握近年IMNV在我国的流行情况,2022—2023年间,本研究在全国主要虾类养殖地区开展了IMNV流行病学调查,并利用分子生物学、组织病理学等方法对所采集的样本进行分析。在山东、江苏、浙江、海南、天津、广西、福建、河北等地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并采集样品829份,所采集的样品包括凡纳对虾(Penaeusvannamei)、日本对虾(P.japonicus)、中国对虾(P.chinensis)与罗氏沼虾(Macrobrachium rosenbergii)等主要养殖虾类以及饵料、其他水产经济物种和养殖用水。采用TaqMan探针实时荧光定量PCR (TaqMan RT-qPCR)对所采集的样品进行了IMNV检测。调查中发现,患病对虾腹节或尾节骨骼肌出现IMN感染样的典型斑块状或弥散性白色坏死症状,凡纳对虾、日本对虾、中国对虾等主要养殖虾类中均可检测到IMNV阳性,阳性样品主要来自环渤海地区的山东、河北、天津等省市;除养殖虾类外,采集的虾类鲜活饵料(主要是中华卤虫Artemia sinica)和养殖场抽滤的近海海水中也可检测到IMNV阳性。2022年所采集样品中IMNV阳性检出率为6.27%(23/367),2023年所采集样品中IMNV阳性检出率为15.80%(73/462)。对TaqMan RT-qPCR检测呈阳性的样品进行组织病理与原位杂交分析,病虾腹节和尾节发白肌肉组织切片中可见IMNV感染特征性凝固状坏死,且发生病理损伤的肌肉组织中有明显的IMNV探针蓝紫色杂交信号。本研究表明,2022—2023年间我国多省市的养殖对虾、生物饵料及近海海水中存在较高的IMNV阳性检出率,虾类养殖过程中需加强IMNV检测与监测预警,以降低其进一步扩散与流行危害风险。
关键词: 传染性肌坏死病毒(IMNV) 流行病学 TaqMan RT-qPCR 组织病理 组织原位杂交


间歇禁食对大黄鱼生长、生理生化和肠道组织结构的影响
《渔业现代化 》 2025 北大核心
摘要:为研究饥饿与恢复投喂对大黄鱼(Larimichthys crocea)的影响,试验以初始体质量为(122.62±11.08) g,体长为(17.9±1.04) cm的大黄鱼为样本,试验分成5组,分别为饥饿0 d(S0)、饥饿2 d(S2)、饥饿4 d(S4)、饥饿8 d(S8)、饥饿16 d(S16),然后再恢复投喂至第32天。结果显示:各组大黄鱼饥饿时体质量呈现降低趋势。恢复投喂后,在试验结束时所有饥饿组仅表现出部分补偿生长能力,其中S8组和S16组补偿生长能力较低。血清中甘油三酯以及碱性磷酸酶(AKP)、酸性磷酸酶(ACP)随饥饿时间的延长均降低。试验结束后,其指标在再投喂8 d后恢复不明显。此外,皮质醇浓度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在饥饿8 d时升至最高,再投喂后恢复不显著。大黄鱼肠道组织结构与其生理生化变化趋势基本一致,肠绒毛高度和肌层组织厚度均在饥饿8 d时降至最低,而再投喂后恢复并不明显。肠道中IL-1β、IL-10和TNF-α基因表达量随饥饿升高,S4组最高,恢复投喂后表达量下降。研究认为:在该试验条件下,饥饿胁迫持续8 d及以上会对大黄鱼产生显著影响。因此为保证饲养效果,建议大黄鱼的饥饿时长宜控制在8 d以内。
关键词: 大黄鱼 饥饿 生长性能 血清生化指标 肠道组织学 免疫指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