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长期条状施肥下成龄密植库尔勒香梨根系和土壤性状的空间关系
《果树学报 》 202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探明长期条状施肥下密植成龄库尔勒香梨根系和土壤理化性质的特征,为密植梨园科学高效水肥管理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剖面挖掘法和WinRHIZO根系分析系统,分析11年生梨园行间距树干50~200 cm距离、10~110 cm深剖面根系的形态和土壤理化性质指标。【结果】梨根长和根表面积均以吸收根为主,占比分别为92.57%、62.62%;根体积以输导根为主,占比52.98%。在施肥沟附近,根长、根表面积的占比最高,分别为32.32%、27.06%;在深度10~90 cm、水平距离140 cm以内的区域,平均根长密度为0.62 mm·cm-3,占整个采样区域根长的75.56%,表明该区域是梨根系密集分布区。长期条状施肥导致不同养分的富集区存在差异,有机质和速效磷在施肥沟处聚集,表现层性分布的特征,且在深层土壤含量极少,其中10~30 cm深度土壤有机质、速效磷含量分别是90~110 cm深层土壤的2.62倍、16.28倍;碱解氮和速效钾由施肥沟向近主干方向分布且其含量显著高于行间方向,50~80 cm处土壤碱解氮、速效钾含量分别是140~170 cm处土壤的1.35倍、1.21倍;碱解氮和速效钾在深层土壤积累,90~110 cm深度碱解氮含量是10~30 cm土层的2.28倍。10~50 cm深度土壤,施肥沟与行间土壤的部分物理性质存在显著差异。与施肥沟处相比,行间距主干150 cm长期受机械碾压处的土壤容重显著增加而孔隙度、饱和持水量、田间持水量均显著下降。吸收根的根长密度与速效磷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结论】长期条状施肥下,有机质和速效养分的空间差异性分布以及施肥沟和机械压实处土壤物理性质的差异是成龄密植库尔勒香梨根系延伸生长的不利因子。
关键词: 库尔勒香梨 密植 树龄 根系 土壤养分 空间分布 条状施肥 土壤物理性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绵羊季节性发情性状核心基因和关键lncRNA的筛选与分析
《畜牧兽医学报 》 202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旨在筛选与季节性发情相关的核心基因和长链非编码RNA(long non-coding RNA,lncRNA)。本研究选取2~3岁空怀的中国美利奴羊和湖羊母羊(乏情期、发情期和发情间期各3只),采集卵巢组织样本,采用RNA-seq技术筛选差异表达的基因(differentially expressed genes, DEGs)和lncRNAs,并通过GO、KEGG富集分析、PPI分析及ceRNA网络构建鉴定与繁殖性能相关的核心基因和lncRNAs。结果,构建了6个不同生理状态下的RNA文库,筛选得到1 495个差异表达基因(differentially expressed genes, DEGs)和454个差异表达lncRNAs,其中共性DEGs和lncRNAs分别为313个和435个,特有DEGs和lncRNAs分别为1 182个和19个。GO和KEGG富集分析显示,共性DEGs在细胞分裂和细胞周期等方面显著富集,而差异表达的lncRNAs靶基因富集于细胞内信号转导及负调控RNA聚合酶II启动子转录等。特有DEGs在细胞迁移的正向调节中富集,lncRNAs的靶基因集中于细胞间粘附和整合素介导的信号通路等。通过PPI筛选出19个核心基因,主要富集在卵母细胞减数分裂和细胞周期信号通路。聚类分析结果显示,核心基因在乏情期表达量较高。ceRNA网络进一步揭示基因在细胞周期等信号通路的富集。RT-qPCR验证结果与高通量测序一致。筛选出19个核心基因和28个lncRNAs,并发现42个lncRNA-miRNA-mRNA靶向关系,为理解绵羊季节性繁殖的分子机制提供了潜在调控靶点。
关键词: 绵羊 季节性发情 RNA-seq 核心基因 lncRNA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水氮互作对焉耆盆地滴灌春小麦根系形态及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 202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索焉耆盆地高产麦田水氮供给的适宜模式,采用裂区设计,以春小麦品种‘新春38号’(XC38)和‘新春45号’(XC45)为材料,亏缺灌溉W1(4 500 m3·hm-2)和适宜灌溉W2(6 000 m3·hm-2)为主区,N0(施氮量0 kg·hm-2)、N1(施氮量300 kg·hm-2)、N2(施氮量400 kg·hm-2)为副区,共6个处理(W1N0,W1N1,W1N2,W2N0,W2N1,W2N2),研究适宜灌溉和亏缺灌溉条件下施氮量对滴灌春小麦根系形态及土壤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新春38号’和‘新春45号’两品种土壤酶活性最高的均为W2N1处理,土壤酶活性随生育时期的推进呈先增后减的趋势,开花期达到峰值,其土壤脲酶活性和蛋白酶活性分别为2.62 mg·g-1·d-1和0.56 mg·g-1·d-1,分别较其他处理增加1.1%~77.5%和4.6%~134.6%。W2N1处理的根系平均直径、根体积密度和根表面积密度与土壤脲酶和蛋白酶活性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开花期两品种0~60 cm土层根系平均直径和根体积密度最大的为W2N1处理,分别较其他处理增加10.3%~52.2%和6.7%~52.1%;两品种根长密度最大的为W1N1处理,较其他处理增加3.1%~54.0%;‘新春38号’和‘新春45号’根表面积密度最大的分别为W2N1和W1N1处理,分别较其他处理提高4.2%~19.6%和7.5%~37.7%。W2N1的实际产量较其他处理提高20.1%~117.5%,氮素偏生产力和氮肥农学利用率分别提高35.7%~268.3%和25.5%~166.4%。综上,灌溉量6 000 m3·hm-2+施氮量300 kg·hm-2模式可提高焉耆盆地土壤酶活性,有利于春小麦根系生长,同时促进产量形成。
关键词: 滴灌 春小麦 根系形态 土壤酶活性 产量 氮素利用率 焉耆盆地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南疆地区春播大豆主要农艺性状分析与综合评价
《大豆科学 》 202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筛选出适宜南疆地区春播种植的优质高产大豆品种(系),2023年对引进的29份大豆品种(系)的10个性状(生育期、株高、主茎节数、单株荚数、单株粒数、百粒重、收获株数、粗蛋白、粗脂肪和产量)进行变异性、相关性、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10个性状的变异系数范围为3.63%~23.76%;产量与株高、主茎节数、生育期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单株荚数和单株粒数呈显著正相关(P<0.05)。因子分析将10个性状浓缩为4个主因子,分别为株高因子、产量品质因子、产量构成因子和百粒重因子,且累计贡献率达到88.74%。聚类分析表明,29份大豆品种(系)可聚类成6大类群,第Ⅰ类群包括8份材料,第Ⅱ类群包括7份材料,第Ⅲ类群包括10份材料,第Ⅳ类群包括2份材料,第Ⅴ和第Ⅵ类各1份材料。根据综合因子分析与聚类分析结果,筛选出吉育4412、吉育4521、吉育5412、新大豆23号、新振豆10号、新振豆7号、新振豆8号、新振豆9号和吉育5523,这9个品种(系)综合性状良好,产量提升空间大,适宜在南疆地区春播种植。
关键词: 南疆 春播种植 大豆品种 因子分析 聚类分析 综合评价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3种数学方法在灰枣果实品质评价中的应用
《中国农学通报 》 2025 CSCD
摘要:本研究旨在探讨确定可行的数学分析方法,准确评价新疆灰枣的品质。以4个药剂复配处理后的灰枣果实为试验材料,通过测定果实品质指标,采用因子分析、熵值法和层次-灰色关联度分析分别对12个果实品质指标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果实各性状指标间存在不同程度变异,变异范围为1.56%~37.58%。其中单果重和单株产量变异系数较大(>10%),其余指标变异系数较小(<10%)。因子分析结果表明,灰枣的12个品质指标可转化成3个特征值大于1的公因子,累计方差贡献率达89.974%,包含了参试灰枣果实性状大部分信息,综合得分结果显示T2处理(0.25 mmol/L SA+30 mg/L DA-6+0.01 g/L BR)后果实品质综合评价最高。熵值法结果表明,除果实纵径、果形指数、单果重和有机酸4个指标外,其余性状指标的差异系数均大于10%,果糖的权重最高为14.83%,其次为维生素C,果实横径权重最低,得分排名显示T1处理(0.25 mmol/L SA+30 mg/L DA-6)后灰枣综合品质最佳。层次-灰色关联度结果显示,单果重和单果产量的权重最高,有机酸和纤维素权重最低,得分结果表明T2处理后灰枣综合品质最佳。在灰枣品质评价中,果实性状指标数据量多、关键指标离散程度小,结合不同处理灰枣的生产表现,以层次-灰色关联度评价结果更符合实际情况。
关键词: 灰枣 果实品质 因子分析 熵值法 多层次灰色关联度分析 品质评价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补播对伊犁天然割草地土壤理化性质及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草地学报 》 202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文以伊犁河谷天然割草地(NM)、补播第1年(R1)和补播第3年(R3)割草地为研究对象,采用常规方法测定土壤理化性质,第二代高通量测序方法测定土壤微生物,并对土壤理化性质与真菌及细菌群落结构等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补播措施显著增加土壤全氮含量,达38.1%,提高土壤细菌多样性及菌根真菌相对丰度,增强土壤微生物降解和代谢能力,同时转变天然割草地土壤微生物指示类群;土壤真菌属和细菌属水平群落结构与土壤pH值、速效磷等养分含量之间存在显著相关关系(P<0.05)。综上所述,补播措施通过增加地上植物量,间接作用于土壤养分,改变了植物根系土壤微环境,从而调控微生物群落结构与功能,为割草地生产力和生态功能提升以及可持续利用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有机液体肥对棉花冠层特征、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新疆农业科学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研究有机液体肥对新疆南疆膜下滴灌棉花冠层特征、产量和品质的影响.[方法]选用塔河2号为参试品种,以单施化肥棉田为对照(CK),设置有机液体肥处理(T1、T2、T3、T4、T5),测定并分析不同处理下株高、主茎叶片数、叶面积指数、叶倾角、产量和品质的变化.[结果]与CK相比,施用有机液体肥提高了棉花株高、主茎叶片数、叶面积指数、叶倾角与地上部生物量.当籽棉产量达到6000 kg/hm2以上时,棉花株高、主茎叶片数、叶面积指数和叶倾角较CK分别增加 1.3~10.3 cm、2.0~2.3 片、1.7~2.9、5.6~9.3°,营养和生殖器官干物质重较CK分别增加了1.3~25.7 和0.1~44.5 g/株.且当籽棉产量超过 6000 kg/hm2 时,籽棉产量、单铃重、总铃数较CK分别增加了 17.2%~31.9%、15.5%~28.8%和 3.5%~10.1%.此外,与CK相比,施用有机液体肥还提高了棉花上半部纤维平均长度、整齐度和断裂比强度.[结论]与单施化肥相比,施用有机液体肥能够改善棉花冠层结构,促进干物质积累,增产提质,且成本低,易操作,适合新疆南疆棉区推广应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普通小麦Arableu#1白粉病成株抗性遗传解析
《中国农业科学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中国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小麦生产国和消费国之一,确保小麦产量稳定对我国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小麦白粉病是限制小麦产量的重要因素之一。选育抗病品种是控制该病害最经济、有效环保的途径,挖掘新成株抗性基因/位点为选育持久抗病小麦品种提供依据。【方法】由国际玉米小麦改良中心(CIMMYT)培育的普通小麦品系Arableu#1在苗期对白粉病表现为感病,而成株期呈现高水平抗性。为深入解析其抗病遗传机制,利用Arableu#1与高感品系Apav#1杂交,构建一个含有142个家系的F5重组自交系群体,采用基因分型测序(genotyping-by-sequencing,GBS)平台测序,获得4 298个在亲本间具有多态性的分子标记,并进行群体检测,所获基因型用于构建整个群体的遗传连锁图。【结果】结合白粉病连续2年田间表型和基因型数据,使用IciMapping 4.1对田间病害严重度、病程曲线下面积(AUDPC)和病害多年平均严重度(MFDS)等性状进行QTL定位分析,在该群体中定位了4个来自Arableu#1的白粉病成株抗性位点,分别位于染色体1BL、5BL、6BS和7BL上,以及2个来自Apav#1的抗性位点,分别位于染色体2DS和4BL上,可解释白粉病表型变异介于3.1%—28.5%。6个位点聚合时的群体平均病害严重度达到各位点组合中的最低水平,QPm.hzau-1BL、QPm.hzau-4BL、QPm.hzau-5BL和QPm.hzau-7BL 4个位点聚合后的效应仅次于6个位点同时存在。【结论】将2个新位点QPm.hzau-5BL和QPm.hzau-7BL的两翼分子标记开发成KASP标记,经对570份世界各地育成品种或地方品种检测,2个位点单独存在或聚合在一起时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白粉病抗性,且这两个位点在我国小麦材料中的分布频率较CIMMYT的小麦种质中低。获得1个可能同时聚合6个白粉病抗性位点家系,其田间白粉病抗性可达近免疫水平。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原位差压预冷结合过氧化氢熏蒸处理对快递包装下鲜食枸杞品质的影响
《新疆农业科学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研究原位差压预冷结合过氧化氢熏蒸处理对快递包装下鲜食枸杞品质的影响。【方法】以现摘七成熟精河枸杞为试材,分别采用4个不同的处理方式对鲜食枸杞采后商品化处理,室温下模拟快递环境,研究8 d内不同处理方式对鲜食枸杞的质量损失率、腐烂率、呼吸强度、果肉硬度、SSC、褐变指数和感官评价的影响。【结果】与处理1和处理2相比,处理3和处理4均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枸杞鲜果的贮藏品质。在第8 d,处理4果实的腐烂率较处理1、2、3分别降低了13.9%、10.9%和4.2%,尤其是处理4,褐变指数在第8 d仅为处理1的50%。【结论】1.5%H2O2结合原位差压预冷处理能更好的保持枸杞鲜果的生理指标和营养物质,维持果实的商品特性,可作为鲜食枸杞规模化贮运保鲜技术。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IGF1、CoQ10、MT联合添加缓解热应激对牛IVF囊胚的影响
《畜牧兽医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旨在探明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s 1,IGF1)、辅酶Q10(coenzyme Q10,CoQ10)及褪黑素(melatonin, MT)联合添加对牛卵母细胞和胚胎发育以及热应激囊胚的影响。本研究于屠宰场采集牛离体卵巢,于实验室抽取卵丘卵母细胞复合体(cumulus-oocyte complexes, COCs),在牛卵母细胞体外成熟(in vitro maturation, IVM)液及牛胚胎体外培养(in vitro culture, IVC)液中添加IGF1、CoQ10及MT,检测各添加方式对牛卵母细胞发育能力、牛卵母细胞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 ROS)水平及线粒体膜电位(mitochondrial membrane potential,ΔΨm)的影响;在囊胚期施加41℃热应激,检测热应激及联合添加对牛IVF囊胚发育能力及凋亡水平的影响,并利用qRT-PCR检测囊胚中胚胎质量相关基因mRNA表达水平。各组试验均重复3次。结果表明,与未添加组(CT-0组)相比,联合添加IGF1、CoQ10及MT组(ICM组)卵母细胞成熟率((90.40±2.06)%vs.(65.41±0.63)%)、卵裂率((93.33±1.96)%vs.(59.77±2.93)%)及囊胚率((51.43±5.34)%vs.(26.92±3.24)%)均显著提高(P<0.05);ICM组牛卵母细胞ROS水平显著降低;ΔΨm显著提高(P<0.05)。与热应激组(HS组)相比,联合添加IGF1、CoQ10及MT(ICM+HS组)显著提高了囊胚扩张率((62.00±2.97)%vs.(30.77±8.66)%,P<0.05),抑制了热应激囊胚细胞凋亡,并提高了IGFBP3、ATP1A1、DSC2及IFNT2的mRNA表达水平(P<0.05)。综上表明,联合添加IGF1、CoQ10及MT有效提高牛卵母细胞发育能力,降低ROS水平,提高ΔΨm。热应激降低牛囊胚扩张率,促进牛囊胚细胞凋亡,影响囊胚质量,而联合添加IGF1、CoQ10及MT缓解了热应激损伤。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