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新疆旱区不同种植密度对花生光合生理及产量的影响
《新疆农业科学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探寻在新疆旱区不同密度处理花生的光合生理及产量变化,找出在新疆特殊生态条件下密度与产量的最佳配置,以指导生产实践。【方法】设置5种(A~E)不同密度,采用随机区组设计,研究花生光合生理变化及产量性状变化规律。【结果】种植密度对花生干物质积累、叶面积指数、叶绿素含量及光合势影响较大,在出苗后44 d,在低密度范围内(1.35×105~1.5×105穴/hm2),单位面积干物质积累量随密度的增加呈增加趋势;在高密度范围内(1.65×105~1.95×105穴/hm2),单位面积干物质积累量随密度的增加呈减少趋势。不同群体密度下的叶面积系数随着生育期的增长不断增加,出苗后98 d达到最大值,出苗后107 d,密度进一步增加,叶面积系数反而下降。叶绿素含量整体趋势高密度处理(1.65×105~1.95×105穴/hm2)叶绿素含量高于低密度处理(1.35×105~1.5×105穴/hm2)。光合势在出苗后64~77 d的群体光合势最大,约占整个生育阶段的18%~20%。群体光合势随着密度的增加先升高后下降趋势。【结论】高密度处理(1.65×105~1.95×105穴/hm2)在干物质积累、叶面积指数及叶绿素含量变化相对均衡,而在经济性状及产量性状均优于低密度处理,相应的高密度配置在生产上更有利于产量形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新疆冬季双坡式拴系饲养自然通风肉牛舍的环境空气质量测定与分析
《新疆农业科学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测定与分析冬季新疆双坡式拴系饲养自然通风肉牛舍的环境空气质量,为有效控制牛舍中的温湿度及部分有害气体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舍内环境因素如温度,湿度,NH_3浓度,H_2S浓度和CO_2浓度进行测试和分析。【结果】舍内空气日平均温度分别在不同高度层的0.5、1.5和3.0 m中,依次为3.33、4.54和6.36℃,其中,3.0 m显著高于0.5和1.5 m(P<0.05),0.5、1.5 m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舍内相对湿度平均值分别为98.5%,97.2%及99.3%,各层相对湿度差异均不显著(P>0.05);CO_2浓度平均值分别为2 083、2 102和2 021 mg/kg,各层浓度差异均不显著(P>0.05);NH_3浓度平均值分别为0.02、1.02和1.70mg/kg,各层浓度间差异均较为显著(P<0.05);H_2S未检测出。【结论】新疆冬季双坡式拴系饲养自然通风肉牛舍内的温度、相对湿度、CO_2浓度、NH_3浓度等环境因素呈现出各自不同的分布及变化规律,它们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相关性,其中温度对其他因素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采取单一的工程措施是难以实现减少有害气体的目的,必须从牛舍设计,生产管理等方面采取综合措施,确保健康肉牛,提高肉牛生产性能。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采用微生物对石油降黏机制的研究
《石油化工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对稠油有明显降黏效果的功能链球菌为菌种,针对新疆克拉玛依油样特性,培养了可提高油井采收率的菌株BT-003。采用气相色谱和氧化铝吸附法对微生物菌株BT-003与石油油样作用后混合液中的长链烷烃组分、蜡质、胶质及有机酸含量变化进行分析。实验结果表明:菌株BT-003与石油油样作用后混合液中短链烷烃的含量增加,蜡质和胶质含量下降,有机酸含量显著增加,从而增加孔隙度,提高渗透率,降低石油黏度,提高石油流动性,以提高原油采收率,达到进一步采油的目的。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水氮处理对滴灌冬小麦田耗水特性及水氮利用效率的影响
《麦类作物学报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给滴灌超高产冬小麦的水氮运筹提供依据,采用水、氮两因素三水平的田间裂区试验(灌水量设1 125、2 250和2 700m3·hm-2三个水平,分别用W_1、W_2和W_3表示;施氮量设0、180和270kg·hm~(-2)三个水平,分别用N_0、N_1和N_2表示),研究了9个水氮处理对麦田0~140cm土层耗水量、冬小麦品种新冬41号群体叶面积指数、干物质和产量及水、氮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增加滴灌量直接提高了0~60cm土层含水量,间接减少了小麦对60~140cm土层储水的消耗量,增加了麦田总耗水量;施氮量对土壤含水量影响不显著。在相同水分条件下,增加施氮量提高了小麦产量;而仅在N_2条件下,滴灌量显著影响产量,W_2和W_3的产量均显著高于W_1,但W_2和W_3间差异不显著;加大滴灌量或施氮量均增加孕穗至成熟期间群体叶面积指数、光合势和干物质积累量,减少花前营养器官储存物质的转运量、转运效率和对籽粒产量的贡献率,增加花后物质生产对籽粒产量的贡献率和产量,降低灌溉水利用效率和氮肥农学利用效率;适宜水氮组合较单灌水或单施氮处理增产更显著,并同时提高水、氮利用效率,以W_2N_2、W_3N_2组合产量较高(9 051.9、9 189.6kg·hm~(-2))。综合产量和成本,春季总滴灌量2 250 m~3·hm~(-2)(拔节期、孕穗期、开花期各750m3·hm-2)、总施氮量270kg·hm~(-2)(拔节期90kg·hm~(-2)、孕穗期180kg·hm~(-2))的水氮组合为北疆滴灌冬小麦超高产田水氮运筹的适宜模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精细化水氮运筹对机采棉个体发育及产量的影响
《西北农业学报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研究机采棉种植模式下水氮运筹对棉花塑型的影响,采用机采棉种植模式(66cm+10cm)田间试验,在总灌溉量和总施肥量相同条件下,研究不同生育期灌溉量(W1、W2、W3)和追氮量(N1、N2、N3)对棉花个体生长发育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灌溉与氮肥处理对棉花7个农艺性状和产量性状的影响差异显著,其中,高产处理W1N2的株高79.9cm、株宽42.4cm、茎粗9.67mm、每株果枝数9.1、单铃质量5.90g、单株有效铃数5.8、籽棉产量7 845.88kg/hm2。精细化水(W)氮(N)运筹对棉株内围铃、外围铃的构成比例以及上、中、下部棉铃分布比例影响不显著,高产处理W1N2的下、中、上部棉铃分配比例达到36%、33%、31%。通过机采棉膜下滴灌精细化水肥运筹,可对棉花植株农艺性状进行有效调控,实现优化棉花产量结构,增加籽棉产量的目的。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转Bt+CpTI基因棉花对普通草蛉幼虫捕食功能反应和搜寻效应的影响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试验以转Bt+Cp TI基因抗虫棉花SGK321与其亲本石远321为研究对象,研究普通草蛉幼虫捕食2种棉花上棉蚜的捕食功能反应和搜寻效应,旨在评价转Bt+Cp TI基因棉花对普通草蛉幼虫捕食功能的影响,为转Bt基因棉花对非靶标昆虫的评价研究提供参考。结果表明,普通草蛉幼虫随龄期的增长对棉蚜的瞬时攻击率加快,普通草蛉1龄幼虫取食SGK321和石远321棉花上棉蚜的瞬时攻击率为0.045和0.044,至3龄时瞬时攻击率可达0.107和0.093,但处理和对照间差异并未达显著水平;普通草蛉幼虫对SGK321和石远321棉花上棉蚜的取食时间分别从1龄的0.984和0.992 h减少到3龄的0.130和0.125 h,但普通草蛉对2种棉花上棉蚜的处理时间差异并未达显著水平。当N0→∞时,取食2种棉花上棉蚜的普通草蛉幼虫日最大捕食量之间亦不存在显著差异。随着棉蚜密度的增加,普通草蛉各龄幼虫对2种棉花上棉蚜的搜寻效应均呈下降趋势,即1龄幼虫由0.0239和0.0235降为0.015和0.0148;2龄幼虫由0.0479和0.0464降为0.0245和0.0242;3龄幼虫由0.0631和0.0588降为0.0207和0.0207。研究表明转Bt+Cp TI基因棉花对普通草蛉幼虫捕食棉蚜的功能反应和搜寻效应没有显著的影响。
关键词: 转基因棉花 普通草蛉 棉蚜 捕食功能反应 搜寻效应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保水剂、绿藻粉处理对库尔勒香梨抗冻能力的影响
《新疆农业科学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在合理的水肥管理条件下,研究摘叶、喷施绿藻粉和保水剂等措施对库尔勒香梨(Pyrus bretschneideri Rehd)一年生枝抗冻能力的影响。【方法】选择15年生库尔勒香梨树为试材,设CK(对照)、摘叶、喷施保水剂、喷施绿藻粉等4个处理,人工低温胁迫条件下,测定与抗寒相关生理指标,研究各处理对库尔勒香梨一年生枝抗冻能力的影响。【结果】人工低温胁迫条件下,CK和摘叶处理枝条受严重冻害,保护酶系统(SOD、POD)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致使膜脂过氧化物MDA大量积累。与对照相比,绿藻粉和保水剂处理SOD、POD活性明显提高,MDA积累少。CK和摘叶处理游离脯氨酸、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等渗透调节物质含量明显低于绿藻粉和保水剂处理,电解质渗出率显著高于喷施绿藻粉和保水剂处理。【结论】绿藻粉和保水剂处理明显提高香梨一年生枝透调节物质含量,减轻库尔勒香梨一年生枝的受冻害程度,对库尔勒香梨一年生枝起到一定的机械保护作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采用OSMAC法对Streptomyces roseofulvus M63次级代谢产物及其抗肿瘤成分的研究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文采用OSMAC方法通过4种发酵方式从玫瑰黄链霉菌Streptomyces roseofulvus M63中获得其次级代谢产物,并研究它们的抗肿瘤活性。首先应用正相硅胶柱色谱、薄层色谱、羟丙基葡聚糖凝胶Sephadex LH-20、反向硅胶、制备色谱等多种方法进行分离纯化,其次用NMR和MS等波谱技术解析化合物的结构,最后采用MTT法筛选具有抗肿瘤活性的化合物。从玫瑰黄链霉菌M63中共分离鉴定出14个化合物,分别为对甲基苯酚(1)、4-羟基苯乙醇(2)、2,3,4,5-四羟基苯甲基酯(3)、3,4-二羟基苯甲酸(4)、4-羟基苯甲酸(5)、1H-吡咯-2-羧酸(6)、(22E,24R)-麦角甾-7,22-二烯-3β-醇(7)、4-羟基苯甲醛(8)、3β-羟基-5α,8α-过氧化麦角甾-6,22-二烯(9)、4-羟基苯乙酸(10)、5-(2-甲基苯基)-4-戊烯酸(11)、3β-羟基-麦角甾-5,7,22-三烯(12)、(5-羟基-2-氧代-2H-吡喃-4-基)乙酸甲酯(13)、(4S,5S,9AR-5-(E)-4-羧基,甲基-8-烯)-10,13-二甲基-6-萘甲酸(14)。上述14个化合物均为首次从玫瑰黄链霉菌M63中分离得到,其中化合物11、13对子宫颈癌细胞(He La)、卵巢癌细胞(SKOV3)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化合物11在24h时的半抑制浓度值(IC_(50))低于阳性对照物顺铂,为38.26、14.25μmol/m L;化合物13对He La细胞、Skov3细胞在24、48、72 h时半抑制浓度值(IC_(50))分别为25.62、11.34、6.524μmol/m L;7.892、10.32、5.671μmol/m L。
关键词: 玫瑰黄链霉菌 OSMAC方法 次级代谢产物 抗肿瘤活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发育阶段棉纤维中木质素的沉积变化
《新疆农业科学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研究棉纤维不同发育阶段木质素的沉积变化,为纤维品质改良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利用硫酸法分析棉纤维中木质素的含量,结合组织化学染色法观察木质素在棉纤维中的沉积。【结果】发育20 DPA时单位重量棉纤维中硫酸木质素的积累速率最大,随着棉纤维的发育,单位重量棉纤维中硫酸木质素的积累速率呈下降趋势,成熟后纤维中硫酸木质素积累速率最低;单位重量的棉纤维在发育20 DPA时染色最深,随着纤维的发育,染色越来越浅,与酸性木质素含量积累速率的测定结果相一致。根据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推测棉花纤维中可能存在G、S两种木质素单体。【结论】在发育20 DPA时相同重量的棉纤维中木质素的沉积速率最大,随着纤维发育木质素的沉积速率越来越低。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春小麦单倍体胚得胚率的影响因素研究
《新疆农业科学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研究玉米花粉对于春小麦单倍体胚的诱导效率及影响因素,获得稳定且高效的单倍体胚诱导方法,并应用于春小麦育种实践。【方法】使用三种不同基因型玉米分别和不同春小麦品种进行远缘杂交,分别采用两种授粉方式和两种激素处理方式获得单倍体胚。【结果】三种不同基因型玉米与不同春小麦品种均可以获得单倍体胚,爆裂玉米得胚率最高(9.59%),重复授粉以及重复喷施激素均能够有效增加春小麦单倍体胚的得胚率。【结论】采用爆裂玉米为父本与春小麦进行远缘杂交,间隔24 h重复授粉及重复喷施激素处理,能够有效提高春小麦单倍体胚的得胚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