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芽苗菜隰州小黑豆1号品种(系)选育及应用
《粮食科技与经济 》 2019
摘要:隰州小黑豆1号品种(系)是山西省农业科学院隰县农业试验站于2018年优选出的芽苗菜专用小黑豆新品种(系),其百粒重8~10g,具有高产、优质、适应性广、抗逆性强、综合性状优良等特点,适宜山西省春播中晚熟区种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苹果矮化中间砧对接穗品种枝条输导组织解剖结构的影响
《西北农业学报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研究苹果矮化砧对接穗品种枝条输导组织解剖结构的影响,探讨苹果矮化砧致矮关键部位及其致矮机理,以不同致矮能力的Y系苹果矮化砧及其中间砧嫁接植株为试材,以野生山定子为对照,采用石蜡切片法,研究苹果矮化砧对接穗品种1 a生枝各组织尤其是输导组织解剖结构的影响。结果显示,Y系苹果矮化砧1 a生枝髓部半径、近皮部导管面积、导管平均面积、木质部厚度/韧皮部厚度均显著小于乔化砧,而近皮部导管密度、韧皮部厚度/枝条半径均显著大于乔化砧;Y系苹果矮化中间砧接穗品种1 a生枝髓部半径均大于或显著大于乔化砧,近皮部导管面积/筛管面积、中部导管面积/筛管面积、近髓部导管面积/筛管面积、导管平均面积/筛管面积大体小于或显著小于乔化砧。由此可知:Y系苹果矮化砧可使接穗品种1 a生枝的导管面积/筛管面积变小、木质部生长减弱、韧皮部生长加强。宏观上,Y系苹果矮化砧对接穗品种有趋同作用。Y系苹果矮化砧致矮关键部位可能是木质部。苹果矮砧品系不同,致矮关键部位可能也不同。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葡萄常规贮藏库冰温化改造的研究
《山西果树 》 2019
摘要:为了使葡萄常规贮藏库实现冰温贮藏条件,利用自研的冰温贮藏小温差精确控制系统对常规冷库进行改造研究。结果表明:改造后的常规冷库温差为0.4℃,实现了冰温贮藏条件,而且改造成本低,能耗小;与常规冷库贮藏的红提葡萄相比,腐烂率降低了13%,果梗新鲜,无SO_2伤害。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荞麦米运动规律分析与筛分性能参数优化的研究
《吉林农业 》 2019
摘要:荞麦米作为荞麦深加工的原材料,若不能有效对其分离,极易导致原材料的浪费,对加工制造企业的整体利益产生不利影响。本研究在对荞麦米筛分性能参数优化方法进行综合分析的基础上,总结了荞麦米的运动规律,以期为相关研究与种植者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西葫芦新品种东葫5号的选育
《中国蔬菜 》 2019 北大核心
摘要:东葫5号是以自交系813-1cb为母本,以自交系1-2为父本育成的西葫芦一代杂种.早熟,从播种到采收250 g左右的嫩瓜约需43 d(天).植株矮生,长势强,叶片深绿、有缺刻,根系强大,后期不衰,第1雌花节位为第6~7节,雌花多,成瓜率高,商品瓜长棒形、皮色淡绿、光泽亮丽.田间抗病毒病能力较对照碧波强,每667 m~2产量4 200 kg左右,适合山西省早春露地种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抗旱高产冬小麦新品种'长麦6197'选育研究
《农学学报 》 2019
摘要:小麦是山西省主要栽培作物,旱地小麦产量左右着山西省小麦总产的高低,选育抗旱高产稳产小麦新品种是增加旱地小麦面积和提高小麦产量的重要途径.经过系谱杂交育种法,选育出抗旱高产小麦新品种'长麦6197'.在2015、2016年山西省中部晚熟冬麦区旱地组区域试验中,2年平均折合产量5466 kg/hm~2,较对照品种'长6878'增产6.5%,2017年同区组生产试验中'长麦6197'平均折合产量5547 kg/hm~2,较对照品种'长6878'增产9.2%.该品种株型紧凑,茎秆弹性好,抗旱、抗倒、抗冻、抗青干、高产稳产、灌浆落黄好.'长麦6197'于2017年12月通过山西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适宜在山西省中部晚熟冬麦区旱地种植.
关键词: 系谱杂交 旱地小麦 抗旱高产 '长麦6197' 选育研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草莓茎尖脱毒技术研究
《黑龙江农业科学 》 2019
摘要:为建立操作简便、脱毒效率高的病毒脱除技术,促进草莓脱毒苗产业化发展,采用感染草莓斑驳病毒的草莓母株为材料,通过对草莓茎尖组织培养法、热培养处理后茎尖组织培养法、组培苗再生匍匐茎茎尖培养法等方式进行脱毒技术研究,比较几种脱毒技术手段的优缺点。结果表明:热处理后,草莓组培苗的脱毒率虽然比直接茎尖培养有所上升,但其成活率却下降。而组培苗再生匍匐茎茎尖培养法与直接茎尖培养法、热培养处理后茎尖培养法相比,在相同茎尖长度时,脱毒率和生存率更高,且茎尖长度为0.8~1.0 mm时,其存活率和成活率达到93.3%和96.4%。因此,组培苗再生匍匐茎茎尖培养法对草莓脱毒是比较有效的方法。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施用生物炭和秸秆对石灰性褐土氮肥去向的影响
《土壤学报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明确秸秆直接还田和秸秆炭化为生物炭后施入土壤对氮肥转化(植株吸收、土壤残留及损失)的影响,采用大田微区试验,运用15N标记示踪技术,分析了石灰性褐土施用生物炭和秸秆后氮肥的去向,并阐明其影响机制。试验共设3个处理,单施化肥(NPK)、施化肥并施生物炭(NPK+B)以及施化肥并施秸秆(NPK+S)。结果表明:石灰性褐土上高粱植株当季的氮肥吸收率、土壤残留率和损失率分别是18.41%~24.94%、22.67%~35.47%和46.12%~52.40%;与NPK处理相比,NPK+B和NPK+S处理高粱植株的氮肥利用率分别降低2.20个百分点和6.53个百分点(P<0.05),土壤残留率分别增加5.58个百分点(P<0.05)和12.80个百分点(P<0.05),氮肥损失率分别降低3.40个百分点和6.28个百分点(P<0.05);施用秸秆显著提高了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土壤微生物数量及代谢活性,增强了氮肥转化过程中土壤微生物对肥料氮的固定,从而减少氮肥损失。因此,与施用生物炭比较,秸秆直接还田是提高石灰性褐土氮肥有效性及秸秆资源合理利用的更有效途径。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缓控释氮肥对连作春玉米产量及氮肥去向的影响
《水土保持学报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山西省连作春玉米区连续4年设置大田定位试验,设置不施氮肥(CK)、一次性基施尿素(CU1)、追施尿素(CU2)、树脂包膜尿素(PCU)、硫包衣尿素(SCU)、多酶金缓释尿素(MEU)6个施肥处理,研究施用缓控释氮肥对春玉米产量、氮肥去向及氮素平衡的影响,为春玉米氮素养分的科学管理技术提供参考.结果表明:(1)缓控释氮肥处理能够明显提高春玉米产量,促进氮素吸收.与CU1处理相比,SCU、MEU、PCU和CU2处理可分别提高春玉米产量17.51%,9.88%,9.62%,9.48%,同时氮肥农学利用效率分别提高7.5,4.2,4.1,4.1 kg/kg.(2)不同缓控释氮肥处理的作物吸收肥料氮以及肥料氮在0-100 cm土层残留量之间存在显著差异.SCU、MEU、PCU、CU2和CU1的氮肥表观利用率分别为36.1%,32.5%,26.5%,26.7%,19.5%,肥料氮在0-100 cm土层残留量分别占施氮量的28.5%,31.6%,35.7%,35.5%,39.1%.此外,与一次性基施尿素相比,缓控释氮肥能够显著降低肥料氮的损失,SCU、MEU、PCU和CU2分别降低了22.65%,18.81%,8.99%,8.47%.(3)综合分析不同氮肥处理的农田氮素平衡,SCU处理的春玉米吸氮量最高,为261.5 kg/hm~2,其次是MEU,为253.5 kg/hm~2.SCU的0-100 cm土层残留量在缓控释氮肥中最低,为124.1 kg/hm~2,MEU和PCU分别为131.04,140.09 kg/hm~2.SCU处理的氮表观损失量最低,为106.3 kg/hm~2,MEU和PCU分别为111.6,125.1 kg/hm~2.在山西省春玉米主产区土壤上,缓控释氮肥能够显著促进春玉米对氮素的吸收,减少氮素损失.硫包衣尿素和多酶金缓释尿素的效果相对较好.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