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不同新型作用机制杀菌剂对梨树主要病菌毒力及防治流程应用
《植物病理学报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明确多种新型作用机制杀菌剂与引起梨树褐斑病、黑星病、白粉病等病原菌的有效对靶关系及制定梨树主要病害防治流程,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离体叶片法与田间药效方法研究新型杀菌剂对靶标病原菌的毒力、对靶标病害的防效及其田间有效应用,建立替代梨树主要病害传统化学杀菌剂的防治流程技术。结果显示,双胍三辛烷基苯磺酸盐在离体叶片法下对褐斑病的防效大于85%,田间药效验证3次用药后7 d防效大于85%、30 d防效大于80%、90 d防效仍大于60%,兼治轮纹病菌其毒力EC_(50)值均小于1μg·mL~(-1)。双胍三辛烷基苯磺酸盐、辛菌胺醋酸盐、吩嗪α-2羧酸在离体叶片法下对黑星病防效大于90%且毒力EC_(50)值小于1μg·mL~(-1);田间药效验证1次用药后7 d防效大于80%、30 d防效仍大于75%。噻肟菌酯、硝苯菌酯、丙硫菌唑在离体叶片法下对白粉病的防效大于85%;田间药效验证3次用药后7 d铲除效果大于70%、30 d仍大于60%。丙硫菌唑对黑斑、轮纹病菌毒力EC_(50)值均小于1μg·mL~(-1);吩嗪α-2羧酸同时对褐斑、黑斑、轮纹病菌毒力EC_(50)值小于1μg·mL~(-1)。针对梨树主要病害发生期,选用新型杀菌剂替代传统杀菌剂制定防治技术流程,其综合防效达到88.94%。不同新型作用机制杀菌剂在防治梨树主要病害上的应用,能够降低抗药性产生,同时达到有效防治的目的。
关键词: 梨树主要病害 新型机制杀菌剂 毒力 防效 流程应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25个无花果品系间种质资源的RAPD分析
《中药材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采用RAPD技术对不同来源的25个无花果栽培品系进行种质资源亲缘关系分析,并从分子水平加以分类,为进一步构建无花果DNA指纹图谱和品种性状改良奠定基础.方法:以25种无花果叶片为材料提取其基因组DNA,采用40条随机引物对其进行RAPD扩增.利用DPS v7.5软件计算遗传距离,利用UPGMA方法进行聚类分析.结果:40条引物共扩增出257条带,其中139条为多态性条带,多态位点率为54.1%.遗传距离变化范围在0.025~0.874,平均为0.449.在遗传距离为0.83时,可将25个无花果品系分为2大类:布兰瑞克为一类;其他24个品系聚为一类.大多数品系均聚集在遗传距离小于0.17的范围内.同时利用RAPD分子标记鉴别出了7、18、23号无花果.结论:25个无花果品系间遗传多样性较低,种群间相关性较强.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新烟碱类杀虫剂亚致死剂量对麦长管蚜和棉蚜取食行为的影响
《植物保护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明确新烟碱类杀虫剂亚致死剂量对麦长管蚜和棉蚜拒食作用的差异,通过铷标记法、蜜露法以及两种蚜虫体内总糖、总脂含量的测定研究了新烟碱类杀虫剂亚致死剂量对麦长管蚜和棉蚜取食的影响。结果表明,铷标记法和蜜露法测定的新烟碱类杀虫剂亚致死剂量对麦长管蚜的拒食率均在80%以上,而对棉蚜的拒食率均在25%以下。蚜虫体内总糖总脂含量测定结果表明,新烟碱类杀虫剂亚致死剂量处理后麦长管蚜体内总糖、总脂含量均显著低于对照,而棉蚜体内总糖、总脂含量与对照均无显著差异。三种方法测定结果一致表明新烟碱类杀虫剂亚致死剂量对麦长管蚜具有很强的拒食作用,而对棉蚜没有明显的拒食作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胰淀素对小鼠脑内类固醇合成急性调节蛋白表达的影响
《畜牧兽医学报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试验旨在定位类固醇激素合成急性调节蛋白(StAR)在小鼠脑内的分布,并对胰淀素(amylin)是否影响小鼠脑内StAR的表达进行初步研究.购买C57BL/6品系小鼠,标准环境下饲养一个月后,将获得的子一代饲养7周,选取9只体重及健康状况相近的雄性小鼠为实验动物,随机分为3组:生理盐水对照组、amylin注射组和amylin+AC187(amylin特异性抑制剂)注射组,按体重(100 μg·kg-)连续注射3h后,剖取脑组织,采用免疫荧光染色技术研究StAR在脑内的分布规律,同时采用Western blot技术比较不同组中StAR的表达变化规律.试验结果表明,StAR免疫阳性信号主要表达在不定带(ZI),零星分布于蓝斑核(LC)、下丘脑腹内侧核(VMH)、中缝背核(DR).与对照组相比,腹腔注射amylin (100μg·kg-1)极显著降低ZI内StAR表达量(P<0.01);联合抑制剂处理组amylin+ AC187能极显著抑制amylin对ZI内StAR表达的影响(P<0.01).结果 表明,腹腔注射amylin可显著抑制ZI内StAR的表达,由于StAR是调节类固醇激素的限速酶,推测amylin除可调节进食及能量代谢外,还可通过调节StAR的表达影响中枢神经系统内类固醇激素的合成速率.
关键词: 脑 胰淀素 类固醇合成急性调节蛋白 蛋白表达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二元Logistic模型的农户种植糜子新品种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农学学报 》 2019
摘要:糜子作为中国传统作物,在西北地区有着悠久历史,但受产量低、口感差等原因,面积逐步萎缩。本文对糜子新品种采用行为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得到单位产量、单位效益、是否出售、糜子新品种信息渠道对新品种是否采用有显著的正向影响;种植新品种风险对新品种是否采用有显著的负向影响,最后从加强科研投入力度,培育适合农户和市场需求的新品种、开发糜子加工新产品,提高糜子的市场化程度、加大糜子的补贴和支持力度方面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 二元Logistic模型 糜子新品种 农户意愿 影响因素 实证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核桃炭疽病的发生与防治
《河北果树 》 2019
摘要:核桃作为河北省优势特色干果树种,2000年以来一直保持高速迅猛发展态势,截止2016年栽培面积已达27.55万hm2,产量18.5万t.目前核桃生产中,炭疽病是导致果农经济损失的重要病害,严重郁闭管理粗放的果园落果率可高达60%,甚至绝收.本文针对冀东地区核桃炭疽病的发病规律,提出综合防治方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食用豆类主要病害发生与防治
《农药市场信息 》 2019
摘要:随着人们对食用豆需求量的逐年上升,食用豆种植面积逐年扩大,引发了病害的发生与流行。为保证食用豆产业持续发展,需了解食用豆主要病害及其发生情况,并有效防治。一、主要病害的发生1.立枯病。是食用豆类作物苗期主要病害之一,绿豆、小豆、豇豆、蚕豆及芸豆5种主要食用豆均可被侵染。该病为土传病害,病菌能在土壤中存活2~3年,也可在病残体或其他作物、杂草上越冬,成为本病初侵染源。在土壤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非水分亏缺条件下设施茄子蒸散量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子分析
《江苏农业科学 》 2019 北大核心
摘要:为探明设施茄子在非水分亏缺条件下蒸散量及构成要素的变化特征,围绕关键因子进行调控.以膜下滴灌茄子为研究对象,在苗期、开花坐果期和成熟采摘期土壤水分分别低于田间持水量的70%、80%和70%时,设置3种灌水定额进行灌溉,分析各生育阶段蒸散速率和土壤蒸发速率的变化,并对气象因子(日均温度、湿度、太阳累积辐射)、作物因子(叶面积指数)和土壤水分因子与蒸散量进行相关分析,确定各阶段的关键影响因子.茄子阶段蒸散速率与蒸腾速率变化规律基本一致,均呈单峰型变化曲线,开花坐果期最高,成熟采摘期次之.土壤蒸发速率呈"开口向上"的"U"形变化曲线,开花坐果期最低.蒸散量构成要素所占比重的变化规律为:苗期土壤蒸发量在蒸散量中所占比重最高,达到22.33%~31.40%.开花坐果期最低,为3.31%~3.89%.影响蒸散量因素中,叶面积指数随生育阶段推进影响程度逐渐降低,土壤质量含水率在苗期影响不显著,在开花坐果期和成熟采摘期均达到极显著水平.因此,开花坐果期可以忽略膜下土壤蒸发对蒸散量变化的影响,而在其他2个生育阶段需要充分考虑.叶面积指数对蒸散量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前中期,而土壤质量含水率主要体现在中后期.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