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青砖茶茶汤滋味成分分析及品质评价模型建立
《食品科学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不同厂家生产的青砖茶为研究对象,在对茶汤滋味进行感官审评后,测定内含成分含量,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和相关系数法筛选代表性内含成分,最后结合主成分回归法和逐步回归法建立茶汤滋味品质评价回归方程,并用未知样品检验回归方程预测效果.结果表明,筛选出5个与茶汤滋味品质密切相关的内含成分(P<0.05),按照对茶汤滋味的贡献大小,依次为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儿茶素总量、茶多酚、表儿茶素没食子酸酯和表没食子儿茶素;以逐步回归方法建立的茶汤滋味品质评价方程预测结果最佳(校正集决定系数0.973 5,交互验证均方根误差0.380 7;验证集决定系数0.968 1,预测均方根误差0.400 0);以逐步回归方程对未知样品的预测结果最佳(验证集决定系数0.974 6,预测均方根误差0.391 5).结果表明,应用化学计量学方法建立拟合方程实现对青砖茶茶汤滋味品质的准确、可靠预测,为青砖茶茶汤滋味品质评价提供一种新的参考方法.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杂交构树茎段组织培养体系的建立
《湖北农业科学 》 2019 北大核心
摘要:以杂交构树[Broussonetia papyrifera (L.) Vent.]-中科一号为试验材料,通过对杂交构树茎段的离体培养和扩繁,探究了不同激素配比对杂交构树诱导愈伤、丛生芽、壮苗和生根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以具腋芽的构树茎段为外植体材料,75%乙醇溶液浸泡40 s后,再经0.3%HgCl2灭菌15 min,外植体的成活率可达44%;诱导愈伤组织的最佳培养基为MS+IBA 0.5 mg/L+6-BA 2.0 mg/L+蔗糖25 g/L+琼脂7.0 g/L,pH 5.6~5.8,愈伤诱导率达90%;诱导丛生芽的最佳培养基为MS+IBA 1.5 mg/L+6-BA2.0 mg/L+蔗糖25 g/L+琼脂7.0 g/L,pH 5.6~5.8,丛生芽增殖系数为4.2,生长势较好;壮苗的最佳培养基为MS+IBA 0.2 mg/L+6-BA 1.5 mg/L+蔗糖25 g/L+琼脂7.0 g/L,pH 5.6~5.8,平均株高4.8 cm;生根的最佳培养基为1/2 MS+IBA 0.8 mg/L+活性炭1.5 g/L+马铃薯50 g/L+蔗糖25 g/L+琼脂7.0 g/L,pH 5.6~5.8,生根率100%.最佳的炼苗移栽基质土为珍珠岩∶蛭石∶草炭=1∶1∶1的混合基质,幼苗生长得最好,平均株高为7.3 cm.
关键词: 杂交构树[Broussonetia papyrifera (L.) Vent.] 组织培养 愈伤组织 丛生芽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长三角地区稻麦轮作土壤养分对秸秆还田响应-Meta分析
《土壤通报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研究旨在明确稻麦轮作下秸秆还田对土壤基础养分的影响.以稻麦轮作系统为研究对象,采用Meta分析方法定量研究了土壤基础养分对秸秆还田的响应及其影响因素.结果 表明,短期内(<2年)秸秆还田能够显著提升土壤有机碳和活性有机碳的含量,其中活性有机碳对秸秆还田的响应程度要高于总有机碳.低秸秆还田量(RS< 3750 kg hm-2和WS< 3000 kg hm-2)对土壤基础养分的提升效果不显著,而全量秸秆还田(RS 3000~6000 kg hm-2和WS 3750~ 7000 kg hm-2)能够显著提升土壤速效磷、有机碳和活性有机碳的含量.对于不同耕作措施而言,旋耕或翻耕措施均可以显著提升土壤有机碳的含量;此外,旋耕显著提高全氮和活性有机碳的含量,翻耕显著提高土壤速效磷和速效钾的含量.稻麦轮作下秸秆全量还田配合旋耕或者翻耕措施能够增加土壤基础养分含量,达到土壤地力培育的效果.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湖北优良茶树品系绿茶香气成分分析
《食品科学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感官审评法和顶空固相微萃取法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6个茶树品系所制绿茶的香气成分进行系统鉴定分析.结果表明,6个茶树品系所制绿茶均具有鲜、清、高等典型的绿茶香气特征,其中01-4-7、20-2-1和03-7-1带有花香;共检出55个香气成分,以醛类、醇类、酯类化合物为主,芳樟醇、壬醛、(Z)-己酸-3-己烯酯和香叶醇含量较高,其次是(E)-己-3-烯基丁酸酯、二甲硫、水杨酸甲酯、庚醛、癸醛等;不同茶树品系所制绿茶在香气物质含量上存在较大差异,部分样品存在一些含量较高的特异性香气成分;共得到9个气味活度值相对较高的香气成分,依次为芳樟醇、癸醛、二甲硫、β-紫罗兰酮、香叶醇、壬醛、庚醛、(E)-2-壬烯醛、(Z)-己酸-3-己烯酯,对所测样品的香气形成贡献较大.多重分析表明:在香气成分上,6个茶树品系与福鼎大白茶(对照)存在较大差异,其中茶树品系03-7-4、01-4-7、07-7-68和03-7-1所制绿茶的香气成分较为相似,20-2-1含有较高含量的酯类化合物且香气总量高,07-7-64有高含量的醛类化合物;关键变量分析表明有19个香气成分是所测样品间的关键差异香气成分.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微生物絮凝剂合成和调控基因的相关研究进展
《湖北农业科学 》 2019 北大核心
摘要:微生物絮凝剂因其安全可靠高效受到广泛关注,微生物絮凝剂主要包括蛋白型生物絮凝剂和多糖型生物絮凝剂两大类型.对于蛋白型絮凝剂,主要综述了酿酒酵母的絮凝剂和地衣芽孢杆菌的γ-聚谷氨酸(γ-PGA)的合成和调控基因.对于多糖型生物絮凝剂,主要综述了地衣芽孢杆菌和Agrobacterium tumefaciens的絮凝剂,柠檬酸杆菌的壳多糖和谷氨酸棒状杆菌的REA-11的合成和调控基因,并对提高微生物絮凝剂产量和降低成本提出了相关展望.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国外引进辣椒种质主要农艺性状聚类分析
《辣椒杂志 》 2019
摘要:辣椒是我国蔬菜第一大产业,市场需求品种多样化,但我国辣椒种质资源遗传基础狭窄,引进并筛选适合区域生产的优异资源意义重大。对从泰国等17个国家引进的97份辣椒种质的21个农艺性状进行测定,通过变异系数和聚类分析等方法分析,结果表明:(1)97份辣椒种质变异丰富,性状变异均值达到41.63%,单果质量变异最大,达到125.27%,叶色变异最小,变异系数为16.11%;(2)农艺性状中数量性状变异均值57.38%、质量性状变异均值为33.76%;(3)与果实相关的数量性状变异丰富;(4)在分类轴0.47处,将灌木状辣椒、一年生辣椒和中国辣椒分为两个类群;(5)在分类轴欧氏距离0.21处,将材料主要划分为六个类群:其中红椒或青红两用辣椒18份、加工型干椒12份、厚皮红椒或芜湖椒亲本27份、中晚熟短指或锥形朝天椒7份、小果朝天椒9份、鲜食辣椒16份。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