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北大核心(精确检索)
9441条记录
新疆野苹果和栽培苹果遗传分化与变异特征

江苏农业学报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15对特异性SSR引物对290份新疆野苹果和栽培苹果样品进行扩增,并通过分子生物学方法分析其遗传变异特征与系统发育关系.15对SSR引物在290份新疆野苹果和栽培苹果样品中共获得69个等位基因,平均每个SSR位点获得4.6个等位基因.新疆野苹果和栽培苹果亲缘关系较近,新疆野苹果种群遗传多样性丰富,遗传分化系数为0.25,基因流为0.76.新疆新源和巩留2个地区的新疆野苹果聚于一个进化分枝,栽培苹果与采自新疆的红肉苹果聚于一个进化分枝.编码转录因子RAX3的SSR位点在枯枝率大于90%的新疆野苹果样品中有特异条带;编码类TMV抗性蛋白质N端的SSR位点在新疆野苹果中有特异性条带;编码类TMV抗性蛋白质N端、转录因子bHLH74的SSR位点在栽培苹果中有特异性条带.

关键词: 新疆野苹果 微卫星标记 遗传多样性 系统发育 抗逆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元江干热河谷主要环境因子(气温和降水)变化规律及蕨类植物的分布响应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蕨类植物多样性及种群分布对环境因子的响应,建立元江干热河谷不同海拔气温和降水的分布模式,对蕨类植物在元江干热河谷内的自然分布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元江干热河谷从低海拔到高海拔,气温逐渐下降,但降水量却逐渐增加;河谷内蕨类植物多样性及种群分布呈现差异化;干热河谷内蕨类分布受气温影响不大,但与生境水分条件密切相关.元江干热河谷水热条件分布不均,生态环境破碎,气温和降水分布不均,差异化显著,促进了小生境发育.蕨类植物可以指示生态环境的完整性和连续性,某些种群可以指示和监测环境因子尤其是水因子的变化.

关键词: 蕨类植物 干热河谷 差异化生境 多样性 指示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入侵性食叶害虫椰子织蛾的单倍型多样性分析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分析危害棕榈科Palmae植物的一种重要入侵食叶害虫椰子织蛾Opisina arenosella单倍型在原产地和入侵地的分布特点,揭示椰子织蛾入侵我国的虫源信息。【方法】利用线粒体COI基因分析16个地理种群共计172个样本,比较椰子织蛾印度种群和入侵地(中国、马来西亚和泰国)种群的遗传关系。【结果】片段长度为625 bp的172条序列共鉴定出12个单倍型,包含15个变异位点,构成2个明显的单倍型分支,其中一个分支由11个单倍型(IN1~IN11)组成,均来自印度种群,单倍型IN1是6个印度种群的共享单倍型,IN2~IN11为独享单倍型;另一个分支为单倍型HAP,由来自中国、马来西亚和泰国的种群共享;HAP与11个来自印度的单倍型IN1~IN11均存在4个变异位点。【结论】入侵地区的椰子织蛾种群来自同一基因型或者具有相同的入侵源;椰子织蛾种群入侵后受环境选择压力,在新栖息地产生新的突变或杂交。

关键词: 椰子织蛾 线粒体DNA 单倍型 地理种群 入侵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赤斑白条天牛幼虫龄期划分指标的筛选

中国植保导刊 2020 北大核心

摘要:为了明确赤斑白条天牛幼虫的龄期和最佳分龄指标,为预测预报及防控提供理论依据,对幼虫的头壳宽、体长、体宽等3个外部形态指标进行测量,运用频次分布、Dyar定律、Crosby指数、Brook指数和回归分析对测量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赤斑白条天牛幼虫可分为6龄,头壳宽是判定龄期数的最佳形态指标,1~6龄头壳宽度平均值分别为2.08、3.27、4.74、6.51、7.73、9.25 mm;此外,体长和体宽均可作为判定龄期数的辅助指标。在确定幼虫龄期的基础上,对各龄期幼虫排出的木屑长度和宽度进行测量,回归分析表明,幼虫所排木屑长度和宽度也可作为估计幼虫龄期的重要指标,该指标有直观、易观察等优点,适合在监测与防治中推广应用。

关键词: 赤斑白条天牛 龄期 头壳宽 木屑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火龙果多倍体诱导体系的优化

果树学报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探讨适宜的火龙果多倍体诱导技术体系,以期解决火龙果品种单一、遗传相对狭窄的问题。【方法】以2个主栽的火龙果品种‘大红’和‘白水晶’为材料,通过秋水仙素浸渍法和混培法进行多倍体的诱导,比较不同秋水仙素浓度和处理时间的组合后代变异率和死亡率。【结果】随着秋水仙素浓度升高和处理时间的延长,诱导率和死亡率增加;5 g·L~(-1)秋水仙素浸渍萌动种子24~48 h和50 mg·L~(-1)秋水仙素在培养基中与无菌苗共培养3~5 d多倍体诱导效率较高且死亡率适中,混培法30 d表型变异率高于浸渍法,死亡率低于浸渍法。变异株气孔密度和气孔长度分别为对照的81%和115%,变异株染色体数目包括2n=2X=22,2n=4X=44,2n=6X=66等几种不同类型,此外还存在非整倍体。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发现:5 g·L~(-1)秋水仙素浸渍萌动种子24 h多倍体和同源四倍体诱导效率最高;50 mg·L~(-1)秋水仙素在培养基中与无菌苗共培养5 d多倍体和同源四倍体诱导效率最高,混培法多倍体和同源四倍体诱导效率高于浸渍法。【结论】50 mg·L~(-1)秋水仙素与无菌苗混培养5 d能提高火龙果多倍体诱导效率,火龙果混培法多倍体和同源四倍体诱导效率高于浸渍法,无菌苗与50 mg·L~(-1)秋水仙素混培5 d是火龙果多倍体诱导的最佳组合,本实验为火龙果多倍体新种质创建奠定了技术基础。

关键词: 火龙果 秋水仙素 多倍体诱导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红毛丹果实保鲜技术研究进展

现代食品科技 2020 北大核心

摘要:红毛丹果实风味好且营养价值高,被联合国粮农组织列为优先推广"四大水果"之一,在运输及贮藏的过程中极易发生失水、褐变、腐烂等问题,极大影响外观品质和营养品质。现有保鲜技术存在技术单一、针对性不强、应用难、不安全等问题。本文对红毛丹果实的机械损伤、失水失重、果实冷害、酶促褐变、采后病害和虫害等贮运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详细阐述,从采前、采收以及采后环节对保鲜技术进行了归纳总结。着重从商品化处理、物理、化学、生物和综合保鲜等方面,概述了近年来国内外红毛丹采后保鲜技术的研究进展,并展望了今后红毛丹保鲜技术研究与应用的发展方向,以期为红毛丹尤其是国产红毛丹保鲜技术的深入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

关键词: 红毛丹果实 存在问题 保鲜 发展趋势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氟噻唑吡乙酮及其代谢产物在热带水果中的残留量

分析科学学报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QuEChERS方法,结合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UPLC-ESI-MS/MS),建立了热带水果中氟噻唑吡乙酮及其代谢产物(IN-E8S72)的测定方法。样品经含有1%甲酸的乙腈溶液提取,150 mg N-丙基乙二胺(PSA)、900 mg MgSO_4和15 mg C_(18)净化。目标化合物经C_(18)色谱柱(50 mm×2.1 mm,1.7μm)分离,采用质谱多反应监测(MRM)模式进行定性定量分析。结果表明:在0.001~0.1μg/m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R~2)>0.99,检出限和定量限分别为0.0001 mg/kg和0.001 mg/kg,在0.001、0.01、0.1 mg/kg添加水平,氟噻唑吡乙酮及其代谢产物(IN-E8S72)的回收率在95.7%~113%和88.8%~106%之间,相对标准偏差在0.9%~7.0%和0.7%~6.8%(n=5)之间。该方法操作简便,能够很好地检测出氟噻唑吡乙酮及其代谢产物(IN-E8S72)的残留量,灵敏度和准确度均能满足残留检测的要求。

关键词: 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 氟噻唑吡乙酮 代谢产物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草海桐链格孢叶斑病菌生物学特性及杀菌剂的室内筛选

热带作物学报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西沙群岛草海桐链格孢叶斑病发生普遍,前期笔者鉴定了该病的病原菌为长柄链格孢菌(Alternaria longipes).为进一步明确该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及其对杀菌剂的敏感性,采用生长速率法对长柄链格孢菌的生物学特性进行了初步研究,并测定了苯醚甲环唑等13种杀菌剂对该病原菌的室内毒力.结果表明:该菌菌落最适生长培养基为马铃薯葡萄糖固体培养基(PDA),其次是马铃薯蔗糖固体培养基(PSA);适宜生长温度范围为25~30℃,最适生长温度为28℃;适宜生长pH为5.0~7.0,最适pH为6.0;最佳碳源为蔗糖,而果糖不利于菌落生长;最佳氮源为甘氨酸,而尿素不利于菌落生长;光照时间对菌落生长无显著影响.室内毒力测定表明,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的抑菌效果最好,EC50值为0.15μg/mL,其次是氟硅唑乳油、己唑醇悬浮剂和戊菌唑乳油,其EC50值分别为0.37、0.44和0.51μg/mL,嘧菌酯悬浮剂和多菌灵可湿性粉剂的抑菌效果最差,EC50值均大于3000μg/mL.

关键词: 草海桐 长柄链格孢 生物学特性 杀菌剂 毒力测定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澳洲坚果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中内参基因的筛选

热带作物学报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澳洲坚果是重要的热区经济作物,目前国内外尚无关于澳洲坚果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内参基因的报道.选择合适的内参基因是提高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准确性的先决条件.为筛选澳洲坚果实时定量PCR最适内参基因,以澳洲坚果的根、茎、叶、果皮、果仁为材料,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对18S rRNA,Actin,CYP,EF1a,EF1b,GAPDH,MDH,TUBa,TUBb,UBQ,UBC等11个常用的内参基因在澳洲坚果不同组织中的表达稳定性进行了分析.geNorm软件分析的最适内参基因数目为2,最稳定内参组合为MDH和EF1b,TUBa基因的稳定性最差.BestKeeper分析结果认为,MDH基因表达最稳定,EF1b次之,与geNorm结果一致.NormFinder软件稳定性分析显示,GAPDH最稳定,其次是CYP基因;TUBa基因表达最不稳定.ΔCt算法结果表明,18S基因表达最稳定,其次是GAPDH基因,MDH和EF1b排第3和第4.RefFinder综合排序为:MDH>18S>GADPH>EF1b>CYP>UBC>EF1a>Actin>TUBb>UBQ>TUBa.因此,MDH基因在澳洲坚果不同组织中表达最稳定,初步确认可以作为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的校正内参基因,在澳洲坚果的基因表达模式分析中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澳洲坚果 内参基因 实时荧光定量PCR 稳定性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提取方法对面包果淀粉性质的影响

食品工业科技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文采用湿磨法、碱法、中性蛋白酶法提取面包果淀粉,研究三种不同提取方法对面包果淀粉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湿磨法、碱法、中性蛋白酶法的提取率分别为23.90%、66.25%、66.05%,而碱法、中性蛋白酶法无显著性差异(P>0.05);面包果淀粉提取破损情况:碱法(4.20%)>中性蛋白酶法(2.28%)>湿磨法(1.92%);湿磨法提取面包果淀粉中蛋白质和脂肪残留量最多,碱法和中性蛋白酶法的残留量相差较小;不同方法提取的面包果淀粉溶解度和膨胀度均随温度的升高而升高,湿磨法提取的面包果淀粉溶解度和膨胀度均最大,碱法和中性蛋白酶法相差较小.经综合评价得出,中性蛋白酶法为面包果淀粉的最佳提取方法.本研究为面包果淀粉提供了一种新型绿色提取工艺,以期为面包果淀粉获得更加经济环保的工业化生产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 面包果 提取方法 淀粉性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