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拟南芥T1N6_22在抵抗Pst DC3000侵染过程中的功能分析
《中国农业科学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明确拟南芥抗灰霉病基因T1N6_22在抗Pst DC3000过程中的功能,分析T1N6_22影响拟南芥对Pst DC3000的抗性原因。【方法】对t1n6_22突变体和转基因回复突变体(t1n6_22/T1N6_22)接种Pst DC3000,检测其症状;采用间苯胺蓝染色法检测接种突变体中胼胝质的积累情况;测定接种叶片中Pst DC3000的生长量,明确T1N6_22在拟南芥抗Pst DC3000过程中的功能。利用RT-PCR技术,检测SA、JA和ET对T1N6_22表达的影响及T1N6_22对抗病防御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利用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技术,检测Pst DC3000对T1N6_22及抗病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分析T1N6_22影响拟南芥对Pst DC3000的抗性原因。【结果】t1n6_22突变体接种Pst DC3000后表现明显的抗病症状,而回复突变体t1n6_22/T1N6_22和拟南芥野生型表现明显的感病症状。SA处理拟南芥野生型,T1N6_22的表达量明显增强,经JA和ACC处理,该基因的表达量无显著变化。t1n6_22突变体中,PAL、PR4、PPO、SOD和CAT的表达水平均明显高于野生型Col-0和转基因回复植株。接种Pst DC3000后,拟南芥野生型中T1N6_22及抗病相关基因PR1、PR3、PR5和PDF1.2的表达量明显增强。【结论】T1N6_22在拟南芥抗Pst DC3000过程中起负调控作用,T1N6_22的表达受SA诱导,可能主要通过调节植物的次生代谢产物的分泌影响拟南芥对Pst DC3000的抗性。
关键词: T1N6_22 拟南芥 Pst DC3000 抗病信号途径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球孢白僵菌不同菌株酯酶同工酶酶谱与RAPD多态性的研究
《中国农学通报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明确球孢白僵菌的遗传多样性,本研究通过酯酶同工酶技术及RAPD-PCR技术,对实验室保存的15株球孢白僵菌,从蛋白水平与分子水平进行了遗传多样性的研究。结果表明:利用酯酶同工酶酶谱所显示的菌株间的相似性范围在0.125~1.000,而应用RAPD技术所得到的菌株间的相似性范围在0.4848~0.8848,酯酶同工酶酶谱所表现出的遗传差异性要大于RAPD谱带的差异性。可见球孢白僵菌种间存在着较为丰富的遗传多样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高梁耐盐性评价方法研究及耐盐碱资源的筛选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用5.500g/L盐水溶液对3~5叶期高粱幼苗进行处理,用幼苗相对成活率对568份高粱种质进行分级,结果显示:5%的种质具有3级以上的耐盐性。此法可以用来进行大量种质的苗期耐盐筛选。根据植株在不同舍盐量的盐碱地上生长的性状差异,对成株期的高粱进行耐盐鉴定,利用处理间性状的差异及各性状与穗重和秆重的相关性构建一个耐盐指数来评价材料对盐碱的耐性,从而对18个高粱品种和品系进行了分级,以适合于盐碱地推广品种的筛选。
关键词: 高粱种质 耐盐评价 筛选 分级 Sorghum accession saline-alkaline tolerance screen evaluation methodology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小麦秸秆不同部位水浸液对牛筋草的化感作用研究
《中国农学通报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小麦秸秆不同部位水浸提液对玉米田恶性杂草——牛筋草的化感作用进行了初步研究。通过室内生物测定法研究了小麦秸秆的不同部位(根、茎、穗)不同浓度水浸液(6.25、12.5、25、50、100 mg/mL)对牛筋草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化感作用。小麦秸秆不同部位水浸液处理的牛筋草发芽率依次为对照(84.5%)>根(71.3%)>茎(68.7%)>穗(58.7%),发芽指数依次为对照(18.39)>根(12.82)>茎(6.77)>穗(6.07)。当根、茎、穗部水浸液浓度为6.25 mg/mL时,牛筋草根长分别比对照增加17.1%,17.8%及6.6%,而当其浓度为100 mg/mL时,牛筋草根长分别比对照降低25.6%、31.6%及95.6%。通过拟合剂量-效应曲线得到小麦秸秆根、茎及穗部水浸液对牛筋草根部生长的半数效应浓度EC50值分别为219.182、157.545、41.007 mg/mL。小麦秸秆根、茎、穗部水浸液对牛筋草种子的萌发均具有抑制作用,随着浓度的升高,牛筋草发芽率逐渐降低,发芽指数逐渐减少。其中,根部水浸液对牛筋草苗高无显著影响,茎、穗部水浸液只有在最高浓度处理下显著抑制其幼苗高度,但是对其根部生长均表现出"低促高抑"作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氟吡菌胺与吡唑醚菌酯混合物对黄瓜霜霉病菌的毒力增效及其抗药性的影响
《农药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方法]采用植株喷雾-叶盘法测定氟吡菌胺与吡唑醚菌酯混合物对黄瓜霜霉病菌的联合毒力,采用叶盘漂浮法测定黄瓜霜霉病菌经氟吡菌胺、霜霉威、吡唑醚菌酯、氟吡菌胺+吡唑醚菌酯(1:4)和氟吡菌胺+霜霉威(1:10)连续驯化3、5、7代后对氟吡菌胺、霜霉威和吡唑醚菌酯的敏感性。[结果]氟吡菌胺与吡唑醚菌酯以(5:1)、(3:1)、(1:1~7)混合对黄瓜霜霉病菌的毒力表现增效。黄瓜霜霉病菌经氟吡菌胺与霜霉威混合物或与吡唑醚菌酯混合物连续驯化后的抗药性均比经3种单剂连续驯化后的抗药性发展缓慢,黄瓜霜霉病菌经2种混合药剂连续驯化7代获得的抗性菌株对氟吡菌胺的抗性水平为12.0~13.4倍,对吡唑醚菌酯和霜霉威的抗性水平分别为9.6、4.2倍,而经氟吡菌胺、吡唑醚菌酯和霜霉威3种单剂驯化7代获得的抗性菌株对氟吡菌胺、吡唑醚菌酯和霜霉威抗性水平分别为16.3、11.6、5.1倍,均高于混合药剂驯化所得抗性菌株的抗性水平。[结论]在氟吡菌胺与吡唑醚菌酯9个配比混合物中,1:4混合物对黄瓜霜霉病菌的毒力增效最明显;氟吡菌胺与吡唑醚菌酯1:4混合物及其与霜霉威1:10混合物的使用可延缓黄瓜霜霉病菌对氟吡菌胺抗性的发展。
关键词: 黄瓜霜霉病菌 氟吡菌胺与吡唑醚菌酯或霜霉威混合物 增效作用 继代培养 抗药性发展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黄瓜霜霉病菌对双炔酰菌胺的敏感基线及其抗性突变体生物学性状研究
《农药学学报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建立黄瓜霜霉病菌对双炔酰菌胺的敏感基线及评估其抗性风险,采用叶盘漂浮法测定了采自河北、山东未使用过羧酸酰胺类(CAAs)药剂地区的69株黄瓜霜霉病菌(Pseudoperonospora cubensis)对双炔酰菌胺的敏感性,并对黄瓜霜霉病菌抗双炔酰菌胺突变体的获得方法及突变体的生物学性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69株黄瓜霜霉病菌对双炔酰菌胺的平均EC50值为(0.358±0.144)μg/mL,不同敏感性菌株的频率呈连续单峰曲线分布,未发现敏感性下降的亚群体,因此可将其作为黄瓜霜霉病菌对双炔酰菌胺的敏感基线;通过药剂驯化的方法未获得黄瓜霜霉病菌抗双炔酰菌胺的突变体;而通过紫外诱导的方法获得了6个抗双炔酰菌胺的突变体,其抗性水平介于5.74~22.96倍之间,突变频率为1.09×10-7,适合度显著低于其亲本菌株,且抗药性不能稳定遗传;双炔酰菌胺与甲霜灵、嘧菌酯、霜脲氰、氟吡菌胺之间无交互抗性关系,与烯酰吗啉之间有交互抗性关系。据此推测黄瓜霜霉病菌对双炔酰菌胺的抗性风险为低到中等。
关键词: 黄瓜霜霉病菌 双炔酰菌胺 敏感性 紫外线诱变 抗性菌株 生物学性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近红外光谱无损测定大豆种子生活力方法研究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快速准确无损测定种子生活力是种质资源安全保存研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采用傅立叶变换近红外漫反射光谱技术,以保存不同年限的大豆品种资源的种子为样品,利用偏最小二乘法(PLS)建立其生活力的无损测定校正模型,并对不同光谱预处理方法和不同建模波段范围对模型的预测性能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利用4000~10000/cm全波段建立的模型预测性能较高。经Savitzky-Golay二阶导数和标准化预处理后,生活力的PLS模型预测性能最好,校正集的决定系数为0.937,验证集决定系数为0.902,校正均方根误差(RMSEC)和验证均方根误差(RMSEV)分别为2.190和2.684。模型预测误差接近标准发芽方法测定误差,说明该方法准确性较高,能够满足种质资源快速、非破坏性生活力检测的要求,为今后快速无损测定种子生活力提供了方法。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