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基于超疏水基底的水中微量铅元素的LIBS快速测量方法
《激光杂志 》 2019 北大核心
摘要:铅(Pb)是饮用水中的一种常见微量重金属有害污染物,但目前常规测量方法很难对其进行快速有效的测量。为了定性提高激光诱导击穿光谱(LIBS)技术对饮用水中铅的检测限,在被测基地表面制备了超疏水涂层,利用超疏水效应使待测溶液不断在基底表面汇聚,提出了一种水中微量铅的快速测量方法。与传统的滤纸法相比,该方法对铅的检测能力有了很明显的增强效果,可以明显的检测出10μg/L铅溶液中的铅元素。此外,利用超缩水的聚集效应,对5个不同浓度(100~500μg/L)的铅溶液进行了定量分析,并建立出了较好的回归曲线模型,其决定系数R2达到0. 995 5,它的预测检测限可以达到6. 297μg/L。结果显示了此方法有助于饮用水中重金属铅的测量,具有高灵敏、快速测量、可定量的优势,有望应用于饮用水质的快速鉴定。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桶混添加辛癸基葡糖苷和甲基化植物油对2种玉米田除草剂的减量效应
《西北农业学报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明确辛癸基葡糖苷和甲基化植物油2种助剂对玉米田除草剂的减量效应,在陇东旱塬生态条件下,以辛癸基葡糖苷和甲基化植物油分别作为乙·莠和苯唑草酮+莠去津的喷雾助剂,田间测定2种除草剂在不同施用剂量、不同兑水量下桶混添加助剂对控草效果、玉米产量和玉米收益的影响。结果表明,450~675 kg·hm~(-2)兑水量下,桶混添加辛癸基葡糖苷可使40%乙·莠SE的施用量降至2 700 mL·hm~(-2),较常用量减少40%,对阔叶杂草的株防效和鲜质量防效仍分别保持在82%以上和92%以上,对禾本科杂草的株防效和鲜质量防效均保持在60%以上,玉米产量损失可控制在5.50%以下,玉米纯收益可达到5 791.31元·hm~(-2)以上;桶混添加甲基化植物油可使"苯唑草酮+莠去津"中的30%苯唑草酮SC和90%莠去津WG的施用量分别降至60 mL·hm~(-2)和600 g·hm~(-2),较常用量分别减少69.23%和52.94%,对阔叶杂草的株防效和鲜质量防效仍分别保持在66%以上和93%以上,对禾本科杂草的株防效和鲜质量防效仍分别保持在80%左右和86%以上,玉米产量损失可控制在3.50%以下,玉米纯收益可达到5 885.75元·hm~(-2)以上。可见,在确保450~675 kg·hm~(-2)的兑水量下,桶混添加辛癸基葡糖苷对乙·莠和桶混添加甲基化植物油对苯唑草酮+莠去津均有明显的减量效应。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高效液相色谱-荧光检测同时测定污泥中7种氟喹诺酮类抗生素
《地学前缘 》 2019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监测污泥中氟喹诺酮类抗生素(FQs)的含量和水平,建立了基于固相萃取-高效液相色谱荧光检测法测定污泥中7种FQs的分析方法。污泥样品选用乙腈∶磷酸盐缓冲液(1∶1,V∶V)(pH=3)提取,以亲水亲油平衡(hydrophilic-lipophilic balance,HLB)小柱净化富集,经甲醇洗脱、浓缩后用高效液相色谱-荧光检测器(HPLC-FLD)检测,采用乙腈/0.1%的甲酸作为流动相并以外标法定量。FQs在0.005~1.0mg/L浓度范围内呈现良好线性关系,R2为0.992 7~0.999 8。添加量为0.05、0.5和1.0mg/kg时,污泥中7种氟喹诺酮类的加标回收率为78.3%~106.4%,其相对标准偏差为3.68%~12.06%(N=5)。方法的检出限为0.001~0.01mg/kg,方法定量限为0.004 6~0.038 4mg/kg。用该方法对北京地区3个污水处理厂活性污泥样品中7种FQs进行分析,检出浓度范围为未检出至1.09mg/kg。
关键词: 氟喹诺酮类抗生素(FQs) 固相萃取-高效液相色谱荧光检测法(SPE-HPLC/FLD) 污泥 检测方法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超高效液相色谱-电喷雾串联质谱法同时测定土壤中四环素类抗生素及其降解产物
《地学前缘 》 2019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研究建立了超高效液相色谱-电喷雾串联质谱法(UPLC/MS/MS)测定土壤中四环素(TC)、土霉素(OTC)、金霉素(CTC)、多西环素(DC)4种四环素类抗生素(TCs)及5种降解产物的残留分析方法。采用乙腈与EDTA-Mcllvaine缓冲液混合提取土壤样品中TCs,净化采用HLB固相萃取小柱,电离方式为ESI(+),定量方法为多反应监测(MRM)模式。在0.001~0.5mg/kg范围内,4种四环素类抗生素及其降解产物的峰面积与质量浓度的线性关系良好(R2>0.99)。仪器检出限为1.085~15.780μg/kg,方法的定量限为3.617~42.526μg/kg。在3个添加水平0.05、0.1和0.5 mg/kg下,除脱水四环素和差向脱水四环素(其回收率<30%)外,其余四环素类抗生素及代谢产物在土壤中的添加回收率为62.1%~87.6%,相对标准偏差为2.35%~13.42%。该方法线性关系良好,灵敏度高,适用于土壤中四环素类抗生素及其降解产物的残留分析。
关键词: 四环素类抗生素 降解产物 土壤 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正辛酸-肉豆蔻酸/膨胀石墨定形复合相变材料的制备和热物性
《上海海事大学学报 》 2019 北大核心
摘要:针对有机相变材料(phase-change material, PCM)热导率低的问题,研制一种正辛酸(OA)与肉豆蔻酸(MA)的质量比为87∶13的基液,并添加膨胀石墨(EG)增强其热导率,用于医药冷藏运输系统中相变温度为2~8℃的复合PCM。利用EG表面多孔结构的吸附性原理,制备了EG最佳质量分数为7%的OA-MA/EG低温复合PCM。通过差示扫描量热仪(DSC)测得溶液的相变温度为6.8℃,相变潜热为136.3 J/g。使用Hot Disk热常数分析仪测得OA-MA的热导率为0.297 1 W/(m·K),OA-MA/EG的热导率为0.997 5 W/(m·K),加入EG使得OA-MA的热导率提高了2.36倍。对OA-MA/EG进行100次冻融循环,测得其相变温度、潜热值和热导率均未发生明显变化。该有机复合PCM在医药冷藏运输系统中具有很大的应用前景。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日本结缕草ZjZFN1基因对拟南芥的转化及其耐旱性分析
《草业学报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锌指蛋白在植物干旱胁迫中起重要作用,尽管已经在各种植物中克隆并鉴定了编码这些蛋白质的基因,但是它们在日本结缕草中的功能和潜在的转录机制还不清楚。通过花序侵染法将ZjZFN1基因及其启动子转化拟南芥,并通过草铵膦/潮霉素抗性筛选和PCR鉴定,获得转基因株系。ZjZFN1的启动子能够驱动GUS基因的表达,在甘露醇处理下的GUS基因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对照;在拟南芥中过表达ZjZFN1降低了种子发芽率,减弱了植物对干旱胁迫的适应性和植物在干旱胁迫下的生长状况;干旱处理后,转基因植株中的丙二醛含量高于野生型植株,而脯氨酸含量显著低于野生型植株;实时荧光定量分析表明对过表达ZjZFN1的拟南芥进行干旱处理后,POD、SOD、P5CS、LEA的表达水平降低,而APX的表达水平升高。ZjZFN1基因的过表达可减弱植物的耐旱性,为进一步开发利用该基因奠定基础。
关键词: 日本结缕草 ZjZFN1转录因子 转基因拟南芥 抗旱性 抗性基因表达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果园对靶喷药控制系统的设计及试验
《农机化研究 》 2019 北大核心
摘要:针对目前果园喷药作业现状,设计了果园对靶喷药控制系统。该系统根据霍尔(测速)传感器实时检测拖拉的行驶速度,采用红外传感器列阵探测果树树冠,根据靶标检测信息和行驶速度来控制电磁阀的频率与占空比,从而调节喷头流量,实现了基于果树树冠检测的对靶变量施药。室外对靶施药试验结果显示:在传感器探测范围内,果树靶标识别率100%,喷药覆盖率100%;当拖拉机速率不超过1.16m/s时,对于同一靶标区域,速度几乎不影响靶标的检测宽度;同等条件下,速度越大,喷药宽度的相对误差越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赤霉素及其抑制剂处理对卷丹和珠芽生长的影响
《分子植物育种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籽种产业是百合产业的基础和始发端,关系到产业能否持续、健康发展。有些百合种/品种在叶腋处能产生珠芽,珠芽是接近于脱毒的小籽球,利用珠芽可大大提高种球繁育效率。因此,百合珠芽生长发育的相关研究可以建立调控珠芽分生的方法,提供百合种球生产新的方式和思路,同时也为百合珠芽发生的分子机制研究奠定基础。本试验以卷丹百合(Lilium lancifolium)为材料,探索了赤霉素(GA3)赤霉素抑制剂(PAC)对卷丹及珠芽生长发育的影响,使用浓度为100 mg/L的外源GA3和PAC溶液、蒸馏水为对照定期对卷丹叶腋处进行喷施,测定卷丹和珠芽的各项形态指标,进行相关分析。试验结果为:GA3处理的卷丹株高、节间长、花苞长和宽较对照分别增长了69.73%、58.81%、29.15%、37.16%;而PAC相应减少了77.06%、69.86%、30.91%和8.93%,PAC使植株茎粗增加。喷施GA3使花期提前半个月而PAC推迟了18 d,另外,GA3对珠芽形成有一定抑制作用,使单株数量减少但是增加了单个珠芽重量,母株上的珠芽可以不经休眠直接萌发;PAC处理显著增加了珠芽厚度并且珠芽分化效率最高,为56.27%。本研究可为珠芽调控方法的建立和分子机制研究提供指导和借鉴。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以壳聚糖膜为可再生吸附剂提取废水中的Cr(Ⅵ)
《工业水处理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将通过溶剂蒸发法制备的壳聚糖膜(CS)转移至氯化铁溶液中震荡吸附Fe~(3+)(CS-Fe),用于连续吸附废水中的Cr(Ⅵ)。利用SEM、FT-IR对其进行表征,并探讨了各因素对吸附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吸附容量最大可达252.6 mg/g,是壳聚糖膜吸附量的2.1倍。吸附在60 min内达到平衡,吸附等温线既符合Langmuir模型,也符合Freundlich模型。吸附动力学符合拟二阶动力学模型。3次循环使用后,吸附量仍可达到113 mg/g。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