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黄冠梨果柄涂抹梨果生长调节剂试验
《中国果树 》 2012 北大核心
摘要:2009、2010年连续2年进行了黄冠梨果柄涂抹梨果生长调节剂思必达试验。结果表明,于幼果期在黄冠梨果柄上涂抹思必达,果实可提早成熟7~10天;可显著促进果个增大,对果形基本无影响,平均单果重308.1~330.4 g;可显著提高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果实硬度、维生素C含量、有机酸含量显著下降;但单果重350.0 g以上的大果果皮花斑病发病率有所增加。建议在甘肃省黄冠梨产区,幼果期每果果柄涂抹思必达不超过20 mg,同时将单果重控制在350.0 g以下。
关键词: 黄冠梨 梨果生长调节剂 思必达 果实品质 成熟期 果皮花斑病


小麦航天诱变后代的条锈病抗性变异及选择效果研究
《麦类作物学报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明确小麦航天诱变后代条锈病抗性的变异和选择效果,在甘肃陇南用系谱法对8个小麦品种的诱变后代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兰天10号、兰天14号、兰天17号在SP1(诱变一代)和SP2(诱变二代),PASCAL和85-173-4在SP2的群体病谱均较原品种对照发生了不显著的变异,但它们在SP1和SP2都没有出现显著的条锈病抗性突变体;郑麦9023、陇原031和DORICO在SP2均出现了显著的条锈病抗性突变系且有分离现象。8个品种的SP2和SP3(诱变三代)共获得9个显著的条锈病抗性突变系和12个显著的非条锈病抗性突变系,其中15个突变系的后代都出现了条锈病抗性的分离和变异。经过4代的选择,证明感病品种在SP2出现的抗性不显著提高株系具有一定的选择可靠性,从郑麦9023和陇原031中分别获得了抗条锈、大粒和兼抗条锈、白粉病的优良突变系。这些结果表明,航天诱变小麦种子能够引起后代条锈病抗性的丰富变异;变异可能出现在SP1、SP2或以后世代;对于感病品种在SP2出现的抗性不显著提高株系可以进行选择;不论哪一方面性状的显著突变系,一般会随世代进展出现条锈病抗性的分离和变异,都应作为抗性选择的目标对象而注意保留。


不同施肥处理对陇东旱塬冬小麦产量及土壤肥力的影响
《西北农业学报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6a冬小麦连作田间定位试验,研究等量氮(N)磷(P)养分投入条件下施用不同形态有机物料对陇东黄土旱塬土壤肥力及冬小麦产量、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氮磷化肥与不同有机物料配合施用,土壤养分及冬小麦产量、水分利用效率比氮磷配施(CK2)及不施肥(CK1)处理有进一步改善和提高。生物有机肥配施化肥处理效果最明显,2011年收获时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较2006年分别提高15.5%、21.4%、14.1%和5.9%,速效磷和速效钾分别提高14.2mg.kg-1和48.0mg.kg-1,显著高于其他配施处理;冬小麦平均产量(3 536.3kg.hm-2)最高,较CK2、CK1分别提高53.2%和86.7%;平均水分利用效率(11.7kg.mm-1.hm-2)最高,较CK2、CK1分别提高30.2%和71.2%。因此,生物有机肥配施氮磷化肥处理在陇东黄土旱塬雨热条件下对于全面提升土壤质量具有重要意义,且该施肥处理的土壤养分状况、作物产量具有很好的一致性,可以表征土壤肥力状况及产量水平。
关键词: 冬小麦 连作 生物有机肥 土壤肥力 产量 水分利用效率


长期定位施肥对小麦玉米间作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核农学报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讨长期施肥条件下土壤酶活性的动态变化以及土壤酶活性之间的相关性,对灌漠土小麦/玉米间作不同肥料长期定位试验地第26年耕层土壤过氧化氢酶、蔗糖酶、碱性磷酸酶和脲酶酶活性进行了测定与分析。结果表明,长期定位施肥下,间作小麦/玉米生育期内土壤过氧化氢酶、蔗糖酶和碱性磷酸酶总体均呈先升高后下降的变化趋势,在小麦拔节期至灌浆期达到最大值;而脲酶则表现出"升-降-升"的变化趋势,在间作小麦拔节期和间作玉米成熟期酶活性出现2个峰值。施肥均可提高土壤酶活性,单施有机肥、有机肥与其他有机肥和无机肥配施条件下,过氧化氢酶活性可显著提高5.7%~6.4%、脲酶活性提高25.1%~80.0%、碱性磷酸酶活性提高25.2%~68.7%;单施绿肥、绿肥与氮肥配施可使土壤蔗糖酶活性显著提高71.5%~89.8%,且配施大于单施效果。过氧化氢酶与蔗糖酶、蔗糖酶与脲酶、脲酶与碱性磷酸酶活性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为0.68,而过氧化氢酶与脲酶和碱性磷酸酶、蔗糖酶与碱性磷酸酶活性之间的相关性较小。


水肥耦合对小麦玉米带田产量效应及土壤水分动态研究
《核农学报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3414最优回归设计方案,研究了水肥耦合对小麦玉米带田产量效应及土壤水分动态规律。结果表明:不同水肥耦合模式对带田作物的产量差异达极显著水平。在灌水量4800m3/hm2,施氮肥420kg/hm2,磷肥120kg/hm2的处理(W2N2P2)中,带田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达最高值,决定带田总体产量性状主要因子为氮肥,其次为水分,氮肥对总体产量的绝对贡献率为80%,水分对总体产量的绝对贡献率为53%,总体产量与水分利用效率呈极显著的正相关(r=0.91**)。同一灌水条件下,小麦孕穗期,在0~60cm土层中,小麦带低氮处理的土壤含水量显著高于高氮处理,玉米带土壤含水量则差异不显著;小麦收获后,随氮肥水平的增加玉米带土壤含水量差异极显著,0~80cm复合群体土壤平均含水量呈现出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减小。


播种方式对旱区冬小麦产量及土壤水分、土壤温度的影响
《作物杂志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针对甘肃省旱作农业区年降水量少、季节分布不均匀、冬小麦生产中春旱严重的问题,采用田间试验的方法,研究了5种不同播种方式对旱区冬小麦土壤温度、土壤水分、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全膜覆土穴播方式能有效调控耕层的昼夜温差,减少冬、春季土壤水分的无效蒸发,增加土壤水分含量和孕穗期之前的土壤温度,提高了农田降水利用率和作物水分利用效率;全膜覆土穴播处理的产量可达4 268.23kg/hm2,比露地高32.88%;水分利用效率为13.23kg/(hm2.mm),比露地高21.97%。
关键词: 全膜覆土 土壤温度 土壤含水量 水分利用效率 产量


甘肃河西一熟制灌区玉米/蚕豆间种植模式的水肥耦合效应
《安徽农业科学 》 2011 北大核心
摘要:[目的]研究甘肃河西一熟制灌区玉米(Zea mays L.)/蚕豆(Vicia fabaL.)带田水肥耦合效应。[方法]采用2因子5水平通用旋转组合设计,考察施氮量和灌水量对玉米/蚕豆带田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和灌水利用效率的耦合效应。[结果]氮素和水分的合理利用是提高产量和灌水利用效率的关键。在玉米和蚕豆混合产量目标值为7 500~9 000 kg/hm2时,施氮量应为232.65~391.20 kg/hm2,灌水量应为3 662.40~5 190.30 m3/hm2。在水分利用效率目标值为9.00~12.00 kg/(mm.hm2)时,施氮量应为230.10~393.60 kg/hm2,灌水量应为3 628.95~5 223.75 m3/hm2。在灌水利用效率目标值为12.00~15.00 kg/(mm.hm2)时,施氮量应为239.40~443.70kg/hm2,灌水量应为4 248.75~5 800.65 m3/hm2。[结论]该研究可以为甘肃河西一熟制灌区玉米间种蚕豆种植模式的合理灌溉和施肥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 玉米/蚕豆间种植模式 水肥耦合效应 河西一熟制灌区


6个紫花苜蓿材料的核型及其亲缘关系分析
《西北植物学报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运用染色体压片法对陇东野生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L.)等6个紫花苜蓿材料进行核型分析,并通过核型似近系数对供试材料进行聚类分析。结果显示:(1)全部供试材料皆为2n=32的四倍体,核型进化由高到低依次为:[陇东野生紫花苜蓿、新疆大叶紫花苜蓿(M.sativa,Xinjiangdaye)]2B>[皇后2000紫花苜蓿(M.sativa,Regina 2000)、陇东紫花苜蓿(M.sativa,Longdong)、Pick 8925紫花苜蓿(M.sativa,Pick 8925)]1B>[肇东紫花苜蓿(M.sativa,Zhaodong)]1A。(2)供试材料间的核型似近系数(λ)均在0.900 0以上,并在进化距离(De)0.073 8处分为两类,陇东野生紫花苜蓿和新疆大叶紫花苜蓿归为一类,其它供试材料归为另一类。研究表明,陇东野生紫花苜蓿的染色体较不对称,与其它供试材料相比,亲缘关系远,系统演化快。


石羊河流域高产高效节水种植模式的探索研究
《节水灌溉 》 2011 北大核心
摘要:为解决石羊河流域因种植结构不合理而引起的水资源供需矛盾问题,探索选用了制种油葵/复种冬油菜和制种西瓜/复种油葵2种种植模式,和常规的单作小麦和单做玉米从产量、经济效益、耗水量和灌水效益等多方面进行对比研究。试验结果表明:制种油葵/复种冬油菜和制种西瓜/复种油葵在灌水量分别与单做玉米和单作小麦一致的情况下,前者与小麦和玉米相比较,纯收入分别增加3.375万元/hm2和2.803 5万元/hm2,耗水量分别增加170mm和69 mm,灌水效益分别提高340%和139%;后者与小麦和玉米相比较,纯收入分别增加2.770 5万元/hm2和2.199万元/hm2,耗水量分别增加6 mm和-95 mm,灌水效益分别提高284%和109%。2种模式采用经济效益较高、耗水较低的经济作物替代了传统的粮食作物,将夏季过度集中灌溉分散到不同季节,从而优化了种植结构,缓解了灌水的需求矛盾,而且还起到节约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效应,为实现石羊河流域农业的可持续性发展提供可靠的保障。


旱地粟种植户采用覆膜技术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江苏农业科学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依据农户调查资料,运用二项Logit模型,对甘肃省会宁县粟种植户采用覆膜技术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粟种植户对覆膜技术的认知度较高,文化程度、家庭劳动力占总人口比例、家庭总收入、产量、商品率、对增产效果的认知等因素对其采用覆膜技术的影响显著,粟覆膜技术应该重点向文化水平高、家庭收入高、商品率高、对增产效果认知高的农户示范、推广。农业推广部门应该通过个别指导、示范引导和农户经济评价等方式推广粟覆膜技术,以提高技术推广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