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根茎型清水苜蓿鲜草产量及营养价值评价
《中国草地学报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根茎型清水紫花苜蓿为材料,以根蘖型野生黄花苜蓿和甘农2号杂花苜蓿、直根型陇东紫花苜蓿为对照,在甘肃天水、兰州和武威3个生态区比较不同根型苜蓿的产量和品质,为根茎型苜蓿在生产中的应用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根茎型苜蓿粗蛋白质含量最高,两年平均为20.36%;粗纤维含量最低,两年平均为39.47%;产草量低,三年平均产量为4.05kg/m2;株丛高度相对较低,叶量丰富,叶茎比较高,更适合培育优质牧草。生态区域对苜蓿产量和营养成分有着显著影响。各根型苜蓿的株高、叶茎比、产草量在天水均最高,兰州次之,武威最低;各根型苜蓿粗蛋白质含量在兰州地区最高。同一生态区不同年份对苜蓿营养成分亦有影响,除天水地区各材料第一年NFE含量低于第二年外,其余材料第一年头茬草苜蓿的CP、EE、NFE含量均高于第二年头茬草;而CF、CASH、Ca、P含量第二年头茬草高于第一年头茬草。
不同种植年限日光温室土壤肥力与土壤酶活性的变化规律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研究日光温室土壤酶活性和土壤肥力随种植年限的变化趋势,为日光温室科学施肥管理提供依据。【方法】选取兰州市皋兰县露地(对照,CK)及种植年限分别为1,3,5,10,15年的日光温室土壤作为供试材料,分析土壤养分含量和土壤酶活性的变化规律及其相互关系。【结果】研究区内温室土壤有机质含量处于中下等水平,而氮、磷、钾的含量较高。随着种植年限的增长,研究区内温室土壤有机质、氮素、磷素、钾素含量基本呈上升趋势,种植年限与土壤全磷、全钾、速效磷含量的相关性达到极显著水平,与有机质、全氮、碱解氮、速效钾的相关性达到显著水平;土壤脲酶和蔗糖酶活性总体呈下降趋势,蛋白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则保持相对稳定水平,种植年限与脲酶活性的相关性达到显著水平,与蔗糖酶、蛋白酶、过氧化氢酶活性之间的相关性不显著。土壤脲酶与有机质、全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均呈显著负相关关系,蔗糖酶与全磷呈显著负相关关系,蛋白酶和过氧化氢酶与各土壤养分相关性均不显著。【结论】为维持日光温室土壤的可持续高效生产,应多施优质有机肥,同时还应适当减少化肥的施用量。


长期定位施肥对土壤有机碳和微生物量碳的影响
《土壤通报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武威市白云试验站20年长期定位试验,研究了不同施肥条件下,土壤有机碳和微生物量碳在0~50 cm土层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化肥、有机肥长期配合施用和长期施用有机肥可以在0~30 cm土层增加土壤有机碳含量。单施肥料,有机碳含量表现为农肥>绿肥>秸秆>氮肥;两种肥料配合施用表现为农肥+绿>农肥+秸>农肥+N>秸+N>绿+N;两种以上肥料配合施用表现为农肥+N+秸>农肥+N+秸+绿>农肥+N+绿。施肥可以增加表层土壤中微生物数量;有机肥+化肥混施、单施有机肥对提高土壤中微生物量碳含量的作用较单施化肥更为显著,而化肥与有机肥配施中又以农+N+绿对土壤微生物碳的影响最大;单施有机肥又以农肥对土壤微生物量碳的影响最大。土壤微生物量碳与土壤有机碳呈显著的正相关,可作为评价长期土壤培肥过程中土壤质量变化的生物学指标。


慈善机构执行《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有关问题商榷
《财会研究 》 2012 北大核心
摘要:文章阐述了从2005年1月1日执行《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以来,慈善机构在执行制度过程中存在的有些问题及解决这些问题的措施和事例。


外源NO和H_2O_2诱导不同颜色马铃薯花青素积累
《中国蔬菜 》 2012 北大核心
摘要:以不同块茎颜色马铃薯品种陇薯8号、陇薯7号、LC310-2和山东彩肉为材料,研究外源NO、H2O2、NO+H2O2处理对淀粉积累期马铃薯块茎花青素合成及相关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经外源NO和H2O2处理后,4个基因型马铃薯薯皮和薯肉花青素含量均升高,PAL、PPO和CHI活性增强;诱导效果为0.1mmol.L-1SNP(NO的供体)+0.25mmol.L-1H2O2>0.25mmol.L-1H2O2>0.1mmol.L-1SNP>清水(CK),说明NO和H2O2处理对马铃薯花青素合成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且表现为加性效应。
关键词: 马铃薯 NO H2O2 花青素 PAL PPO CHI


施氮量对间作玉米土壤硝态氮累积量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
《核农学报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田间定位试验,监测了不施氮和不同施氮水平(分别为210、420和630kg.hm-2)下间作玉米各关键生育时期0~200cm土层硝态氮累积量的动态变化、玉米产量及其构成,计算分析了间作玉米的氮肥利用率。研究结果表明,间作玉米0~200cm土层土壤硝态氮累积量总体表现为0~60cm土层>60~200cm土层。0~60cm土层土壤硝态氮累积量呈"M"形变化,即玉米播种前和玉米大喇叭口期出现高峰,小麦播种前、玉米拔节期和玉米收获后出现低谷。60~120cm和120~200cm土层土壤硝态氮累积量呈倒"V"形变化,总体在玉米大喇叭口期前后出现高峰值,210~630kg.hm-2施氮处理下120~200cm土层的硝态氮累积量较不施氮处理分别高出149.1%、115.6%和126.3%。随着施氮量的增加,间作玉米穗长、穗粒数、穗重呈增大趋势,秃顶呈降低趋势,增产幅度依次减小,氮肥利用率依次降低。


基因型和环境及其互作对糜子主要农艺性状的影响
《草业学报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进一步了解基因型、环境及其互作对糜子主要农艺性状的影响,运用联合方差和AMMI模型对6个糜子新品种(粳性)在11个不同环境试点的生育期、株高、主茎节数、主穗长、穗粒重、千粒重和产量等7个主要农艺性状的表现及其品种稳定性与适应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糜子主要农艺性状在不同基因型以及环境之间存在极显著差异,其中基因型对主茎节数、环境对株高、基因型与环境互作对穗粒重的影响较大。各品种7个农艺性状指标的变异系数中,最大的是产量,达42.72%,其次是穗粒重和株高,分别为37.90%和26.74%,变异系数最小的是生育期,为14.89%。各试点中产量最高的是甘9133-1-3-4-1,品种稳定性最好的是榆糜3号(CK)。宁夏彭阳和陕西延安试点产量较高,变异程度较小,对品种鉴别力较好。


甘肃马铃薯种植布局对区域气候变化的响应
《生态学杂志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基于甘肃省地面气象观测站1961—2008年气象观测资料和马铃薯生长条件,选择最佳小网格推算模型推算出500m×500m的高分辨率的网格序列;确立马铃薯种植适宜性气候区划指标,结合地理信息资料,运用GIS技术,开展马铃薯种植适宜性动态气候区划。结果表明:气候变化使马铃薯最适宜区和适宜区面积分别减小35%和3%,次适宜区和可种植区面积分别扩大18.5%和6.6%,不适宜区面积缩小2.0%。提出了马铃薯应对气候变化建议:各地应根据气候特点,调整作物布局;适当调整播种日期,躲避影响马铃薯产量的春霜冻、块茎形成期的高温危害及伏期干旱等;采取多种农业措施,扩大马铃薯种植面积,提高复种指数。预计随着未来气候进一步变暖,该地区的马铃薯生长发育、产量和结构布局将会继续受到影响,研究成果可为甘肃马铃薯生产以及适应气候变化提供科学参考依据。


甘肃省蔬菜根结线虫发生种类与分布
《北方园艺 》 2012 北大核心
摘要:2008~2011年对甘肃省蔬菜根结线虫的发生种类和分布及种群密度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依据根结线虫2龄幼虫、雌虫、雄虫及卵的形态学特征,明确了甘肃省蔬菜根结线虫种类为南方根结线虫(M.incognita);根结线虫在甘肃省的保护地蔬菜上普遍发生,几乎遍及全省的各个地区,发生严重,受害的蔬菜种类达20多种,其中番茄、黄瓜及苦瓜受害严重,土壤中的线虫群体密度最高达到1 196条/100g。此外,调查还发现,保护地内的一些杂草,如藜、马齿苋、田旋花和龙葵等上也有根结线虫发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