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全二维气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鉴定春闺乌龙茶香气成分
《茶叶学报 》 2020
摘要:'春闺'是从'黄棪'自然杂交后代中采用单株育种法育成的新品种,制作闽南乌龙茶有特殊的花香.为探明春闺品种乌龙茶的香气成分,本研究利用同时蒸馏萃取法(SDE)提取香气成分,采用全二维气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方法(GC*GC-TOF/MS)进行鉴定分析.共鉴定出458种香气成分,根据化学结构的差异可分为烯醇类(28种)、醇类(27种)、烯醛类(21种)、醛类(28种)、烯酮类(33种)、酮类(29种)、内酯类(12种)、酯类(37种)、烯酯类(9种)、烷烃类(72种)、烯烃类(73种)、芳香烃化合物(45种)、氧杂环化合物(7种)、氮杂环化合物(10种)、含硫化合物(3种)、有机酸类(8种)、胺类(3种)、醚类(5种)、酚类(7种)和炔类(1种),共20类化合物;研究发现,春闺乌龙茶香气组分以烷烃类化合物、烯醇类、醛类、氮杂环化合物、烯烃类为主,相对含量可分别达到21.35%、11.61%、9.94%、9.81%及9.51%.有43种香气成分的相对含量不小于0.5%,其中,十一烷(8.86%)、吲哚(8.2%)、苯乙醇(3.03%)、6-甲基-5-庚-2-烯酮(2.74%)、脱氢芳樟醇(2.71%)、1-辛烯-3-醇(2.38%)、罗勒烯(2.36%)、苯甲醛(2.36%)、苯乙醛(2.29%)、1,3,7-三甲基-反-4,8-二甲醛(2.01%)、橙花叔醇(1.89%)、2-戊基-呋喃(1.69%)、(E,E)-2,4-庚二烯醛(1.4%)、芳樟醇(1.06%)等是含量较丰富的香气成分;特征性香气成分分析表明:具有愉悦花香型的吲哚、苯乙醇、6-甲基-5-庚-2-烯酮、脱氢芳樟醇、1-辛烯-3-醇、橙花叔醇(反,反)-2,4-庚二烯醛、芳樟醇等,具有愉悦甜香型的罗勒烯、苯乙醛等,具有果香香型的2-戊基-呋喃、己醛、苯乙酮、苯甲醇、1-戊烯-3-醇、顺-2-庚醛、2-庚酮、2-甲基-丁酸-苯乙基酯、α-法呢烯等可能对春闺乌龙茶特殊香型的形成具有重要贡献.
关键词: 春闺 闽南乌龙茶 全二维气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 香气成分


施用茶栽食用菌菌渣对茶叶产量及生化成分的影响
《茶叶学报 》 2020
摘要:采用茶枝叶栽培香菇后的食用菌菌渣,以等氮量的100%、80%、60%、40%、20%、0,替代化肥施用茶园.研究不同比例菌渣替代化肥对茶叶产量及其生化成分的影响.3年配施结果显示:与单纯施用化肥(处理6)相比,随茶菌渣配施比例增加,茶青产量持续递减;完全施用菌渣(处理1)的产量为6196.80 kg·hm-2减产10.41%(P<0.05),各处理减产幅度为0.48%~10.41%.儿茶素品质指数处理3最大为621.98,且与其他处理差异显著(P<0.05);儿茶素苦涩味指数随菌渣用量呈增加趋势,增幅为2.67%~12.63%,但处理间差异不显著(P>0.05).酯型儿茶素质量分数随茶菌渣替代率增加而增大,以处理1最大为4.27%,较处理6提高10.62%,但各处理间差异不显著(P>0.05).水浸出物、茶多酚、可可碱、儿茶素、游离氨基酸等7项生化成分指标的变化规律并非完全一致,显示短期茶菌渣的增施尚未对茶树代谢产生一致性影响.


杂交兰尿卟啉原脱羧酶基因的克隆及其表达分析
《核农学报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尿卟啉原脱羧酶(UROD)是植物叶绿素、光敏色素和血红素合成中的一个关键酶.为了深入研究UROD基因的功能及其在杂交兰叶艺形成中的作用,本研究在转录组测序基础上,以杂交兰紫妍氏(K21)及其叶艺品系爪艺紫妍氏(K21-1)为试验材料,克隆ChUROD基因,分析其序列信息,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检测该基因在不同组织及不同品种叶片中的表达情况,并对相关生理指标进行测定.结果表明,ChUROD基因编码区序列长1 191 bp,编码396个氨基酸;该蛋白质分子量约为43.78 kD,属于URO-D-CIMS-like家族蛋白;系统进化分析表明,杂交兰ChUROD与墨兰UROD的亲缘关系最近.qRT-PCR分析结果显示,ChUROD在K21叶中的相对表达量显著高于茎和根,且显著高于K21-1叶中的相对表达量.对杂交兰UROD酶浓度、尿卟啉原Ⅲ、粪卟啉原Ⅲ含量及叶绿素含量的测定结果显示,UROD酶浓度与其基因的相对表达量分布趋势相似.在K21-1中,尿卟啉原Ⅲ脱羧产生粪卟啉原Ⅲ的过程受阻,尿卟啉原Ⅲ在黄叶区叶片大量积累;叶绿素a、叶绿素b在黄叶区叶片中合成受阻,且二者含量显著低于K21和K21-1绿叶区叶片.由此可见,ChUROD基因可能在杂交兰叶艺形成中发挥重要作用.本研究结果为杂交兰ChUROD基因的功能验证和叶艺形成机制研究提供了参考依据.


香蕉抗(感)病品种根系分泌物对枯萎病菌和枯草芽孢杆菌的生物效应
《应用生态学报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明确香蕉根系分泌物对枯萎病菌及其生防枯草芽孢杆菌的生物效应,采用离位溶液培养法收集抗枯萎病香蕉品种(南天黄)和感枯萎病香蕉品种(桂蕉6号)的根系分泌物,研究根系分泌物对土壤微生物种群数量、香蕉枯萎病菌和枯草芽孢杆菌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抗病品种根系分泌物能显著减少土壤真菌的数量,抑制枯萎病菌孢子的萌发;而感病品种根系分泌物能显著促进病菌菌丝生长和孢子的萌发,两个品种根系分泌物均能显著促进枯草芽孢杆菌的生长和生物膜形成.经抗(感)病香蕉品种根系分泌物处理,病菌菌丝生长速率分别为11.28和12.28 mm·d-1,病菌孢子的萌发率分别为34.6%和79.5%;枯草芽孢杆菌培养12 h后菌体生长量的OD600分别为1.27和1.14,生物膜形成量在静置培养72 h后OD570分别达1.11和1.30,两个品种处理间的差异均达显著水平.枯草芽孢杆菌在香蕉感病品种根际中定殖的菌量显著高于抗病品种.通过对两个品种根系分泌物中可溶性总糖、游离氨基酸和有机酸的含量和组成分析,发现抗病品种根系分泌物中有机酸和游离氨基酸的含量明显高于感病品种,在各组成成分中,以乙酸和脯氨酸在抗(感)病香蕉品种根系分泌物中含量比值较高,分别达3.7和2.4倍.综上所述,抗病品种根系分泌物能抑制病菌生长,感病品种根系分泌物则会显著促进病菌生长,而两个品种根系分泌物均能显著促进枯草芽孢杆菌的生长和生物膜的形成.
关键词: 香蕉 根系分泌物 香蕉枯萎病菌 枯草芽孢杆菌 生物效应


高产优质鲜食大豆新品种闽豆7号的选育与应用
《福建农业学报 》 2020 CSCD
摘要:[目的]选育高产优质的鲜食大豆新品种供推广种植,促进鲜食大豆品种更新换代.[方法]以抚鲜5号为母本,云豆9号为父本进行有性杂交,经系谱选育,聚合父母本优良基因,定向选出组合08B3-1.2013年春进行品比试验,平均鲜荚产量11 459.40 kg·hm-2,比对照毛豆3号显著提高2.25%,定名为闽豆7号(闽审豆20180002).[结果]推荐参加福建省鲜食大豆新品种区域试验,在2015–2016年两年区域试验中,闽豆7号平均鲜荚产量9 625.50 kg·hm-2,比对照毛豆3号增产1.76%;2017年春进入福建省鲜食大豆新品种生产试验,平均鲜荚产量9 780.45kg·hm-2,比对照增产5.68%;2018年4月通过福建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闽审豆20180002).[结论]育成鲜食大豆新品种闽豆7号,该品种荚大粒大,清煮口感香甜柔糯,属鲜食大豆中熟品种,适宜福建省春播种植.


福建花生氮磷钾推荐施肥与有机肥替代化肥潜力研究
《福建农业学报 》 2020 CSCD
摘要:[目的]为提高花生施肥效益,实现减量增效的目标,在花生氮磷钾施肥限量标准研究基础上,探讨有机肥替代化肥的最佳施肥模式.[方法]根据近年来在福建花生主产区开展的105个田间肥效试验结果,应用系统聚类分析结合类别间差异显著性检验技术,确定花生最佳施肥类别数;构建各施肥类别的三元非结构肥效模型,确定推荐施肥量,并开展田间试验验证和有机肥替代化肥潜力的研究.[结果]在各施肥类别间的氮磷钾施肥效应具有显著水平差异条件下,福建花生可划分为高产田、中产田、中低产田和低产田等4个施肥类别;高产田的花生施肥效应远高于其他类型田块,中产田及以下的耕地类型应进行土壤改良培肥,才能充分发挥施肥增产潜力.针对各耕地施肥类别对应的氮磷钾田间肥效试验结果构建的4个三元非结构肥效模型均属于典型式,由此建立了基于农学效应的花生氮磷钾推荐施肥量.34个大田对比试验表明,化肥推荐施肥的花生产量平均比习惯施肥增产10.2%,肥料成本下降63元·hm-2,净增收2 877元·hm-2;平均氮、磷减肥幅度分别为24.9%、38.1%,但增加钾肥用量79.3%.有机肥替代25%化肥处理的产量最高,平均比化肥推荐施肥增产10.6%,净增收1 595元·hm-2.[结论]在推荐施肥基础上,有机肥替代25%化肥是花生减肥增效最佳施肥模式.


茶园套种对灵芝生长和品质的影响
《福建农业学报 》 2020 CSCD
摘要:[目的]探讨茶园套种对灵芝生长和品质的影响,为茶园套种灵芝的生产模式应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竖栽覆土和横栽覆土2种茶园套种灵芝仿野生栽培方式,分析比较2种茶园套种方式与常规室外荫棚覆土栽培方式之间灵芝的生长性能、商品性状及其品质的差异.[结果]茶园套种模式下,灵芝可以正常出芝并生长发育成熟,其商品性状正常,但生长性能和商品性状均不如室外荫棚覆土栽培.与室外荫棚覆土栽培相比,竖栽覆土和横栽覆土2种茶园套种下的灵芝菌棒下地后生长时间分别慢25、 18 d,出芝率分别显著降低12.8%和14.5%(P<0.05),生物转化率分别降低10.48%和4.49%(P>0.05).茶园套种时灵芝的多糖、总三萜和氨基酸等含量与室外荫棚覆土栽培均无显著性差异;竖栽覆土和横栽覆土的灵芝多糖含量为1.09%和1.08%,比荫棚覆土栽培的灵芝高9.90%和9.29%,总三萜含量为1.19%和1.21%,比荫棚覆土栽培的灵芝高11.48%和13.55%.[结论]茶园生态环境条件下灵芝可以正常生长,茶园套种可提高灵芝的品质,但对生长性能和商品性状有一定的不利影响.


田间条件下茶园土壤-茶树-茶汤中铅含量及健康风险评价
《茶叶学报 》 2020
摘要:选取闽中地区8个代表性茶园,分别采集茶园土壤及相应的茶树各器官样品,采用ICP-MS法测定茶园土壤、茶树各器官及茶汤中铅含量,研究茶园土壤及茶树各器官中铅的分布状况,分析了其与土壤理化性质之间的关系;结合目标危害系数法(THQ)评价由于饮茶摄入铅导致的人体健康风险,并估算茶叶中铅的限量值和最大饮茶量.结果表明,研究区茶园土壤全铅均值为82.91 mg·kg-1,是福建省土壤铅含量背景值的2.38倍,存在明显的富集现象;茶园土壤有效铅含量均值15.20 mg·kg-1,铅的活化率均值17.57%;茶园土壤铅污染指数为0.40~4.05,有两个样点超过限量标准.不同样点的茶树各器官铅含量和富集系数差异较大,总体顺序表现为侧根>主茎>主根≈侧茎>老叶>新叶,铅大部分被根和茎固定,茶树根系从土壤中吸收的铅不会导致茶叶铅含量超标.土壤全铅和有效铅与茶树老叶、侧茎和主茎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土壤铅含量及有效性是影响茶树铅吸收主要因素;土壤全磷和速效磷与土壤有效铅、茶树各器官铅含量、铅富集系数及转移系数大多呈显著负相关,说明磷能降低土壤铅的生物有效性,从而降低茶树对铅的吸收.茶汤中铅含量均值为22.84μg·L-1,低于《GB5749-2006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中铅限量含量;茶叶铅溶出率范围为12.53%~26.85%,均值为20.98%;茶汤和茶叶中铅的目标危险系数(THQ)分别为2.06*10-2和1.07*10-1,比推荐限量标准低1~2个数量级,该区域合理饮茶的健康风险较小;当茶叶中铅含量达到82.36 mg·kg-1或人体每日饮茶达到550.98 g时,通过饮茶摄入的铅才有可能导致健康风险.
关键词: 茶园土壤 茶树 茶汤 铅 铅富集系数 健康风险评价


七叶一枝花种子质量对出苗率的影响研究
《福建农业科技 》 2020
摘要:明确七叶一枝花种子采收期和质量对出苗率的影响,为七叶一枝花的科学采种和种子前处理提供理论基础.以种子的萌发率和出苗率为指标,分别比较不同采收时间、果实成熟期和种子大小对出苗率的影响.结果表明:11月份采集成熟果实,去掉种皮过筛后的大种子,出苗率最高,为(88.7±3.5)%;七叶一枝花种子的最佳采收期为11月份果实裂开后外果皮为黄色时(果实成熟中期),种子出苗率较高,为(86.7±4.6)%;七叶一枝花大种子纵径为(4.21~5.32mm)、横径为(2.36~3.12mm)的出苗率显著高于小种子纵径为(2.58~3.96mm)、横径为(1.47~2.03mm),出苗率为(86.8±4.37)%.综合考虑,对福建省七叶一枝花种子的采收期建议为11月份时果实成熟中后期,果实开裂且果皮自然成熟呈黄色时即可采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