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柠檬香茅精油的提取及其成分分析
《中国调味品 》 2020 北大核心
摘要:利用水蒸气蒸馏法对柠檬香茅精油进行提取,考察提取时间、干燥方式、生长时间及提取部位对精油提取率的影响,采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仪对柠檬香茅精油化学成分进行分析鉴定.结果表明,提取柠檬香茅精油的时间控制在120 min较合适;与阴干、烘干相比,晒干更有利于保留叶中的精油;香茅于12月份刈割后,生长至次年7月份时精油含量最高,为1.12%;叶片的精油含量是叶鞘的3倍多,是精油集中的部位;生长期为7个月的香茅精油含有27种化学成分,其中柠檬醛是主要成分,相对含量为72.916%,其次为β-蒎烯,相对含量为7.933%.


一种有效的双孢蘑菇原生质体制备及瞬时转化体系
《菌物学报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原生质体的制备与再生是双孢蘑菇进行遗传转化的基础,通过研究得到制备双孢蘑菇原生质体的最佳条件是:取培养15d的菌丝振荡培养7d,溶壁酶浓度为1mg/mL的0.6mol/L KCl酶解液、温度30℃、45r/min条件下摇培10h,经过富集精制后的原生质体(4*106/mL)可进行瞬时转化.利用Ab-eGFP进行转化,在20min、24h、48h后可观察到GFP荧光,并且在24h和48h可恢复细胞壁增殖,瞬时转化后亦可复壁增殖.研究结果为双孢蘑菇原生质体的稳定遗传转化及后续利用原生质体建立CRISPR-Cas9基因组编辑系统等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腐竹副产物豆渣固态发酵生产益生菌工艺优化
《饲料工业 》 2020 北大核心
摘要:研究旨在将低值的腐竹副产物豆渣转化为富含益生菌的生物发酵饲料.以腐竹生产过程的副产物-豆渣为固态发酵主培养基,通过复配其他辅助组分后,接种枯草芽孢杆菌进行固态发酵.实验通过单因素和正交实验研究了豆渣麸皮比、接种量、发酵pH值、发酵温度、发酵时间等指标对发酵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最佳复配比例为豆渣:麸皮为8:2,枯草芽孢杆菌发酵液接种量为15%,发酵温度为35℃,发酵初始pH值为6.8,发酵时间为3d.发酵后的豆渣营养价值和风味品质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活性芽孢数达1.25*1010cfu/g,胰蛋白酶抑制因子活性极显著下降(P<0.01).


蝴蝶兰种质资源主要数量性状变异与概率分级
《热带作物学报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53份蝴蝶兰种质资源为研究材料,对24个主要数量性状的变异情况、正态性检验以及概率分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24个主要数量性状的种间变异幅度为8.22%~45.31%,其中花序花朵数量变异系数最大,合蕊柱长度变异系数最小.种内变异幅度为5.07%~22.50%,变异系数最大的为花序长度,变异系数最小的为花朵宽度.经K-S检验植株大小、叶片长度等23个数量性状Sig值>0.05,符合正态分布,花序花朵数量经x2检验,符合卡方分布,呈现偏态分布,所有考察的数量性状认为均符合正态分布.24个数量性状均分为5级,统一采用(X?1.2818S)、(X?0.5246S)、(X+0.5246S)、(X+1.2818S)4个点,从而使性状值落入1~5级的概率分别为10%、20%、40%、20%和10%.


外加纤维素酶和α-淀粉酶对猪粪厌氧发酵的促进机制
《环境科学研究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有效缩短有机物厌氧发酵限制阶段的反应时间,提高发酵底物的生物产甲烷效率,以猪粪为发酵底物,添加外源纤维素酶和α-淀粉酶,应用一级动力学模型和Gompertz模型拟合厌氧发酵过程.结果表明:适量添加纤维素酶和α-淀粉酶对厌氧发酵系统的水解反应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当两种酶的总添加量为40 mg/g、纤维素酶和α-淀粉酶配比为1∶3时促进作用最为显著,其多糖浓度、TVFAs (乙酸、丙酸、丁酸和戊酸的统称)浓度峰值、累积沼气产气量、甲烷产率(基于猪粪中挥发性固体含量计算)分别为4 494 mg/L、8 666 mg/L、187 688 mL、392.1 mL/g,与CK (对照)组比分别提高了171.0%、23.3%、23.5%、24.3%.相关性分析表明,外源酶的添加对厌氧发酵系统中微生物可利用的C/N具有显著影响,可有效促进TVFAs转化产甲烷,当纤维素酶和α-淀粉酶配比为1∶3时,厌氧发酵过程具有最大反应速率〔32.95 mL/(g·d)〕,与CK组相比水力停留时间(HRT)缩短了2.5 d,生物产甲烷效率提高了24.3%,厌氧发酵过程符合Gompertz模型(R~2=0.999 2).研究显示,纤维素酶和α-淀粉酶对促进猪粪厌氧发酵有协同作用,当α-淀粉酶添加量不超过30 mg/g时,α-淀粉酶添加量与甲烷产率呈正相关;当纤维素酶添加量超过10 mg/g时,纤维系酶添加量与甲烷产率呈负相关.
关键词: 猪粪 外源酶 Gompertz模型 生物产甲烷效率


草地贪夜蛾对秋玉米为害特性及其对产量的影响
《农业科技通讯 》 2020
摘要:为了探究草地贪夜蛾发生为害特性和田间种群自然消长规律,明确其对玉米造成的产量损失,对不防治田秋玉米草地贪夜蛾发生为害进行系统观测调查和测产.结果 表明,草地贪夜蛾对玉米全生育期均有为害,为害特性表现为趋嫩性、隐蔽性、世代重叠、低龄幼虫群聚性和高龄幼虫自相残杀等特性.不防治田秋玉米苗期至成熟期被害株率从30.5%增长至97.0%;百株虫量苗期为41~44头,抽雄至灌浆期为72~91头,成熟期为18~23头;为害造成玉米鲜重减产382.2 kg/亩,减产率24.3%,实际经济损失81.5%.


鸡群粪便异常在鸡病诊断上的应用
《福建畜牧兽医 》 2020
摘要:粪便异常是鸡只不健康或某些疾病的重要表现.通过观察粪便的颜色、性状和气味在临床上可对鸡群的健康状况和某些鸡病做出初步判断,临床兽医或养殖户可及时根据鸡粪便异常来诊断鸡病或查找病因,以便进一步采取相应诊疗方案或改善饲养管理措施.

